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四釵

最痛心——烏雅氏

本章簡介:

隨著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熱播,由台灣知名演員劉雪華出演的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成為大家關注的人物,戲中,這個人物有大量出場,那麽曆史真實的孝恭仁皇後烏雅氏到底是什麽樣的呢?在清代皇後中,康熙德妃烏雅氏是屬於“母以子貴”的那一類,因為兒子即位被尊為皇後,那麽她為什麽要拒絕太後這個稱號?為什麽說正是因為兒子當了皇帝,才使得她無法擺脫爭權奪利的漩渦,並最終被政治風浪吞噬,成為清廷一個最短命的太後?她是被康熙末年血雨腥風的儲位之爭徹底傷害、直至怨憂至死的嗎?她的孫子乾隆是如何進行糾錯的?

德妃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生於順治十七年即1660年,為雍正帝生母。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晉封為德嬪,二十年晉德妃,這是她生前的最高封號。雍正元年五月崩逝於永和宮,享壽六十四歲。同年八月加諡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讚天承聖仁皇後”,九月合葬景陵,升祔太廟。乾隆元年三月加諡“慈純”,嘉慶四年五月加諡“欽穆”。最終諡號是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讚天承聖仁皇後。

出身微寒是她最大的特點,也是她最不凡之處。

德妃原是隸滿洲鑲藍旗包衣,官書上隻提其屬正黃旗,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卻絕口不提德妃出身微賤的事實,她的祖父額參曾任膳房總管,本是內務府包衣。雍正帝一再宣稱烏(吳)雅氏乃“本朝舊族,創世名家”,這或許是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他必須神話自己的出身,抬高母親家的地位;也或許是為了緩和母子間緊張的關係,總之,母親的奴隸身份,對於雍正而言,是一種隱痛。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護軍參領威武女。後事聖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二十二年,為德嬪。二十六年,進德妃。世宗即位,尊為皇太後,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後,未上冊。雍正元年五月辛醜,崩,年六十四。葬景陵。上諡,曰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讚天承聖仁皇後。子三:世宗,允祚,允禵。允祚六歲殤。女三:其二殤,一下嫁舜安顏。

——《清史稿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這是一種記載,而在《清實錄》這樣的記載也有,但實錄不實,也早就不必奇怪了,握有話語權者根據需要進行一定篡改,隻要不弄到難考證其之原貌,就算客觀了。

康熙十二年正月,德妃入宮為宮女,這一年她十四歲。在她十七歲那年,比康熙帝小六歲的德妃偶然被臨幸,於是封烏常在,居鍾粹宮。後因康熙國務繁忙,她被忘記了,直到兩年後,才有機會再次被康熙想起,於是她得以懷上龍種,即日冊封為德貴人,就在這一年,康熙帝由她而得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不久,移居永和宮。幾個月後,又獲晉封為德嬪,這一年,德妃十九歲。

由此,德妃從一個身份卑微的、負責端茶送水等細活的“宮女”,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宮主的位置,這是很不簡單的。康熙二十年冊封的四個妃子,她們的地位或者說是在皇帝和眾宮人心裏的位置,是後來的其他宮妃難以相比的,或者說,後來的宮妃再牛也牛不過這四個人。可是這四個人中,德妃的身份最低,隻有她是包衣之後,不是以秀女而是以更低一級的宮女的身份入宮,並且也隻有德妃在康熙二十二年被單獨冊封為嬪。

德妃能夠穩居後宮四十年,她一定很聰明,當然,沒有背景的她一定要美,她一定會有心計,幸運的是她並沒有把這當成一種手段,而是利用這份敏感和睿智暗暗地保護著自己和孩子。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許是皇上欣賞她的原因,史書上有德妃的“聖祖甚愛之”,也許正是因了她從不張揚的性格。

清朝的11位皇太後中,有8位生育過子女,這其中,德妃烏雅氏是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位,共生育了3位皇子和3位公主。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一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 康熙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從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生雍正帝開始,到康熙二十七年最後生育皇十四子允禵為止,這十幾年,她平均間隔兩年左右就生育一次,由德妃生產的年序來看,可以說,她在遭受兩年的冷落之後,再就是一直恩寵不斷。六個孩子,足以說明康熙對她的寵愛。

但如德妃這樣一個身份低微的包衣即奴隸的女兒,卻能得到康熙如此寵愛,能夠為其育有六個孩子,的確不一般。她能恪守宮中的禮節,得到了孝莊太皇太後、孝惠皇太後的器重,也贏得了康熙的矚目。她從無奢望,珍惜眼前,滿足現狀,麵對年複一年、平淡無奇的後宮生活,她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德妃在後宮的最高封號就是“妃”,比她入宮晚的佟佳氏剛入宮就被冊立為貴妃,從一開始就比德妃的地位高,貴妃佟佳氏在康熙二十八年病重後,康熙又冊封佟佳氏為皇後。對此,德妃無半點怨言,她很有自知之明,從不和任何人爭奪什麽。

皇後佟氏是康熙冊立的第三個皇後。在此之前,康熙曾冊立遏必隆之女鈕祜祿氏為皇後。鈕祜祿氏同孝誠皇後一起進宮,立為貴妃,到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冊立為皇後。但第二位皇後在翌年二月去世,連頭帶尾也就當了半年皇後,此即孝昭皇後。至於皇後佟氏,在冊立後第二天就去世了,此即孝懿皇後。康熙所冊立的三位皇後,一個比一個命短,也許是鑒於三位皇後都短命而亡,此後康熙再也沒冊立過皇後。

在孝懿仁皇後去世後,宜妃晉封為宜貴妃,並管理後宮之權,康熙又讓德妃協助宜貴妃,這樣她也有了管理後宮之權,可見康熙皇帝對她的信任與喜愛。

我們在這裏,提到了宜貴妃。對,您一定想到了那部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吧?對,她就是劇中宜妃的原型。

在電視連續劇《康熙微服私訪記》中,我們看到了一位聰明漂亮、伸張正義的宜妃,很多人都想知道曆史上到底有沒有宜妃這樣一個人?

