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十釵5

光緒十三年即1887年,葉赫那拉氏20歲,是年適逢光緒選妃,葉赫那拉氏成為後妃的候選人。經過層層篩選,在體和殿上,葉赫那拉氏終於見到了未來的丈夫,也就是她的表弟光緒。17歲的光緒帝載湉已經是一位風度翩翩的青年了,比葉赫那拉氏小三歲,長得白淨瘦長,一副書生模樣,讓葉赫那拉氏頓生愛意。

據德齡講,慈禧早在十年前就開始為光緒帝謀劃婚事了。慈禧曾巧妙地安排這位未來的皇後與光緒帝有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當時光緒隻向靜芬看了一眼,心上便老大不高興。他覺得這個小女子,絕對不是理想中的同伴”。慈禧的這一精心安排,顯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是,不情願歸不情願,從小生活在慈禧的嚴厲管教和壓製之下的光緒帝,性格懦弱,在這件事情上根本不可能有自主權。慈禧欲將自己的侄女立為皇後與推遲光緒帝的婚期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一個“權”字。首先,親上加親,可以使光緒帝更加俯首帖耳地聽自己擺布。其二,將自己的侄女立為皇後,常伴在光緒帝的身邊,無異是在光緒帝身邊安置了一個最忠實可靠的耳目和密探。這樣,光緒帝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特別是在慈禧歸政、長期居住頤和園以後,這一安排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和葉赫那拉氏一起備選的還有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以及禮部右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雖然那些姑娘都美貌非凡,最後光緒還是按慈禧的意思選中了相貌平平的葉赫那拉氏作為皇後。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後下懿旨宣布光緒帝選葉赫那拉氏為皇後,德馨家的女兒被送出宮,隻留下長敘家的兩朵姊妹花,大的封為瑾嬪,小的封為珍嬪。光緒十五年正月,清王朝舉行了隆重的光緒大婚。

在早已確定了皇後人選的情況下,慈禧於光緒十四年假惺惺地安排了一場“選秀”。表麵上看起來皇後和妃嬪的人選是由皇帝自己做主選定的,實際上卻是在慈禧的操控下表演的過場戲。在這場選秀鬧劇中,幾個當事人都不痛快,光緒帝不能選立自己喜歡的江西巡撫德馨家的姐妹花而鬱悶苦惱;在慈禧的極力幫襯下被選中日後的孝定皇後也是難堪又羞惱;而看到光緒差一點就沒有按自己意旨行事的慈禧更是氣惱不已。

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慈禧頒布懿旨,正式公布了為光緒帝立後的理由和所立皇後的人選:

皇帝寅紹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擇賢作配,佐理宮闈,以協坤儀而輔君德。茲選得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端莊賢淑,著立之為皇後。

史上最後皇帝大婚

清朝最後一次大婚禮就在這幾位主角各懷心事、別別扭扭的情況下拉開帷幕,操辦起來了。這是史上的最後一次皇帝大婚,充滿了不祥之兆。

經欽天監敬擇吉期,定於光緒十五年即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舉行皇後冊立禮。但就在婚禮前40天,即光緒十四年臘月十五日深夜,一場大火將太和門、貞度門和昭德門化為灰燼。太和門在明朝叫皇極門,是皇帝聽政的地方。清廷入關後,順治帝曾在此門舉行過登極大典。貞度、昭德二門是大臣們上朝、退朝的必經之門。這三門是大婚典禮的重要場所,三門的被燒,使皇宮上下極為震驚和恐慌。在那個年代,人們都認為這是上天示警。大婚在即,竟發生了如此一場大火,肯定是不祥之兆。因此在火災發生三天後,慈禧下令“所有頤和園工程,除佛宇暨正路殿座外,其餘工作一律停止”,以表示“知儆修省”之意。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五日,遣禮部尚書李鴻藻為正使、總管內務府大臣續昌為副使,持節詣皇後邸行大征禮。正月二十六日,遣大學士額勒和布為正使、禮部尚書奎潤為副使,持節奉冊寶詣皇後邸,冊立葉赫那拉氏為皇後。行冊立禮的同日,遣額勒和布和奎潤為正、副使,持節詣皇後邸行奉迎禮。

