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五釵

最紅顏——甄嬛

本章簡介:

宮廷情感大戲《後宮·甄嬛傳》自開播以來就熱得很,至今未冷卻。孫儷飾演的第一女主角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權謀的深宮貴婦,那麽曆史上有這個人嗎?曆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的熹貴妃、乾隆帝之生母孝聖皇後到底是什麽情況呢?為什麽說乾隆的生母是史上最享福的太後?為什麽說純元皇後也是史無其人?深宮裏都有什麽樣的苦苦掙紮?為什麽說甄嬛與果親王允禮的一段情也是史上沒有的事?雍正皇帝之死到底有哪些隱情?解密後雍正氣死說是什麽樣的?《甄嬛傳》的職場生存哲學又告訴我們些什麽?甄嬛的製勝法寶是什麽?甄嬛的不可思議之處又是什麽呢?

史上無甄嬛

宮廷情感大戲《後宮·甄嬛傳》自開播以來就熱得很,至今未冷卻。孫儷飾演的第一女主角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權謀的深宮貴婦,凝結了千百年來無數後宮女子的縮影。

甄嬛生於清朝一官宦人家,她是家中長女,她還有一個妹妹叫玉嬈,父親甄遠道在朝廷為官,頗受皇帝器重。雍正元年,太後為製衡後宮與朝中勢力,充實後庭,以防年羹堯的親妹妹華妃專寵獨大,危及帝位,為皇帝舉辦了其在位十三年間唯一的一次選秀。十七歲的甄嬛與好姐妹眉莊、陵容奉命參選,她抱著隻不過來充個數的念頭,因此薄施粉黛,隻等皇上“撂牌子”讓她落選。可命運卻跟她開了個玩笑,皇帝偏相中了甄嬛的慧美容貌與端莊氣質,再加上她是愛臣甄遠道之女,於是把甄嬛留在了宮中,三姐妹一同入選後宮,都成為了皇帝的妃嬪。

初入宮的甄嬛與眉莊、陵容結成一派,周旋在皇後和華妃兩派之間。皇後仁懦,華妃囂張,步步緊逼,甄嬛受淩辱,幾度險些喪命於後宮。等到眉莊被冤,甄嬛初次懷孕被害流產,陵容變心後,天真的甄嬛逐漸感受到後宮的冷酷,也慢慢學會了有心機謀劃,成為後宮精明的女子。

皇帝發現年羹堯的野心,令甄遠道剪除了年氏一族,甄嬛也用智慧鬥倒了華妃。但不久甄嬛又再次遭人暗算而失寵,父親也被文字獄牽連而遭牢獄之災,生下女兒朧月後,心灰意冷的甄嬛選擇出宮至甘露寺修行。

甄嬛在寺中受盡欺淩,幸得果親王十七爺悉心照顧,二人在患難中相親相愛,隻等有機會一起遠走高飛,過平常人的生活。卻不料,風雲突變,十七爺去滇藏微服巡視,誤傳死訊,甄嬛為替十七爺報仇,也為保全腹中十七爺的骨肉,設計與皇帝相遇,重回宮中。

太後權衡後宮各方勢力,同意甄嬛回宮,為了掩人耳目,皇帝假稱甄嬛是四阿哥弘曆的生母,是承德舊日宮女,以鈕祜祿氏之姓迎回宮中,封為熹妃。

就在甄嬛回宮的前一日,十七爺卻活著回來,二人感慨為命運所弄,但為了肚子裏的孩子,甄嬛狠著心斷絕了十七爺的念想,並決心靠權利保護自己的親人。

甄嬛回宮後不久,太後病逝,後宮人心浮動,危機四伏。

暗戀十七爺的葉瀾依遷怒甄嬛,放貓害她動了胎氣,早產生下與十七爺的一對子女——公主靈犀和六阿哥弘瞻,甄嬛受封熹貴妃,盡享恩寵。但皇後誣陷甄嬛與太醫溫實初私通生下雙子,逼迫滴血驗子,溫實初一怒之下自殘,眉莊受驚早產一女而死,臨死前將女兒托付給甄嬛。

浣碧靠小像設計嫁給十七爺,小妹玉嬈也嫁與慎郡王。甄遠道的冤案終於得以平反,重新被皇帝重用,甄氏一族再度崛起。

皇後因沒有子嗣,擔心自己的後位不保,陵容企圖利用小產陷害甄嬛,不但沒成功,還誤打誤撞地讓皇帝發現陵容用暖情香迷惑自己以及當初設計害甄嬛小產的事實,陵容被禁足。

甄嬛親手捶落腹中不健全的胎兒並嫁禍皇後,但皇帝顧及皇後是純元皇後的親妹妹,不肯重責。甄嬛從陵容遺言中發現純元皇後死得蹊蹺,於是借他人之口向皇帝告發純元皇後慘死的真相,皇帝大怒,下旨禁足皇後,非死不得出宮,皇後終於被扳倒。

赫赫入侵,清軍節節敗退,甄嬛設計把瘟疫傳入敵軍。

在甘露寺,曾被十七爺和甄嬛所救的準葛爾首領摩格進京求和,但實為要挾,欲拿甄嬛與幽雲二州相抵,皇帝猶豫。最後,甄嬛沒有和親,而皇帝以此試探十七爺對甄嬛是否愛慕。

雍正皇帝勤政操勞過度,身體每況愈下,開始熱衷煉丹術以求長生。生性多疑的皇帝因聽信謠言,懷疑十七爺和甄嬛有私情,於是逼迫甄嬛毒殺十七爺,十七爺為保護甄嬛,偷換毒酒而亡,死在甄嬛的懷中。皇帝駕崩後,四阿哥弘曆登基,甄嬛被尊為聖母皇太後,雖然風光無限,萬丈榮光,但看著心上人十七爺死在自己懷中的她,終究不過是一千古傷心人罷了。

隨著這部電視劇的播出,很自然人們會問:雍正身邊的這位甄嬛,到底史上有沒有這個人?大清後宮的女人是如何做母親的?為什麽她們的母愛無法著陸呢?為還原曆史真相,我們就來開始“解密·揭秘”之旅吧。

可以肯定地說,史上並無甄嬛此人,她隻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她是一個後宮女子的典型代表。我們有必要先來看看史上真實的孝聖憲皇後即熹貴妃的情況吧,然後我們再詳加分析。