答案是:有!

不僅有,而且,她還是深得康熙帝寵愛的妃子之一。宜貴妃本人也和電視劇中塑造的人物差不多,心氣兒高,且爭強好勝。

宜妃郭絡羅氏,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她於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被封為宜嬪,兩年後生了皇五子恒親王允祺;康熙二十年晉升為宜妃;後又生了皇九子允禟和生皇十一子允禌;1733年病逝,宜妃享年近80歲,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清東陵景陵妃園寢。

德妃在康熙五十二年,被晉封為德貴妃,時年五十四歲。

雍正元年即1723年,德妃被稱為皇太後,時年六十四歲。雍正元年正月初十,移居慈寧宮。雍正元年五月十九日皇太後病重。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下午三點,雍正帝親至慈寧宮,晝夜侍奉湯藥。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三點三十九分,皇太後逝世,享年六十四歲。雍正元年九月十一日,葬孝恭仁皇後於景陵。

雖然自康熙二十八年,德妃就協助處理後宮事務,而且需要她做的也都一絲不苟地做了,但對於貴妃一類的冊封她似乎從來就沒動過念頭,平和的心態使得德妃在宮中度過了三十多年的平靜生活,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發生在圍場的一個重大事件——康熙廢太子,德妃從此再也不能得安寧了……

腥風血雨爭皇儲

孝誠仁皇後赫舍裏氏是名門之後,生於順治十年即1653年十月初七日,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眼看鼇拜權傾朝野,孝莊太皇太後為遏製鼇拜,轉而籠絡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兩朝均在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擇後的傳統,冊立索尼孫女赫舍裏氏為皇後。索尼果然不負太皇太後所望,為康熙皇帝的親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按理說這種政治背景下的婚姻都不會有太深厚的感情,很少有過得幸福,可是實際上,這位赫舍裏皇後與康熙帝的感情非常之好,兩人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

當年,遵照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後懿旨,12歲的康熙皇帝和13歲的赫舍裏氏皇後舉行了大婚典禮。“繞床弄青梅”、“羞顏未嚐開”,這對情竇初開的小夫妻婚後恩愛甜蜜,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其實一對患難夫妻,他們共同度過了鼇拜專權的日日夜夜。在他們共同生活的歲月裏,赫舍裏氏以自己“宮闈式化、淑德彰聞”的得力輔佐,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得康熙皇帝無後顧之憂,能夠集中精力料理國政。

孝誠皇後赫舍裏氏比康熙年長一歲,在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即1665年10月16日,這位“滿洲下人”之女被冊封為皇後,皇後給康熙的第一份厚禮,就是她的叔父索額圖在康熙八年五月十六協助皇帝一舉清除鼇拜集團,而皇帝對皇後的回報就是讓她成為了母親,他們之間第一個兒子承祜降生了。

伴隨著康熙身邊一大群如花似玉的年輕女子爭愛奪情,她卻讓自己表現出寬容,以“廣聖嗣”的理由予以接納,隻有獨守孤燈、恪守婦道才能母儀天下。這就是一位皇後可憐的情感規則。

不料,一場疾病竟然奪去了承祜的生命,讓她失掉了孤寂宮廷生活的精神支撐,赫舍裏氏肝腸寸斷,但她更關心康熙的悲痛。此前,有六個阿哥先後都夭折了,因此承祜作為獨苗,寶貴非常,可以說是康熙與皇後的**,可他還不到四歲就也撇下所有的親人走了。

赫舍裏氏21歲時再次懷孕,康熙特別希望能有一個嫡子來作為皇位的繼承人。清王朝自開國以來,還沒有一位皇帝是以嫡子身份即位的,康熙的祖父太宗文皇帝、父親世祖章皇帝都不是嫡出,康熙本人也是庶出。

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五月初二,赫舍裏氏皇後第二次臨盆,此時的坤寧宮內外一片忙碌,準備迎接新皇子的到來。念喜歌的兩位接生麽麽早已等候再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盤的“喜坑”也挖好,並把寓意皇後快生貴子的筷子和紅綢、金、銀、八寶等物安放在喜坑內,隻等赫舍裏氏皇後順利生產。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終於在第二天上午10時出生。康熙皇帝見皇後終於又誕育了一位健康的皇子,異常高興,當即取一個乳名叫保成,祝願他能夠平安成長。

伴隨著嬰兒那聲響亮的啼哭,已經昏厥多時的皇後又蘇醒了過來,她吃力地睜開眼睛看著兒子——這是母子之間的第一次見麵,也是最後一次見麵。盡管禦醫使盡渾身解數,仍無法挽救漸漸逝去的皇後生命,年僅22歲的赫舍裏氏皇後,於當日下午四時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坤寧宮裏的氣氛一下子由開始的喜悅驟變成悲傷。僅僅幾個時辰,康熙皇帝就經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愛妻得大喜大悲。

她是清朝唯一一位因難產而去世的皇後,也是清朝所有皇後中去世時最為年輕的。21歲的康熙皇帝悲痛萬分,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大行皇後的梓宮被安放在乾清宮,宮內停靈三天,期間王公、大臣和公主、王公福晉、夫人等齊集宮內外,每日早晚兩次舉哀。第四天,梓宮在皇帝的親自監送下,移至西華門外的殯宮,在西華門外停靈的25天時間裏,康熙帝竟然有20天親自到皇後的梓宮前舉哀,足見帝後的感情之深。

第27天,大行皇後的梓宮奉移到北京城北的鞏華城暫安。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二月,景陵修建初具規模,在鞏華城內停放的皇後棺移到景陵地宮之中。當時由於康熙帝健在,所以隻是先做幾道木門,臨時關閉,等到皇帝入葬後才能正式封鎖。