正月二十七日淩晨,皇後於邸第升鳳輿,由大清門進入皇宮,進坤寧宮洞房,與光緒帝行合巹禮。這年光緒帝18歲,皇後21歲。

順治帝14歲大婚,雍正帝成婚不晚於14歲,嘉慶帝和同治帝均為17歲成婚。慈禧對以前清帝的成婚年齡是非常清楚的,那為什麽光緒帝到18歲了才給他成婚呢?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光緒帝一旦成婚就意味著成年,成年了就要親政,自己就得“歸政”交權。這對嗜權如命的慈禧來說,比失去什麽都難受。精力旺盛、權欲極強的慈禧不甘心就此隱居幕後,退出權力舞台,她要為自己提前作好安排,以便即使光緒親政,自己也還能實際操縱大清朝的政權。

清宮檔案《光緒大婚典禮紅檔》詳細記載了光緒帝與葉赫那拉氏大婚後第二天即正月二十八日一天的活動情況:

二十八日寅時,福晉等恭候皇後冠服,戴鳳鈿,穿明黃五彩龍袍,八團五彩有水龍褂,戴項圈、拴辮手巾,正珠朝珠,畢。皇帝率皇後詣坤寧宮西案、北案前行禮。次詣灶君前上香行禮。皇帝還東暖閣,升南床居左,皇後升南床居右,相向坐。內務府女官恭進宴桌,福晉等恭侍宴畢,皇帝、皇後乘轎,提爐前導,出順貞門、神武門,進北上門,詣壽皇殿列聖聖容前拈香行禮。還,詣承乾宮孝全皇後(道光帝的皇後、鹹豐帝生母)禦容前,毓慶宮孝靜皇後(道光帝的皇後)禦容前,乾清宮鹹豐帝、同治帝聖容前,建福宮孝德皇後、孝貞皇後神牌前,拈香行禮,畢。詣儲秀宮皇太後(慈禧)前跪進金如意,行禮,畢。皇太後賜皇帝、皇後金如意,畢。還養心殿,詣東佛堂莊順皇貴妃(道光帝妃,醇親王奕母)神牌前拈香行禮,畢。皇帝升明殿寶座,皇後詣皇帝前跪遞金如意,皇帝賜皇後金如意,畢。皇後率嬪禦等詣皇帝前行禮。皇後由吉祥門還鍾粹宮佛前拈香,畢。升前殿寶座,嬪禦等率公主、福晉、命婦等詣皇後前行禮。

盡管光緒帝、皇後和慈禧三人之間互相遞了許多如意,但後來的事實表明,這門婚事她們三人都極不如意。葉赫那拉氏皇後是“後黨”的重要成員,事事站在慈禧的立場上,與光緒帝作對。他們倆名為夫妻,實際上形同陌路,甚至是政敵。皇後葉赫那拉氏與光緒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

本來就沒有感情的婚姻,又加上政治上的分道揚鑣,使他們終生不如意。而慈禧將自己侄女嫁給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宮闈椒房,探悉皇帝的內情,控製和操縱皇帝,並為爾後母族秉政、太後垂簾聽政做鋪墊。

她是進讒者嗎

在大婚之夜,光緒對葉赫那拉氏異常冷淡,客氣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原來光緒本來就沒看中這個表姐,他看上的是德馨家的二女兒,卻懼於慈禧而放棄。光緒把婚姻不能做主的怨氣撒到皇後葉赫那拉氏身上。而後來的光緒眼裏隻有珍妃,更何況光緒很清楚這位表姐就是老佛爺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耳目。

因此,葉赫那拉氏自大清門抬進皇宮以後,雖備受慈禧寵愛,卻得不到丈夫的半點溫情。婆媳之情同夫妻之愛本來就不是一回事。盡管光緒皇後的桂冠令人羨慕,卻無法消解她心中的幽怨。長期受冷落,漸漸地讓她的內心失去了平衡。

而夾在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之間,她必須做出選擇,要麽站在太後一邊對付皇帝,要麽盡量討光緒的喜歡,成為名副其實的夫妻。利益的權衡以及光緒對珍妃的寵愛,最終使皇後匍匐在慈禧的**威下。然後她就在珍妃麵前擺皇後的譜,借慈禧實現狐假虎威,她不僅可以欺淩備受皇寵的珍妃,同時還攛掇慈禧懲治珍妃。