史上最享福太後

電視劇《後宮甄嬛傳》有這樣的情節:為使甄嬛順利回宮,皇帝決定為甄嬛改姓鈕祜祿氏,封為熹妃,並稱其為皇四子弘曆(日後的乾隆皇帝)的生母,甄嬛這才得以回宮。

在這裏,甄嬛就同熹妃、同乾隆皇帝扯上了關係。

在清王朝各代皇帝那浩大的美貌與才華均備的後妃隊伍中,雍正帝的熹貴妃、乾隆帝之生母孝聖皇後,卻是資質平庸,既沒有出眾的才華,姿色更是一般,但她卻並沒有像大多數的其實才貌俱佳的後妃一樣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中,這是什麽原因呢?答案很明顯,因為她總是處於風口浪尖。僅就關於乾隆皇帝身世的那諸多軼聞,就連帶著他的母親孝聖皇後,一直是被猜測和關注的對象。而隨著電視劇《後宮·甄嬛傳》,她更是被街頭巷議,家喻戶曉。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鑲黃旗滿洲人,為四品典儀官淩柱的女兒,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入侍雍王府邸,名號格格。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年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雍正元年即1723年,冊封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九月,弘曆即位,尊封為皇太後,住慈寧宮。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正月二十三,因病逝世,享年86歲,入葬泰東陵(據說這是一座清代最為標準的皇後陵寢)。諡號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孝聖憲皇後。

孝聖憲皇後的父親是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淩柱。她與康熙朝四大輔臣遏必隆是一個曾祖。遏必隆雖然與康熙朝的鼇拜、索尼、蘇克薩哈同為四大輔臣,但遏必隆沒有主見,屬於牆頭草,三大輔臣死後,他成為了百官之首。

淩柱沒什麽官位,所以鈕祜祿氏當時是被作為秀女指婚給當時的胤禛的,鈕祜祿氏剛到藩府的時候地位不是很高,隻是格格身份。但是鈕祜祿氏很是賢惠勤勞,康熙皇帝對這個兒媳婦很是誇讚。19歲的鈕祜祿氏生了乾隆帝弘曆,弘曆深受康熙的寵愛,被從雍親王府接到皇宮讓自己的兩位妃子幫忙撫養,自此鈕祜祿氏的地位也大為提升,甚至康熙專門召見她,並斷言她是一位有福之人,這種說法在後來還真得到了驗證。

鈕祜祿氏在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被指婚給當時還是雍貝勒的胤禛時才11歲,八年後,她生了弘曆。

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直到今天,關於弘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說法不一。在小說、野史等記載中,說弘曆並非祜祜祿氏親生。弘曆的生母究竟是誰,隻要看一看《玉牒》和弘曆時期的《清實錄》及《聖訓》,問題就清楚了。

在《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誕弘曆於雍和宮。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記載。

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裏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弘曆登基後,把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雍和宮的神禦殿,派喇嘛每天念經,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宮祭拜。弘曆曾多次以詩表明,比如:“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對正月初七的叫法。弘曆詩的意思是,我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宮祭拜,總是念念不忘當初就是生在這裏。在另一首詩中,弘曆更明確地表明:“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在這裏,弘曆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雍和宮的東廂房。

可事實上,關於他的出生地卻有不同說法。乾隆朝的官員管世銘隨弘曆到避暑山莊時曾賦詩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弘曆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詩後小注說,“獅子園是弘曆的誕生地,因此弘曆常常在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裏小住幾天。”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康熙到熱河避暑時,雍正隨駕,獅子園便是雍親王一家在熱河的住處。而且他兒子嘉慶也認為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因此這一情況流傳開來,使得後世對弘曆的出生地問題議論紛紛。

而比出生地更為荒唐的說法是關於弘曆身世的,最為盛行的說法,第一個就是關於弘曆是浙江海寧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

雍親王福晉和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的夫人同時生了孩子,前者生的是女孩,後者生的是男孩。雍親王借口要看看陳家的孩子,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暗中調了包。雍親王福晉生的變成了男孩,他長大後成了乾隆帝,於是便有了後來乾隆帝六下江南到海寧探望父母之舉。

這個說法應該不能成立,因為乾隆並不是雍親王的第一個兒子,他前麵還有三個男孩,雍正完全沒有必要換子;而且,孝聖皇後當時隻是個藩邸的格格,她根本不知道將來她兒子能夠繼承皇位,要知道當時雍正也隻是雍親王而不是帝王啊,所以根本沒必要冒那麽大風險。何況這時的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的兒子,另一個王妃又即將臨產的情況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浙江海寧縣,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一個小縣。海寧雖小,卻因在這裏能觀看到氣勢磅礴的海潮而聞名於世。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當代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弘曆身世之謎展開的,故事一出籠,弘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說弘曆登基後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

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書中說:弘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曆史上的弘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弘曆穿漢人服裝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其實,這是純屬皇帝的玩耍遊戲,雍正也經常帶著西洋假發和身穿漢人服裝畫像呢,是否據此就可以說雍正帝是洋人或者漢人的兒子呢?

而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乾隆六年擔任內閣大學士時間不長,就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當時弘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試想,如果是他的生身父親,能這樣貶低辱罵嗎?

至於弘曆為什麽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並住在陳家私人花園,據考證,弘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寧是一個偏僻的小縣,當時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

並且陳家花園離陳家住宅實際上還有幾裏路遠,弘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現在看來,所謂弘曆本是陳閣老兒子的民間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了。

關於弘曆身世的第二說法,就是所謂的承德一貧困家庭的女子說。據清人王闓運寫的《湘綺樓文集》記載,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麵,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這就是說乾隆帝的生母原是承德城中一個貧困家庭的女子,六七歲時就能上街采買東西。13歲時進京,混進了選秀女的行列。選中秀女後,分在雍王府當侍妾。後來雍親王生病了,她在伺候時,發生了風流故事,於是得以懷孕,其產下的便是乾隆帝。

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還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張采田《清列朝後妃傳稿》中轉引王闓運《湘綺樓文集》的記載,這個疑案更加引人矚目。

但實際上,清朝選秀女製度非常嚴格,一個承德女子萬萬不可能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所以這種說法完全靠不住。

