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認機製——有真的能說成沒有嗎?(二)

瓊瑤戲人物情緒疾風驟雨,大起大落,感體驗膚淺,情感反應強烈易變,感情用事,喜怒哀樂皆形於色,誇張而脫離實際。瓊瑤本人也可謂表演型人格之骨灰級人物。

“取悅”來的價值不可靠

在心理學家的眼中,瓊瑤筆下的人物大多數是表演型人格障礙的疑似患者。怎麽這麽說呢?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礙表現為以過分的感情用事和誇張言行吸引他人注意。這種人人格不成熟,情緒不穩定,受暗示性、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自我陶醉富有幻想,缺乏為他人考慮,感情容易受傷害。

情緒幻境與理性現實的分裂

表演型人格的人物總是喜歡“把現實當舞台”。讓現實與幻境分裂是他們最常采用的防禦機製。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比較膚淺,不願意深入思考,因為他們害怕認識到深深印刻在內心的依賴需要,害怕認識到自己和自己的人際關係。所以喜歡用表麵的熱情、好交際、好吸引人等來平衡這種深深的懼怕。他們因此不會有很客觀的自我認識,而是總以別人眼中的自我作為評判標準。

在他們的內心裏,自己永遠是某個虛擬舞台上的主角,周圍的人全都成為她的“觀眾”。幻想中,她是個風度優雅、富有魅力的美女,人們總是被她的魅力所傾倒,以她為中心來旋轉。她會更換不同的舞台背景,編織各種各樣的情景,不管現實的理性邏輯,隨心所欲地跟隨情緒而表演。這個時候,她就像沒有“斷奶”的孩子一樣,戴著表演的麵具而不願意麵對真實世界。

她幻想中的邏輯跟現實生活卻相差了十萬八千裏。夢幻中,她憧憬玫瑰色的純粹的世界,希望永遠是自己提出要求,對方是聖人。而現實中呢?愛人們往往受不了她對他的強烈的依賴和征服欲,以及豐富而膚淺的情感體驗,最後總是逃到遠遠地。而她憧憬的世界和關係也往往是空中樓閣,反而讓她自己受到傷害。

就算是普通朋友,也會感覺她有些兩麵三刀、陽奉陰違。她喜歡引誘別人服從自己的意願,一旦別人不從,她就會摘下溫情脈脈的麵紗,給你一個陰險的反擊。彼時,她會把你捧上天堂,一轉頭,又會把你打下地獄。總之,她不會真正站在朋友的角度為對方考慮。

利用表演來進行自我防禦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期望獲得過分的關注和讚揚,往往因為他們童年缺少被關注,甚至是被忽略和被嘲笑的對象。這類孩子便開始在白日夢中去尋覓從沒獲得過的溫情。就像瓊瑤本人在童年、少年以及成年期都比較悲慘,特別是嫁給了一個暴力狂的丈夫,現實和她想要的相差了十萬八千裏。

我們不知道白靈的童年怎樣,不過她肯定經曆過一個遭到忽視和冷遇的成長過程。於是,後來她的內心裏生長出了八個精靈,這些精靈其實是她內心孤獨的陪伴者——通過小精靈,她找到了被重視的感覺——盡管這種重視是有點畸形的,她的表現也誇張得有點過分。不過沒有關係,隻要到人群中去,成為那個中心和焦點,她就會徹底地逃避孤獨。

另一方麵,父母的教養方式對表演性人格的形成十分關鍵。如果父母總是期望孩子以自己的意願為轉移,而父母自己的意願又是膚淺表麵、個人化和強調引人注意的,孩子就會逐漸從這種教育模式中形成表演型人格。比如: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向自己展示漂亮的容貌、美麗的舞姿、表演樣的言行等,這樣才能給予讚揚,否則就忽略甚至懲罰。那麽孩子成人後就會喜好以別人的好惡為轉移,感到自身能力和自我價值都取決於別人的認可,形成了一整套如何“取悅”他人的行為模式。

表演型人格的人一般都希望通過在想像中製造舞台來掩飾並對抗現實的不完滿。這就是病態跟非病態的區別:非病態的表演者,比如演員,表演隻是他的職業,舞台之下,他們照常自信,保持一顆平常心,渴望拆去舞台;病態的表演則是希望隨時隨地搭建舞台,對抗內心的惶恐與不安,自私與膚淺。她表麵是給別人演,實際是自己給自己演。

在病態的舞台上,他們因為過分自我吹噓而受到關注。他們沒有建立穩定的自信,於是以後把自我吹捧作為一種正常的方式。眾所周知的芙蓉姐姐同樣也經曆了這樣一個過程,她是典型地從受苦受難,再到自我膨脹的一個極端,因為不斷抬高自己,獲得他人過分的注意,能夠補償他們曾經的喪失,幫助他們逃脫心靈的冷遇和噩夢。

理商儲備站

摘下她的煽情麵具

如果你生活中恰好有一位疑似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那該如何應對呢?難道非要忍受觀看她的拙劣表演麽?

第一:冷處理。不管她如何表演,做到視若無睹。記住,千萬別對她的表演進行迎合,別挑逗起她的興趣,保持坐懷不亂,不要掉進她的圈套之中。

第二:建立自己的朋友支持係統,一起對她實行冷戰政策。如果她主動湊上來搭訕,大家隻要麵無表情地簡單回答“嗯”、“啊”、“我很忙,過會兒再說”等等之類的短語即可。時間一長,其演出的熱情自然就消退了。

第三:必要的時候,告訴她,你對她的表現並不感興趣。希望她能夠簡短而理性地,不帶情緒渲染似的跟人相處,這也能有力地潑她的冷水。

當然,如果你自己有著某些表演型人格的傾向

1、跟社交生活疏離一段時間給自己一個足夠的安靜的空間訓練自己獨立於他人,不靠取悅贏得關注的能力。

2、開始內在的醒覺之旅你可以通過寫日記、閱讀等來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學習不要總是喜形於色,練習延遲反應時間。

3、練習傾聽的能力學習緘默,把一些感覺、感受藏在心底,醞釀一下又何

4、自我暗示比如:我的存在及價值並不需要一定得到人群中去表現。安靜地自處,有時候更恰當。

5、學習升華如果你實在有剩餘的精力需要發泄,那麽就把這種表演衝動升華到文學創作、舞蹈音樂等活動裏麵去吧。記住,把舞台跟現實生活分開,這樣,會更有利於你更明智地去生活。

直覺

傾聽你的直覺

《星球大戰前傳Ⅲ西斯的複仇》中的天行者安納金擁有極強的直覺能力。在夢境中,他感覺到自己的妻子帕德美在分娩中死去。後來,這個事件竟成為現實。

試試看,你也有這樣的“黑暗原力”。閉上眼睛,想象十秒鍾。在視線的無涯之處,你是否看到一個洞穴,黑黑的,看不到邊際。從洞穴裏湧出什麽?可能是對於過去的浮想,也可能是你預知到未來的某個場麵。

也曾經,腦子裏忽然流過一個意象,是一段音樂、一個畫麵,甚至是對某個問題的解決,對某個將要到來的災難的提前預警。直覺,就像這一個黑暗的洞穴,吸引人去探索。它究竟是人具有的靈異能力,還是另有它的來源和功能?為什麽它有時就像靈魂中的一束強光,突然打進意識來?