她以生命為代價孕育的皇子胤礽,在繈褓之中就被立為皇太子,有人說是孝莊文太皇太後的提議,也有人說是康熙皇帝請求祖母而致,除此之外,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為他是孝誠仁皇後的嫡親。康熙皇帝將自己對皇後的感情轉移到了胤礽身上,愛屋及烏。

為了把皇太子胤礽培養成未來的仁主聖君,康熙皇帝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親自任啟蒙老師,又廣聘名儒高師,年僅六歲的胤礽得以係統地接受儒家傳統思想教育,通曉滿、漢兩種文字,還能流利地背誦四書,並且弓馬嫻熟。他在成人之後更是身材魁梧、舉止大方、儀表不凡,成為康熙皇帝理想的繼承人。

在太子剛剛成人時,康熙皇帝竭盡全力鞏固太子的地位,維護太子的權威,對於藐視皇太子的臣工,不管他們職位多高,權力多大,也嚴加打擊,毫不留情。然而,就在康熙皇帝極力維護太子地位之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開始從政,胤礽成了清王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太子黨,或者說皇太子集團。其中,皇太子允礽的生母皇後赫舍裏氏的祖父是索尼,父親是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叔父是當朝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

胤礽廣收賄賂,而且私自動用大內的庫銀,又派人到全國各省收取官員的賄賂,而且把外國使臣進貢的物品隨意取用。胤礽的欲望逐漸從物質發展到了權勢,他任意淩辱斥罵王公大臣,擅自做主將康熙皇帝已批交各部院衙門辦理的事情進行修改,嚴重觸犯了皇權。

而胤礽對康熙皇帝沒有相應的親情回報,他毫不體恤父親,也讓康熙帝非常傷心,從此他對這位皇儲的不滿,逐漸公開化。康熙在親征之前特令科道官員“實心盡職”,“自皇太子、諸王及內外大臣官員有所貪虐不法並交相比附,侵軋黨援,理應糾舉之事,務必大破情麵,據實指參,毋得畏懼權要,瞻徇容忍”,顯然這是在給皇太子敲警鍾。

然而康熙還未回到京城,“有關太子昵比匪人”、喜怒無常、沉溺酒色、服用奢華、征索無度、多行不法的傳言就已經傳到了行在。這裏麵肯定不乏以訛傳訛的成分,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皇帝對太子胤礽愈發失望了。經過三十幾年的教育,仍然未能培養出滿意的皇儲,康熙無比沮喪。

不曾料到,太子的叔外公——也就是孝誠皇後的叔叔索額圖也被卷了進來,當討論皇太子服裝顏色、所用儀仗規格時,索額圖竟然提出“俱用黃色”、儀製俱同皇帝一樣的建議,這讓康熙老大不快,以至康熙在二十三年(1684年)罷免了索額圖的所有職務。此後不久,賦閑幾年的索額圖雖然被起用,在尼布楚同俄國進行談判。但在平定噶爾丹後,索額圖被再次革職,而且被判處幽禁。幽禁索額圖就是廢太子的一個先兆。

索額圖結黨,密謀大事。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脅,說:“說不定哪天就被鴆殺,或者被謀害,真是日夜警惕,心神不寧。”

皇十八子之死竟然成為廢太子的導火線。不滿八歲的皇十八子突然病死,康熙非常悲痛。而太子不體會到父皇的傷感,反而有些竊喜。這在康熙看來,結論就是:對手足兄弟尚且如此,一旦君臨天下,還能指望他能愛民如子?

最大的疑案就是,太子胤礽在木蘭圍場期間曾“窺視”皇帝的“起居動作”,很多人在追問:太子為什麽要這樣做?

此刻預感到位置不穩的太子胤礽迫切渴望了解父皇的意向,胤礽那天一個人在夜色中漫步,當他看到帳篷中露出的一絲亮光,未加考慮就一步步靠近發出亮光的裂縫,並屏住呼吸向裏麵窺視時,不料,映入眼簾的正是父皇直視過來的審視目光,冰冷而憤怒。

悲痛與憤怒與失望讓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清晨,木蘭圍場有了這樣一幕:康熙皇帝在布爾哈蘇台行宮向從獵的諸王大臣、文武官員,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宣布了廢太子的諭令。當時,康熙皇帝且諭且泣,以至於悲痛得難自禁地仆倒在地。宣諭完畢,強烈的悲傷與憤懣讓他情緒激動,甚至六天六夜,不安寢食,日夜涕泣不止。

這件事嚴重地傷害了康熙皇帝的健康,他在稍後患了中風,中風後遺症讓他從此隻能用左手批閱奏折。

胤礽在當了33年的皇儲後被廢,而且是欲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在這裏,最可憐的就是為了兒子而失去生命的胤礽生母孝誠皇後。

康熙廢太子引出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們,結黨鑽營,謀貪大位。於是在太子黨之外,又漸漸地形成了皇八子集團和皇四子集團。

太子被廢就意味著康熙要重新選擇皇位繼承人,康熙共有35個兒子,成年且受冊封的有20人,這其中年齡較長者有12人。他們是:大阿哥允、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táng)、十阿哥允(é)、十二阿哥允祹(táo)、十三阿哥允祥、十四阿哥允禵(tí)。

第一個對儲位產生非分之念的就是皇長子——大阿哥胤褆。大阿哥胤褆的母親惠妃出自門第高貴的葉赫那拉氏家族,係葉赫部首領楊吉砮的後裔,而楊吉砮的幼女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後,惠妃的兄長則是權傾一時的大學士明珠。而在太子第一次被廢黜時,他是眾多皇子中地位最高的,直郡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太子。