第三個關於弘曆身世的說法,就是所謂的漢姓醜女說。雍正皇帝還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因為鹿血壯陽,雍親王喝後躁熱性急,身邊又沒有王妃,不能自持,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皇帝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皇帝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親王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皇帝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裏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這是關於乾隆皇帝出身的第三種傳說了,是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提出的。他說乾隆皇帝的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皇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1944年5月1日出版的《古今文史》半月刊上,他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皇帝喝鹿血等情節,很有故事性。台灣學者莊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

盡管這個故事講得生動,但畢竟是傳說,也同樣靠不住。

關於弘曆身世的第四個說法,就是所謂的南方人傻大姐說。此說最早出自一個“老宮役”之口,經民國時期的國務總理熊希齡和胡適的口、筆而廣泛流傳。

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了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之講道:“乾隆皇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顯然,這也是一種不靠譜的說法。

但乾隆帝的生母問題確實存在疑點。由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第一冊中,刊有這樣一條諭旨: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諭:“遵太後聖母諭旨:‘側福金年氏封為貴妃,側福金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裕嬪,格格耿氏封為懋嬪。’該部知道。”

蕭奭著的史料價值很高的《永憲錄》中也記載了與上麵大致相同的內容,也說熹妃(也就是後來的熹貴妃)是錢氏。

成書於乾隆六年即1741年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四卻這樣記載此事:

(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諭禮部:“奉皇太後聖母懿旨:‘側妃年氏封為貴妃,側妃李氏封為齊妃,格格鈕祜魯氏封為熹妃,格格宋氏封為懋嬪,格格耿氏封為裕嬪。’爾部察例具奏。”

《實錄》中的這段記載把被封為熹妃的錢氏換成了鈕祜魯氏。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將檔案中的宋氏封裕嬪、耿氏封懋嬪改為宋氏封懋嬪、耿氏封裕嬪。還有,在太後前加了一個“皇”字,將“福金”改為“妃”,將“該部知道”改為“爾部察例具奏”,將“諭旨”改為“懿旨”。通過這些變化,使這道諭旨更為順暢合理,符合當時的程式,顯然經過了當時文臣的潤色。通過查閱其他書籍可知,檔案中的記載,確實把裕嬪和懋嬪的姓氏搞錯了。以此推之,將熹妃的姓氏搞錯了也是有可能的。但“錢”與“鈕祜魯”在字形、字音上差別很大,毫無相似之處。另外雍正帝的其他妃嬪也無姓錢的,為什麽會無緣無故地出現了錢氏?以此看來,又不能輕易認為是筆誤。總之,這位熹妃究竟姓錢還是姓“鈕祜魯”,錢氏和鈕祜魯氏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至今也還是一個不好回答的難題。但在沒有找到新的證據的前提下,我們也隻能相信《實錄》和《玉牒》的記載。就是說,我們目前隻能相信乾隆帝的生母就是這位鈕祜祿氏。

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真正是母以子貴,早在兒子受到了康熙的喜愛,她的地位就逐漸提高,在雍正朝被封為熹妃、熹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烏喇納拉氏和年皇貴妃。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九月,乾隆帝繼位,被尊為崇慶皇太後,居住在慈寧宮。打這以後,十分孝順的乾隆帝讓母親的後半生享盡了富貴、尊榮和天倫之樂。凡帝遊必奉母行。乾隆帝曾侍奉母親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莊。生活在乾嘉年間的禮親王昭梿,在他的名著《嘯亭雜錄》中有一條乾隆帝“孝親”的記載:“純皇侍奉孝聖憲皇後極為孝養,每巡幸木蘭、江浙等處,必首奉慈輿,朝夕侍養。後天性慈善,屢勸上減刑罷兵,以免蒼生屠戮,上無不順從,以承歡愛。後喜居暢春園。上於冬季入宮後,遲數日必往問安侍膳,以盡子職。”可見,孝聖皇後確實享盡了人間的清福,是清代皇太後中出巡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皇太後。他還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

而鈕祜祿氏的大壽就更是不得了的盛況。其規模之大、場麵之隆重,花樣之新奇,耗資之多,堪稱清代之最。而且每次都要為皇太後加上徽號,舉行隆重的上徽號禮。每逢整壽慶典都要提前一年開始準備,由朝廷親近重臣組成萬壽慶典處,正式慶典活動持續多天。

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鈕祜祿氏六十大壽,乾隆特地將鹹安宮加以改建,起名為壽安宮,還把清漪園昆明湖以北的翁山,改名為萬壽山;又在萬壽山的圓覺寺舊址修建了大報恩延壽寺(今排雲殿)。

乾隆二十六年,鈕祜祿氏七十大壽,更是一番擴建,修飾一新,從暢春園到紫禁城張燈結彩,一路上每隔數十步就是一個戲台,上演各種戲曲。全國各省送來祝賀的禮品更是堆成了山,房子大小的蟠桃、絹布做的山巒等寓意深刻的禮品多的不計其數。

乾隆三十六年即1771年,鈕祜祿氏迎來了她的八十大壽。這次祝壽比往年更隆重。正值乾隆朝的鼎盛期,這次祝壽收到的壽禮,諸如如意、佛像、冠服、簪飾、金玉、犀象、瑪瑙、水晶、玻璃、琺琅、彝鼎、赩器、書畫、綺繡、幣帛、花果,諸外國珍品等等,不計其數,看看當時的精彩描述:

“十餘裏中,各有分地,張設燈彩,結撰樓閣。天街本廣闊,兩旁遂不見市廛。錦繡山河,金銀宮闕,剪彩為花,鋪錦為屋,九華之燈,七寶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狀。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後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顧方驚,右盼複眩,遊者如入蓬萊仙島,在瓊樓玉宇中,聽霓裳曲,觀羽衣舞也。其景物之工,亦有巧於點綴而不甚費者。或以色絹為山嶽形,錫箔為波濤紋,甚至一蟠桃大數間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廣東所構翡翠亭,廣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一亭不啻萬眼,楚省之黃鶴樓,重簷三層,牆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鏡,則為廣榭,中以大圓鏡嵌藻井之上,四旁則小鏡數萬,鱗砌成牆,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幹百億身,如左慈之無處不在,真天下奇觀也!”

