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宮幾大疑案1

梃擊案是一起明明白白的鄭貴妃欲害太子朱常洛的行刺案,神宗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把它演繹成一場感人的皇室親情和睦圖……

碧茵姑娘終於手刃仇人,神宗歸了天,而她自己也終生生活在痛苦中……

太子朱常洛成為光宗皇帝,雖然後金滿人此時已為患邊疆,明王朝危機四伏,江河日下;但通過一係列的勵精圖治作為,又有力扭轉了局麵,可惜他行善政日子太短……

光宗因為肆意**而致身體虛弱,即位一個月就死於一場與鄭貴妃有關的紅丸案……

這時內廷佳麗紛擾,最受寵的西李康妃不僅淩辱逼死了日後熹宗的生母王才人,且還與鄭貴妃一起做著皇後與太後的夢,為此她們兩人狼狽為奸,用盡了手段……

聳人聽聞的移宮案發生後,鄭貴妃自縊,西李康妃不得不已移居噦鸞宮,不久這裏又發生一段宮闈穢史……

噦鸞宮失火了,李康妃與侍衛官鄒元龍的曖昧情事有了結局,卻無辜地犧牲了東李莊妃和她的七齡幼女……

熹宗的乳母客氏賣弄風情,於是假閹人魏忠賢得了她的歡心而平步青雲。不識字的熹宗在魏忠賢和客氏的誤導中,怠政荒朝事,致使魏閹乘機得權,演出了自壞長城貽笑柄於海外的可悲鬧劇……

而宮闈中,魏忠賢居然弄出一幕更大的醜劇,**裸的**惡讓人不敢相信……

明代的軍事至此也形同虛設,因為魏忠賢用人失誤,一敗再敗。在與滿兵的對戰中,女將秦邦屏奮力戰死,而她的屍體僵立在城門口,屹然不倒,以至於感動了滿將代善……

客氏此時富貴到達了顛峰,成為凶鋒第一人,於是發生了熹宗時代的宮中大慘案,上至太妃、皇後,下到嬪妃宮女,盡遭客氏毒手,連連含奇冤而斃命……

1、摔死宮女瑤台血腥濃

神宗命馮保在六個月中把一座翠華園構造成功後,馮保就獲罪身死了,神宗卻把愛妃、選侍等都遷入翠華園中絲竹簫管,弦歌酒宴,晝繼以夜,再通宵而達旦。鄭貴妃又工吹笛,酒至半酣,就按著宮商悠悠揚揚地吹將起來。神宗聽得心曠神怡,直喝得酩酊大醉,差不多沒有一天不是如此。

酷暑的一天,神宗覺得玉樓和金屋中都太熱,就攜了鄭貴妃的素手共上位於翠華園的樓台極頂之琴台。這座園中最高的樓台本名摘星樓,神宗因為討厭商代亡國之君也曾取了這麽個名,就改摘星樓之名為琴台。這座琴台的布置也是銀屏玉欄四麵臨風,神宗到了這裏,果然感覺暑氣全消、涼爽非常,於是就命設宴豪飲,眾宮侍則歌舞伴酒。

神宗正在興高采烈地暢飲,一個嬌小玲瓏、神宗平日很是憐愛的叫金蓮的選侍,因婆娑曼舞失足傾跌,指甲恰好劃在了鄭貴妃的粉臉上,立時就起了一條刺目的傷痕,鮮血也隨之紅豔豔地滴了出來。

神宗以為金蓮有意抓破鄭貴妃的玉容,他當即怒發衝冠,醉熏熏地起身,一腳就把選侍金蓮踢得滿地亂滾,然後一把抓起嬌小的金蓮,就從琴台上直摔到樓下的園中地上。嚇得那些宮人侍嬪一個個花容失色,索索發抖。神宗卻餘怒未息,又把灑杯玉盞等擲了一地;經鄭貴妃再三地婉勸,才含著怒扶了鄭貴妃,一顛一跛地回玉樓安寢。

第二天神宗起來,聽說選侍金蓮死了,很為詫異。鄭貴妃就把他昨夜酒後摔死金蓮的事約略說了一遍。神宗立時懊唯不迭:“可惜可惜那樣的一個美妙女子!朕怎會醉到這種地步,你在旁怎麽也不阻攔一下?”鄭貴妃笑道:“那時誰敢阻攔,怕也和金蓮一樣了。”

神宗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後親自去瞧金蓮,隻見她頭顱粉碎,腦漿進裂,玉容已模糊得看不清楚了,再也找不見當日在他某些性致勃發時刻,承歡身下時的美妙可愛。神宗不禁長歎一聲:“這是朕負你了!”不覺也流下幾點眼淚來,吩咐司儀局,從豐依照妃禮厚殮。

從此以後,神宗飲酒不敢過醉。每到興豪狂飲的時候,鄭貴妃就照他事先規定的那樣,把金蓮慘死的經過說一遍,這樣神宗就會淒然不樂立即釋杯停飲:“朕決不再讓宮中出現第二個慘死的金蓮了。”