戴安娜:直覺夢境預測死亡

澳大利亞解夢專家和作家瓊·漢格出版了一本新書講述戴安娜王妃的夢,以及這些夢如何反映了她在生命最後18個月內真正的感情。瓊·漢格在新書中解釋了這些夢代表了戴安娜王妃的希望、恐怖和渴望。

戴安娜王妃曾經夢到在蜜月時遭到狗咬,當時她躺在草地上望著天空,一條大黑狗出現向她猛撲來,咬她的衣服,結果戴安娜大叫著查爾斯王子的名字醒來。瓊·漢格說,多數遭到襲擊的夢都表示做夢的人害怕遭到親近人的威脅。事實證明,查爾斯王子跟她的婚姻本身就是場悲劇。

漢格最後一次見到戴妃是她遭遇車禍前三周,當時戴妃正要前往波黑看望地雷受害者。戴妃告訴漢格,她曾夢見許多名流顯貴出現在葬禮上,一具黑色的棺材從人群間穿過。

戴安娜強調,類似的夢她已經做了很多次了。每次清醒時,她就強烈地感覺到,夢中見到的正是自己的葬禮。因為,每次的場麵都十分宏大,但她從未在人群中發現過自己的身影,所以,她應該就是死者。漢格當時告訴戴妃,這象征著她那已經死亡的婚姻。但沒想到,這卻是對於自己死亡最大的預言。

夢是人的直覺的一種反映,直覺強的人往往會做出特別有含義的夢。戴安娜王妃具有極強的直覺性,所以她的夢境都在現實中一一應驗。

樸樹:依靠直覺生活

樸樹說自己是靠直覺生活的人,他擁有一個直覺性強的人所擁有的優勢和軟肋。優勢是當他能抓住直覺、“跟著直覺走”的時候,他會很有創造性。軟肋是他缺乏計劃性,而且太容易受負麵事情影響。

他喜歡讓一切都在沒計劃、盲目的狀態中進行。上學時,他奮不顧身地輟學當歌手,1999年不經意間幸運地成為舞台上光彩的一顆星,找不到感覺時把積蓄全貢獻給了民航,悄無聲息地滿世界跑了一圈終於回到帶給他痛苦與快感的創作上了。

對於這個在音樂中尋找安慰的孩子,每次創作的狀態幾乎都是被一種情緒折磨得精神恍惚。他是跟著心走的。如果那“最牛的地方”已經給了他衝動的感覺,他就會坐下來一氣寫五六首。

每次創作時他的情緒都在高昂與低穀之間波動迂回。因為靈感是稍縱即逝的東西,“好感覺是一陣煙”。他覺得作品一出來自己就成了國王,他的極樂就是那一瞬間的事,而更多的時間是極痛地尋找。

憑著直覺所產生的靈感創作的同時,他說他在生活中根本不會自我調節,他認為人長大就是要不斷付出慘重代價。他是悲觀的,說自己一定沒好下場。當有人問到他的未來時,他一句話把人家嚇了一跳:“都是死亡”。接下來就是一句“在有限的時間創造,做出我能做的最好的東西就夠了”。

電影鏈接

《死神來了》Final Destination(美國)

高中學生艾利克斯·伯朗寧正與法語課的同學們登上一架飛往巴黎的飛機。所有的乘客都已登機並扣好安全帶,飛機即將起飛。突然,艾利克斯有了一種強烈的不祥預感,他仿佛看見這架飛機起飛不久便在空中爆炸,變成一團火球。驚恐萬狀的艾利克斯大吵大鬧,讓所有人都離開飛機,由此引發了機艙內的一場混戰。最後,包括艾利克斯在內的7名乘客被趕出了機艙。

正當人們為無法成行的巴黎之旅而惱怒不已的時候,艾利克斯的可怕預感卻被悲劇性地證實了。那架飛機在半空中猛烈爆炸,機上無人幸免一死。艾利克斯卻很想忘掉這場悲劇,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可是他看見的卻是不斷到來的死亡……

捉住直覺那股煙

那個直覺的黑洞裏是什麽?為什麽,我們總是有那種對未來命運的預感,那種因為預知某些結果的忐忑不安?一個哲人說:人就是一根脆弱的蘆葦。那麽,到底是什麽觸動我們敏銳的神經,帶來那些預感和夢幻呢?

爆米花遊戲調動閾下知覺層

心理關鍵詞:閾下知覺:

心理學認為:人的大腦不可能對周圍環境中所有細微的信息都納入有意識來進行加工,但,那些信息卻會進入無意識的加工中。心理學上,把人在意識之下做的這種信息加工,稱之為閾下知覺。人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會不由自主地受到閾下知覺信息的影響。

1956年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一些廣告商想出了絕妙的推銷可口可樂和爆米花的廣告,那就是在一部電影《野餐》中每五秒鍾插入一段瞬時的加速言語“請吃爆米花”和“喝可口可樂”,這個過程為期六周。結果使爆米花的銷量增長57.7%,而可口可樂的銷量增長了18.1%。

這個實驗後來成為證明閾下知覺存在的經典實驗。那些加速的言語,觀眾是不會聽清楚的,所以沒法進入有意識的加工,但這些信息卻會進入無意識之中,進入人的瞬時記憶加工係統。而當人在做購買決定時,這些無意識加工的信息就會以直覺的形式跳出來,影響人的購買行為。

直覺信息加工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趨向我們內心無意識中所需要的東西,那些富有性暗示的信息有時更能進入人的大腦,左右思想和行為。而如今很多商家都會在商品包裝或廣告中埋藏具有性暗示的信息,比如,在洋酒廣告一般都配上美女。這種富有性挑逗意味的信息會進入購買者的閾下知覺,以無意識的形式左右了他的購買行為。