頭腦簡單、沒眼色的葉赫那拉氏有一回,竟在光緒麵前數落珍妃的不是,光緒大光其火,一氣之下打了葉赫那拉氏,而葉赫那拉氏竟又跑到太後那裏去告光緒的狀,至此,皇後已經完全倒向太後的一邊,命中注定她要守一輩子活寡了。

戊戌政變爆發之突然,讓這位無能的皇後又驚又怕。慈禧老太後不僅把光緒囚禁在瀛台,還頒發了一道懿旨,說光緒生病,不能日理萬機,太後不得已,將再次“臨朝訓政”;而且慈禧還有廢掉他帝位之意。雖然葉赫那拉氏同光緒從一開始就不合,可一旦皇帝遭廢黜,自己身為廢帝之後,就連眼前這點虛榮都將失去。葉赫那拉氏禁不住心亂如麻。

光緒被囚之後,後妃之中,慈禧隻允許她信任的皇後葉赫那拉氏偶爾去看望。可憐此時珍妃已經被囚禁在宮內的北三所,永遠不會再出現在光緒的麵前了。

瀛台三麵環水,通向陸地的一路有士兵把守。光緒臥室之內,窗戶上的紙早已破爛,四處漏風,被褥甚至都露出了棉絮,雖然光緒不是亡國之君,卻淪落到如此地步,比亡國之君也沒什麽不同了。

入冬後,寒風刺骨,瀛台冷得就像冰窖一樣。內務府出身的戶部尚書立山實在看不下去,就瞞著慈禧幫光緒把窗戶糊好了。

不想此事到底還是傳到慈禧的耳朵裏,她把立山找去打了一頓耳光,還把光緒叫到跟前說:“祖宗起漠北,冒苦寒立國,汝乃聽朝而畏風耶?”言下之意,這點風寒都受不了,怎麽對得起艱難起家的列祖列宗?此事之後,更無人敢對光緒表示同情了。

而立山最終還是為此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鬧義和團時,立山被作為漢奸處死了,大家都知道老佛爺是在借刀殺人。

雖說是同樣懼於慈禧的**威,但葉赫那拉氏不禁對光緒的處境動了惻隱之心。光緒可憐,她也同樣可憐——都是慈禧手中的傀儡,沒有愛情,沒有婚姻,沒有自由,任何事情都要以慈禧的意誌為轉移,說得好聽,她是大清國的皇後,說得不好聽,她也不過是慈禧身邊一個奴才罷了。任何時候,隻要老祖宗不高興,她同樣會被推到萬劫不複的深淵!

葉赫那拉氏雖然同情光緒,但她和光緒能說什麽呢,而光緒又肯同她說點什麽呢?光緒對慈禧以及皇後已經恨之入骨,他怎會不知道葉赫那拉氏來看他的意圖?每次葉赫那拉氏來看他,他大多時候都閉上眼睛不發一言,直到葉赫那拉氏離開。

一日,皇後一句話說得不合適,光緒便怒氣衝衝地將她頭上的發簪拔下來扔到地上擲碎。那個發簪是太後賞給她的乾隆時期的遺物。光緒的一腔憤怒其實是衝著慈禧發的,光緒始終把她當成太後的替身,這就注定她比光緒還可悲。

光緒之死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慈禧病重。當慈禧聽說,光緒得知太後病重後麵帶喜色時,不由得勃然大怒,決定要讓光緒死在自己前麵。在慈禧的安排下,光緒很快就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給皇上看病的太醫換了一輪又一輪,診斷並不一致,各持一說,宮裏隻好又請到一位德國醫生來看診,洋醫生走後,宮裏紛紛傳言,西洋大夫說光緒並不是平常的病,而是砷中毒,此話當然隻能瞞著慈禧。眼看著婆婆不行了,但是光緒居然還是死在了慈禧前麵,年僅38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死於西苑(今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噩耗傳出,朝野震驚。光緒自被慈禧皇太後“廢黜”之後,整整過了十年的幽禁生活,長期的憂悶,又無處發泄,人是很容易做病的。“怫鬱摧傷,奄致殂落”。從清宮太醫院檔案選編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一書,可以看出光緒體弱多病。該書所選有關光緒182個醫方中,神經衰弱方64個,骨骼關節方22個,種子長壽方17個等。光緒雖常年多病,但醫藥條件極好,不會突然死亡。而最讓人生疑的就是光緒居然是在慈禧死去的前一天,突然崩駕!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說法,隨之流傳開來。