為了加速胤礽的垮台,大阿哥胤褆不僅屢屢向皇帝告發太子及其屬下的不軌行徑,甚至還指使喇嘛巴漢格隆等人暗中咒魘皇太子。鑒於康熙在廢儲之初就明確有旨:“諸阿哥中有鑽營謀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斷不容。”於是大阿哥以退為進,推薦八阿哥為皇儲,一旦皇帝能接受這個建議,他自己就能以大阿哥的身份輔政,這是一步高招,如此一來還可以把康熙懷疑的目光引到八阿哥身上。很快大阿哥又向皇帝告發八阿哥,以期實現從直郡王向皇太子的飛躍。

萬不料,因指使喇嘛咒魘皇太子一事被三阿哥胤祉告發,大阿哥胤褆被革去王爵、終身幽禁,空費了心機。

這時八阿哥在極力爭奪儲位。他表現得謙和,禮賢下士,在宗室、權貴以及漢族官員中都得到廣泛的讚譽,均認為八阿哥是最理想的皇儲人選;是皇子中名聲最好的一個。

德妃的兩個兒子——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也突然被卷進這場政治漩渦,令德妃膽戰心驚的一幕幕接連發生:負責看押廢太子的四阿哥因大阿哥暗中咒魘皇太子,受到牽連,遭到關押。

而十四阿哥胤禵更讓母親牽掛,他本來就沒那麽多的心計,況且又剛二十出頭、義氣用事的年紀,平素又同八阿哥、九阿哥交好,弄不好也會受到牽連。

果然,廢掉太子不到一個月,九月二十八日,康熙就在一次上諭中斥責“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德妃最擔心的事情在九月二十九日發生了:

那一天康熙把眾皇子召集到乾清宮,指責八阿哥參與“謀害胤礽”,並下令將八阿哥鎖拿。八阿哥的確有謀皇儲之意,但絕無“謀害胤礽”之心,實在是受了大阿哥的連累。誰讓他是大阿哥推薦的呢?康熙已經把他看作是大阿哥的一黨!

在康熙龍顏大怒的情況下,偏偏九阿哥又攛掇一向被父皇偏愛的十四阿哥給八哥講情。

義氣用事的十四阿哥便進言道:“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此言如火上澆油,正在氣頭上的康熙勃然大怒,厲聲斥責道:“你們兩個要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後登極封你們做親王嗎?”

十四阿哥年輕氣盛,不是識趣地住嘴,而是為自己分辨,並且還對天發誓,這更發激怒了皇帝,康熙在暴怒中,竟抽出“佩刀欲誅胤禵,皇五子胤祺等跪抱勸止,諸皇子叩首懇求,上怒少解。命諸皇子撻胤禵……”

為了解決國本問題,扼製諸皇子對儲位的爭奪,克服政治危機,康熙皇帝不得不再次考慮立儲的問題。康熙決定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在暢春園召集滿漢大臣舉行議儲會議,此時是廢除胤礽的兩個月後。他對應召而至的大臣們說:“皇太子所關甚大……今令滿漢大臣等會同詳議,於諸阿哥中,奏舉一人。大阿哥所行甚謬,虐戾不堪,此外於諸阿哥中,眾意誰屬,朕即從之。”這就是說,除了除因咒魘胤礽被幽禁的大阿哥外,哪個都可以。

大臣們受命後極為不安,一起提出:“此事關係甚大,非人臣所當定,我等如何可以推舉?”但是康熙皇帝卻寬慰大家“不必疑懼”,執意要群臣推舉。在無可推諉的情況下,所有到會的滿漢大臣竟然一致推舉八阿哥允禩為皇儲,這樣一種“所舉皆同”的局麵,的確在皇帝的預料之外。

盡管康熙也知道“八阿哥心性好,不務矜誇”,“諸臣稱奏其賢”,但當內侍把滿漢大臣俱書寫的“八阿哥”三字的紙張交到皇帝的手裏後,康熙便傳諭與會者:“立皇太子之事關係甚大,爾等各宜盡心詳議。八阿哥未嚐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

由於諸大臣不敢再議,康熙又傳諭旨道:“今日已晚,爾等且退,明日早來,麵有諭旨。”

上述記載均摘自康熙朝實錄,而康熙朝實錄是雍正即位後纂修的,在檔案材料的選擇上,必然要盡量采用詆毀政敵的內容。即使如此,對八阿哥得到一致推舉的事實也無法抹殺。

這讓一向疑心甚重的康熙立即質疑滿漢大臣一致推舉八阿哥之舉,必有人幕後操縱。受到懷疑的雖然得免一死,卻也遭到囚禁,此外,被革職多人。

這時,大家才漸漸弄明白,原來康熙召開議儲會議的真正目的:為胤礽的廢而複立製造輿論。儲位之爭令康熙認識到,避免骨肉相殘,對胤礽廢而複立是為上策。請看,康熙諭旨曰:“太皇太後在日,愛朕殊深,升遐以後,朕常形夢寐……近日有皇太子事,夢中見太皇太後顏色殊不樂,但隔遠默坐,與平時不同。皇後亦以皇太子被冤見夢。且執皇太子之日,天色忽昏……皇太子前因魘魅以致本性泊沒耳,因召左右,加意調治,今以痊矣……況所感心疾,已有漸愈之象……朕之福也,亦諸臣之福也。”

胤礽的廢而複立隻是個時間的問題,但受此廢立風波牽連的人卻大多不如從前。在此風波中惟一沒受到太大波及的就是四阿哥胤禛。雖然他也受到了牽連,但四阿哥胤禛很快就被證明是無辜的。

由於胤禛對廢太子在看管中多有關照,從而給皇帝留下“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的印象。因而當康熙決定對胤礽廢而複立的時候,胤禛也受到了父皇的褒獎。

