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杏壇

回到曲阜的孔丘,做的第一件事是辦學。

這件事轟動了朝野,因為那時教育是貴族們獨有的權利,圖書典籍皆收藏於宮廷之中,隻有貴族與他們的子弟才有接受教育和文化的資格。

至於他們眼中的那些平民和窮困潦倒的賤民,是不配誦讀詩書的。

但年輕的孔丘卻認為,不論高低貴賤,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人的素質的根本差別在於後天的教育與學習上。

他用性相近,習相遠來回答那些貴族們的質疑和非難。

他不會忘記為自己操勞了一生的母親和母親的期待,他更清楚的知道有更多的母親在這樣期待著她們的孩子。

貴族們一時駁不倒他,又因為他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再加上南宮敬叔等出身於貴族的弟子們的幫助,隻能默認了他的做法。但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不可以在學堂授課。

這個要求並沒有難住孔丘,他找到了一片杏林,那裏有一個十裏八鄉祭祖的祭壇,在杏林裏形成了一個開闊的空地。他決定把這裏當做自己的課堂。

這一切做好後,他把自己辦學的消息廣而告之: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就是說,隻要家裏有滿15歲的孩童,準備一小塊幹肉當做拜師禮,都可以來學習。

一時間,收到消息的百姓紛紛將自己的孩子送來了,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知識,變的有出息啊!

除了一些貴族慕名將自己的孩子送來之外,更多的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他們之中有每天隻能討到一小竹筒剩飯,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土房中,受著別人受不了的窮苦的顏回;

有父親為貧困的賤民,家無立錐之地的仲弓;

有常常吃著粗劣的野菜,被人們稱作“野人”的子路;

有住著茅草房,用藤條編成門,拿破缸當作窗,一下雨屋頂就漏雨卻喜歡唱歌的原憲;

有大雪天用蘆葦做成棉衣禦寒的閔子騫;

有滿手老繭,破衣爛裳,餓的渾身浮腫的曾參。

……

最特別的是還有一些是因窮困潦倒沒辦法逃進山林當過強盜的年輕人。

麵對其他弟子的困惑不解,孔丘意味深長的對他們說道:

“別人改過自新,把自己打掃的幹幹淨淨到我這裏來,就應該肯定他的潔淨,不要老是抓住他們以往的過失不放!”

一個晴朗的春日,杏林的杏花開了,像潔白的雪,像天空飄浮的白色雲朵,散發著甜美的氣息。

孔丘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開堂講學。

杏林的空地中,擠滿了遠道而來的學生,他們用崇敬的眼神望著這個年輕的夫子。希望他能夠傳授自己本領和知識,從而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從這時開始,他被很多人尊敬地稱為孔子或者夫子。

在這片天然的杏林中,在這片生民祭天祭祖的祭壇空地中,他不僅要教給學生們知識,還要以自己的師德和人格的光明與坦誠,對他們進行著耳濡目染的人格教育。

他對學生們說:

“你們可能會認為我會對你們保留一些,有所隱藏嗎?老師我對你們不會有任何隱藏,我的所知所學,一言一行都會對你們坦誠,因為這就是我的本心啊!”

他會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長進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因為百人百態,智力不一,背景不同,性格各異,所以他有時對學生提出的相同問題,卻給予不同的回答,是因為他站在了每個學生的角度,去細心的因材施教。

他最喜歡和學生進行自由的,平等的,各抒己見的討論,有時是論人,有時是議事,可以是天下大事,也可以是雞毛蒜皮,大家見仁見智,暢所欲言,於自由之中增長智慧,於平等之處豐富思想。

在這種教學相長之中,他們建立了師生之間的友愛,培養了教與學的興趣,也收獲了教與學的快樂!

杏壇的花靜靜的開著,它目睹著他們師生之間的快樂,開的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