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恩潤四海

在官場上要想混的開,並不要求你知識有多豐富,學術有多高深,人品有多端正,這些全都是屁話。隻要你眼頭活,嘴巴甜,關鍵時刻別站錯隊了就行!這,就是王莽從政以來幾十年的主要體會!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講氣節廉恥,有些人寧可被那些“聰明人”罵成二傻子,也不想同流合汙。現在王莽雖得了勢,官場上大多數人都跟著王莽跑江湖去了,特立獨行的人卻也是有的。

大司空彭宣就沒有湊這個熱鬧。老彭的人品不錯,他從來就不稀罕富貴,也不在乎什麽名位的高低。讓他心生退意的真實原因,還是孔光靈魂的墮落給他帶來的巨大心理震撼。像孔光這樣級別的名臣,都去給王莽當孫子去了,彭宣心中極為不快:“孔光啊孔光,你還是當年那個敢逆批先帝劉驁逆鱗的孔丞相麽?!”王莽和孔光是當朝數一數二的柱石之臣,權力之大可想而知。彭宣認為:若群臣們都以王莽馬首是瞻,這朝廷還像個朝廷嗎?真是豈有此理!

彭宣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打算,如果他跟著孔光一起墮落,那也就不是他彭宣了。可如果他和王莽擰著幹的話,是王莽的對手麽?!下場是:要麽死!要麽被革職!

彭宣上了年紀,看清了形勢,不想在刀尖上跳舞了。為了滿門老小的性命與名節,他決定離開長安這個是非之地。他給太皇太後王政君的上書中說:“三公鼎足而立,共同輔政。若有一足不能勝任,就會鼎折覆餗,傾覆美食。臣資質粗陋,犬馬齒又長,且愚身多疾,不堪大用。臣懇請交還大司空、長平侯印綬,回鄉養老!”

王莽已經聽說了彭宣要辭職的消息,心裏很是有些舍不得。他與彭宣私交還算不錯,遂派人私下給彭宣遞話,讓彭大人好歹再多留幾年。可彭宣卻去意已決,沒有任何回旋餘地。雖然王莽賣盡了麵子,費盡了唇舌,彭宣卻始終堅持前意。最後,他竟絲毫不顧王大司馬的麵子,堅決要走!

老彭真要走?這下王莽可真急了。他走了事小,要是引起連鎖反應怎麽辦?王莽有些心急火燎,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無奈之下,王莽隻好拿出了最後一招:搬動太皇太後王政君出麵挽留!王莽在想:就算我王巨君的麵子不夠,太皇太後的金麵你老彭總該買吧?

王莽是個說幹就幹的人。他馬上弄出了一大堆的理由,上奏懇請王政君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留下彭宣。表麵上是王莽求賢若渴,全然為了國家大計著想。實際上,這不過是他想讓彭宣留下給自己輔政鎮一鎮門麵而已。可老彭這人還真是個強驢,任憑王政君親自出麵並且苦口婆心勸說了半晌,愣是說不動他!到了這辰光,王政君臉上也有點掛不住了。無可奈何的她也隻好同意,她遂下詔免去了彭宣擔任的大司空職務。但她為了尊賞老臣,特意為彭宣保留了長平侯爵位,讓其返回封地養老。

王莽是個很愛麵子的人,彭宣既然如此不給他留麵子,當然也就沒必要對那麽客氣了。為了報複彭宣 “提前退場”,王莽在惱羞成怒之下暗中指使下屬:“不要按慣例賜給他黃金、安車、駟馬!”彭宣當然也發覺了,但他似乎對這些身外之物根本不在乎,徑直大模大樣地帶著家人離京歸國去了!

彭宣的離去,讓王莽心中很是失落,很長時間都感到心中有些不快。但老彭留不留,實際上也無關朝政大局。他能留下來再好不過,當然是錦上添花。縱然沒有彭宣,這天也塌不下來!元壽二年(西元前1年)八月二十七日,王政君根據王莽的推薦,任命右將軍王崇為大司空,光祿勳馬宮為右將軍,左曹、中郎將甄豐為光祿勳。

朝中的人事安排基本告一段落,接下來王莽要做的就是扶正之前內定好的皇位繼承人、中山王劉箕子,讓這個不知人事的小孩去做自己的提線木偶。九月一日,九歲的中山王劉箕子在未央宮即皇帝位,改名劉衎,這就是漢平帝。

按慣例,劉衎年幼,本應由太皇太後王政君臨朝聽政,朝中一應事務皆由大司馬王莽臨機處置。事實上,朝務分工也是這麽安排的。

現在,王莽是一人(王政君)之下、萬人之上,除了姑姑,他可以不把任何人當人看。

他在台上做起了主角,同在台上跑龍套的配角孔光心情很的複雜。他對王莽的為人秉性太了解了。此人的權欲太強,如果自己還在台上呆著,難說哪一天會得罪王莽。反正自己也老了,不如也學著彭宣早點退了吧,也好圖個晚年的清靜!