2、梃擊案

皇太子朱常洛雖然居住在慈慶宮,但非奉召不得進見,因此父子二人,雖近在咫尺卻仍如天涯般隔絕,不必說大家也都知道這是誰人的背後功勞。

就在福王常洵就藩的木人事件後的幾個月,那一天,忽然一個短衣窄褲瘋瘋顛顛的莽漢,手持一根棗木棍,闖入慈慶宮門,逢人就打。一連打倒了好幾個宮監後,他大踏步闖到了殿簷下。

宮中呼喝聲、號救聲亂成一片,虧得內官韓本用有些武功,帶領眾護衛拚死力戰,才總算把他拿住,否則這位可憐的沒有靠山的太子就是不明不白地讓人打死了,也是枉然。

皇太子據實奏聞,於是他的皇帝父親命巡城禦史劉廷元秉公訊鞫。要犯自供姓張名差,此外再說什麽都是顛三倒四,讓人根本無法追究。劉廷元卻巨眼識魔,早看出他語似瘋癲,貌實狡猾,於是再三誘供,他總是信口亂言,什麽吃齋,什麽討封。

這時的明廷中,葉向高早已很聰明地自行告退了,方從哲、吳道南作為新閣臣,因為資望尚輕,不敢多做格外主張,於是與刑部商議,打算依宮殿前射箭放彈投石傷人律,給這個張差一個立斬刑。

結果草奏還沒上,提牢主事王之寀就用私下給張差送酒菜等親近手段,讓張差對他去了提防,說了實話。原來果然是一個不知姓名的太監找到張差,讓他闖宮行凶,事成後給他良田數百畝。當然這個外表瘋瘋顛顛的莽漢能得以入宮這也是這位公公的功勞,甚至他手持的那根棗木棍也是這位公公給的。

再稍稍往下一查,果然又是那個鄭貴妃在背後的謀劃。這次由張差供出,任憑鄭貴妃再能言善辯也洗不淨了,加上先前的木人巫盅一案,神宗再也禁不住滿腔的怒火,當即搶步到了鄭貴妃宮中。

鄭貴妃在迎駕時就見皇帝怒容滿麵,心裏有鬼就怕半夜叫門的她立刻就忐忑不安了,到神宗猛然從袖中抽出一本奏疏,擲與鄭貴妃的時候,她就知道大事不妙。果然不瞧猶可,隻瞧了數行,鄭貴妃就嚇得玉容慘淡,珠淚雙垂,忙向駕前跪下,對泣對訴地苦苦哀求。此時鄭貴妃明白隻有這個女人對付男人的辦法才能有點效果,果然神宗在愛妃的眼淚麵前也唏噓了:“廷議洶洶,朕也不便替你解免,你還是自己去求太子吧。”言畢就抽身出宮去了。

鄭貴妃忙到了慈慶宮,一見太子,她就哭訴叫冤地表明她善良仁慈的心跡,甚至屈膝拜倒。太子慌忙答禮,答應一定替她斡旋。鄭貴妃這才起身還宮。於是太子啟奏神宗,請速令法司結案張差一人就是了,勿再株連他人。

於是跛足的神宗親率太子皇孫等到慈寧宮,召閣臣方從哲、吳道南及文武諸臣入內,黑壓壓地跪滿一地。到這次事件為止,總計神宗久居深宮不見百官,已有二十五年,此番總算讓群臣得以朝見,也算是借此釋了眾疑。

神宗宣諭道:“朕自聖母升遐,哀痛無已,今春以來,足膝無力,每遇節次朔望忌辰,猶必親到慈寧宮,至聖母座前行禮,不敢懈怠。最近忽有瘋子張差,闖入東宮傷人,外廷遂有許多蜚議。爾等誰無父子,是欲離間朕躬骨肉嗎?”說至此,又執太子手道,“此兒極孝,朕極愛惜。”

神宗言未已,忽聞有人發聲道:“皇上極慈愛,皇太子極仁孝,無非一意想將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罷了。”神宗聽聲音感覺不熟悉,忙問是什麽人說話,左右複奏道:“是禦史劉光複。”神宗不禁惱怒得臉色大變:“什麽將順不將順!?”

劉光複猶大言不止,此人也近似瘋狂;惱得神宗性起,喝稱錦衣衛何在!結果劉光複被縛住,梃杖交下。神宗又喝道:“不得亂毆,押令朝房候旨就是了!”

左右押劉光複去後,方從哲等叩頭道:“小臣無知亂言,望霽天威!”神宗怒容稍斂,徐徐諭道:“太子年已鼎盛,假使朕有他意,何不早行變置,今日尚有何疑?且福王已就藩,去此約數千裏,若非宣召,他豈能飛回來嗎?況太子已有三男,今俱到此,爾等盡可看個明白!”隨即命內侍引三皇孫到石級上,令諸臣審視道:“朕諸孫均已長成,尚有何說?”又看著太子道:“你有什麽話,今日可對諸臣盡言。”

太子馬上接言道:“那個瘋瘋癲癲的張差正法就是了,何必株連?外廷不察,疑我父子,爾等寧忍無君?本宮何敢無父?況我父子何等親愛,爾等何心,必欲令我為不孝子?”