直覺不會去管我們理性層麵,不會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而隻是關注我們內心深處的需要。比如一個因為覺得危險而錯過航班的人,他可能理智上還在為自己耽誤某個重要的會麵而懊惱。而選擇美女形狀洋酒的人可能表麵上是道貌岸然的。

海嘯就是閾下知覺存在的一個有力例子,那些沒有明確意識到是海嘯,“不清楚為什麽”但還逃跑的人,他們的脫險並不是無緣由的。這也許來源於他們對於海邊生態的熟知,對於動物習性的了解,甚至對於自己身體的感覺。動物能預知地震等危險,其實人的身體也是有這種感覺的,有的人對身體的感覺敏感,覺得“不對勁”,就選擇了逃生。事實上,他們確實在潛意識裏,對那些異常的信息進行了加工。

理商儲備站

區分夢幻與現實擅用直覺資源

有些人就如同上帝派來的先知和天使一般,特別能夠跟自己的直覺溝通。就像意大利著名導演費裏尼與歌手樸樹,他們總是能夠不自覺地調動無意識的信息,產生創作的靈感。直覺能力強的人往往更加敏感,情緒更加豐富,他們有兩種思維,一種是現實的理性思維,另一種是夢幻的直覺思維,他們既是魔鬼,又是天使。

而另一類人呢?這類人跟過分理性和現實的人是不同的。他跟自己的無意識直覺過分隔絕,而刻板地固守理性世界,會感到麻木和缺乏情感和感性,總是工作在現實中也容易失去夢想,失去人生的彈性和張力。所以,對於過分理性的人來說,學著溝通直覺能力會讓他們試著體驗生命本身的感覺,有了一對飛翔的翅膀。

而那些直覺能力強的人如果過分沉浸在自己的無意識海洋中,隻是依靠直覺來帶領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那麽就有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就像樸樹,他的很多行為都依靠無意識的直覺來帶領,雖然給他的音樂創作帶來了靈感,但卻也使他的現實生活顯得混亂無比,不能足夠理性地去調節自己的各種情緒,所以很多時候,他都容易感到悲觀。

戴安娜王妃也是一個直覺力過強引起現實能力不足的例子。她非常敏感,也具有一種逃避現實的自卑感。她的夢代表了她潛意識的那些擔憂與不安,但她卻過分受到潛意識的主宰,在現實中卻無法處理好與王子的感情,以至成為了犧牲品。

那麽,擅用直覺資源,就是要學會辨別自己的各種感知覺的來源,既不能過分地沉溺直覺,也不能過分地隔絕潛意識。我們還要學習適度地躲開過分豐富的直覺,給理性一條出路,在理性和直覺間找到一個有效的平衡。這裏特別給出幾條建議:

1、如果做了什麽讓你感覺特別有困擾的夢、或者反複做了什麽夢,可以找專業人士分析,避免被夢境所糾纏,影響自己現實的生活。

2、當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有某種感覺,比如覺得某人不可信,盡管不必先懷疑他(像某些多疑的太太對於先生那樣),但最好把自己的這種感覺納入對這個人的評價中,不要輕視自己的感覺,然後再用理智來判斷。

3、當你需要做某種選擇而不知如何選時,選擇那個讓自己感覺“舒服”的。覺得“不舒服”,即使不知道是為什麽不舒服,很可能也是無意識感到某種問題了。

4、在很多情況下,相信自己第一時間的判斷,學會在這個判斷的基礎上去現實地處理各種問題。記住:夢境會給你提供更豐富的現實資源和材料,而現實比夢境有力量。

總之,在生活中要善於從直覺力中尋找靈感和啟迪夢想,又能通過理性的思考對問題進行整合與分析,那麽,直覺力就會變成你手中掌握的權柄,否則,可能就隻是那“黑暗原力”的來源了。

偷窺

有意偷窺無意越界

當你矗立在自家的陽台上,看到對麵窗口裏影影綽綽有一個帥哥。他正在那兒喝清晨第一杯咖啡嗎?咖啡杯子是什麽顏色?他喜歡什麽樣的內衣顏色,對家居式樣有什麽偏好……不知不覺觀察中,你的咖啡杯也換成了跟他同款式的那隻。

在辦公室裏,你會忽然打開別人在網上的博客,搜索人家的私房照片。哪怕她(他)隻是在昨天跟愛人有半個小時的歡愉,這些細節都會給你說不出的滿足。慢慢的,你好像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慰。

看八卦新聞,得知你喜歡的那個歌手怎麽突然就告別單身了。第二天你跟別人的聊天話題肯定是奚落那歌手的另一半長得怎樣地對不起粉絲。私地下,你會把自己跟她悄悄比較,做起了不實際的白日夢。

偷窺,你正在偷窺,而且這已經成為你日常生活的消遣,不知不覺地與生活密不可分了。這種偷窺甚至變為了對對象的扮演——你開始分不清別人生活跟自己的界限,越來越多陷入焦躁當中。你不明白,過度的偷窺的內容就是你的不滿足的內心的投射。因偷窺而帶來的角色錯位,可能會加重你的混亂感。

偷窺你,扮演你

羅伊是一個33歲的單身女子,做著廣告媒體的工作,有不固定的男朋友。平時,她是個孤僻的人,沒有特別親密的朋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似乎很安全。自從買了這一款具有高清晰拍攝功能的手機後,她就總節製不住地去偷拍周圍的事物。

對麵房子裏那對夫妻又在打架了,她拍下了他們臉上那種扭曲的表情。她研究那個女人的痛苦,男人的霸道和無理,感到一絲嘲諷。她還習慣去拍跟自己一樣孤獨的年輕男子,有一次,她看到旁邊陽台上走出來一個清臒的男子,正在獨自抽煙。她拍下了他的夕陽下的剪影,並獨自玩賞。有時候,在陌生聚會上,她會偷拍那些在角落裏**的男女,那種風塵的味道,給她一種別樣的滿足。

後來,她愛上了一個男子,但她卻沒有告訴他。卻開始跟蹤拍下他各種狀態的照片,甚至找黑客解密開他的郵箱和QQ的密碼,發現他原來同時跟三個女人有親密往來,後來她竟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他,並活在他的世界裏。她開始用他的名義給別人發信,甚至用他的QQ號跟陌生女人聊天,從中獲得一種快感。漸漸地,她似乎對情感,對世界有了同男子一樣的虛無態度,分不清楚自己跟他生活的界限,陷入了無止境的困惑中。

