第十一節

上一節說到劉邦奉命帶著一幫徭役去驪山,由於沿途逃走了不少人,他認為即便到了驪山,也會因為徭役的逃亡而被問斬,所以幹脆把大家都放了,自己尋思著找個地方躲幾年再說。他的嶽父呂公,在山東犯事被人追殺,來到沛縣後,不是生活得好好的嗎?

其他人都逃走了,隻有十幾個人願意跟隨他往澤裏麵走,還沒走多遠,在前麵探路的一個人呢,就像看到鬼一樣叫了起來,三步並作兩步地往回逃,一邊逃一邊喊:“前麵有一條大蛇,你們不怕死的就繼續往前,我可要往回走!”

劉邦一把抓住那個人,吼起來:“遇到一條蛇就嚇成這樣?你還是個男人嗎?這麽膽小?”

那人臉色慘白地說:“大人,你要是不信的話,自己去看!”

“看就看!”劉邦跌跌撞撞地往前走了一段路,果然見到一條碗口粗的白色大蛇擋住去路,他二話不多說,直接拔劍,一劍把白蛇砍成兩段,帶著大家走過去了。

關乎劉邦斬白蛇的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神話的版本。說劉邦和白蛇還有一番對白,劉邦醉醺醺地問:“你為什麽擋住我的去路?”白蛇回答:“我是白帝之子!”劉邦酒壯慫人膽說:“我管你是什麽東西?你不怕我斬你的頭嗎?”白蛇說:“你斬我的頭,我就亂你的頭,你斬我的尾,我就亂你的尾!”劉邦二話不多說,一劍下去從中間斬斷。兩百年後,有一個叫王莽的家夥篡漢,據說就是這條白蛇轉世的。

這隻是傳說,當不得真。否則的話,一千多年後,朱元璋殺了陳友諒,為何沒有一個姓陳的人亂政大明的天下。

根據史記上司馬大哥的記載,劉邦斬完白蛇,帶著大家往前走不了多遠,就因酒醉而躺在路邊的草叢中睡過去了。那十幾個跟隨他的人,這時候嘀咕起來:“以前就聽說這個劉亭長是個說話不著調,滿嘴跑火車的人,他現在醉在這裏,叫都叫不醒。我們別跟他走了,還是回去吧!”

幾個人往回走,經過劉邦斬蛇的地方,看到一個老太婆在那裏哭。有人問:“老人家,這麽晚了你不回家,在這裏哭什麽?”老太婆說:“我的兒子被人殺了!”那人問:“誰殺了你的兒子?”老太婆說:“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攔在路上見赤帝,想要討封,誰知道赤帝喝多了酒,一言不合就拔劍把他殺了!我就是在這裏哭我兒子。”大家認為老太婆沒有說真話,要拉著她去見劉邦,不料突然刮起了一陣風,那個老太婆居然不見了。

大家嚇得半死,仔細一琢磨:原來那個劉亭長就是赤帝,走,大家跟著他,一定能夠躲過災難。

大夥重新來到劉邦身邊,把他叫醒,講述了剛才遇到老太婆的事。劉邦聽了之後暗自開心不已,難怪有人說我貴不可言,原來我就是赤帝啊!

後世學者對一段傳說也持有懷疑的態度,認為那是劉邦後來為了壯大勢力,而安排別人故意神化他的一段故事,手段就像幾個月後陳勝吳廣玩的那一套一樣。安排人學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還往魚的肚子裏塞東西。

我的理解是,如果劉邦真是那麽牛逼的人物,當時就應該帶著那十幾個人殺出來,高舉起義的大旗,比陳勝吳廣兩人還早幾個月,好歹占據曆史書上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的位置。

可是那個時候的劉邦,別說起義,盡管他家中陽裏距此不遠,他根本連老家都不敢回。當然,也有人會說:他不回家是害怕連累家人。

別忘了,他是赤帝啊,有上天罩著,還怕官兵嗎?

而事實呢,劉邦帶著那一幫人躲在芒山和碭山中,躲避官兵的抓捕,渴了喝山泉水,摘野果吃,偶爾能抓到一頭野獸,盡管沒有鹽,好歹也算是有肉吃了。由於他年紀大,且有戶外生存的經驗(年輕的時候周遊了一趟大梁,經常餓著肚子到處找東西吃),所以大家都服他。

再者,一群人中,隻有他手中有劍,其他人手裏隻有棍棒,大家肯定害怕他。

劉邦建立漢朝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斬蛇之說,在豐縣修建一廟,名為“白帝子廟”,斬蛇處的河溝名為“斬蛇溝”。白帝子廟位於豐縣城西、西去芒碭山澤的古道旁,離縣衙剛好三十五裏單八步,故稱“三十五裏廟”,後改稱為“三十裏廟”。廟宇有大殿三間,前帶走廊,有院牆、門麵,門前豎一石碑,記述了建廟的原因、經過、位置、意義。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黃水陷城,豐西一片汪洋,白帝子廟坍塌,水後**然無存。

後世的學者都認為劉邦斬白蛇是無稽之談,那是劉邦為了籠絡人心而用的一招江湖手段,為的是讓人相信他是真命天子,所有人都歸順他,臣服他。

但有件事也很玄乎,劉邦從中間腰斬了白蛇,可是一個叫王莽的家夥,卻把漢朝也腰斬了,大漢朝變成了兩段,東漢和西漢,民間傳說王莽就是白蛇變的,劉邦不信,我當然也不信。

不提劉邦怎麽在山上當野人,就說那些逃走的人,在外麵晃悠了幾天之後,以為沒啥事,晃晃悠悠就回了家,哪知家裏有官兵等著呢!