神宗待太子言畢,複諭群臣道:“太子所說,爾等均已聽見否?”群臣齊稱領誨。

隔了數日,罪案已定,張差磔死,其他被鄭貴妃派遣去行事的什麽公公等人都笞責杖斃於內廷,很多不識相窮究此事的大臣或被貶官或被奪俸,隻有深受袒護的鄭貴妃什麽事兒也沒有,仍是寵愛如故。

3、後金滿人為患

這時四川又大鬧了一陣子,剛剛被戚將軍平定,神宗和諸嬪妃等正在宮中大開筵宴慶賀得勝;忽接山海關守將總兵劉禹錫飛章入報:建州衛滿人努爾哈赤統建州部屬攻破葉赫,略取遼東,現在兵進撫順關。明兵屢敗,請朝廷速選強兵猛將以禦外侮。

神宗皇帝被這封奏牘驚得目瞪口呆,半晌做聲不得。還是內監王進在旁說道:“滿人既如此猖狂,陛下宜臨朝召集文武大臣,籌議禦敵的辦法。”神宗這才如夢方醒,連連叫馮保出去傳命。王進知神宗這時神誌錯亂,於是他就權且充作被貶在南京閑居早奉諭賜死已有六七年了的馮保,出宮宣召大臣。

久不臨朝的神宗這時也臨明華殿,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出兵的要政。丞相方從哲主張進兵痛剿,眾臣也並無異議。神宗就任楊鎬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兵馬經略遼東,劉綎為副都督,即日出師。這道旨意雖然下得雷厲風行,怎奈明朝的武政久已不修,兵卒多半老弱,未曾出兵,先已倒了銳氣。

楊鎬見士兵羼雜不能臨陣,就傳令大軍暫行屯駐,他要挑選一番再行進兵,同時也向朝鮮、葉赫兩處征兵。可是京師裏麵風聲日緊人心惶惶,神宗下諭王師火速進剿,兵部尚書黃嘉善奉到了皇帝催兵的飛敕,當即令飛騎舉著紅旗赴邊,令楊鎬進兵。這種紅旗是明朝的舊製,恐將師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擬定一種紅旗,上蓋有禦寶,中繡火珠三顆,並書著萬急如律令的字樣。邊將接到了這張紅旗,無論如何困難也要拚死進兵。倘仍按兵不動,紅旗再發。依舊不肯進兵,紅旗三頒。到了第三次紅旗頒至,將帥再按兵坐視,兵部就以該將帥已有變心為由拿辦。當年太祖高皇帝諭令兵部,非至萬不得已時不得濫發紅旗,並載於祖訓中。自永樂以後,紅旗從未用過。現在到了萬曆時代,才破了曆朝未有的規例,這也是明朝將亡的預兆了。

在山海關駐兵的楊鎬接到兵部的紅珠火旗,哪敢挨延,隻得召集諸將開軍事會議。屢立戰功殺得蒙古人聞風喪膽的大將劉綎首先言道:“邊卒多年勞苦,士無戰心。各處強行湊集的兵丁又多未上過戰場,連隊伍也齊不起來,怎好出兵打仗?”楊鎬說道:“君上有命豈可不遵,即使兵士不堪一戰,也隻有去拚死了!”眾將都默默無聲,楊鎬便命副都督劉綎帶領人馬一萬五千,前去會合朝鮮人馬,由寬甸繞至興京,看滿兵營帳移動,即從東路攻入,截住他的歸路;命開原總兵馬林率領鐵騎三千,步兵一萬,督同金台人馬越過鐵嶺,攻打滿人的北路;再命遼東總兵李如柏領大兵三萬繞道亞骨兒關,直搗他的老巢,但那裏路途多是羊腸鳥道人馬難行,得晝夜兼程而進;最後楊鎬又命山海關總兵杜鬆領兵一萬五千名,由撫順關沿渾河攻取西路。

這四路兵馬約二十多萬,定在春盡時候,四路兵馬於滿洲二道關會齊,然後一同進攻赫圖阿勒。楊鎬自己統著中軍五十萬徐徐地東進,是年為萬曆四十六年。

4、杜黑子

山海關總兵杜鬆勇悍善戰,塞外人稱杜黑子,因為他在交鋒時擄起兩臂,烏黑如漆,持著金刀亂殺亂砍,胡兵十分畏懼他。

大兵出關時,紛紛揚揚一下就是一天的大雪,杜鬆率本部人馬在風雪漫天中艱難行進。天寒地凍,路有滑冰,人馬往往跌倒。杜鬆不顧兵士已有怨聲,仍兼程如前。出了撫順關,越過五嶺關已到了渾河。那裏有滿洲皇帝努爾哈赤的長子大貝勒嶽勒托和八貝勒皇太極對河守著,遙相呼應。