羅伊的故事讓我聯想到電影《偷心》。電影裏的小說家丹因為愛上了攝影師安娜,他偷窺安娜的所有特征,產生了某種輕微的分裂。他開始用安娜的名義跟網上的陌生男人拉裏聊天,通過扮演安娜的身份,讓他得到一種跟安娜在一起的錯覺。後來,他卻促成了拉裏跟安娜的相識和相戀。眼看心愛的人投入了別人的懷抱,丹傷心欲絕。

其實,因過度偷窺而帶來的扮演癖常讓我們的生活失去界限,障礙重重,也失去了一部分跟人打交道的正常能力,讓我們給自己的孤獨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畢加索:偷窺成就藝術

畢加索早期最喜歡徜徉於咖啡館、低級酒店與妓院的夜生活,素描本上留下許多那個時期的習作。畢加索把自己想像成反形式主義、放浪不羈的流浪漢,經常通過偷窺的角度,以風月場與賣**女作為繪畫題材。隨著年齡增加,畢加索在作品中的色情越來越強烈,但更多把自己置於偷窺者的地位。

畢加索的《拉斐爾和弗爾娜麗娜》組畫,共有二十四幅之多,簡直就是偷窺連環畫。其中對教皇朱利厄斯二世也有大不敬的處理。一開始就畫出那對年輕情人正在雲雨時,教皇先躲在垂簾後麵偷看,繼而拉開簾子看,繼而又堂而皇之走進室內,叫人帶了椅子坐下看,繼而又在馬桶上正襟危坐看……作者最後讓米蓋朗基羅也扒在床底下伸出頭來看。

王家衛:偷窺成癮的男人

生活中的王家衛在公眾場合常常是以墨鏡示人,誰也不知道墨鏡後麵的他的眼睛停留在哪個神秘不為人知的瑣碎細節。他觀察世界的角度獨特而刁鑽,偷窺是他常常采取的方式。於是在他的影片裏,運用了大量的偷窺鏡頭:蘇曼珍曼妙的腰肢,李嘉欣躺在搭檔**的**,張震從屋頂的小洞裏看別人強暴劉嘉玲,梁朝偉與章子怡在屋頂上的熱吻,通過牆洞看到的王菲走來走去的腳……偷窺成為他生活和創作的一種獨特角度,也反映出了他的人格偏執。

電影鏈接:《紅》

美麗純潔的模特瓦倫提娜與男友分手後,無意間認識了退休老法官。老法官整天竊聽鄰居的電話,發現了許多鄰居的隱私,以此來證明人世間充滿了欺騙和不信任。法官過去曾經有過一個女朋友,但這女人卻背著他跟別的男人鬼混,這嚴重傷害了他的內心。從此,他沒有再戀愛,一直單身,而偷聽能夠幫助他排遣寂寞,同時也證實內心對於人性陰暗的判斷。瓦倫提娜的介入讓法官看見了純潔和光明,幡然醒悟,重回真實世界。

褪去偷窺的茶色溫柔

偷窺,首先是人原始的好奇心的極端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有好奇,這擴充了自我對於他人的了解和掌控,也滿足了你的社會比較的需要,當你知道某人的“小秘密”時,便也給自己的某些行為找到了更合適的理由。

在這個日益疏離的社會中,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偷窺心態在日益膨脹。從璩美鳳事件到陳冠希的“豔照門”事件,當每個人的隱私空間都被劃分起來,人們的想要了解他人生活的願望反而更加強烈。是啊,其實在原始社會,人們之間並沒有那麽多壁壘,也無所謂隱私,而現代,當人與人之間日益隔絕的狀態,反而助長了人們內心想要觀看和參與別人生活的渴望。

還記得《天使愛美麗》裏麵那個處於自閉狀態的女主人公嗎?她後來通過為陌生人做好事來建立一種跟外界的感情聯係。那麽你呢?你選擇了偷窺的方式,隔著針眼攝影機的溫柔距離,你更能夠跟人獲得一種自如的交流。但你不能跳到鏡頭前麵去。

我們已經太習慣了一個人穿過城市叢林,就像王家衛電影裏那個夜晚還戴著墨鏡的女人——她的內心充滿了防備和拒絕,對於他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但,她還是那麽地寂寞,會跟酒吧裏一個陌生的男人搭訕。那墨鏡後麵的目光充滿了某種饑渴。她通過偷窺來滿足自己對他人的“另類興趣”。在壓抑和宣泄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沒有人會壓抑你偷窺的權利,你可以在別人不察覺的時候去“放縱”自己的感覺,滿足一些“奢望”。

在偷看的那一刹那,她有一種跟別人交流的滿足,她可以逃脫個體的那些不必要的禁忌和界限,進入到另一個人的生活中去。而且,不必敲門,隻是轉動一下攝像頭。她多麽想逃避自己的疏離,進入另一個人的意念中,逃避自己現在的角色和界限。不做自己,而做別人,就像羅伊去扮演自己心儀的男人收發電子郵件,而丹扮演安娜在網上根陌生男人聊天。

其實,在內心深處,他們同樣地給自己一個相對狹窄、缺乏彈性的嚴密界限,他們缺乏了那樣一種富有彈性地跟人溝通感情的能力。於是,這種以偷窺打破界限,溝通感情的方式便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她把想要獲得關注的願望投射到去無節製地偷看他人的生活細節和隱私上。似乎在這種間諜行為中,她能找到被關注的替代品,也跟人達到一種變相的“情感交流”。

就像羅伊,她是個孤獨而清高的女子,總是沉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規則裏,偷拍可能就是她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的一種獨特方式,通過細致地觀察陌生人,偷聽他們的談話來滿足自己與人交流的渴望,同時,也讓她輕微背叛了自我世界的“規範”,進入脫離現實的激奮中。而當自我和他人之間的界限被破壞後,我們就會像是生活在一個角色混亂的透明空間裏,比如羅伊因為得知了男人的秘密而對感情充滿了無意義感。

理商儲備站:

告別偷窺,擁抱真實生活

1、重新界定自我的概念,能夠清晰地分清自我世界與他人世界之間的界限,並在維護自我獨立感和完整感的同時,維係一個互不打擾,又互相理解的人際關係。

2、舒緩自己在人際交流等方麵的焦慮,走出自戀的小圈子。大膽地去以正常的,有效地方式跟他人接觸,並從交流中學到有益於自己的東西,釋放內在的孤獨感,得到真實的感情。

3、分清生活和藝術。事實上,很多藝術家都有一種偷窺般自說自話的心態:比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表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而自戀的人想要突破自我封閉的努力——想象遠方有一個女人無私地愛著自己,永不會遠離。偷窺可以成就藝術,同時也讓人變得更不能夠梳理自己的各方麵關係,變得歇斯底裏和神經質。那麽此時,就要學習適可而止。