有人說光緒是病死的,屬於正常去世。

根據光緒37歲時的病案,他遺精已經將近二十年,前幾年每月遺精十幾次,近幾年每月二三次,經常是無夢不舉就自行遺泄,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耳鳴頭疼。光緒一直身體不好,體弱多病。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光緒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關節炎和骨結核等疾病。這是導致光緒壯年死亡的直接病因。光緒的禦醫六人,每日一人輪診,各抒己見,治法不一,但也耽誤了醫治。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脈案記載: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嚴重。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於無藥可用的地步,宮中禦醫們束手無策。

五月初十日脈案記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七月十六日,江蘇名醫杜鍾駿看過光緒的病症說:“我此次進京,以為能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隻求無錯。”九月的脈案記載:病狀更加複雜多變,髒腑功能已經失調。

十月十七日,三名禦醫會診脈案記載:光緒的病情已經出現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臨床症狀。一致認為光緒皇帝已是極度虛弱,元氣大傷,病情危重。十月二十日,光緒的脈案記載:夜裏,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誌昏迷。十月二十一日,脈案記載:光緒的脈搏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口倒氣。傍晚時,光緒死。

現在很多學者根據清宮醫案的這些記載認為:光緒帝從開始病重,一直到臨終,病狀逐漸加劇,既沒有中毒的跡象,也沒有暴死的症象,屬於正常死亡。

但更多的人則在說,光緒是被人毒死的,屬於非正常死亡。在這種說法裏麵,對下毒者又分解為慈禧、李蓮英、袁世凱等多種說法。

第一,慈禧臨終前派人毒死光緒說。《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等書裏認為:慈禧太後病危期間,唯恐在自己逝後,光緒重新執政,推翻前案,倒轉局勢,於是令人下毒手,將光緒害死。《我的前半生》一書載述:“有一種傳說,是西太後自知病將不起,她不甘心死在光緒前麵,所以下了毒手。”人們普遍認為:年僅38歲的光緒,反而死在74歲的慈禧的前麵,而且隻差一天,這不會是巧合,而是慈禧處心積慮的謀害。

第二,李蓮英毒死光緒說。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裏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怕慈禧死後光緒重新掌權,對自己不利,就先下毒手,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帝害死。

第三,袁世凱毒死光緒說。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帝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又說: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太後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了毒,將光緒毒死了。

第四,不知姓名之人毒死光緒說。曾做過清宮禦醫的屈貴庭,在民國間雜誌《逸經》上著文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皇上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禦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雖然清代官方文獻和宮廷檔案表明:光緒是病死的。但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人們總覺得他死在慈禧前麵,而且隻比慈禧早死了一天,這件事太奇怪了!但所有這些猜疑,到今天為止,也隻是猜疑,因為至今沒有確鑿史料證明光緒是被害死的。

下麵排比正史及一些其他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光緒病情變化。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

初一日,光緒詣儀鸞殿,問慈禧皇太後安。《清德宗實錄》記載,自癸酉至戊辰“皆如之”,就是從初一日至十六日,每天都是如此。

初二日,奉皇太後禦勤政殿,日本使臣伊集院彥吉覲見。又到儀鸞殿向皇太後問安。

初三至初五日,都是“到儀鸞殿,向皇太後問安”。

初六日,上禦紫光閣,賜達賴喇嘛宴。又到儀鸞殿,向皇太後問安。

初七、初八日,都是“到儀鸞殿,向皇太後問安”。

初九日,奉慈禧皇太後“幸頤年殿,侍晚膳,至癸亥(十一日)皆如之”。

初十日,慈禧皇太後生日,光緒率百官至儀鸞殿行慶賀禮。幸頤年殿,侍太後晚膳。

十一日至十六日,都是“到儀鸞殿問皇太後安。幸頤年殿,侍皇太後晚膳。”

十七日至十九日,禦醫屈貴庭說:他在光緒臨死前三天給光緒帝看病,病情突然惡化,在禦榻上亂滾,大叫肚子疼。

二十日,《清德宗實錄》記載:“上不豫”,光緒帝病。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又懿旨:“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