乾隆曾激動地賦詩:“六旬帝子八旬母,史策誰曾見此景!”這次太後大壽中,乾隆還普免全國錢糧,以示普天同慶。

子孫孝敬、照顧細致,使得老太後不僅保養得好而且心情好,所以在八十多歲時依舊“動履康強,不煩扶掖”,身體是很好的。

鈕祜祿氏雖然是八十六歲的高齡去世的,但乾隆仍然是悲痛萬分。他以無比哀慟的筆觸寫詩雲:

奉時行慶期慈豫,搶地呼天棄藐躬。

詎數姒任稱古季,由來堯舜號宮中。

八旬六壽尊榮享,四十二年色養空。

夫複何言吾罪耳,痛心泥首眄蒼穹。

祜祜祿氏是大清王朝曆代皇太後中最長壽的一位,曆經康熙朝中期到乾隆朝後期三朝,親眼目睹的大清王朝的康雍乾盛世。

我們從孝聖憲皇後一生的經曆中可以看出,她順順利利的從格格,上升到妃,再到貴妃,再到皇太後,不能不說是母以子貴的結果,在整個清朝,如孝聖憲皇後這樣有福之人是再無第二個了。

史上亦無純元皇後

近年來播出的宮鬥戲,給觀眾一個印象,大清後宮雲集著眾多如甄嬛一樣的女子,年輕貌美,整天排隊等待皇上的寵幸。除此之外,她們還要膽戰心驚地周旋在妃嬪之間。對她們來說,保命的唯一方法,就是懷得龍種、母憑子貴。

劇中,雍正初見甄嬛,就被她吸引。原因是,她長得很像現任皇後的親姐姐,即已故的純元皇後。對此,史學家表示,曆史上雍正隻有一個皇後,並無純元皇後這個人。是的,雍正皇帝的後宮有皇後烏喇那拉氏和鈕祜祿氏;貴妃有年氏、耿氏;妃有李氏、劉氏、武氏,從來就沒有純元皇後。

而劇中的皇後孝敬憲皇後烏拉納喇氏,是純元皇後妹妹,太後表侄女,端莊漂亮,城府極深,表麵母儀天下,背後陰險毒辣。後來因為毒死純元皇後的真相被皇帝知曉,被幽禁於景仁宮。乾隆皇帝登基後,依舊被甄嬛困於景仁宮,仍被尊為皇後,未被尊為母後皇太後。翌日在景仁宮中孤獨地絕望死去。

在後宮曠日持久的爭戰裏,急躁狠辣者往往最先敗下陣來,越是沉穩內斂喜怒不行於色者越是笑到最後。前者如宜修,後者如甄嬛。

劇中的這位皇後宜修雖然母儀天下,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在這寂寂宮牆裏,卻得不到丈夫的疼愛,空守著皇後的高位,每日裏承受著高處不勝寒的孤苦與寂寞。在她表現出來的淡定之下,是將怎樣的悲痛酸楚在日複一日的清冷月光裏磨蝕和堅定成淡漠的雍容?這盈盈笑容的背後,又暗藏了多少算計與毒害?後宮之中不乏可憐之人,而這位皇後宜修卻是最最可憐的。後宮裏的女人不論下場是好是壞,都有過皇上的寵愛,這是一種宮中女人;而沒有受寵過的也有孩子,這也是一種宮中女子;既沒有寵愛也沒有孩子的也都等到皇帝駕崩那日等來了平安,這還是一種宮中女子。就算是被當做政治犧牲品的端妃,皇帝出於內心愧疚也會補償。而唯獨宜修這個後宮裏最尊貴的女人卻一無所有。從來不曾得到寵愛,也沒有孩子,甚至她也沒有善終、平安,所有的愧疚憐惜,皇帝也從未給過她。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史上真實的非戲說的這位皇後情況吧。她本為雍正帝的第一位皇後烏拉那拉氏,在她之前並沒有什麽純元皇後。她是內大臣費揚古之女,生於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她是雍正帝在藩邸時候的嫡福晉,按照標準的皇子娶妻的儀式將她迎娶進門的。1723年,雍正帝繼位以後,又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儀式,將其封為皇後。據記載,她是有清一朝中第一位將藩邸福晉正位中宮的皇後,此前的康熙朝等,都是皇帝登基以後從顯赫家族中選後;於是這也成為後來的許多皇帝所效仿,例如後來的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也都是將自己在藩邸時的福晉冊封為皇後。

冊立皇後的第二天,雍正皇帝到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進表祝賀;雍正皇帝頒布詔書詔告天下,並且施恩大赦;同日,皇後烏拉那拉到皇帝前麵行禮謝恩,回宮後接受嬪妃、公主、福晉等等所舉行的慶賀禮。

烏拉那拉氏在宮中當了近八年的皇後,為人溫和恭敬,安守本分,雍正九年去世,時年51歲。由於她的娘家在朝中並不顯赫,所以史書中對她的記載十分有限,但是我們從雍正帝在她去世後的一番話中可以看出,雍正帝與這位皇後有很深的感情:“皇後自垂髫之年,奉父皇之命,在我當親王的時候,便嫁給我了。婚後四十餘年,夫妻感情相融,她為人極好,孝順恭敬,四十年如—日。”

當時雍正帝雖然剛剛大病初愈,但是還是堅持要親臨合殮,大臣們怕他觸景增悲,紛紛諫止,雍正皇帝隻好服從,親上諡號為孝敬皇後。

四十多年的結發之妻轉眼間陰陽兩隔,我們可以想象出雍正帝當時悲痛蒼涼的心清。哪怕後來在他的生命中又出現了多少的美麗女人,烏拉那拉氏也是他永遠都無法忘懷的人。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劇中很多情節設計其實是參照了史上的一些事。甄嬛可以說是曆朝後宮女子各種命運——或悲或喜或好或壞或成或敗——的一個集大成者。

劇中,甄嬛一度離開皇宮出家為尼。曆史上,武則天也有過類似的遭遇。唐太宗過世後,按照唐朝的規定,她被派到感業寺做尼姑。數年後,幸虧唐高宗鍾情於她,才重回宮廷。這可能是《甄嬛傳》仿照其經曆而撰寫的。

劇中,甄嬛作為弘曆的母親被封為聖母皇太後,這一劇情則是明顯參考了孝聖憲皇後的故事。史上,孝聖憲皇後在雍正尚未登基時就做了他的福晉,之後生下弘曆。雍正登基,她被封為熹妃。皇後去世,她又晉升為熹貴妃,執掌後宮大權。不過,直到雍正離世,她都沒有被封為皇後。弘曆登基,她母以子貴,成為皇太後,死後被兒子追諡為“孝聖憲皇後”。

