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民國16年,公元1928年。
蔣介石聯合桂、閻、馮三個派係的軍閥北伐奉係取得勝利後,將北京改為北平,決定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為孫中山舉行祭靈盛典,召集國民黨軍政要員、各集團軍總司令、總指揮,都到北平參加盛典。時間定在7月6日上午8時20分。
作為北大最年輕的知名教授,苗君儒也在受邀請參加祭典的人員之內,他對政治不敢興趣,隻專於他的考古研究,前段時間,他把一篇關於北京周邊地區有可能存在50萬年前古代猿人的文章,發在了美國一家專業的雜誌上,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本校地質係畢業的學生裴文中,對他的這文章非常感興趣,找到他後,表示要追隨他,一起找到證明古代猿人生活過的有力證據。
北京和北平雖一字之差,但在那些政客們的眼裏,就完全不同了,那是確定了政治方向的問題。
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澱區香山公園北側,創建於元至順二年。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
該寺始建於元朝至順二年,元丞相耶律楚材之後裔耶律阿吉舍宅為寺,初名碧雲庵,後改碧雲寺。明清兩代均有擴建。明正德年間太監於徑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大興土木,為第一次擴建,並在寺後為自己修建墳墓。嘉靖初年於徑獲罪,不能在此處葬身。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又擴建廟宇,再次建墳,準備死後葬此。崇禎初年,魏忠賢自縊後被戮屍,也不能再葬於此。魏忠賢的黨羽葛九思,1644年隨清軍入京,將魏之衣冠葬在墓中,成為魏的衣冠塚。直到康熙四十年,江南道監察禦史奉命巡視西山時,初以為是前朝皇帝陵寢,後來知道是魏墳,遂於五月十二日上奏,二十二日詔平其墳。乾隆十三年,對寺宇重加修葺,並按西僧所貢奉的圖樣,建起了金剛寶座塔,同時新建了行宮和羅漢堂。
碧雲寺山門前有石橋一座,緊靠山門是一對石獅子,蹲坐於須彌座上,身軀瘦長,威武如生。石獅為魏忠賢所造。山門迎麵是哼哈二將殿。殿坐西朝東,麵闊三間,歇山灰瓦頂,簷下飾有鬥拱。這座院落的正殿是彌勒佛殿,原有四大天王像毀於北洋軍閥時期,現殿內隻剩下彌勒佛像。殿前設有月台,台上矗立八棱經幢二座,上麵遍刻經咒。
寺廟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左有迦葉尊者和文殊菩薩,右有阿難尊者和普賢菩薩。大殿後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內立有乾隆禦筆親書石碑,記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間重修碧雲寺的情況。
第三進院落以菩薩殿為主體,麵闊三間,歇山大脊,前出廊,簷下裝飾有鬥拱,匾額上為乾隆禦筆“靜演三車”。院內古樹參天,枝葉繁茂。其中娑羅樹最為珍貴,此樹原產自印度,樹頂像曲傘,枝幹盤曲,葉片長圓,形狀恰似棗核,每叉有五葉或七葉,故又稱為“七葉樹”。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娑羅樹下寂滅的,因而成為佛門之寶。
據說在“七葉樹”下有一道密室,裏麵放著佛門至寶“金剛舍利子”,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留下的最大的一顆舍利子。
沒有人知道這“金剛舍利子”是怎麽來到寺院中的,這也許是永遠的謎。
前來拜佛的有緣人,曾目睹“七葉樹”放射七彩佛光,樹頂端坐著佛祖法相。有關“金剛舍利子”的諸多傳說,也是世人皆知。
離“七葉樹”沒多遠的是金剛寶座塔,這金剛寶座塔高347米,分塔基、寶座、塔身三層。塔基呈方形,磚石結構,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兩側有石雕護欄。塔身全部為琢磨過的漢白三石砌成,四邊還雕刻有藏傳喇嘛教的傳統佛像。塔基正中開券洞,券洞兩旁雕有佛像和獸頭形紋飾,券洞上額匾書“燈在菩提”。券門內登石階可至最上層寶座頂,寶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圓形喇嘛搭,其後有五座十三層密簷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這是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是曼陀羅的一種變體。曼陀羅是梵語譯音,意為“壇城”,後來演變成象征性圖案。按藏傳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須彌山,四周分布水、陸、山、佛。五座佛塔基座均為須彌座,塔肚四麵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層相輪組成塔頸,最後為銅質塔刹。塔刹中央鑄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縵。塔刹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門”,門內有佛。主塔後植有一株蒼勁古鬆。整個金剛寶座塔布滿了大小佛像、天王、龍鳳獅象和雲紋等精致浮雕,皆根據西藏地區傳統雕像而刻造。
孫中山先生去世後,遺體就放在這塔中。從此封住塔門,日夜有士兵把守,外人無法接近,直至今日開啟塔門,迎出先生遺體供人瞻仰,不日即運往南京紫金山。
祭典結束後,軍政大員們被那些社會名流簇擁著,魚貫地出了碧雲寺,上了早已經停在寺院門口的車子,揚塵而去。
苗君儒並沒有隨那些人上車,而是叫了一輛黃包車,對車夫說道:“到閬風亭!”