孔光下定了退休的決心,遂上疏請退。此舉正合了王莽了心意。與極力挽留彭宣不同,他正巴不得孔光退出權力核心呢!

這老家夥做大司徒,執掌了一部分行政權,對自己的威脅很大。不過孔光畢竟名重天下,如果能讓他退居二線,在沒有實權的情況下發揮餘熱是再好不過的。王莽遂向王政君推薦孔光出任太傅,也就是皇帝劉衎的老師,這差使對孔光來很的體麵,王莽也除掉了一塊心病,皆大歡喜。孔光知道這是王莽對他的敬意,太傅名位極高,一般人是當不上的。

孔光在出任太傅時還兼任給事中,具體職責除了教劉衎學習外,還要負責皇宮宿衛、兼管禁中官署門戶、察看皇帝服飾、禦用及飲食等。雖然這差使有點辛苦,但總比大司徒那個位子清閑多了,孔光也懶著摻合政事了,由著年輕人折騰去吧!

孔光半退之後,在王莽的推薦下,王政君任命馬宮為新任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

天下表麵上姓劉,實際上就被王氏家族給吃掉了,在經曆了劉欣時代的低潮,王氏家族又重新成為天下第一豪門。自從王氏姑侄強勢殺回權力最高層後,朝廷的人事安排全都朝著有利於王氏家族的方向發展。

不算王莽本人,王氏家族的近乎所有成員都得到了重用。同時他的心腹人士也遍布朝野,甄豐、甄邯、甄尋、劉歆、劉棻、孫建、崔發、陳崇等人把持著朝廷要害部門,王莽基本控製了朝廷,再加上後宮王政君的配合,王莽真是呼風喚雨,好不得意。

自從王莽在政壇上小荷才露尖尖角後,經過這幾十年的摔打曆練,王政君最終認可了王莽。這個原先並不起眼的侄兒,才是潛伏在王家的人中龍鳳,與其說是王政君選擇了他,不如說是曆史選擇了他。

王莽出身儒生,讀書不僅是他的飯碗,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樂趣。王莽讀書成癖,讀到妙處,如醉如癡,廢寢忘食。在六經之中,他的最愛當然是《尚書》,王莽已經記不得讀過多少遍《尚書》了。

對於尚書記載的夏商周三代史事,王莽很的向往。在他的潛意識裏,前三代才是曆史真正的發展方向。在古人中,他最佩服的是周公姬旦。

周公在武王死後,攝政當國。他輔佐年幼的成王,昃食宵衣,鞠躬盡瘁。又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勾結商紂王之子武庚及徐、奄等東方夷族發動的“三監”叛亂。周公還大行封建,營建東都洛邑,製禮作樂,最終還政成王,功成身退。周公是中國古代政治體係中完美的化身,聖賢如孔子,都對周公崇拜有加。

崇拜周公的不隻有孔老二,王莽也對周公崇拜的五體投地。不同的是,對孔子隻是單純的崇拜,而他則是想做周公第二!每讀到周公史事,他就心潮彭湃不已。王莽一直在想,如果有朝一日,我王巨君也能如周公那樣名垂青史,這輩子就沒算白活。他很自信,周公再聖賢,也是一個人,周公能做到的,我王某為何做不到!

現在王莽已經得到了當年和周公一樣的政治條件,大權在握,總輔朝政,也許曆史真的會選擇他,就看他如何努力了。他是個很有心計的人,雖然他性急,但多年的摔打讓他參透了世事:一口吃不成個大胖子。凡事都要慢慢來,不能著急!

元始元年(西元1年)正月,王莽授意益州二千石官員,讓西南夷詐稱越裳氏部落,向天子進獻一隻白雉(野雞)、兩隻黑雉。他向太皇太後王政君報喜,說什麽天降祥瑞,懇請朝廷用白雉祭獻宗廟。王政君聽了侄子如此振振有詞地說,也就信了,吩咐下麵一切照辦。

在隨後進行的宗廟祭祀後,王莽暗中指使孔光等人上奏,公然為自己歌功頌德。這夥官油子們早就投在了王莽的門下。現在主人已經發話了,狗狗們自然齊聲汪汪:“昔日周公公忠體國,勤勞王事,恩澤化雨,施及蠻夷。夷族感恩,進奉白雉給成王,當時也作為祥瑞,奉祭宗廟。有周之興,實賴周公!今日大漢之盛,亦有賴於大司馬王莽文武有明,臣等請賜大司馬莽為安漢公,並增封邑,以獎忠臣,以為萬世之表!”