深宮裏苦苦掙紮

雖然甄嬛是虛構的人物,但圍繞她展開的後宮故事,又和曆史有多少聯係呢?這還要從選秀說起。

劇中,甄嬛雖在選秀之列,卻不想嫁入帝王家。作為朝廷重臣之女,她和從窮鄉僻壤來的秀女安陵容相識,並結為好友。選秀當日,她被皇上看了一眼,就直接入選,進入後宮。

看到這裏,觀眾要問了,選秀是強製性的嗎?窮人家的孩子也能參加皇族選秀嗎?皇上三年才挑一次老婆,程序就這麽簡單?其實,真正的清朝選秀,有著嚴格的流程:凡是旗人出身、年滿14至16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選秀。沒參加過的,一律不準結婚。

而甄嬛以十七歲的年齡才入宮,其實不符合當時的真實,這樣的年齡,在盛行十二三歲即出嫁的女孩子早婚的清代,甄嬛的這個年齡其實很顯大了,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代的貴族女子出嫁年齡基本是十二三歲。如果是十七歲,一般都是二婚了,比如董鄂妃。

選秀的標準很嚴格,過程也很漫長。最初堪稱海選,皇上、太後、皇後以及若幹女眷都可以當評委。在眾秀女中,被看中的,直接留牌,進入複賽。沒被看中的,直接撂牌,淘汰出局。這樣的篩選,有很多輪。一般進行到最後,隻能留下幾個人。在這期間,秀女們還要接受內科、外科等各項體檢。

入宮之後,甄嬛被封為“莞貴人”,眾人紛紛曲意逢迎。好友安陵容被封為“答應”,則受盡了欺淩。

《甄嬛傳》中,各色人物趨炎附勢的嘴臉,顯露了後宮等級待遇的差別。

據史學家介紹,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為答應,然後逐步晉升。清朝後宮有皇後(1名)、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宮女9個等級。其中,貴人以下身份地位比較低,不限人數。答應的地位僅高於宮女,而且還要承擔內宮的勞作。居住方麵,嬪以上才有專房,分居東西十二宮。貴人以下,隻能隨居東西各宮,充當妃嬪的使女。除此之外,等級不同,穿衣、吃飯、用具、月俸等各方麵的待遇差別也很大。

在等級如此森嚴的清朝後宮,宮女尚有退役出宮之日。而對於被皇上選中的秀女來說,卻是一入深宮到白頭,終老於皇家大內。

無法著陸的母愛

既然出宮無望,這些女子就要想辦法熬出頭來,能否生個孩子以及生了幾個孩子,是衡量她是否受寵的重要指標。

甄嬛有幸受寵,以其首次懷孕為標誌,這引起了妒忌。在《甄嬛傳》中,後宮種種陰謀裏,迫使對方流產也是陰險招數之一,其導致流產的方法之多,讓人吃驚非小。而利用有活血通經催生下胎之效的麝香,讓女子或流產或早產或不孕不育,則是傷天害理了。甄嬛中招了,因誤用含有麝香的舒痕膠而流產。為了自保,她將有催情功效的“暖情香”放到仇人寢宮,導致對方也小產。

而重又回到後宮的甄嬛第二次在這方麵中招了,暗戀十七爺的葉瀾依遷怒甄嬛,放貓害她動了胎氣而早產。這樣的情節設計與細節展現,也是參照了中國古典小說《金瓶梅》中潘金蓮用此陰險心計害李瓶兒母子。

而當這些後宮女子終於破除千難萬險生下龍種後,往往不能親自撫養孩子。甄嬛的女兒交給敬妃照料,曹貴人的孩子被華妃抱走。這樣的事,都是史上確實發生過的。因為清朝為了防止外戚幹政,規定妃嬪的親生孩子必須交由他人撫養。除非特定節日,母子之間很少有機會見麵。這方麵,清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雍正和他的母親,前麵我們講德妃的故事時,就特意講過,雍正帝從小被過繼給貴妃佟佳氏撫養,直到12歲才回到生母德妃身邊,以致母子間感情淡漠。清朝最典型的就是雍正和同治兩位皇帝,他們與自己生母的感情,都非常淡漠。而這很大程度就是這種不合理的製度造成的。

揭密果親王

甄嬛本無意入宮,可絕世容貌與過人才情卻注定她不可能被撂牌子,這個注定一生都是胤禛的女人,而這也注定了她悲劇的情感曆程。原以為胤禛是她的“良人”、原以為真的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原以為自己一番情意得一眷顧,卻不過是別人的替身;夢中深情的呢喃“莞莞”,代表尊貴的封號“莞”,其實不過是一場謊言,像那毒藥表麵的糖,不過是用來掩蓋真相的甜蜜。美夢破碎的一瞬間,她如落冰窿:一心癡愛卻換來皇帝的絕情,真心相待卻得到姐妹的背叛,還有突如其來的家人的苦難!

心灰意冷的甄嬛被迫離開剛誕生的女兒,在清冷苦寒的的寺廟內,默默地用孤寂的時光來安撫自己支離破碎的心。直到遇到了溫潤如玉的允禮,即使抗拒,即便逃避疏遠,卻仍然忍不住在那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撲入他的懷中。用一顆不完整的心,靜靜感受他的柔情與嗬護,享受著平靜而幸福的時光。張開雙臂,你的懷抱,是我最踏實安穩的去處。

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噩耗讓甄嬛在生不如死的痛楚中,為了保住他們的孩子,她如同武則天一樣,選擇重回深宮。

當塵埃落定,允禮突然出現,甄嬛隻能在命運的捉弄裏,用淚水與傷痛來緬懷他們之間的一切。可最終幕落人亡,再大的權勢又能換回幾分快樂與甜蜜?