二十一日,“上疾增劇”,光緒帝病重。“上疾大漸”,病危。酉刻,光緒帝崩於西苑瀛台之涵元殿。

二十二日,慈禧皇太後葉赫那拉氏疾大漸,未刻,崩於儀鸞殿。

根據以上資料,光緒的死因,的確是一個曆史之謎。

至此,可以說有四條人命同慈禧有關係,那就是慈安皇太後鈕祜祿氏、同治皇後阿魯特氏、光緒珍妃他他拉氏和光緒皇帝。

對於光緒而言,除了他的生母之外,影響他最大的三個女人是慈禧太後、隆裕皇後和珍妃。慈禧既是光緒的恩人、親人,又是光緒的仇人、敵人。據瞿鴻(jī)《聖德記略》載述,慈禧對光緒也有怨氣:“外間疑我母子不如初年。試思皇帝入承大統,本我親侄;以外家言,又我親妹之子,我豈有不愛憐者?皇帝抱入宮時才四歲,氣體不充實,臍間常流濕不幹,我每日親與滌拭。”所以,光緒不聽話,搞變法維新,慈禧既痛又氣。但慈禧過分的苛刻,以及她的過於霸道,都讓光緒心生恐懼與不滿,直至背叛她。但我個人認為,在戊戌變法以前,尤其是光緒入繼的早期,慈禧和光緒的感情是很好的,慈禧作為他的姨媽和伯母,也是真的心疼過他。

到後來,慈禧與光緒也不能完全說是沒有一點情感因素的。他們之間是一種極其複雜的情感,有不同戴天之仇恨,也有不可割舍的骨肉親情。

據記載,有一天晚上“狂風怒號,沙土飛揚,夜間極冷”。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夜晚,這天發生了什麽?原來在這個晚上,慈禧下命令,宮中派出一隊人馬,抬著八抬大轎前往醇王府接人。就這樣,當時還不滿四歲的載湉尚在睡夢之中,便被糊裏糊塗的接到了皇宮之中。載湉醒來後,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變成了大清帝國至高無上的皇帝,他當時的反應是大哭大鬧,因為這裏不是他所熟悉的家---醇王府,他身邊都是一些陌生人,父母、保姆、玩伴,一個個都不見了。

是的,正是這個晚上,永遠是改寫了載湉也就是日後的光緒皇帝的命運。

在經過漫長的十年囚帝生涯之後,他的生命結束了,結束在一個盛年期,一個本應是大有作為並且他也渴望有大作為的時期。

甘苦自知

慈禧太後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這就是宣統皇帝。

葉赫那拉氏一直膽戰心寒:光緒沒有兒子,下一位繼承人如果是同治的後嗣,就意味著新皇帝不再與光緒有關聯。那麽,以後自己這個老皇後該怎麽辦?太後最終擇定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同治的繼承人。雖說載灃是光緒的弟弟,但他的福晉是榮祿的女兒,慈禧要酬謝幫她發動戊戌政變的人,便把皇位繼承人賞給了榮祿的外孫。溥儀雖是光緒的侄子,卻不是他的繼承人,還是慶王再三懇求,慈禧才同意兼祧光緒,葉赫那拉氏這才長長舒了口氣。

就這樣,光緒死後,慈禧立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新君,指定攝政王為載灃,並把光緒皇後推上皇太後的寶座,即後世所稱的隆裕皇太後。

這位沒有享受過一天夫妻溫情的皇後,處境尷尬,但她又無力、也無才無德去改變這種狀況,隻能向慈禧哭訴,隻能持著對光緒不滿、對受寵的珍妃妒恨的這種極不平衡的心態,度日如年。

慈禧以一己之私,毀了一對年青人的終身幸福,使他們長期處於痛苦之中,最後以悲劇結束。後人在看待這出鬧劇時,多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光緒和珍妃,尤其因為珍妃的冤死,更將孝定視為進讒者和慈禧的幫凶。其實,隆裕又何嚐不是一個受害者呢?她肯定也渴望真摯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對生活也會有美好的期望。可是作為慈禧手中的一顆棋子,她注定擺脫不掉被利用的命運。縱使是自己的親姑母,她可以補償她以中宮皇後這麽顯赫的地位,可以幫她除去情敵,卻不能強迫光緒帝去愛她,更無法排解她內心的失落和孤獨。作為一個女人,隆裕是失敗的。

那麽作為一位母儀天下的中宮皇後,當曆史給了她一定的機會時,她是否表現出了一定的政治才幹呢?