4、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連接。當你發現偷窺破壞了你跟他人之間的界限時,就勇敢地說不吧,也許,有意義的愛的關係才能夠讓你突破個體的孤獨,走向一種真正有價值的合一。

離婚症候群

點擊離婚後症候群

村上春樹在作品《舞舞舞》中寫到這樣的場景:妻子決定離開,所有她的東西都拿走了,離婚後的男主角一個人望著妻子遺留在陽台上的筒裙,在風中飄來**去。

那種陌生而刺痛的感覺,灼傷了他的心,他仿佛感到一切都沒有了意義。如果那段婚姻真的發生過,為什麽又要CUT掉呢?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滋味,深深地纏繞著離婚者內心,而那種空虛和無意義感會長時間地幹擾離異者,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產生各種離婚後症候群。

專業鏈接:離婚後症候群

離婚後症候群就是指那些離異後長期受到婚姻失敗困擾的人群所表現出的不正常的心理和行為應對模式。離婚者此時內心有一個大傷口,但他們可能采用否認、壓抑、投射等機製來隱藏,看上去似乎特別正常。但正因為那些失望、內疚、喪失、悲慟等負麵情緒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後來便出現各種症狀。

個案鏈接

症候一:馬上找一個

詹妮弗·安妮斯頓:搭上新歡舊情仍難忘

因為詹妮弗·安妮斯頓太注重事業,布拉德·皮特卻想早點兒要個小孩,兩人產生分歧。而在拍攝《史密斯夫婦》期間,皮特和安吉麗娜·茱莉相戀,導致最終的離異。離婚後的皮特一直陪伴在新歡茱莉身邊,茱莉已經為皮特生下女兒,並已經懷上了雙胞胎。而詹妮弗·安妮斯頓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低潮之後,在拍攝《分手》時與男主角文斯-沃恩假戲成真,迅速出雙入對。但這段情緣還很不明朗,片子剛上演沒有幾個月,就傳出分手。隨後,她又多次同和自己一起演戲的男主角擦出火花,身邊也一直沒缺過男伴,但也沒什麽結果。

心理分析:離婚之後迅速找一個的人,更多的原因是想藉此度過離婚後的創痛過渡期,核心的動機是自我補償,表明自己還有魅力,想以這樣的方式給自己一個信心。這樣做,盡管暫時緩解了心理上的壓力,卻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短暫的安慰之後,便會碰到更多的心理問題。一段過快發生的情感很有可能重演不成功的模式,帶來新的問題。

症候二:自暴自棄

竇唯:婚變之後的潦倒與疏狂

2006年3月初,竇唯和高原傳出了婚變的消息。一向行事低調的竇唯在一次上海的演出現場,指名道姓怒斥高原,其間還頻暴粗口。5月10日,竇唯因為不滿《新京報》娛樂記者對他的報道,找到報社理論未果,砸了一台電視、一台電腦,被保安架走後三個小時返回,並用礦泉水瓶內的汽油澆到一個編輯的私車上點燃,竇唯因此被警方帶走。此事在媒體掀起軒然大波。

心理分析:盡管有外界的幹擾因素存在,但對於竇唯自身來說,在經曆兩次離婚時,都沒有處理好離婚後的心理適應問題。特別是第二次離婚,把過錯歸結到前妻身上,把自己設想成受害者,並因此公開發泄,確實也有過分之處。離婚後自暴自棄的人,需要找專業人士處理抑鬱情緒,重建自我價值感,從婚姻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症候三:離婚後工作狂

李美妍:婚變帶來事業“第二春”

韓國明星李美妍1995年3月與同是演員的金承佑結婚後,事業一落千丈。2000年11月,李美妍因金承佑有外遇而離婚。婚變之後,李美妍以瘋狂工作療情傷,幾次體力不支昏倒片場。她接演了古裝大戲《明成皇後》和電影《中毒》,前者讓她紅遍亞洲,甚至被好萊塢相中,後者則為她贏得了第40屆韓國大鍾獎影後。同時她也成為廣告女王,酬勞高達5億韓幣,開創了事業的第二春。

心理分析:離婚後成為工作狂的人主要是通過工作來轉化離婚帶來的煩悶。“我很忙”常常可以成為逃避感情生活的托詞。這裏麵當然也有積極建設自我的成分。但如果工作過於占領私人生活時間,則也是離婚症候群的一種,因為他們並沒有去學習和反省自己情感的問題,在這方麵沒有很好成長。

不做離婚後的“弱勢群體”

離婚是人整個社會生活的一次巨大震**。這不隻是愛情消失的問題,而代表了一種人生價值的某部分缺失,社會生活需要重新上軌。其中牽連的財產分割、孩子、父母安置等各種問題,都讓離異雙方不得不遭遇巨大的心理壓力。

由於當事人往往在離婚前並沒有很清楚地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沒有做好充分心理準備,因此,在離婚後會產生各種各樣不適應的的應對方式。此時離婚者就像內心充滿太多被愛需要的成人兒童,分外脆弱,太多的壓力讓他們已經不能特別清晰地思考問題,他們在心理上是需要輔導的“弱勢群體”。

迅速找一個VS接受喪失

那些離婚後迅速找一個的人,可能逐漸會在新伴侶前感受到無意義感,因為他們沒有很好地處理好離異後的“喪失”心理。他們畢竟同前伴侶在一起生活了那麽長時間,當時養成的各種心理習慣和模式已經定型,而換一個伴侶,則意味著換一種生活模式,他們麵臨著“轉換”的危機。

這類離異者“空窗期”的脆弱和寂寞心理是讓人理解的。如果此時,有一個異性主動給予肩膀靠一靠,那麽她就會感覺安慰。此時的這種情感已經分不清是愛情,還是某種感恩,總之,這一個在短時間內能夠幫助他們渡過離婚後的創痛期。而在起初的蜜月期過去了之後,她仍會感到巨大的失落。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對象”,也沒有一勞永逸的婚姻模式。她並沒有充分地把離婚後的情緒修複,憑借一段新的愛情的方式隻會讓她像一個在海邊拾貝的孩子,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但不知道如何經營好一段真正的關係,仍然會感覺到失助。

心理處方:正視現實,從頭努力

要走出這種婚姻陷阱,他們需要走下雲端看看婚姻的平常現實。

1、鎮定地麵對“空窗期”現實,找到更多的社會支持。此時找個人來排遣寂寞,無法幫助你看清楚情感的內在模式,無益於修補裂痕。給自己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你可以尋找親人、朋友、心理醫生等支持,幫助自己走出情感創痛。