果郡王允禮:康熙最寵愛的皇十七子。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真心地愛甄嬛,卻無奈地娶了浣碧、孟靜嫻。他表麵上自由自在,人人都以為他**不遜卻不解風情,誰知他難與心上人相守的傷心與無奈!?雪夜,樹下,初見甄嬛,折服於她的清麗出塵。宮闕重重,他隻能看著小像,一曲長相思,獨自歎息,是的,他願意一心一意守護她,即使她永遠不知。最深沉的愛,不是你儂我儂纏綿繾綣,而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好在上天不薄,庵中相依相伴的那段歲月是他今生最美好的日子,雖然縱馬奔馳兩個時辰隻為看她一眼。然而世事難料,有一天,他要親自將自己的心上人再次送進那個籠牢,看著她再度以尊貴的身份,成為皇兄的女人。他尊重她的選擇,繼續做一個事事漫不經心的皇弟,並且與她的妹妹相敬如賓。他願意為心上人付出一切。甄嬛為他生下一對龍鳳胎公主靈犀和六阿哥弘瞻,而果郡王為了保護甄嬛,不惜喝下雍正所賜的毒酒,早逝了年輕的生命。刻骨銘心的相戀若是注定不能相伴相守,那麽能夠死在愛人的懷中,也是幸福的。

這段淒美的故事,其實也不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史上根本沒這檔子事兒。

清史上確實有個六阿哥叫弘瞻,不過其生母是謙妃劉氏。後來,雍正帝把他過繼給果郡王。

允禮死於乾隆三年二月初二日,時年四十二歲,並不是雍正年間死的。允禮是乾隆元年十一月患腳疾,他是病死的,而非毒死。

解密雍正氣死說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政績卓然。時年58歲的雍正皇帝胤禛於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在圓明園猝然去世。他是突然去世的,而他的死因,一直是眾說紛紜。

電視劇《甄嬛傳》關於雍正皇帝的死是這樣安排的:葉瀾依給雍正皇帝服下了所謂長生不老的金丹。彌留之際,甄嬛一個人伴駕,她將所有真相講給雍正皇帝聽,致使雍正皇帝急火攻心,一下子就氣死了。

據《清世宗實錄》和《張廷玉年譜》等記載說: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違和,仍照常聽政,並召見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學士張廷玉每日進見,未嚐間斷。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皇五子和親王弘晝等,禦榻之側,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惡化,太醫搶救。二十三日子時,進藥無效,龍馭上賓。前後三天,可算急症。可記載的隻是雍正皇帝的突然而死,卻沒有說明死因。於是,胤禛死因之謎,朝野眾說紛紜。

有一種說法,認為雍正皇帝胤禛是被呂四娘謀刺死的。

這種說法在民間最為流行。稗官野史如《清宮十三朝》、《清宮遺聞》等書,都說到了雍正皇帝遇刺身亡的內容。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女兒,也有說是呂留良的孫女。當年,呂留良因文字獄被死後戮屍,呂氏一門,或被處死,或被遣戍。但呂四娘攜母及一仆逃出,隱姓埋名,潛藏民間。呂四娘為報血海深仇,就拜師習武,勤學苦練,尤長劍術,技藝高超。後來呂四娘喬裝改扮,混入深宮,那一天,就乘機砍掉雍正腦袋。

還有一種說法,說雍正皇帝是被宮女用繩子縊死的。

清末民初的柴萼稗官野史《梵天廬叢錄》記載:傳說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宮女們夥同太監吳首義、霍成,在一個雍正皇帝睡熟的機會裏,用繩子縊殺的,不過,在氣將絕時,又被救活了。

其實,史上倒是有一個這樣的真實故事,隻不過故事的主角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明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宮女楊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組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同夥張宮女害怕,跑去報告方皇後。皇後趕到,忙解開帛繩,見明世宗幾近氣絕,於是她急召太醫許紳急救。《明史·許紳傳》記載:“紳急調峻藥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事後,楊金英等被處以最為殘酷的刑法——磔(zhé)死,也就是說她們被千刀萬刮後又把骨頭也剁碎了。

很顯然,雍正帝與嘉靖帝的廟號都是“世宗”,這個清世宗雍正被宮女縊殺的故事,完全就是明世宗嘉靖被宮女勒縊故事的翻版。所以,宮女縊勒雍正說,實屬移花接木,張冠李戴。

再有一種說法,認為雍正皇帝胤禛是被《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的。

據霍國玲、霍紀平姐弟二人通過《脂評》透出《紅樓夢》背後隱藏著一部清宮秘史。而林黛玉的真名叫竺香玉,而金陵十二釵其實全部是竺香玉的分身,也就是說,竺香玉一個人就是金陵十二釵;自然曹雪芹就是賈寶玉了。

寶黛相戀相愛,這是誰都知道的事。但結果竺香玉後來被雍正霸占成為皇後。曹雪芹難舍這段情,就找了一個差事混入宮中,與竺香玉合謀,用丹藥將雍正毒死。當然也純屬編造,完全不可信。

首先說竺香玉的皇後身份。大家都知道在雍正皇帝生前,他的皇後隻有一位,那就是孝敬憲皇後烏拉那拉氏,內大臣費揚古的這個女兒,早在雍正皇帝為皇子時,就由康熙皇帝冊封為嫡福晉。雍正元年,晉升為皇後。她是在雍正九年時病死的,而雍正皇帝比她晚死了四年,顯然絕對不可能是她下的毒手了。並且史料表明,雍正皇帝與他這生前唯一一個皇後的感情很好,她是寧死也不會殺雍正的。

另外,雍正皇帝身邊根本沒有竺香玉這個人,乾隆皇帝的生母鈕祜祿氏是四品典儀淩柱的女兒,她的身份是熹貴妃,敦肅皇貴妃年氏是年羹堯的妹妹,死於雍正三年,其他有名有姓的妃嬪也無一人姓竺叫香玉的。

也有人說雍正皇帝是服丹藥中毒死的。

雍正七年,他得了一場大病。就向心腹密臣發出諭旨,要他們推薦好的醫生及道士,“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一麵奏聞,一麵著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後來李衛密薦道士賈士芳,到北京為胤禛看病。再後來,賈道士被處死。在清宮檔案中,有一件經雍正皇帝親筆修改過的上諭,諭旨用語直白:賈士芳的“按摩之術”、“密咒之法”,起初確實是“見效奏功”。可是,“一月以來,朕躬雖已大愈,然起居寢食之間,伊(指賈士芳)欲令安則安,伊欲令不安則果覺不適。”“其調治朕躬也,安與不安,伊竟欲手操其柄,若不能出其範圍者。”

至此,揭開了賈士芳獲罪的真相,原來這個道士利用“按摩”“密咒”等方術,逐漸控製了雍正皇帝的健康,讓他舒適便舒適,讓他難受便果然難受。貴為天子,怎能受他人擺布?雍正皇帝一旦察覺到賈道士在操控他,那這問題可是很嚴重,遂刻不容緩地處理此事,將賈道士斬立決。