不立太子

複立皇太子,本來就是無奈之舉,而胤礽在被複立之後不思悔改,依然我行我素,和被廢之前別無二致,在飲食服裝陳設方麵甚至超過了康熙皇帝。並且複立之後,胤礽繼續結黨營私,網羅黨羽。康熙曾當麵警告過索額圖,不見效果後,康熙下令將索額圖處死,同時警告皇太子說:“從前索額圖幫著你謀劃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將索額圖處死。”但皇太子並未因此而收斂,反而更加乖張。

胤礽這種變本加厲讓康熙皇帝暴怒,終於,在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他處置了太子黨一幹人等之後,向大臣們宣布,胤礽“是非莫辨,大失人心……今觀其行事,即每日教訓,斷非能改”,將胤礽再次廢黜,繼續監禁。

直至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病重,傳位皇四子胤禛。胤禛將康熙皇帝朝兩立兩廢的皇太子胤礽,遷居到山西祁縣鄭家莊,派重兵嚴加看守。

最後,這個廢太子胤礽於雍正二年即1724年十二月病死於囚所,時年51歲。胤礽死後被追封為理密親王,葬於黃花山。

胤礽的廢而複立,到再次被廢,時隔不過四年。

何以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在擇立皇儲的問題上居然出爾反爾,是不是太沒有水準了?這其中除了太子本身的弱點外,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度集權的皇權其實不能容忍儲權的存在。因為皇太子就是皇位繼承人,相當一部分大臣為了日後榮華富貴必然奔走於皇太子門下,這便會形成一個同皇權幾乎平行的儲權。

而康熙是一個什麽樣的皇帝呢?他“凡事皆在朕裁奪”,這樣的皇帝絕不會容忍儲權的存在,用康熙的話來說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下大事當統於一”。

也正是這個原因,康熙自第二次廢太子直至去世,長達十年未再擇立太子。盡管年逾花甲,盡管他的身體已經虛弱到“羸瘦已甚”、“步履尚難”、“心悸不安”、右手因病“不能寫字,用左手執筆批本”、“寫字手亦漸顫”,但康熙依然置群臣的籲請於不顧,堅持不立太子。

康熙雖然成功地遏製了儲權,但卻激化了儲位之爭。

在經曆太子廢立的風波後,四阿哥胤禛被晉封為雍親王,盡管同時被封為親王的還有三阿哥、五阿哥,但他們均非追逐權力之輩。

而皇四子黨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禮,以及隆科多、年羹堯等。胤禛頗有心計,他現在完全能夠做到不露聲色。這位四阿哥雖然小的時候有些喜怒不定,但成年後已經修煉得含而不露了。他對皇八弟允禩集團,既不附和,也不作對。他佯作“安靜守分”,虔心佛法,廣結善緣,巧妙地將自己隱蔽起來。他對父皇表示忠孝,又盡力友善兄弟,並交好朝廷諸臣。對其同母所生的皇十四弟,卻不去交結,當然也不去苛求,聽任其同皇八弟允禩結黨。當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爭得魚死網破的時候,在父皇、兄弟、王公、大臣們將視線集注於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的時候,他以不爭為爭,以退為進,坐收了漁人之利。

四阿哥的聰明之處即在於不是明爭而是暗奪,用最隱蔽的方式加入競爭著的行列,在暗處窺測情況,探聽虛實,積蓄力量。

其實胤禛刻意在謀取皇位,他韜光養晦,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機,他很清楚,處在康熙這樣有著天縱之才的君父之下,“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在“皇上前毫無所疵”。在他的心腹的謀劃中,一步一步地向著皇帝的寶座曲折航進。

首先,他虛偽地向皇帝父親表示“誠孝”。胤禛明白,博得皇父的信賴和喜歡,是自己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一步。因此,他極力表現出“誠”與“孝”,不僅不參與競爭,而且還勸慰皇父保重身體,以便多當幾年皇帝。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大病一場。胤禛入內,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性者允祉、允祺、允禩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吃藥治療。康熙帝果然病體漸痊,於是命內侍傳諭:“當初拘禁允礽時,並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隻有四阿哥深知大義,多次在我麵前為允礽保奏,像這樣的心地和行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說:“四十餘年以來,朕養誌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

同時,他表麵上“友愛”兄弟。對於“諸王阿哥,俱當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胤禛以“不結黨”、“不結怨”的主要原則,把處理好兄弟之間的關係,作為自己爭奪帝位的事業中僅次於誠孝皇父的重要事情。諸兄弟之間,結黨必結怨。胤禛沒有參加皇太子黨,也沒有參加皇八子黨。他既誠孝皇父,也友愛兄弟,這使他安然無恙地躲避開皇父與兄弟兩方麵的矢鏃。

此外,胤禛極力表現出自己的勤勉敬業。凡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胤禛的性格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胤禛曾對大臣說:“皇考每訓朕,諸事當戒急用忍。屢降旨,朕敬書於居室之所,觀瞻自警。”胤禛繼位後,定做了“戒急用忍”掉牌,為座右銘,用以警示。

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後,最熱衷儲位的八阿哥基本出局。在太子第二次被廢後,八阿哥及其支持者九阿哥等都成為十四阿哥胤禵的支持者。本來就有稱帝之心的胤禵,在兩位異母兄長的擁戴下,又怎能擺脫對儲位的覬覦?十四阿哥現在完全是躍躍欲試了。而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在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對西藏的入侵也的確為十四阿哥提供了一次展示才幹的機會。康熙特任命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率領軍隊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康熙在諭令中明確提出“十四阿哥既授為撫遠大將軍統兵前去,其蠹用正黃旗之蠹”。

正黃旗是皇帝自將的上三旗之一,允許十四阿哥使用“正黃旗之蠹”,就是對撫遠大將軍代天子出征身份的肯定。在儲位已經空缺將近七年的情況下,這樣一種任命自然會引起同儲位有關的種種猜測及分析。

但對於十四阿哥這一不尋常的任命,德妃卻興奮不起來,即使十四阿哥建功軍前,即使皇帝真的立儲十四阿哥,皇太子也不是好當的!廢太子就是前車之鑒。那些皇子不必說,就是一母同胞的四阿哥也夠胤禵應付的。德妃時時刻刻都在為兩個兒子擔心著。

十四阿哥在平定西陲返回北京後,康熙又令他去坐鎮西寧,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以至九阿哥失望地說:“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後難於安頓他!”所謂“難於安頓”就是不想把皇太子的位置給胤禵。

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糾葛而大傷元氣,鬱結不已。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境況來自喻: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黨爭位。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屍體上,也沒有人顧及。其屍體在**67天沒法入殮,以至蛆蟲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晚年康熙大帝麵對諸子奪儲的悲苦而無奈的心情。

那麽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到底是誰?