“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取皇太後懿旨者,由攝政王麵請施行。”

這是一道慈禧以幼帝的名義發布的諭旨。

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被囚禁了十年的光緒帝駕崩,第二天,慈禧也薨逝了。當時,隆裕年僅41歲,嗣帝溥儀隻有3歲。隆裕本想效仿慈禧垂簾聽政,把朝政大權抓在自己手中,但她實在是一個庸碌無識的人,才智遠遜於其姑母慈禧。慈禧可能對自己的侄女太了解了,深知她無才無德,沒有能力撐起大清朝的重擔,她在光緒帝駕崩當天,就命溥儀之父、第二代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不過第二天,慈禧又有所改變,她在懿旨中說:隆裕與溥儀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後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麵請施行。

隆裕垂簾聽政的夢想雖然成了泡影,但慈禧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娘家在朝廷中的地位,還是給了她一定的幹預朝政的權力。

即位後,隆裕成為皇太後,上徽號“隆裕”,故稱隆裕皇太後,簡稱隆裕。隆裕未能垂簾聽政,心中頗為不快,因此遷怒於載灃。她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對載灃在攝政期間的用人施政,橫加幹預,多次掣肘。

曆史的轉角

三歲的溥儀即位,改元宣統,隆裕太後像當年的慈禧一樣,在宣統皇帝溥儀身後垂簾聽政了。

不管隆裕是否意識到,她已經把慈禧當成了她在皇宮裏惟一的老師。但她的權術、手腕都比慈禧差遠了,就算學到一點,也隻能算是邯鄲學步。隆裕雖有慈禧的地位,卻沒有慈禧的手腕,根本控製不了後宮。

優柔寡斷的隆裕當上太後以後,非常信任一個名為“小德張”的太監。在李蓮英告老還鄉後,小德張便迅速成了慈禧身邊的紅人。慈禧死後,機靈、有心計的小德張又成了隆裕太後的大總管。

宣統是同治的繼承人,兼祧光緒,同治時期的三位妃子也是宣統的母親,太後應該在同治三位妃嬪中產生。而且慈禧也是以貴妃的身份成為太後的。隆裕不過是仗著是慈禧的內侄女才得到太後之尊的。慈禧下葬後,同治的三位妃子賭氣說不回宮了,要在東陵為慈禧守陵。

麵對突**況,隆裕亂了方寸。以前後宮之事都有慈禧太後為自己做主,她早就習慣了請示和服從,現在慈禧死了,隆裕根本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她頓時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對付三位皇嫂。

還是小德張反應快,他趕忙對三位妃嬪說,既然這樣,皇太後就馬上替各位在東陵蓋房子,成全各位守陵的孝心。

瑜妃等人並非要真心想要守陵,不過是不願意從此開始受隆裕的管製,她們這樣要求,半是賭氣,半是讓隆裕難堪罷了,結果小德張卻讓她們啞巴吃黃連。三位妃子心有不甘,又在身邊太監的慫恿下,決定趕在隆裕回宮之前搶回皇太後的金印。

可小德張卻事前聽到了風聲,以最快的速度將隆裕護送回宮,搶先一步拿到皇太後的金印,並且和載灃一起,完成了太後冊封的正式儀式。

隆裕能夠搶先一步當上太後,讓她對小德張不僅信任,而且更加依賴和縱容。

隆裕被冊封為太後之後,小德張向隆裕進言,認為三位同治妃子平日安分寡言,突然在太後即位這件事上鬧得如此沸沸揚揚,全都是身邊那些大太監陰謀詭計製造的亂子。他們無非是希望主子們中有一個當上太後,自己也好雞犬升天,因此必須把那些有野心的太監趕出宮,否則難得安寧。

小德張擬了一張單子,上麵列有以三品總管杜蘭德為首的36名高級太監的姓名,小德張說這些人在宮中號稱“三十六友”,平日拉幫結派,朋比為奸,經常向各自的主子進讒言,不除去不足以整頓後宮。

隆裕雖然考慮到,清除那些大太監,再加上由他們管理的小太監,後宮因此空缺了三分之一的職位,數量太多了。但她禁不住小德張反複的勸說,最後手諭內務府,將36名太監和與之關係親近的小太監,共932名宦官全部遣散出後宮。