此案發生後,雍正皇帝極力為李衛開脫,說李衛當初推薦時已經聲明不知道賈某的底細,隻是將所見所聞奏報上來,盡無隱之忠誠,因此隻可嘉獎而無過錯。這就給那些已經和將要推薦道士的大臣們吃了定心丸。

雍正對道士、丹藥極有興趣,他繼續請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到圓明園煉丹,以求靈丹妙藥給他長生不老。

雍正剛死,新君乾隆帝下令驅逐張太虛等道士,並嚴諭他們不許透露宮中隻言片字。乾隆帝對圓明園中道士的嚴厲態度,可能同其父食道士燒煉的丹藥致死有關。近人金梁(息侯)在《清帝外紀·世宗崩》中說:“惟世宗之崩,相傳修煉丹餌所致,或出有因。”楊啟樵教授認為雍正是“服餌丹藥中毒而亡的”。 雍正皇帝,可算得上是史上最後一位寵信道士迷戀丹藥的皇帝。雍正皇帝完全有可能是因為常年服食丹藥,有毒成份在體內長期積累,最終發作導致暴亡。再加上雍正皇帝平時不注意保養,酒色淘空了身體。

最後一種說法就是雍正是中風而死的。雍正皇帝的生活作風有問題。有很多研究者發現,雍正皇帝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慢性病。比如說中風。當時朝鮮有一本書,叫《承政院日記》。這裏麵就記載雍正皇帝的生活作風極為糜爛,叫沉**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動者久矣。這句話解釋一下,“自腰以下,不能運動者久矣”。

甄嬛的職場生存哲學

我們在這部熱鬧的清宮戲外,不妨用現代職場的角度,來解讀一下甄嬛是如何脫穎而出,從一個職場新人、初級專員,而晉升成為位高權重的CEO的。

第一招:學會深藏鋒芒

後宮的嬪妃各有各的優勢,或者風情萬種,或者美貌絕世,或者巧舌如簧心機深似海,或者背後有強大的家族力量。

甄嬛以秀女身份入宮,因為不諳世事,初進宮時與好友眉莊、陵容結成一派,但因未得皇帝之寵,自身根基不足,在皇後和華妃形成的兩派間頻頻被辱,幾度險些喪命,不過她很快學會保護自己,將鋒芒全部隱藏。

新人都會引起老員工的嫉恨與打壓,這是職場的一個不變定律。此時的新人隻有低調才能生存。

甄嬛進宮的時候,屬於職場小清新,隻有單純的天真夢想。她容貌清麗,與已故皇後容貌接近是她最大的優勢,而性情溫和寬厚、與人為善是她能夠生存的秘訣。

職場新人要單純清新才能得到認可。

那麽今天的女性,當然也不僅僅是女性,菜鳥身在職場也是如此,初來乍到的新人,最要不得的就是鋒芒畢露,每個菜鳥都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學會深藏鋒芒,就如同甄嬛一樣,韜光養晦以圖後謀,不要奢望太珍稀的東西,得此失彼,這是辯證法證明的永恒真理。

但僅有清新,閱人無數的皇上不久也會厭倦,這樣的女子無異於一個花瓶,沒有味道。甄嬛很快就開始展露自己的深度了,她不僅與皇上有共同語言,成為皇上的解語花,還會詩詞調情,且舞藝超群。這就是專業的力量。初入職場,專業性通常是新人的製勝法寶。

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在自知自明的情況下,時刻保持清醒和超然,方得大自在。不論權位高低,對周圍人全部一視同仁,善結貴人,拓展人脈,即便對那些欺負人的家夥,也要做到能忍住抱怨和怒火。善待自己的同時也要善待敵人,畢竟他們都陪你走過短暫的人生。當塵埃落定,孤身一人時,那種落寞慘淡,還不如刀光劍影的日子來得充實。

第二招:理順上下級 程序不能亂

在理順上下級關係方麵,請看,初入後宮職場的甄嬛,她是怎麽做的呢?飽讀詩書的她極會揣摩聖意,雖然說後宮妃子不能議政,但她以史觀今,在雍正帝麵前取得了好感,當那些嬪妃由於威懾皇帝的權位而喪失天性的情況下,懂得對皇帝用“夫君”的平常稱謂拉近夫妻感情,利用自己前期結下的後宮好人緣,斡旋在皇帝(上司)、待嫁女奴(下屬)、華妃娘娘(對手)、好姐妹安陵容(合作夥伴)之間,遊刃有餘。

女人最好還是美貌與智慧兼得,如果必須選一個,那還是選智慧吧。但凡聰明的女子,即使沒有傾城之貌,氣質修養也能不錯。

第三招:懂得進退 收放自如

請看,進宮後的甄嬛做得很成功,她晉升為妃子,成為了下人們的好主子,嬪妃間的好姐妹,皇帝最值得信任的愛妃,好人緣讓她在後宮中混得風生水起。但在冊封禮上,遭皇後陷害的甄嬛,居然誤穿了前任皇後的衣裳,引發皇帝盛怒,被降為貴人,而且還連累了娘家,甄家爵位被削。麵對沉重的打擊和困境,甄嬛是這樣扭轉危局的:首先,她自請出宮禮佛,遠離紛爭。走一步退三步,在職場也是常有的事情。職場難免會遇到瓶頸,會有上級頻頻出昏著。此時,退後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接著,等到脫離了對手視線後,她又不斷利用個人關係,將自己的近況傳給皇帝。最終,甄嬛利用皇上心軟,達到赦免其罪,從而風風光光地被召回皇宮。

上升到高層,更需要戰略,但實質上的工作並不多,平衡各方麵的利益是最大的事情,工作主要是務虛,這一層次最需要的是心機與算計。越是高層,利益越大,爭奪越激烈,如果心機不夠,是絕沒有生存與發展機會的。

甄嬛深諳此理,複出的時候,就已經準備了足夠的仇恨、足夠的心機、足夠的犧牲精神,她要複仇了。正是這樣的決心,使她成功地成為CEO。

根據職場規則,最終能夠成為CEO的人,不完全是憑能力,而是憑著有目標、有決心、有掌控人的手段。所以,是否能夠戰勝自己,智謀是否足夠,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最終走到製高點。

人在職場飄,哪能不挨刀?有一個階段的甄嬛就像在企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職場人士,常常會遇到的情況一樣,往往就是在一帆風順時,一不小心就犯下了大錯。而麵對困境,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向上司哭訴或死命求情,消耗精神過大,結果卻又適得其反;聰明的做法應該是暫避風頭,暫且離開,並不代表永別,而是為了能華麗地回歸,浴火重生才是真鳳凰。