“好咧!”車夫見他上了車,拉起車就走。
北伐軍進城後,釋放了一大批被關押的政治犯,其中就有苗君儒的幾個同學,他們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被當局抓進去,這一關就是10年。幾天前他們在城內的一個小酒館內喝酒慶祝重生,言談之間,有頗多感慨。聽說幾天後在碧雲寺有一場盛大的祭典,一個叫黃森勃的同學低聲在他耳邊約他那天在閬風亭見麵,說是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他,言語間顯得很神秘。
從碧雲寺到閬風亭,路途並不遠,一路大多是下坡,車夫也很省力。
從閬風亭向西直上,可見一巨大的懸崖峭壁,那就是著名的景觀森玉笏,說是當年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版,故賜此名。森玉笏三個大字刻在石壁上,字體遒勁有力。
離閬風亭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突然從路邊的樹林內衝出一個渾身是血的人來,那人衝到黃包車前,險些與車夫撞上。
苗君儒已經看清那個人,就是和他約好在閬風亭見麵的黃森勃,他跳下車,扶住黃森勃問:“你怎麽啦?”
黃森勃的身上中了好幾刀,傷口在流血,他看清麵前的人是苗君儒,忙將手中的包袱塞到他的手裏,說道:“快走,他們要追來了,事關重大,三天後的中午在大鍾寺門口,去見一個穿紅色旗袍的小姐!”
苗君儒手裏拿著的是一個花布包袱,包袱裏不知道是什麽東西,但是一看黃森勃的神色,顯然不是平常之物。
“快走,”黃森勃痛苦地說道:“不要讓東西落在他們的手裏!”
他說完往另一個方向跑去了。樹林內傳來紛雜的腳步聲,那些追來的人已經越來越近。
苗君儒上了車,對車夫說道:“快走!”
車夫疑惑地望了黃森勃的背影一眼,邁開大步,向山下跑去。
坐在車上,苗君儒掂著手裏的包袱,包袱並不重,好像裝的東西也不多,他想起黃森勃剛才的樣子,一個坐了10年牢剛出來的人,會有什麽珍貴的東西呢?那些追上來的人,到底是什麽人呢?
他打開包袱,看到一封信,一看那信封上的字,認出是老師潘家銘的筆跡。
他打開信,見信隻有一頁紙,上麵寫著:昌元兄,可否尋找黃帝玉璧的下落?切勿不可落入野心人之手。
落款時間是民國三年。
苗君儒驚呆了,他吃驚的不是潘老師給這個人寫信,而是信中提到的黃帝玉璧。還有就是民國三年的時候,袁世凱是大總統,正醞釀著當皇帝呢。
有關黃帝玉璧的傳說,民間有許許多多。但是毫無例外地,都說擁有這塊玉璧的人,將具有神奇的力量,獲得民心擁有天下。
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之所以能夠打敗蚩尤,是因為這塊玉璧給了他神奇的力量。自從那以後,這塊玉璧流落到民間,失去了蹤跡。後來又數次在曆史中出現,每一次都成就一代帝王。
秦始皇、劉邦、李世民、趙匡胤等人,能夠打敗對手成就大業,據說都與這塊黃帝玉璧有關。
就連一個乞丐,在要飯的途中,於一個破廟裏,從一個老和尚的手裏得到了這塊玉璧,結果開創了大明王朝。
這塊玉璧的神奇之處,舉不勝舉。自然成了野心家們爭奪的目標。
玉璧的每一次出現,都會給人類帶來空前的災難,在血雨腥風中完成一次曆史的變更。
作為考古學家,苗君儒以前也聽老師說起過,但是那些隻是流傳在民間的傳說,實在找不到有力的證據證明這樣東西的存在。
苗君儒的臉色已經變了,想不到傳說中的黃帝玉璧居然真有其物,看這信中的語氣,老師顯然已經得到了相關的線索,要那個叫昌元的人幫忙尋找。
黃包車轉過一道彎,看到前麵軍警林立,正嚴格地盤查每一個下山的人。
“先生,怎麽辦?”車夫扭過頭去問,卻見車上已經沒有人了人影,座位上放著兩塊大洋,車上的人是怎麽下車的,他居然半點都沒有覺察到。
這時,苗君儒已經走在了一條通往山下的小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