以逸待勞的大貝勒嶽勒托在黃蓋下錦袍黃掛、緯帽烏靴,滿洲兵也是人馬雄壯、衣械鮮明,很是威風,不想開戰不久就被杜鬆奮起神威,大喝一聲,一刀把嶽勒托劈在馬下。明兵一擁上前,隻殺得滿洲兵走投無路,刀下逃得性命的也多半落水死了。對岸的八貝勒皇太極嚇得不敢渡河來救,隻好眼睜睜地瞧著杜鬆在河的南岸耀武揚威,割了嶽勒托的首級,派飛騎去楊鎬軍中報捷。

神宗一聽楊鎬出兵,西路已經得勝,不覺大喜,下諭擢杜鬆為將軍,宮中大開筵宴慶賀。

5、客氏叫春

就在後金滿人為患明邊疆的同時,大明宮廷中的腐敗**也一天更甚一天,東宮太子朱常洛的皇太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不幸丈夫早歿,客氏在十八歲守寡的那年生了一個遺腹兒,可不滿一歲也隨他爹到陰間做伴去了,十九歲的客氏於是進宮乳哺皇太孫朱由校。

正當青春少艾又麵似桃花腰似楊柳且性情妖媚得與南子、夏姬同一流人物的客氏於孤幃寂處的春夜,不免傷春難耐。但在深宮哺乳,朝夕同處的無非宮娥太監,暗地裏再懷春,也無從覓一雄狐解解悶。

司禮監王進的義兒魏朝本是京師的無賴,他以狡黠的本性巴結上了王進,就在司儀處充當了一名小內監。其實魏朝並未淨身,王進卻含含糊糊,也許是明朝氣數垂盡,自有三合六湊不應不該的事發生,將明朝的一座錦繡江山斷送。

本性狡黠的魏朝頗得日後的熹宗、現在的皇太子朱由校的寵愛,於是他得以與貌美的客氏常常見麵。客氏方琴挑無人,魏朝正有求凰之心,兩人平日裏眉來眼去,非常垂涎客氏美貌的魏朝在無人處遇見了,就摟腰捏臉摸乳親嘴地逗引她。不多久魏朝調到了專管宮女內侍死葬、地方很幽僻的千秋鑒當班。

這時太子朱由校早已輟乳,客氏因為要照顧朱由校的生活所以仍留在宮幃之中,但現在她已經非常清閑了,沒事四處亂溜,那一天恰好經過千秋鑒。魏朝見四麵無人,一把摟住了客氏,又施出了摟腰捏臉摸乳親嘴的故技。不想客氏被逗引得情急了,紅潮湧上臉,恨恨地將魏朝一推道:“你雖是個男子,卻空有丈夫相,實與我輩婦人相同,做此醜態幹什麽呀?”

魏朝一見客氏情急,正中下懷,當即就嬉笑道:“婦人自然是婦人,男子自然是男子,怎麽會一樣呢,不信你自己來驗看一下!”客氏不信,伸手就摸他的**,誰知白鳥鶴鶴,與故夫毫無兩樣。

這時魏朝也沒老實了,他已把客氏猛然擁倒在榻上,幾下子就解開了她的羅襦,客氏頓時嬌軀無力,格格地笑罵著:“哪裏來的無賴,膽敢冒充太監,我當奏聞皇上,敲斷你的狗X……”客氏的嬌罵語還沒說完就已換成了呻吟聲,魏朝早已在她半推半就時,就劉阮步入天台了。從此以後,客氏差不多天天都到千秋鑒來和魏朝纏綿。

6、不了情

尚玉同碧茵姑娘到北京後,由尚玉去選了一所民房住下。人家都當尚玉和碧茵姑娘是一對少年夫婦,因為尚玉雖然年齡六十但麵貌一如少年。哪裏曉得碧茵姑娘自有意中人的,兩人雖同室相處,卻是各不侵犯,而且並說笑也不常有。

但同居一室,麵對著心愛的姑娘,從未有過心上人的尚玉想沒有想法也太難,可他幾次試探都被碧茵姑娘慘然而決然地拒絕了:“我自張懌死後,心誌懼灰,此身同於枯木古井水,今生隻願似孤雁,再也不作比翼如是想,隻願老父在天之靈相佑,讓我報得大仇,就心滿意足了。倘若我去取仇人的頭顱,不幸不中也和張懌一樣身被仇人所獲,還請你也能給我收屍。我是個清清白白的女兒身,不要讓它玷汙了。”

弄得尚玉拿碧茵姑娘沒辦法,隻好對著她的話略略點頭,雖然心裏並非不無和她成眷屬之想,但他的絮絮唧唧情話纏綿,卻把碧茵姑娘說得悲從中來,回想當年,張懌也是這般地情深義厚,現在弄得人亡鸞拆,憶念昔日,如何不心傷,為那永遠不能的珠還合浦與破鏡重圓。

尚玉在欲愛不能欲舍不得的痛苦掙紮與煎熬裏,那天晚上看碧茵又換上緊身衣靠,插上寶劍飛身向皇宮中去了,他就在後麵緊緊隨後保護著。約有三更多天,猛聽得簷瓦亂響。

轉眼碧茵姑娘已跳下地來。尚玉見她粉臉兒上濺滿了血漬,正要問話,碧茵姑娘就急急說道:“我的大事已妥,咱們明天清晨就出京,否則萬一給他們查獲,豈不白費了心血?”