2、真正麵對自己的喪失。從過去的婚姻傷痛中真正領悟和成長之後再步入情感不遲。喪失給你帶來的是更多自我成長和反省的機會。

3、當你很好適應了一個人的生活,並過得很好,此時找伴侶最佳。因為此時,你更加能夠處理自己來自感情、生活等各方麵的問題,識別了自己情感上的盲點,並能保持樂觀,懂得對關係多做一些細致經營。那麽,建設一段新的關係則會駕輕就熟得多。

自暴自棄VS抑鬱處理

離婚後變得自暴自棄的人,可能無法避免內在的抑鬱傾向。這類症候群,如果一味地把原因歸結到他人身上,隻會讓自己的“受害者”意識越演越烈,抑鬱程度越來越深,從而導致更加惡劣的後果。

“讓自己過得更糟”一些的心理可能會讓他在別人那裏得到一些同情,也轉移了對自己性格問題的反省。但如果這種自暴自棄惡性循環,最後隻可能讓他自己傷得更重。

心理處方:給自己一個不受打擾的心靈空間

1、你需要尋找專業心理支持。專業心理指導能幫助你處理調整情緒上的抑鬱,重新找回自己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2、個人的價值並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判之上。個人價值並不建立在所愛者的評判之上,而是存在於自己的內心裏麵。

3、反思自己性格上的不良傾向,為自己的心靈建造一道界限。不讓外界打擾了自己內心的平和與愉悅。當你解決了心理的抑鬱,擁有了獲得快樂和自我成長的能力,那麽,就能走出離異的陰霾,而變得更加頑強。

工作狂人VS直麵情感

在所有的離婚症候群裏,以工作來轉移注意力的人群是最為積極建設型的,他們沒有被情感上的挫折壓倒,而是讓自己在情感失意時在其他方麵有所收獲。生命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重心,他們這樣的選擇確實有相當的好處。

但過分投入工作,並不能真正逃避情感的問題。當逃避過多,他們還是會有一種不適宜和不平衡的感覺,渴望走出這種單一的模式,享受更好的情感生活。如果不去麵對情感的問題,無論他們事業上多麽成功,內心難免會有這樣的潛台詞:“我不夠優秀,所以才沒人愛我。”

心理處方:給自己減壓

1、克服“是自己不夠優秀”這樣的心理設限。要知道,婚姻中的不適合也是很正常的。不必過分苛責自己,要懂得給自己減壓,相信自己的能力。

2、工作之外,多放一些時間在感情建設方麵來。不那麽較真,還是可以找到更為適合的人。

3、放棄那種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吧。你要充分地悅納自身的優點,多學習一些情感技巧,你天然的自我成長能力仍然會指引自己找到更適合的另一半。

迷信

你信不信邪?

“雞年不適合結婚?”“天平和天蠍最不配哦。”“我要按照幸運色穿衣。”“看你這麵相,就是旺夫運啊。”生活中常常聽到這樣的傳言,聽多了,於是自己也就將疑將信起來。於是,算命、相麵、八卦、風水、星座、測字,一齊湧進我們的生活。對於這種潮流,我們是該接受,還是質疑?也許,當我們對自己的生活不可控的因素增多時,我們就會更加求助於超自然的手段,而如果我們的心理控製感越來越強的時候,我們對於這些不可知力量的心思就會慢慢減弱。

姚明的“胡子”暗示

某屆男籃亞錦賽,忘了帶剃須刀的姚明曾立下誓言,如果不在決賽裏擊敗韓國,報亞運會的一箭之仇,自己就不刮胡子,結果,中國男籃如願戰勝韓國。而在他出國前參加的最後一屆CBA決賽上,姚明再次發下誓言,如果拿不了CBA冠軍,自己就不刮胡子,那次上海男籃曆史性的擊敗八一隊,首奪聯賽冠軍。到奧運會前,姚明又立下一個類似的誓言,如果中國隊進不了八強,自己將在半年之內不刮胡須。姚明第三次拿胡子做賭注,表明自己已經準備拿出拚命的態度。但奧運會的失利,卻沒有讓姚明刮幹淨他的胡子。

心理解析:自我暗示增強自信

像體育賽事這樣的高對抗性活動,臨場發揮的主導因素就是心理素質。姚明“不勝就不刮胡子”,體現了他的竭盡全力的拚命精神,也給了自己“勝利”的心理暗示,無形中增強了自信。胡子固然與比賽無關,但心理暗示卻有關。這也是一種最輕微、最健康形式的“迷信”了。

心理關鍵詞:暗示——人們為了某種目的,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交往中的語言、手勢、表情、行動或某種符號,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發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觀點、意見,或按所示意的方式進行活動。一般可分為直接暗示、間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4種。

明星都是LV迷

不少香港名人迷的是車牌。丘淑貞的服裝界巨子老公沈嘉偉,花了十三萬港幣標下“LV7”車牌,上周這個幸運大牌掛在黑色奔馳跑車上,配上他的數2.5億港幣身家,似乎相得益彰。香港藝人認為,LV能帶來財富。

以LV為首的車牌價值不菲,從1.5萬元到40萬元不等,但據說也不是人人用了都會發,香港玄學家高萌禧說,LV字形屬木,五行屬土,可帶旺命格木弱及土弱的藝人星途。從麵相來看,眉疏屬木弱,鼻細屬土弱,這兩種人適用LV字頭的車牌,如林憶蓮,但像成龍、張學友這種大鼻男,就不宜使用。

心理解析:明星的旺財心態

明星們之所以迷戀LV,首先,LV一直以來都是貴族品牌的象征,名人富商們首要是對LV背後所象征的財富、名氣、穩定性等情有獨鍾。而且LV品牌創新的意願和開拓新市場的能力也在激勵著明星們的鬥誌。從心態上看,那些演藝事業剛剛起步或比較動**的明星藝人,以及商場風雲變幻較多的商人,會通過迷信LV給自己一種心理安慰。另一方麵也透露出這些人缺少安全感的心態。

改名風潮大肆彌漫

很多唱片公司認為好名字會帶來好運氣,因此在與新人簽約前都習慣請“老師”(即風水先生)看一下歌手的名字。

本名許宏琇的許茹芸,她的藝名是由老板看了姓名學的書配好,再請老師定下的。老師言明“許茹芸”會紅,但絕不是一炮而紅,她在演藝圈內的發展屬於後勢看好型。果然,許茹芸從第二張專輯才可以越來越火,也不知兩者之間是否有直接關係。

娛樂圈因為改名而紅的人數不勝數,但並非人人如此。尤其是已經被觀眾和市場接受的明星,名字改得不好,連以前的一點人氣也會消失殆盡。如紅豆改名為王真彥,張咪改名為張彌,都不成功。