他的孫子弘曆愈發使得皇儲人選變得撲朔迷離。弘曆是雍親王第四子,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即1711年9月25日生於雍親王府。

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年三月,12歲的弘曆第一次見到69歲的祖父,聰睿過人的弘曆,不僅讀書多,而且過目不忘,康熙決定把弘曆留在身邊。康熙有幾十個孫子,但隻有弘曆如此贏得祖父的格外垂愛。

弘曆被留在康熙的身邊,也許就是個信號?表明老皇帝很想把皇位傳給孫子弘曆。如果皇帝真的這樣考慮,就會影響到四阿哥,總不能越過四阿哥直接把皇位傳給孫子吧?那麽,事情接著會如何發展呢?

史上最短命太後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偶感風寒的康熙在暢春園去世,此時發生的情況驚得所有人目瞪口呆:步軍統領的隆科多“先護送雍親王胤禛回朝哭迎,身守闕下,諸王非傳令旨不得見”,十四日公布康熙遺詔,其中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如果老皇帝真的有立胤禛為君的口諭,還用得著負責京師警衛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如此忙乎嗎?先帝的遺命誰敢不遵,根本用不著隆科多“護送雍親王回朝哭迎,身守闕下”?這裏麵顯然還是有問題的,但問題是不是如傳說的那樣修改遺詔,我個人看法也未見得,應該說是胤禛合理地利用了弘曆被老皇帝喜愛並留在身邊這一點,為自己有望得皇位先行造足了勢,否則他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為什麽會在胤禛即大位後,表現得那樣反常呢?

哪一個宮人女人不是做夢都盼望有朝一日會母以子貴、身為太後,德妃自然也不例外,但當胤禛將這一切送給她時,她不僅不願接受群臣的朝賀,還以康熙未曾安葬為由拒絕朝臣給太後上尊號。

而按照雍正所承認的他自己的即位是康熙臨終時“倉促之間,一言以定大計”,試想一個行將命盡、呼吸微弱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詞語來口述遺囑的場景,要想區別胤禎與胤禛的確是力不從心,誰也無法排除四阿哥乘機捷足先登的可能。

在宮中的女人隻有當上了太後,才算真的熬出了頭,然而對於德妃來說,卻完全不是這樣,太後這個大桂冠下,散發出強烈的血腥味。德妃最怕看到的“煮豆燃豆萁”相煎太急的一幕最終還是出現了:雍正元年四月初三在安葬康熙的靈柩後,雍正把十四阿哥胤禵留在湯山軟禁了起來;此後十天,雍正帝下令逮捕胤禵家人雅圖、護衛孫奉、蘇伯、常明等人,雍正曾就胤禵“在軍聞有吃酒行凶之事”審訊他們,但“回奏並無”,以致“上怒”,令將上述人“拿送刑部,永遠枷示”,對十四阿哥已經是“山雨未來風滿樓”了。在十四阿哥麵前還有什麽災難?難道他也到了欲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的地步嗎?

雍正元年即1723年五月二十三,也就是在雍正繼位不到一年,已是太後的德妃烏雅氏離開了人世,而這個時候,康熙帝的梓宮尚未奉安,也就是說她死於大喪期間,享年64歲,諡號為孝恭仁皇後。

她是死不瞑目。正是兩個兒子的相互殘殺,才讓這位可憐的母親抑鬱而終。

死前,既未能同日夜牽掛的十四阿哥訣別,也未能讓當上皇帝的兒子放棄骨肉相殘,這是烏雅氏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雍正帝和皇十四子雖是同母所生,卻形同不共戴天的仇人。這原因就是皇十四子允禵一直和皇八子黨(皇八子允禩為謀繼位,與其他幾個皇子所結成的政黨)的人親近,雍正帝即位後,打發允禵到遵化的清東陵去看守皇父的陵墓,其實就是把他軟禁,以至於到他們的親生母親去世,允禵也無法見上最後一麵。

德妃烏雅氏的梓宮先是停放在壽皇殿,八月十八日奉移景陵,九月一日隨著康熙帝的梓宮一道入葬景陵地宮。在這之前,已經有了三位皇後在那裏等候著康熙帝了,再加上她,一共是四位皇後陪伴康熙帝。她們的排列順序,是根據生前地位決定的,孝誠仁皇後赫舍裏為首,其次是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再次是孝懿仁皇後佟佳氏,最後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

雍正帝與其生母之間一直失和。

由於生育胤禛的時候,烏雅氏沒有身份,甚至連嬪也不是,她完全沒有撫育皇子的資格,於是剛剛出生不久的胤禛,就被送到了孝懿仁皇後佟佳氏的宮中撫養,當時佟佳氏是皇貴妃,雖非皇後,卻也是當時後宮嬪妃中身份最高的。由此,雍正母子之間有些疏遠。當時的佟佳氏以皇貴妃之尊,掌管後宮,是諸位皇子之嫡母,她的尊貴一定讓年幼的雍正產生一種依屬感和安全感,出於生存的本能他必定會竭盡全力地去討養母的好,以期獲得她的歡心,久而久之在這種潛移默化下,難免“淪為”一個懂得如何察言觀色、趨炎附勢的“勢利眼兒”, 雍正對於自己的親生母親的態度,想來也會由於養母的存在,和在宮廷之中生存立足的需要,以及祖宗的成法,而不敢過分親近。胤禛甚至很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中表現出自己為皇貴妃所養育的自豪、高傲的情緒,生母德妃看在眼裏,傷在心裏,久而久之,他們的母子關係便會蒙上一層陰影。