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要為自己留好退身步,做事要留有餘地,懂得進退,才能收放自如。

甄嬛的製勝法寶是什麽

毫無疑問,甄嬛的勝出是因為她要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麽我們如何來解讀甄嬛,解讀她為什麽能得到皇帝的寵愛?答案不是美貌那麽簡單,因為美貌是後宮嬪妃幾乎每個人都擁有的,算不得核心競爭力,她的優勢在於本性的善良,以及愈挫愈勇的戰鬥精神,而才華的出眾更是她製勝的法寶。

甄嬛很美貌也很聰明,她是一個秀外慧中的男人理想型的女人,她遇事能做到冷靜沉著地處理,無論多麽艱難複雜的局麵,也不自怨自艾,更不埋怨苛責他人。遭到皇帝冷遇和失寵,現實生活的艱辛和殘酷無情迫使這名弱女子走出一條成功的路徑。冰天雪地中的翩翩蝴蝶,甘露寺的祈福,淩雲鋒上的再次相遇,莫不是精心策劃與安排,一擊中的,重獲恩寵。她的成功上位,是必須要有極高的智慧和頑強的意誌。害怕挫折與打擊,消極逃避,不敢直麵挑戰,不能持之以恒,是斷斷成不了事的。

很多時候,現代職場中的我們不缺乏聰明才智,不缺乏專業知識,我們缺乏的是頑強的意誌力和恒久的堅持,缺乏的是一種愈挫愈勇的戰鬥精神,缺乏的是一種勇於擔當的負責任態度,缺乏的是一種不怕吃虧、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缺乏的是一定要辦成事辦好事的執著與堅持。

而才華的出眾更是她製勝的法寶。後宮佳麗三千人,為何三千寵愛在甄嬛一身,那是因為唯有甄嬛,既能與皇帝風花雪月地談論詩詞,又能縱論古今國家大事,且兼針貶時事。甄嬛的滿腹詩書,成了兩人溝通的硬件基礎。她以心思的玲瓏,觸動了他的心靈按鈕;他的話,她最懂;他的心思,不必講出來,她就能猜得到。就這樣,倆人同頻共振,縱使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全身心地折服於她。既是紅顏,又是知己,更是親密愛人,如何能不憐她,惜她,愛她,信任她,又如何能離得了她?

甄嬛的不可思議之處

甄嬛結局時,思想和行動呈現出南轅北轍的不可思議處。

此時,行為上純潔和濫情同時並存的甄嬛一改淡泊不爭,她開始什麽都想要了,愛情、權力、名分、家族利益。甄嬛曾經的活潑單純明麗可愛純情卻找不到了。

甄嬛選擇回到皇帝身邊。一則和王爺結婚根本不可能,二則自己從來不想過一種平淡卻沒有保障的生活,假如她嫁給王爺,王爺因此而被削爵,甄嬛隨著王爺吃苦流浪,生活困苦憂慮,這是甄嬛萬萬不可以接受的,她處心積慮的要幫助遠在寧古塔的父母回京就是證明。

《甄嬛傳》演到最後,我們說,大壞蛋皇後自然不是好人,華妃不是好人,安陵容也不是好人,但問題是,此時的甄嬛還是好人嗎?

請看,這時的甄嬛都幹了什麽?為了扳倒皇後,不惜使自己流產,以嫁禍給皇後。當然,這裏麵有一個維持甄嬛完美形象的預設前提,那就是溫太醫的診斷:甄嬛身子弱,孩子是保不住的。所以,甄嬛“犧牲”一個必定無法成活的孩子來陷害皇後,也不算是道德上的過失與不足。但如果我們慢慢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一個胎兒能否保住能否成活,對現代醫學來說,也很難確定,溫太醫更是不能確定的;就算孩子真的無法成活,由一個做母親的,自己弄死了,甄嬛也算不得好人。皇後為此非常委屈,她說這是甄嬛學武則天掐死自己女兒的做法,也打算來陷害她成王皇後呢。甄嬛為了提升計,不惜把自己孩子作為工具,她此時比起壞皇後又有什麽質的區別呢?

曾經小清新、單純無邪的甄嬛,從自衛到腹黑,她的轉變是巨大的,在她終於學會了使用權謀勾結、陷害、指鹿為馬,幹掉了壞皇後,她自己也隨之變成了另一個大壞蛋。

《甄嬛傳》的廣告詞是“宮庭版的杜拉拉”,是一個職場勵誌故事。從積極的角度說,那是後宮版的“狼圖騰”,女人就要學會狠一點兒;從消極的角度說,宮鬥的腥風血雨裏,沒有一個好人了,甄嬛的成功就是注定了她將成為下一個壞皇後而已。

斬斷情絲心猶亂

千頭萬緒仍糾纏

拱手讓江山

低眉戀紅顏

禍福輪流轉

是劫還是緣

天機算不盡

交織悲與歡

古今癡男女

誰能過情關

——《甄嬛傳》片頭曲《紅顏劫》

史冊緩緩展開,無數後宮美人向我們走來,有的溫婉,有的豔麗,有的純真,有的機變,她們的人生或大悲或大喜,或是甜的、酸的,或是辣的、苦的,或是痛的、傷的,或是宏大的,或是微小的,但無一例外的是,她們的人生是寂寞的,寂寞複寂寞。

無論是怎樣的風華絕代,最終也如煙花一般,消逝在歲月的長河裏,一代新人換舊人,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泣。

在史冊之外,我仍然是不寒而栗。熱播的《甄嬛傳》中,那明豔的服飾,那姣好的容顏,卻總是在變幻莫測的風雲突變中,痛不欲生,無力自主,最終隻能涕泣大夢歸,匯入權力大流中,再精彩的過程,結局也不過是揭曉出女人的命運悲劇。

秋風秋雨寒秋月,誰知嫁入帝王家。

紅顏多妒諑紛紛,空將心事付落花。

誰知惜殘紅,浮世大夢春閨人,

寒夜香散一幽魂。

若得雪中送炭來,

任是冰雪也心溫。

不言淒涼說天涼,羅扇久閑塵。

金風玉露難逢,長門悲懷長羨春。

歲歲花開哪來賞花人,

空付疏籬好青春。

一眸春水蘭花指,

一顰一笑本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