心理解析:好名字≠好運勢

日前,很多白領也掀起了改名熱潮,跟明星的改名熱一樣,很多人相信命理學,認為名字裏麵擁有極大的能量,是一個人所擁有的一種特殊氣場,好名字能夠給人帶來好運勢。名字確實對人有不同的心理暗示,但如果改名跟風,似乎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置房風水為重

目前,不論港台明星還是內地明星來京購房定居的並不在少數,而大多數明星喜歡在北京的東北部買房,略懂風水的人士分析說,東北部正是“生財旺位”,“宜居”。以關之琳為例,她在北京一擲2千萬,購置了一幢豪宅,她的這處豪宅正位於順義天竺附近的“明星部落”別墅區中,是上上之選,比李亞鵬、王菲的豪宅還要高出一籌。關之琳認為這是必要的,在北京有一處自己的住處更是覺得理所當然。還有一點是聽朋友說這邊的風水好,還有湖景可看,而且距離機場隻有25分鍾車程,很方便。

心理解析:旺鳳旺水旺心態

風水說較為詳細地展示了所買房屋的地段、朝向等對於人心理、運勢的影響,譬如,風水說認為:中國易經的靈魂在於陰陽的平衡,人要陰陽平衡,房屋要陰陽平衡,房屋的光線也要陰陽平衡。所以房子的光線適中,陰陽中和,則財運也好,身體也會好。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至於陰陽平衡如何轉運旺財,是機遇、行動力和行為方式的雙重產物,所以除了要選一處風水好的房子之外,更要有抓住機遇,穩中求進的職業與家庭的理想和道路。

迷信不是你與生活間的“擋箭牌”

迷信某種程度上暫時解脫了我們的緊張和焦慮心情。這種溫和的催眠,小小地相信一把,這也能成為一種無關痛癢的社交談資,沒準也可以成為一種心理激勵。而如果過分迷信,便會帶來認知上的偏見。長此以往,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身心會漸漸地脫離了現實的軌跡,成為了迷信的超現實族。

專業鏈接:所謂的迷信,就是對某些超自然的東西或現象的過分迷戀和崇拜,把自身遭遇的各種問題全部推到那些說不清楚的外物身上,並盼望它們為自己轉運。

在迷信彌漫的維多利亞時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對迷信思維做出了批判,他說:“遠在洪荒時代,人類的思想初萌,他們一概以迷信的態度解釋外在的意外,視之為他人或具人格的力量的意願和作為。”

而星座或者屬相也是一樣。人們見麵交往,這也無形中成了便利的理解人性的武器,大家就此談談各自的見解,讓人覺得你頗具備親和力。從星座說本身來講,它雖然隻是一個舶來品,卻也表明人在不同的出生時期、季節,天體星辰、萬事萬物都是會對人的先天心理素質有所影響的。但是,星座說卻從來都無法被納入科學的範圍,主要是因為它一直以來都停留在經驗層麵,難以係統化,沒辦法證明是對是錯,同時,它很難說明社會、出生環境、後天教育等後天因素對人的巨大影響。而且,星座說給人造成的暗示和投射作用,讓人們隻會去選擇相信他們覺得合理的解釋,而把不合理的略去了。

資深心理谘詢師發現,過分跟隨某種迷信潮流的人往往是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他們共有的特征就是“受暗示性強,自信不足,自我規劃不合理,欠缺邏輯思維能力”。成為迷信俘虜的人某種程度被某種超自然力量暗示,通過白日夢代替真實。當不得不麵對生活真實時,他們逐漸成為了現實的逃兵。

心理關鍵詞:首因效應

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也稱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為主效應。

後現代生存遭遇戰

為什麽現代人也會迷信?比較起來,在農業社會,盡管也有天災人禍等不可控因素,但春種秋收,正常發生的事情還是基本可以預知的。而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特別是後工業社會,變化越來越多,越來越快,讓人對生存產生了不可預知的感覺,我們姑且可以將之成為後現代的生存憂慮症。

而且,由於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通暢帶來越來越高的價值,而信息閉塞就會帶來衰減。這無形中增強了人們對信息的爭奪和占有意識,造成了個體的信息焦慮症。

解決之道包括:我們要善於多渠道搜集和篩選有效信息,掌握獲取和管理信息的技巧,讓信息為我所用;其次,做好自我職業發展規劃,了解自己是誰,目標是怎樣,以怎樣的生涯規劃手段達到目標,增加對現實控製感;再次,建立精神家園,增強精神能量。抽出時間閱讀有助於心靈成長的書籍雜誌,吸取充分的生命營養和能量。

迷信族的秘密後援團

我們追逐某種迷信潮流,其實也表明我們需要獲得更多的人際確信和安全感,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無怪乎娛樂節目紛紛有了自己的命理星座分析師,台灣的唱片公司紛紛成立命理學後援團。溫柔地迷信一把表明了我們對生活的戲謔態度,反正大家都不必太當真,笑笑也就了事。這種勢力逐漸成為一種公眾的娛樂遊戲,變著戲法告訴觀眾,你們自己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我們是在幫助你們做解釋的,我們是你的心理社會支持團。

既然大家都如此地需要社會支持,那麽一起去擁護某種迷信思潮看上去也無可厚非。關鍵是你有沒有自己的一把尺子,私底下量一量別人說的該不該相信,該相信多少。如果別人一說你命裏會有感情危機,就天天岌岌可危,弄得神經兮兮,那肯定不是伴侶的問題,而隻是你自己過分“作”的問題。最理智的迷信娛樂精神就是,下了舞台就抹去戲裝,該做什麽做什麽,千萬不要娛樂了還不醒,把遊戲當真來看,精神過於敏感,反而成了莫名其妙的遊戲受害者。就跟那些看了恐怖片回來還自己嚇自己的人一樣。

著名作家三毛就是這樣一種過分敏感的迷信受害者,她所玩的通靈遊戲看上去也就是一種自我心理放鬆術,但如果玩得走火入魔,生活和遊戲不分家,那麽自我心理就會出現變異,甚至分裂。

理商儲備站:

突破迷信障眼法,尋找生活控製感

心理學上,恐懼是隱藏在人內心最強大的一種力量。恐懼的心理裏麵,隱藏著人害怕被拋棄,害怕被孤立,害怕不被認可的陰暗心理。在後現代不太確定的生活中,特別在一些不可預知的恐怖事件、意外事件頻頻發生的今天,家庭關係也更加脆弱,人們內心的安全感越來越少。人們希望獲得恐懼感背後的控製感,希望擴大自己對於生活、事業、情感多方麵的控製力,雖然在某些方麵,不可控的因素在增多,但我們起碼還是希望對生活有一些“幸福像花兒一樣”的憧憬,希望通過個體的努力,加大自己在這些方麵的處理能力。