天色微明,雞聲遠唱,碧茵姑娘起身草草梳洗了,尚玉辭去了房主,出了都門,又一同回徐州去了。到了碧茵姑娘家中住下後,碧茵姑娘卻自去築了一所茅舍,終年在茅舍中茹素誦經,直到五十多歲無疾而逝。

死在碧茵以後、已然近百歲的尚玉在當日為她如張懌一樣地收殮安葬後,於墓上題曰:“貞烈女子羅碧茵墓。”此時大明王朝早已是昔日黃花了,在這另一朝天下另一番統治世界裏,已然近百歲的尚玉憑吊遺蹤猶有淚泫然。

7、紅顏終刃仇

神宗仍日居深宮,就是邊警日至,也未見多臨朝,新進臣子很多隻是聞得上諭,卻不能見到禦容,就是內廷嬪妃,不大得寵的也經年不得一近天顏。大學士方從哲及吏部尚書趙煥等先後請神宗禦殿召見群臣,麵商戰守方略;怎奈九重深遠,任他苦口血音,神宗也仍隻是閉戶不出。

從前深受寵愛的晉妃劉秀媛如今早被神宗撇在一邊,在冷宮中苦度著漫漫幾十年歲月後,於一個平平淡淡的日子裏悄然而逝,她死後,這位曾風光一時的皇妃娘娘被按平平常常的妃禮下了葬,當然這也得感謝,神宗總算是有情君主。

神宗在晚年隻愛一個鄭貴妃,至若王皇後和昔日活著的生太子常洛的王貴妃都隻是一年中在元旦朝見一回。此外逢到什麽佳節,或許神宗會宣王皇後來共賞,帝後同飲幾杯也就算見了麵。好在兩宮太後已先後崩逝,神宗沒了管束,越發比先前放肆了。

那天神宗酒醉,正扶了鄭貴妃一步一顛地回到玉樓。恰好碧茵姑娘縱進宮牆來,在玉樓的窗檻上倒身下去,正對著神宗所坐的地方。碧茵姑娘一見仇人,眼中幾乎冒出青煙,撥出了寶劍,颼的一劍刺去,直戳進神宗的胸前。

血光飛處,神宗斜倒椅上,連聲呻吟都沒有了。鄭貴妃正背身立著,內侍宮人眼見著白光一耀,皇帝就血如泉噴,於是一齊嚷了起來,鄭貴妃嚇得回身不迭,眾人慌亂著把神宗扶起身來,卻早已雙眼直呆、氣息奄奄;而胸口的鮮血還在骨都都地冒個不住,一把寶劍寒光閃閃地落在了地上。

鄭貴妃渾身不住地打戰戰,叫嬪妃們幫著將神宗的衣襟解開,隻見前胸深深地一個大血窟窿,把內侍宮人都嚇呆了,直到鄭貴妃淚流滿麵地吩咐去請太醫來診視,如夢方覺的內侍慌忙搶步去召太醫,鄭貴妃又命宮女去報知王皇後及各宮嬪妃。不一刻太醫來了,王皇後和王貴妃並六宮嬪妃也陸續到來。

太醫一診脈搏,脈已下沉,看來是不中用了,就屈著半膝,老實稟知了王皇後。皇後和六宮嬪妃頓時個個淚珠紛紛複滾滾。到底還是皇後有主張,她哭了一陣子,就忙令司禮監王進傳出諭旨,召集左輔宰相、六部九卿等,火速進宮商議大事。

大臣如方從哲、朱賡、趙世卿、越嘉善、趙興邦等先後入宮,太子朱常洛、皇太朱孫由校也立在旁邊痛哭。這時的神宗正是回光返照,但卻已不能說話,隻拉著太子常洛的右手和宰相方從哲的右手點頭示意,然後兩眼就往上一翻雙腳一挺,嗚呼哀哉了。王皇後、皇太子、皇太孫、嬪妃、大臣無不痛哭失聲。

方從哲雖然不是什麽能相幹臣,但總比飯桶有些主張,他收了淚朗聲說道:“皇帝既已賓天,咱們一味地慟哭也不是事體,大家且議正事要緊。”眾臣這才止住哭聲,由方從哲領頭共到華明殿上,先擬草詔,傳位與太子,又草了正位的詔書,以便頒布天下。諸事一畢,天色已破曉,方從哲命司儀處在奉天殿上撞鍾擂鼓,召集各部官吏,扶太子常洛登位成為光宗皇帝,改明年為泰昌元年。

神宗有遺詔發帑金百萬,充作邊賞,罷一切礦稅,及監稅中官,起用因建言直諫而得了罪罰的諸臣。總計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壽五十八歲,比世宗享國尚多三年;在大明王朝的十六主中,要算神宗的國祚最長,但他整天牽製於宮帷,宴處宮禁,賢奸雜用,內外變起,史家謂之為亡國禍胎,也並非不無道理。