此疏一上,太皇太後王政君喜笑顏開,她早就有再提拔一下王莽的意思了。

王政君這輩子也不容易,尤其是在哀帝劉欣的治下,她以太皇太後之尊,受盡了劉欣和他那該死的祖母傅氏的窩囊氣,那種仰人鼻息的滋味刻骨銘心!好在她的命不僅長而且硬,在經曆了劉欣時代的黑暗歲月後,現在她又滿麵春風的站在了權力的最高層,再次向天下人證明了自己的頑強存在。不過王政君在開心之餘,也知道自己的劣勢,那就是今年王政君已經七十二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已經很高壽了,說的難聽些,已經沒幾年好活了。

王政君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在王氏家族中挑選出一個能挑大梁的人物,在她死後,依然能保障王氏家族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家天下時代,血緣是維護共同利益的最可靠的保證。

僅僅一年前,貴為太皇太後的王政君還“門庭冷落鞍馬稀”,而現在她已徹底收複了失地,如果沒有侄子王莽的鼎力支持,那是萬萬做不到的!當然,王莽有今天,全仗著姑母的提拔,不然王氏家族這麽多號人物,憑什麽王政君會看上他?

王政君雖老,卻也沒老糊塗。她也知道侄子王莽雖然強幹有才,其實也已經不年輕了,他重新當上內閣首輔的時候,已經四十五歲了。用民間的土話說,黃土也快埋半截了。她擔心的是,一旦自己撒手西去,王莽能扛起王家的大旗嗎?她絕不懷疑王莽的能力,這個侄子可是王氏家族中這幾代少有的人中龍鳳。此人手腕老辣,敏銳果決,能力不在當年的大哥王鳯之下!可王莽畢竟當首輔的時候太短,威望還是不高,怕是難以服眾。王政君覺得要想讓王氏家族的門庭更光耀,必須大力扶持王莽,等自己死後,王家也好有個旗手。對於群臣上疏請封王莽為安漢公,正合王政君的心意,她立刻批準。非但如此,她還親自下詔給尚書台,要求他們考據古代典儀,精心備辦此事!

不過,還沒等眾人開辦此事,朝中卻出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

一天,奉車都尉甄邯進宮,向王政君匯報說王莽拒絕接受封他為安漢公的詔書,並稱病不上朝了!

王政君聽的一頭霧水,心裏實在有些想不通:“這樣千載一時的機會,換了別人早就順著竿子爬上去了,這小子怎麽倒往外推?”她不解地問甄邯:“他在奏章中說些什麽?”甄邯說話支支吾吾,顯得有些吞吞吐吐:“啟奏太皇太後,都在上麵寫著呢!”王政君喝道:“朕上了年紀,懶得看了。甄邯,你挑要緊的念!”甄邯不敢頂牛,隻好念起王莽的奏疏:“擁立聖上的決定,當時是孔光、王舜、甄豐、甄邯與臣共同作出的。功勞都是大家的,臣何德何能,敢居首功?”甄邯還要往下念,被王政君給打斷了,她越聽越不舒服:“噢,功勞要都給了孔光他們,我們王家往哪裏擺?今後還有肉吃麽?”她實在坐不住了,要是弄不好,王家可能會因為傻小子王莽的一念之差,在未來遭到不測!

王政君不能由著王莽的性子來,幹了幾天就想撂挑子?難道是好了傷疤忘了痛嗎?她當下就火了,吩咐甄邯立即草詔:“王莽從明天開始必須上朝辦公,如果真是有病,那就把他給我扛來!”甄邯知道王政君生氣了,不敢多嘴,退下草詔去了。

第二天,甄邯抱著詔書,竄到了王莽府上宣詔:“《尚書》雲:‘無偏無黨,王道****。’君有安宗廟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隱不揚,君其勿辭!” 沒想到甄邯吐了半天口水,王莽卻把臉一沉,當場拒絕了封賞。王莽讓甄邯轉奏太皇太後,提出了他的還政條件:“臣侄無功,不敢愧領!請太皇太後依勳封賞封孔光,不可讓無功之人冒領賞賜。否則,臣侄不敢奉詔!”