但是,如果人們跟你深入交往,發現你並不如你所展現出來的那樣具有調控能力和規劃能力,尤其在一些事情上的現實處理能力乏善可陳,那麽也不會對你長久地產生信賴感,你自己的生活也無法長久在掌控之中,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未知因素,你被迷信所包圍。所以說迷信是一種社交談資或者私人名片也罷,你也得掌握其中的度,使用得好,你會成為耀眼的明星,使用過度,你就隻是一個乏味的“巫師”。

其實,對於迷信所作出的解釋,心理學早就有實驗證明,人們大多數隻願意記住迷信提供解釋的那部分巧合,而把大量並不巧合的事實真相給忽略了,從而成為了“迷信的鴿子”。因此,逃過迷信的這種障眼法,你才可以記憶到更多的真相細節,善於從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同時把潛意識的信息整合到意識層麵,減少不可控因素,加大自己對生活能把握的麵,為自己將來的生活帶來更切實到位的準備。

戀愛依存

心理戒愛所

她總是渴望愛情,如果沒有那如伊甸園一般的感覺降臨,她就渾身沒勁。如果她一旦戀上了,便立即像一個“歡天喜地”的孩子,又像一個瘋狂的傻女,一溜煙就紮了進去。雖然結局通常不大好,過程也比較短暫。一天到晚忙戀愛的人,卻也總是不停歎息自己的寂寞和空虛。但似乎在她的生命中,愛情是一盞永恒的燈,不斷尋找愛是她生活的核心內容。不知不覺中,她已經染上了一種心理症狀——“戀愛依存”。

凱特.莫斯:愛情魔術師的悲喜劇

名模凱特.莫斯13歲的時候,家庭發生了裂變。11歲的弟弟跟著父親離開了,凱特選擇留在了母親身邊。凱特是那種似乎總是要間歇性地為愛瘋魔,不計較後果,而且很容易搞出情傷來的女人。情史不斷的她因為男友皮特·多赫爾蒂而卷入吸毒醜聞,可謂自甘落網,自毀前途。

戒斷毒癮並複出後的凱特-莫斯風頭更勁,她已經和前男友皮特說拜拜了,並毅然和一位年僅20歲的中學生小男友傑米-伯克談起“姐弟戀”。凱特表示傑米正是她所需要的那種男人,他使她重新體會到自己又恢複到正常生活的那種感覺。盡管傑米比凱特要小上很多,但他的行事風格卻顯得相當成熟,凱特很喜歡他的做事風格,這種對於男人的全新感受凱特已經很久都沒有體會過了。這段戀情結束之後,她依然不斷樂會神秘男子,屢屢在眾目睽睽之下忘情,讓人擔心她的愛情並運會不會重蹈覆轍。

凱特莫斯不斷陷入“熱戀”而不計後果,為了愛可以犧牲自我的發展,並且在愛情結束後很快地投入下一段羅曼史,這是典型戀愛依存症症狀。她潛意識裏在找一種完整的家的感覺,找一種“男性”力量的支持。因為父母離異,她隻有不斷地嚐試不同的男人來安慰自己那顆缺少父愛的心靈。但是她仍在下意識地尋找一種具有不負責任特質的男性,也許,這就是曾經傷害過她的父親的特點。心理學上把這個稱為“強迫性重複”,她希望通過真實的愛情關係來改造並感化父親的替代品,使他成為好父親。但是她的改造計劃總是一再失敗,所以隻有不停尋找。

小至:愛情就像蕾絲花邊

在作家安妮寶貝的小說《彼岸花》中,有一個叫做小至的女子。小至把自己比喻成一隻警覺的無腳鳥,一直在飛,不能停止。小至做過很多職業,但都沒有長性,總覺得厭倦,認為“總被太多無聊的事和人包圍”。她人生沒有什麽目標,而戀愛被她認為是“唯一尚算明確的目標”。一旦戀愛,她就成為了“另一個人”,為了討好外國男友,從衣著到口音,再到身上的氣味全都變化。直到後來外國男友拋棄她回國,她便又陷入了抑鬱的深淵。不過她是一個“能把愛情當蕾絲花邊裙子”來穿的女人,她又繼續上路,去談又一場戀愛。如此反複。

心理關鍵詞:自我價值感缺失

在小至這類戀愛依存者的人看來,生活找不到長久堅持的價值和信念。那麽,就相信愛情是唯一價值,因為愛情能給人自我非常重要的幸福假象。但反過來,這類人恰恰是最缺乏自我價值感的人。她不敢麵對的恰恰是“自我不重要,不值得被愛“的負麵心理定勢,這也是他們抑鬱的根源,亦來源於童年起就不大成功的親子關係。這讓他們對人與人之間建立長久健康的關係缺乏信心和心理能力。

安琪:情傷後的自暴自棄

著名法國導演托涅馬歇爾導演的影片《巴黎飄雪》裏麵,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單身女人安琪。安琪工作之外喜歡在大街上遊**,跟各種男人邂逅,並且希望發展愛情關係。無奈她遇到的竟是不忠而濫情的男人,在受到無數感情創傷之後,她變成了一個不相信真愛的的女子。她不停地和不同的男人發展短期關係。而心裏早就對真正的愛情絕望。直到後來她遇到了一個對她一見鍾情的男子。他慢慢地改變了她對於愛、對於人生的頹廢想法,讓她開始擺脫過去的生活……

心理關鍵詞:創傷性情感經曆

像安琪這一類女人,之所以變得依存短期關係,主要是因為創傷性的情感經曆。一個對愛心存美好幻想的女子,卻在生活中不斷地遭遇濫情男人,她因此而受傷。但是內心那對真愛的想象還在,沒有得到的是最好的,在這種想要又想不到的心理焦渴中,她成為了戀愛依存症患者。而治愈她的最好方法就是真地有一個男子來愛她。

身邊確實有著很多這樣的人,不經意地抬高“愛情”的價值,頻繁地墜入愛河。他們之所以如此,從深層心理來看,大多是在為不快樂的過往經曆“討債”。深入來看,他們因為早年親子關係的挫敗,父母對他們的忽略,所以長大後需要從異性那裏“補回來”,希望加倍償還。但他們有不曾了解愛的本質是先愛自己,並學會愛的能力。因此而不斷地在感情中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