8、行善政日短

公元1620年8月,被立為太子二十年的光宗終於登位做皇帝了,他馬上晉王皇後為孝端皇太後,生母王貴妃為孝靖太後,冊妃郭氏為皇後,侍嬪李雅雲為莊妃,侍嬪李飛仙為康妃,劉嬪人為貴妃,趙氏為選侍。封方從哲為太師左國柱、攝行丞相事,趙世卿為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趙嘉善原任兵部尚書、兼任文淵圖大學士,加少師銜,朱賡為謹身殿大學士,趙興邦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又擢左光鬥為都禦史,給事中楊漣為吏部侍郎。

在位四十八年、酒色財氣四毒均備的神宗皇帝留給嗣皇帝朱常洛的是一個弊端如山積的破爛攤子。神宗時代最為可怕就是自壞長城,當時政治已成頹勢,經濟上幾近崩潰,導致了邊防的馳廢,這突出地表現在邊地衛所製度的嚴重破壞,和軍鎮將士的腐化,軍備不整,戰鬥力喪失,對於這一點,神宗自己也清楚,他說,邊疆各鎮兵數雖多,堪戰者少,而假稱捷報、冒功授官者甚多。但他對此並沒有斷然采取措施,仍然是迷戀於後宮的佳麗與美酒與金屋,於是明王朝堅固的長城就這樣被自己破壞了,失去了戰鬥力。

這時白蓮教又起義,而努爾哈赤也見部落勢力強盛,於是就在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今遼寧親賓)登極稱汗,建國大金(史稱後金),自己做起皇帝來了;並以“七大恨”為由,將兵攻明略地,至此明王朝危機四伏,江河日下。

光宗麵對著百廢待興,他下詔免賦稅,罷除神宗時的弊政;又堅決下諭停止采取礦稅,罷免礦監稅使,罷江浙織造局,罷雲南采寶船,停止山西采人參等,百姓免其充役,拯小民於水火。當然這很多也是照神宗的遺詔意思來辦的,神宗在晚年時對稅監遍天下,小民塗炭之極也很追悔,但架不住內監們的攔阻,也就聽之任之了。

光宗的詔書頒發後,天下歡聲雷動。光宗還發內帑銀犒軍,關懷將士冷暖。所以在他稱帝不到一個月,連施惠政,就充分顯示出了仁德新君登極的熱火朝天的好勢頭。舊政革新,潛德久彰,海內屬望,感孚天下之人心,於是天下頗有望治之心。哪裏曉得這位光宗皇帝雖然一出手治世就業績不凡,可卻好色太過。

當一繼位就恣意**樂的光宗皇帝在與他的兩個素來親愛稱東李的莊妃李雅雲,和稱西李的康妃李飛仙,尤其是玉膚花貌婀娜多姿的西李康妃,不舍晝夜地行樂時,光宗不會想到,他會於繼位的一個月後就病死。他隻清楚自己的這個時候,因為肆意**而**疲軟,隻得天天靠服**來壯大**,全不顧早已漸漸的陽涸陰虧。

在當年的壓抑生活中,光宗朱常洛為尋求精神寄托而迷戀於女色,從此卻深埋下了他人生巨大悲劇的禍根,當然也是為大明走向最終的滅亡而埋下了巨大悲劇的禍根;加上他作為太子時,因為待遇不好而造成的身體虛弱,到了為帝時又縱欲,於是他的身體就更是每況愈下。

9、內廷佳麗紛擾

在稱東李的莊妃和稱西李的康妃兩人中,西李康妃因為最受寵,她也就濫恃寵,犯下了很多這樣狀態中的女人會犯的毛病,當然這個毛病與她專橫跋扈的本性是分不開的。

不少的選侍、淑女(即秀女)、太監都受西李康妃的淩辱,光宗的皇長子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素與西李康妃不和,被西李康妃欺淩得鬱鬱成疾而死,她的遺言中曾有“與西李有仇,負恨難伸”之語。光宗的皇五子即後來的崇禎帝的母親也是這個下場。

而東李莊妃就完全和西李康妃不同,她生性仁慈寬儉,簡重寡言,名位雖在西李康妃之上,但寵愛遠不如西李康妃,而她對此卻並不介意,隻是照顧兩個幼小的皇子,皇長子朱由校即日後的明十五代帝王天啟熹宗帝和皇五子朱由檢日後的明十六代帝王崇禎思宗帝。

光宗剛一稱帝,鄭貴妃深恐他追念前嫌報複,因此朝夕籌畫,就有了一條買動嗣主歡心的妙計,她從侍女中挑選出美人八名,個個明眸善睞纖巧動人,又特地製就輕羅彩繡衣給她們穿著,再薰香傅粉地送與光宗受用;另外配上光怪陸離的明珠寶玉,價逾連城,珍同和璧。