甄邯回去,如實地將王莽的意思稟報給了王政君。她真是急了,完全不知這傻小子到底想幹什麽。他要撂挑子,王家一群老小怎麽辦?!王政君愁容滿麵,倒是身邊的人們勸她不如先答應王莽,將他先釣出來,以後的事情再做打算!王政君覺得這話有道理,就答應了王莽的條件。

二月二十八日,王政君下詔任命太傅、博山侯孔光為太師;車騎將軍、安陽侯王舜為太保,增邑萬戶。又任命左將軍、光祿勳甄豐為少傅,封廣陽侯,禮遇同於四輔,同時加封甄邯為承陽侯。

辦完了這事,王政君長出一口氣。她覺得:這樣總該可以了吧?你王巨君這下沒話說了吧?還不快快出山!哪知孔光等人受封後,王莽卻依然賴在洞裏不出來!

這下王政君可真是有些惱了,心中不住地大罵王莽:“你這死孩子,有什麽話就直說,跟老娘兜什麽圈子!”朝中群臣們都在伸頭墊腳的看好戲,沒想到這場封賞居然沒有男一號王莽,這怎麽行?!朝野輿論頓時大嘩!

沒有王莽出場,這場戲當然是演不下去的。群臣們紛紛聯名上疏:“大司馬雖然克己謙讓,但朝廷對應當表彰的大臣,還是應及時加以封賞,以表明重視元勳,不然天下失心,必生禍亂!”

王政君覺得,現在不能再和王莽玩躲貓貓的遊戲了,形勢非常,不能再由著王莽使小性子!這次她幹脆要架驢抬馬,強行把王莽趕出洞來!她下定了決心,立即下詔:“任命大司馬、新都侯王莽為太傅,主管四輔事務,稱‘安漢公’,增邑二萬八千戶!”

王政君以為王莽在耍小性子,實則不然。

眼前的這一切,正是王莽想要看到的,也完全是在他的布置之中。

王莽所作的一切,都是在沽名釣譽。他之所以如此安排,完全是演戲給人看的。

古人有言: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王莽知道他辭讓的越堅決,得到的就越多!王莽見姑母下詔強封,知道戲的演不多了,現在到露麵的時候了!

王莽誠惶誠恐地“抱病起床”,在家中接受了太傅、安漢公的封號。不過,他隻是接受了官爵,卻辭掉到了封邑。他做的很巧妙,分寸把握的恰到好處。

如今他現在大權在握,生殺專斷,天下都是他的,還要那些身外之物做什麽?倘若如此,不但會徒招非議,而且有可能會穿幫!

王莽辭讓封邑,三公九卿以及群臣們覺得很不合適:哪有隻要虛名不要實利的?!他們又上疏為王莽力爭:“安漢公隻要封邑名分,不要邑俸與賞賜怎麽行?這豈不是破壞國家製度?萬萬不可!”

王政君年紀大了,實在不想在這些問題上兜圈子,再次下詔:“安漢公力辭封邑,朕有什麽辦法!這事就這麽定下來了,邑俸與賞賜就暫時免了,不過數額要加倍。等到百姓家家富足時,請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勘驗,如數頒發!”

對於王政君的這一折衷決定,王莽還是繼續推讓,死活不肯答應。雙方再次開始頂起了牛,王政君真是怒了:“王巨君,你這是想折騰死我啊?”王莽見姑姑怒了,也不想再僵持下去。他也想出了一個折衷之計:“與其如此,還不如封賞下屬們!”王莽遂向姑母建議:“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封賞我,而是應該厚賜宗室、群臣,安撫人心!”

王政君這把老骨頭被王莽這麽一折騰,差點散了架!她再也沒心思陪王莽玩了,你說什麽就是什麽吧!她同意下詔分封,並宣布了諸多新的政策。

宗室方麵,王政君加封蒙冤而死的前東平王劉雲之太子劉開明為新任東平王,封前東平思王之孫劉成都為中山王,將他過繼為中山孝王之後。她又宣布大封宣帝曾孫輩宗室,將劉信等三十六人都封為列侯。朝臣方麵,太仆王惲等二十五人均賜爵關內侯。在詔書中還宣布了幾項政策:

第一,凡是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沒有兒子,但有孫子或同母兄弟的庶子的,都可作為繼承人。

第二,皇族近親支係的後裔,凡因犯罪而被褫奪宗籍的,全部恢複原身份。

第三,全國職位相當於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凡是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祿三分之一作為退休金,直到死亡為止。

第四,對於鰥夫寡婦等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以及破產失業的平民百姓等弱勢人群,政府都給予生活補貼或者經濟補償。

在王莽授意下出台的這項政策,幾乎對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施予了恩惠。這一政策出台後,群臣稱頌,萬民謳歌,他的威望如日中天。人們都在傳說,安漢公恩潤四海、澤及鳥獸,真不愧是周公重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