於是,劉邦私放徭役的案子就發了。

這可是重罪,要抄家滅族的。

不過劉邦的運氣很好,正好碰上秦始皇已死,胡亥和趙高勾結,害死了公子扶蘇,天下的人都替扶蘇抱屈呢!

縣令一邊吩咐曹參帶人去抓劉邦的家眷,一邊寫報告,要上報到郡守那裏去。蕭何得知此事,暗中吩咐曹參:“你去把劉家嫂子帶來就行,縣令那裏,我自有話說!”

蕭何接著安排一個身邊的人,將此事去告訴呂公,然後才去見縣令。他求見的時候,見縣令正在竹簡上寫報告呢!他連忙說:“大人,此事萬萬不可!”

縣令說:“都出這麽大的事了,還有什麽萬萬不可的呢?”

蕭何低聲說:“公子扶蘇為人寬厚仁義,剛毅勇武,很多人都擁護他,就這樣的一個人好人,居然被趙高和李斯合謀害死了。二世胡亥為人刻薄寡情,將兄弟姐妹都處死,還殘殺大臣,我聽說有很多官員都不滿呢。這徭役逃走的事情,以前就發生過,去年雍州那邊就有人逃走,縣令和郡守據實上報,結果兩人都被判處徙刑!”

縣令“咯噔”了一下,心道:是啊,我怎麽這麽傻呢?我要是上報,不但官位不保,而且還會被處罰。於是他問道:“那你告訴我該怎麽辦?”

蕭何說:“這很簡單,你就當做不知道此事。剩下的由我來處理就行。我已經安排曹參去抓劉季的老婆了,隻要他老婆在我們的手裏,他一定會回來的。我另外安排人捎信給劉季,就說大人不深究此事,騙他回來,等他回來,我們抓住他,再來處理此事也不遲!”

蕭何確實讓人捎信給劉邦,卻不是騙他回來,而是要他藏好一點,讓劉邦放心家裏這邊的事情。

劉邦於是放心了,帶著人在山上過起了優哉遊哉的生活。呂雉雖然被曹參請進了牢房,可是呂公隨後趕到,花了一些錢,把女兒給保了出來。

呂雉出來後,除了照顧好兒女外,還不時烙餅,長途跋涉,為劉邦送去衣物及食品。那個時候的女人不纏腳,走路和男人一樣風風火火。女人纏腳,那是一千年後才開始的。

劉邦藏匿的芒山和碭山,芒山在北,碭山在南,兩山相距並不遠。官兵去搜捕劉邦,怎麽找都找不到,而呂雉去找,一準能找到。當然,他們夫妻之間的默契,外人是無法得知的。

比如劉邦夏秋兩季躲在芒山(涼快啊),春冬兩季在碭山(暖和),呂雉一到山下,點起一把火,劉邦看到煙火就下來了。

劉邦現在的處境,他不能回家了,隻能造反,他為了替自己增加造反的資本,還讓呂雉回去後聲稱,說他住的地方,上空有王氣,所以認準了王氣就能找到他。呂雉回去後對鄰居說,還按劉邦的吩咐不讓鄰居傳出去。可是這種事情,你越不讓傳,越神神秘秘,就越傳得快。

到後來,很多人都聽說劉邦住的地方,上空有王氣。這就給劉邦增加更加神秘的色彩,那年頭沒有幾個人會去辨別真偽,隻要聽別人那麽一說,就立馬相信並開始崇拜。

所以,有不少人聽到之後,主動去芒山和碭山尋找劉邦,自願投靠。雖然他們沒有看到王氣(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肉眼凡胎,不會看),可是運氣好的人遇到劉邦,立即被劉邦的氣勢所折服。漸漸地,劉邦的身邊聚集了數百人。雖然有官兵去圍剿,可官兵不賣力,很快被劉邦他們擊潰。

無論在哪個朝代,要是某個人的身邊跟了幾百個兄弟,那說話和走路的模樣,立馬就會發生變化。劉邦的稱呼也發生了變化,由原先的劉大人,變成了劉大王。

這一年七八月,爆發了大澤鄉起義,起義軍很快占領陳縣,國號都有了,叫“張楚”。一些縣裏的官吏和百姓,把縣令都殺了,迎接起義軍。

這是大趨勢,民心所向啊!消息傳到沛縣,呂公坐不住了。

他當年就是因為看中了劉邦的相貌,才把女兒嫁給他的。人家陳勝吳廣都當皇帝了,還說出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不就是號召大家都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嗎?現在劉邦犯了事,帶著那麽多人躲在山裏,已經快一年了,總不能一直這麽當山大王吧?

因此,呂公覺得有必要再加一把火,逼劉邦帶人出山搶天下。

劉邦帶著那麽多人,在山上生活得怎麽樣?正史中沒有記載,倒是一些野史給出了答案。

據野史記載,那一年九月,劉邦藏匿在芒碭山的時候,和一個叫袁姣姵的美女遇上了,還上演了一出美女救英雄的美麗傳說。(欲知劉邦是怎麽遇上袁美女的,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