在雍正即位後,德妃說了那句著名的“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意思是:皇帝詔命我的兒子繼承皇位,(這件事)我做夢也沒有想到過。

所以很多人因為這句話而不理解甚至咒罵德妃為什麽如此偏心。可是,沒有在任何史料中表明德妃偏疼哪一位兒子。

這句話也為雍正帶來了很多麻煩。因為大家注意到了,“欽命”意為皇帝的詔命,如果說烏雅氏因為這句話否定了雍正,那麽同樣是她的兒子,她也否定了十四阿哥。為什麽這句話就不可以這樣理解,她沒有想過是因為“胤禛在做皇子的時候沒有僭逆之心”。雍正即位之後,同樣說過沒有想過康熙會把這副擔子交給自己之類的話。

但雍正皇位的繼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謀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為了駁斥社會上流傳的“謀父”、“逼母”、“弑兄”、“屠弟”之說,雍正把審訊鼓動反清的曾靜及其弟子張熙的口供編輯成《大義覺迷錄》發行,宣傳清朝得天下之正、頌揚雍正“聖德同天之大”。

這才是欲蓋彌彰,反而使得太後烏雅氏之死成為一個久久令後人議論的話題。

她有賢孫乾隆

那麽我們還是來看看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逼母”、“弑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色”、“好諛”、“任佞”等十項大罪,是如何進行自辯的吧?要知道,這本頒行天下的書,最後造成的結果是事與願違,弄巧成拙,因為它完成是愈描愈黑,不過倒給後世留下了生動而曲折的曆史故事。

那麽事實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讓我們來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參湯,毒發而死。這話從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既違背史實,也絕無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的說法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三個兒子:胤禛、允祚(5歲死)、允禵。傳說雍正繼位後,將允禵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後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子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禵被另一個親生兒子囚禁,作為母親能不痛心嗎?所以時人將雍正母親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聯係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殺弟?雍正帝自繼承皇位之日,就麵臨著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六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當時年滿二十歲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禮、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佑、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礻我、十二弟胤祹、十三弟胤祥、十四弟允禵、十五弟胤礻禺、十六弟胤祿和十七弟胤禮。

二阿哥即廢太子允礽,被禁錮在鹹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麵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麵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隻比雍正大一歲的三阿哥允祉,根本就不會對雍正的統治構成任何威脅。他從來不熱心爭皇儲,而是一門心思編書。胤祉確實同廢太子胤礽關係密切,但胤礽在第二次被廢之後在政治上已經是行屍走肉。胤祉雖然在康熙四十八年就被封為誠親王,但他卻是個書呆子,熱衷於編輯《律曆淵源》、《古今圖書集成》,是個缺乏領袖欲的王爺。被權力之爭陰雲所籠罩的雍正,已經變得疑神疑鬼,對從不黨附自己的胤祉防範有加,雍正即位後,以“允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命“允祉守護景陵”,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一度把胤祉降為郡王。雍正八年,恢複親王爵位才三個月的胤祉,又因對怡親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當然也有人說是他私下裏對雍正有抱怨之語,被雍正知了道,總之,他被雍正革除爵位,拘禁於景山的永安亭,一直到雍正十年,允祉含恨而死。

五阿哥允祺在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曾領正黃旗大營,後被封為恒親王。允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八阿哥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允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允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允禩心裏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麵派手法:先封允禩為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裏,命將福晉趕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命削允禩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一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允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九阿哥允禟因同允禩結黨,也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裏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將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將允禟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為“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不久給允禟定28條罪狀,送往保定,加以械鎖,命直隸總督李紱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十二阿哥允祹在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也很有權,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即位,封允祹為履郡王。不久,借故將其降為“在固山貝子上行走”,就是從郡王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僅享受貝子待遇。不久,又將其降為鎮國公。乾隆即位後被晉封為履親王。這位允祹較之其他兄弟氣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歲。

十四阿哥允禵雖然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允禩,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黨篡改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許撫遠大將軍允禵進城吊喪,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於景山壽皇殿左右。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十五阿哥允礻禺也在康熙帝死後,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較好的有三人:就是十三阿哥允祥、十六阿哥允祿和十七阿哥允禮。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詳。雍正繼位,即封允祥為怡親王,格外信用。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後,襲封莊親王。允禮雍正繼位封為果郡王,再晉為親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繼任宗人府宗令、管戶部。允祥和允禮顯然早加入“胤禛黨”,隻是康熙在世時,十分隱秘,沒有暴露。

其實,雍正作為一個政治家,評價功過是非,主要的著眼點不應性情品格,也不應是皇位的獲得是否正當。對雍正的評價,關鍵要看他對中國曆史、對人類文明做了哪些事情。

應該說,他做得很不錯。

公元1723年的雍正元年是清朝入關的第八十年,許多社會矛盾,盤根錯節,積累很深。康熙政尚寬仁,雍正繼以嚴猛,雍正主政的最主要特點是“改革”,可以說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