光宗正當壯年,好色好貨之心正熾,見了這八名美姬及許多的珍珠寶貝,喜得心癢難搔,老老實實地拜受盛賜,當即就將珠玉藏好,當即令八姬輪流侍寢,快活異常,還記得什麽舊隙,於是鄭貴妃得以晉為太妃。

不幾天,神宗的孝端皇太後崩逝,而光宗的郭皇後也隨之病歿,光宗帝因喪母又喪妻,悲傷過度,就此染起病來了,當然以此為病的理由是很體麵的,若是說這位皇帝太任性,太任由著性欲而行樂,那多有失天朝大國的尊嚴;但旦夕**,安得不病?若病總得有個光彩堂皇的理由。

孝端皇太後和郭皇後的崩逝不僅為光宗皇帝的病倒創造了一個絕好的理由,還為雖晉了太妃卻還不知足的鄭貴妃也最終鼓動起了做太後的心;而深得光宗寵愛的李康妃也夢想著要做光宗的皇後。就這樣,一個想做太後,一個想做皇後,善於聯絡的鄭貴妃很快就與西李膠漆相投無話不談了,於是兩人暗中勾結魏朝,從中設法。

很得皇上信任的魏朝於是在光宗麵前竭力替鄭貴妃和李康妃進言,光宗是個明白人,他本有心冊立西李康妃為後,但對於封鄭貴妃為太後一事非常為難:“先帝未曾立鄭貴妃為後,這時遽然晉為太後,朝臣豈不要議論嗎?”魏朝馬上趁熱就打鐵:“陛下隻管宸衷獨斷乾綱自主,臣下何能強回聖意?”

而李康妃同時也再三乞請,為她自己當皇後,為鄭貴妃當太後;沒日沒夜地在他耳畔絮聒著個不停,隻要當時這位皇帝正迷戀於她的肉海情山。光宗於是就也隻好含含糊糊答應,可雖然理朝政治天下頗有建樹卻生性懦弱又沒主意的他,忽然又記起了生母王恭妃臨死前牽衣訣別時的淒慘,於是就推辭說待病痊以後,再行宣詔。

偏偏光宗的病有增無減,急得鄭貴妃和李康妃兩人團團轉,非常焦躁中就借問疾為名,一同入寢宮,略談了幾句套話,便問及冊立日期。此時光宗頭昏目暈,無力應酬,禁不起兩人的絮聒,索性滿口應承,但仍推說過些天再宣詔,命禮部具儀。

可恨的鄭貴妃老奸巨猾,偏要光宗馬上就親自臨朝,麵諭群臣,一步也不肯放鬆,煞是凶且狡。光宗無可奈何,勉強起床,叫內侍扶掖出殿,召見大學士方從哲,命尊鄭貴妃為皇太後,而且說是先帝遺命,應速令禮部具儀,不得少緩。他一說完就呼內侍扶掖還宮。

先帝遺命,怎麽會到這個時候才說呢?在這麽簡單的是非事實麵前,本來是個混蛋加糊塗蟲的宰相方從哲卻不管什麽事可或否,隻要有上旨就傳命禮部。侍郎孫如遊恰好聽說了,當即臉色都變了:“這件事太有背綱禮,是辦不得的!相公能顧住現在,難道就任憑後世唾罵嗎?”方從哲詫異道:“皇上有旨,幹某什麽事?”

孫如遊大聲道:“鄭貴妃為先帝寵妃,未見冊立為皇後,今皇上無端晉為太後,朝廷封典從此墮盡,名器也就此濫極,朝廷豈不也鳥亂苟且了。況公為當朝首輔,這事相公不諫誰來多嘴?後人不是要罵相公嗎?”

方從哲聽了恍然大悟,向孫如遊連連作揖道:“多承見教!某即刻入宮去諫阻,公等可聯名上本就是。”孫如遊馬上就高高興興地於當夜草了反對此事的奏折,次日進呈。光宗正為尊鄭貴妃為皇太後的事後悔,又被方從哲麵陳曆朝製度,說從未有妃子在隔朝進尊太後的,恐為後世譏評。

所以鄭貴妃天天伸長脖子等內閣晉她為太後,結果就必然出乎她意料地是接連了十多天消息沉沉,更讓她想不到的是,那天忽然得到的卻是光宗打發內監給她送來的孫如遊等的奏疏,鄭貴妃再次遭遇了無戲言的天子戲言,她當然不肯罷休,還想請光宗重行宣詔,但病勢沉重的光宗就是讓她自己細讀奏牘,奏牘中說的那些曆朝成規和朝廷禮儀,字字句句都打痛了鄭貴妃的心坎。老羞成怒的鄭貴妃於是就給病勢日重的光宗薦來了一個隻粗讀過幾本方書、本非國醫手的內醫崔文升。於是服了他的藥,光宗頓時腹痛腸鳴,瀉泄不止,一日一夜,下痢竟達四十三次,內醫崔文升真乃送終妙手。

