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琴聲如訴,如歌。

夫子所述說的則是信仰和夢。在這個信仰和夢裏是一個基於天人之道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裏,人們依據天道而創立典章、製度、禮節、習俗,製定成禮。

就像太陽、月亮和星辰一樣各自依據自己的軌道而運行,就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一樣四季輪回。一切都是最協調的,最適當的。

草木鳥獸人類萬物之所以出現,皆是成於自然之道。也遵從著自然之道。

在那個世界裏,天子順天地之道而作為,選擇賢德的人治理國家,人與自然界的萬千生靈一樣,順應天地的規律而行,所以天下太平,萬物安寧。

就像音樂聲一樣,每個人就像一個音符,每個音符不同,但一曲美妙的音樂來自於每個音符的協和。

樂聲過高過低都意味著音符的失調,樂聲過分巨大就會使人心神恍惚,樂聲過分微小就會使人心誌嫌煩,樂聲過分輕浮就會使人心態脆弱,樂聲過分重濁就會使人心靈卑下。

人類順從自然之道的平和就是禮,聲音順從自然之道的平和就是樂。

美好的音樂與人類美好的情感和愛是相通的。人必須節製嗜好欲望,不入邪僻,才可從事作樂。一首優美的樂曲,必須由平和出發,平和源自於公正,公正出自於正道。

立於禮而成於樂。

這種人與人之間平和美好的情感和愛就是仁,也就是夫子在生死之際,仍始終不渝的信仰。

琴聲如訴,如歌。

弟子們在這種平和淳厚的樂聲中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從心底生出的對美好的向往給了他們力量。這是一種精神食糧。

他們明白了,夫子是在用這種精神食糧幫助他們找到一路信仰求索的價值,獲得克服眼下困境的意誌。

夫子的眼神中盡是柔和,柔和中有一絲絲愛憐。

他望著這些弟子們年輕的臉龐,他們每個人都是有著濟世救民的熱血和理想,這麽多年來,他們陪著自己顛沛流離,餐風露宿,受了許多苦,他早已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

他們都是優秀的,各有所長,所以他將信仰中太平世界文化火種傳承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眼下的困境對他們是一種考驗,這種考驗會讓他們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純粹。

他也堅信,他們一定可以戰勝這個困境,頑強的勇敢的活下去,去走向更遼闊的大地,傳播信仰的種子。

他愈發蒼老了,他希望將自己在一生困頓中獲得的真知教導給他們,解開他們心中的困惑,幫他們補齊每個人的短板。

樂聲終了。

他將子路喚到跟前,子路性情剛直,好勇尚武。還有一些魯莽,但為人重情守諾,光明磊落,聞過則喜,聞善則行,見義必為,見危必拯,正義而又善良,這麽多年來,每次遇到危險和一些人的挑釁,他總是勇敢的護衛在身邊。

他向子路提出了自己經過思慮的問題:

“《詩經》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空曠的原野中疲於奔命,是什麽緣故呢?

我們也是如此,難道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仁道主張錯了嗎?或者是我們有何錯誤言行,以至於落得如今被圍困的地步呢?”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也是子路心中困惑的問題,但當夫子這樣直接提出,他卻有點一時無措,想了一會,才回答道:

“我猜,或許是我們還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或許是我們也沒有真正達到‘智’的境界吧,所以別人不肯實行我們的學說。”

夫子搖了搖頭,他看向子路的眼晴,看向他心中對現實的不滿和困惑,說道:

“是這個原因嗎?仲由啊(子路,字仲由。),你以為有仁德的人就一定會獲得信任,那怎麽還會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的事情呢?假如是智者的思想主張就一定行得通,那怎麽還會有王子比幹橫遭剖心之禍呢?”

子路明白了夫子的用意: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不可不謂仁,王子比幹能預知紂王殘暴的下場,不可不謂智,然皆未逃脫命運的困厄,是因為“仁”和“智”還與時機、條件有關。但他們作為一個有仁德的人,即使麵臨死亡的考驗,卻決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氣節。

他不由得向夫子深鞠一躬,真誠的說道:

“多謝夫子指點迷津,弟子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