首先,他整頓吏治。康熙晚年的寬仁,使得吏治鬆弛,貪汙腐敗成風。雍正對此弊政,從雍正元年正月,就開始了大刀闊斧、雷厲風行的整治,他連續頒布11道諭旨,訓諭各級文武官員:不許暗通賄賂,私受請托;不許庫錢虧空,私納苞苴;不許納賄財貨,戕人之罪;不許克扣運費,饋遺納賄;不許多方勒索,病官病民等。從二月即開始,定重罪嚴懲不法官員。這一年,被革職抄家的各級官吏就達數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員。《清史稿·食貨誌》說:“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頗增。”史家評論說: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規,整飭官方,懲治貪墨……彼時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風俗,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麵”。

再次,雍正創設軍機處,作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使清朝皇帝乾綱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許臣下阻撓旨意。

另外,在雲、貴、粵、桂、川、湘、鄂等省少數民族地區,主要由世襲土司進行管轄。雍正全麵實行“改土歸流”製度,革除土司製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這樣就有力地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當時的民族與邊疆問題,東北地區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已經解決;東南的台灣、北方的蒙古,到康熙時已經得到解決;西南的民族問題,雍正時已經解決;新疆和西藏,到乾隆朝得以解決。

此外,過去土地和人丁分開納稅,雍正推行丁銀攤入地畝。這項賦役製度的重大改革,從法律上取消了人頭稅,減輕了貧窮無地者的負擔。但也造成了社會人口的急劇增長。道光時人口突破四億。

最後,廢除賤籍。賤籍就是不屬士、農、工、商的“賤民”,世代相傳,不得改變。他們不能讀書科舉,也不能做官。這種賤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陝西樂籍、北京樂戶、廣東疍(dàn)戶等。在紹興的“惰民”,相傳是宋、元罪人後代。他們男的從事捕蛙、賣湯等;女的做媒婆、賣珠等活計,兼帶賣**。這些人“醜穢不堪,辱賤已極”,人皆賤之。在陝西,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權後,將堅決擁護建文帝的官員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身陷火坑,陪酒賣**,受盡淩辱。安徽的伴當、世仆,其地位比樂戶、惰民更為悲慘。如果村裏有兩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當、世仆,有如奴隸,稍有不合,人人都可加以捶擊。廣東沿海、沿江一代,有疍戶,以船為家,捕魚為業,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蘇蘇州府有丐戶,也為賤民。雍正對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樂戶、惰民、丐戶、世仆、伴當、疍戶等,命令除籍,開豁為民,編入正戶。

順治選了康熙繼位,雍正選了乾隆繼位。這兩位大清皇帝,都君臨天下六十年,開創出中國皇朝史上的“黃金時代”——“康乾盛世”。應當說,雍正有眼力,有見識,看準並決定由乾隆來繼承、光大他的事業,確是選對了接班人。這對大清帝國、對中華民族、對亞洲曆史及世界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處於承上啟下的曆史時期。雍正既繼承了康熙大帝的曆史遺產,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既為乾隆強盛奠下了根基,又為乾隆繁盛準備了條件。康、雍、乾三朝,既是清朝曆史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中華帝國皇朝曆史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

如果說雍正即位後的骨肉相殘傷透了母親的心,但雍正的兒子弘曆卻讓她的祖母孝恭仁皇後在九泉之下安心。

乾隆的青少年時代,是在“以褊急為念,以刻薄為務”的政治氣氛中度過的,施政尚嚴的雍正朝統治給寶親王弘曆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雍正幼年“喜怒不定”,在康熙的管束下有所收斂,然而當雍正登上皇帝的寶座、當康熙的約束不複存在,被壓抑多年的性格弱點就要急劇膨脹,於是施政隨意同極端專製、刑法苛刻就成為雍正13年統治的突出特點。乾隆在居藩邸時寫過一篇《寬則得眾論》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論述施政尚寬,強調當政者要“寬以待物”、“宥人細故”,隻有這樣“人亦感其恩而心悅誠服矣”,簡言之:為政寬大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乾隆時代的開始,是以變更雍正時期的舉措為起點。乾隆一即位就將雍正特別信賴的文覺禪師及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驅逐出宮禁。雍正對佛教、道教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研究佛教、獲得長生不老的仙丹,把一些和尚、老道召進皇宮。道士張太虛、王定乾以煉丹得寵,而文覺禪師則因在政治上出謀劃策被雍正“倚之如左右手”,據說年羹堯、隆科多案件以及胤禵等人的被幽禁與突然死亡等事件,文覺禪師均參與其間。

因而乾隆主持政務才兩天,就把這些不安分的和尚、道士驅逐出宮,並把雍正賜予他們的禦筆親書的翰寶也全部收回。對於在政治上興風作浪的文覺禪師,乾隆特地做出令其徒步返回原籍長洲,並責令地方官員對其嚴格管束,以示嚴懲。

乾隆在即位不久即著手解決雍正迫害手足所遺留下來的問題。這些遺留下來的問題分位兩類:一類是卷入對皇儲地位中的角逐,如胤禵等,另一類則是與雍正帝關係不洽者,其中以誠親王胤祉最為典型。

正如我們前麵講到的那樣,雍正在即位以後就對開始昔日的競爭者進行監視、控製,進而囚禁。到了雍正四年,受到更為殘酷的迫害,披枷帶鎖地押到外地或者宗人府幽禁。不僅把他們從宗室除名,而且強迫改用帶侮辱性的字為名,其中有的人就死於幽禁之地。就連雍正帝的第三子弘時也被卷入這場血雨腥風的宮廷之爭,弘時因不滿雍正的骨肉相殘,而在雍正五年被自己的親生父親處死。

而乾隆則致力於糾錯,早在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就下令釋放了八阿哥等人。乾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乾隆恢複胤祉的郡王爵位,賜諡“隱”。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令恢複胤礽等人的名字。至此雍正時期“煮豆燃豆萁”的痕跡基本都被清除了,孝恭仁皇後烏雅氏的在天之靈該怎麽安慰了,她的孫子終結了手足相殘的悲劇,這是她最願意看到了,這比太後的桂冠更讓她向往和願意得到,這也是她畢生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