接連數日,果然害得光宗氣息奄奄,支離病榻。於是都下人士,都嘖嘖有言說鄭貴妃授意崔文升加重了皇帝的病情,於是楊漣、左光鬥與吏部尚書周嘉謨就去見鄭貴妃的侄子,責以大義,要他勸鄭貴妃移宮,這個知大勢已去的外戚不得不從。從神宗死後就一直賴在乾清宮不肯走的鄭貴妃也恐惹大禍,於是勉強移居慈寧宮,同時她被冊尊為太妃的前旨也被下詔撤銷。

李康妃見鄭貴妃的太後事成了幻夢雲煙,她不甘心皇後之位也成了別人的,但除了百般獻媚光宗外,沒有第二個妙策。於是好色的光宗雖在病中,但對寵愛的李康妃,也仍於床第間歡愛沒有少減。這樣一來,不多久,光宗的病就更其沉重了。看看一天不如一天,大臣多勸光宗立儲。

10、紅丸案

光宗的皇長子朱由校從髫齡起就頑皮好奇,不喜歡學著識文斷字。這可能與他生來口吃,言語表達不利落有關。整天四處玩耍,淘氣十分,凡嬉戲鄙事無不親自經營,是後宮中有名的頑童。

春夏之交,紫禁城後的萬歲山(俗稱煤山)西苑樹木蔥鬱,鶴鹿成群。杏花落了,桃花又開了。一片紅了,一邊又綠,姹紫嫣紅,十分絢麗。參天濃密的林叢中,鶯歌燕舞,各種鳥兒正上下忙碌,緊張地搭窩築巢。入夏時,一窩窩的雛鳥破殼而出,張開稚嫩的小黃嘴唧唧待哺,又給皇家苑圃增添了幾分生機。

朱由校來到西苑,一看小鳥就想到了玩世不恭,於是他爬上樹,將鳥窩翻過來,把小鳥全部抓住,玩得格外開心。一不小心,失足從高高的大樹上摔下,衣服撕開了,臉和手也劃破了,這下子可把跟隨的乾清官管事的、打卯牌子的、禦前牌子的、暖殿們的太監嚇壞了,趕緊扶他起來,拍去身上的泥土,擦幹臉上血痕,而朱由校自己卻並不在乎,照樣還是不懼危險地胡玩瞎鬧。

看皇長子朱由校已很長大,光宗也知道自己病入膏盲,於是下諭立皇子朱由校為太子,即日正位東宮;命禮部侍郎何宗彥、劉一燝、韓爌及南京禮部尚書朱國祚並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又遣使召用葉向高。

那天各大臣魚貫進去,光宗親禦暖閣召見,他憑幾斜坐,皇長子朱由校侍立座側,當下循例叩安,由光宗麵諭道:“朕迭見卿等,心中甚慰。”說畢他的喘息無法克製地加重了,方從哲叩首道:“聖躬不豫,還須慎服醫藥。”光宗點頭道:“朕不服藥,已十多日。現朕有一事命卿:選侍李氏飛仙,侍朕有年,皇長子生母薨逝,也有賴選侍撫養,勤勞得很,現擬加封為皇貴妃。”

他的話還沒說完,忽然屏後環珮聲鏗鏘入耳,各大臣向內竊窺,隻見屏幃半啟,微露紅顏,接著有就女子的嬌聲,在呼皇長子入內;然後隱約數語,又推他出去。

這時口才頗佳的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紅丸一枚,說能治不起的絕症。光宗巴不得病愈,馬上就吞下了這個致命的紅丸,第一次果然略有起色,於是他一邊誇獎李大忠臣時,一邊就把第二丸也吃了下去。光宗做夢也不想當夜他就覺頭昏眼花,不到一夜,三十六歲的他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紅丸是以紅鉛為君、參茸等物為副而製成的,開始一服下,人會覺得精神一振,頗有效驗。但光宗已是精力衰憊,不堪再提,況又連服了兩顆紅丸,把元氣一概提出,自然就成了脫症。

感覺垂末之日將至時,光宗忙召左柱國方從哲、大學士楊漣、禦史左光鬥等吩咐後事。到方從哲等進宮,光宗帝已言語含糊,隻用手拍著太子朱由校,連說幾個“唉!唉!”就此氣絕駕崩。

當光宗登極時大革弊政,百姓都稱讚他的英明,怎奈在位不久。在位凡四十八年的萬曆皇帝苛刑暴斂,百姓又嫌他在位太久,不臨朝政者二十五年,內外蒙蔽,百姓尤其怨恨之。而英明神武的光宗臨國並在位時間不滿四個月,百姓卻深為悼惜,光宗靈車所經的地方,百姓都香花燈燭地迎祭,而對於神宗,卻連神位也不供設。

好皇帝壽不永,這也是明朝的氣數將盡的緣故。正因為這個可惜的天不永壽的原因,光宗不少的好措施還未來得及實施,他就撒手塵寰了。但他掌國柄的時日雖短促,但施惠政讓萬曆後期社會衰敗的局麵有所扭轉,因此時人稱讚這個短命的仁君是“一月太平天子,萬年有道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