頭腦簡單的隆裕萬萬沒有想到,小德張通過這個陰謀,雖然讓同治三妃身邊少了出謀劃策之人,更重要的是,他趁這次事件,將異己通通都清除幹淨,全都安插了他自己的親信。

小德張從此權焰衝天,後宮上下無不側目而視。小德張拚命謀私利,卻無人敢過問。隆裕此時還需要為光緒和慈禧守孝,應該將自己黃色的轎子換成青色的,這本不需要多少錢,但是由於是小德張經手,最後結算下來,製轎費竟高達70萬兩,大量白銀被小德張中飽私囊。

此事過後,小德張又故伎重演,向隆裕進言並獲準,重新裝修宮中慈禧在時就已經廢棄不用的數座破敗佛殿。小德張報銷的花費超過二百萬兩。

當時有熟悉裝修的內務大臣彈劾小德張報銷不實,暗中為自己牟取私利,還拿著貪汙的錢在外開了不少當鋪和綢緞莊。隆裕卻沉默不言,對奏折置之不理,實在被大臣們的奏折逼得沒辦法了,就說比小德張嚴重的人多得是,一個窮太監弄幾個錢算不了什麽,隻要不幹涉朝政就可以了。

有了隆裕的這句話,小德張的膽子越來越大了。他看到隆裕寂寞空虛,就趁機勸隆裕在北海建“水晶宮”。

所謂“水晶宮”,就是將外牆做成玻璃幕牆、使牆體透明的宮殿,而且宮殿打破過去傳統建築依水而建的模式,準備讓“水晶宮”四麵環水,這樣景色更宜人。

這在當時是非常新奇的建築,隆裕本來長年深居內宮,不諳國事,現在好不容易熬到太後,也想享受享受。於是她不顧國庫空虛,下詔預備撥出巨款興修“水晶宮”。

詔令一出,滿朝嘩然,攝政王載灃最終以革命軍風起雲湧,軍費嚴重缺乏為由,總算阻止了這場鬧劇。

政治上的波譎雲詭讓缺乏文韜武略的隆裕經常感到力不從心。光緒當年由於袁世凱的出賣,而被囚禁於瀛台。戊戌變法因此而破產。光緒死後,隆裕立誌要為丈夫報仇。

民間傳說的原因很多,一種說法是隆裕曾發現了一張光緒所書的“必殺袁世凱”,林語堂這樣寫;“傳說皇帝臨死前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了他最後的願望,即應將背叛他的袁世凱永遠驅逐出朝廷。”

另一說法是光緒在死前,曾在隆裕手中寫下“殺袁”二字。

隆裕悄悄將此事交予載灃處理。

載灃同樣也是個優柔寡斷之人,他思前想後,不敢殺袁世凱。當時袁世凱正好患上足疾,載灃就強迫他退休回家了事。

隆裕雖有為夫報仇之心,卻缺乏一個政治家的膽略,正是因為她的手軟和少斷,為自己留下無窮後患。最後,逼宣統退位的正是袁世凱。

隆裕太後雖有垂簾聽政之名,卻無垂簾聽政之實。“皇族內閣”成了隆裕製造的一個政治笑話。她手握著權力,卻不知道該如何治理國家,每遇難題,就推到了她信任的小德張、載灃身上。前者貪得無厭,隻會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後者膽小怯懦,不堪擔此重任。隆裕沒有駕馭局勢的能力,也控製不了日益高漲的革命輿論,更控製不了地方軍事勢力的發展。大清帝國到了此時,完全是氣數全盡。隆裕統治下的清王朝,在四麵楚歌中,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宣統三年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隨著武昌起義的槍聲終於揭開了序幕。全國響應,各省紛紛宣告獨立,清王朝的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隆裕在混亂的政局麵前已經完全慌了手腳。

以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協理大臣那桐為首的大臣不顧攝政王載灃的反對,趁此機會也紛紛向隆裕進言,要求將袁世凱召回。而此時,西方列強也擔心中國境內再一次爆發類似“義和團”的運動,這將使他們在中國的貿易額驟減,在他們看來也隻有起用袁世凱才能穩定局麵。

在內外的壓力下,隆裕完全沒了主意,她又將問題拋給了載灃。載灃最後頂不住壓力,萬般無奈地對奕劻、那桐等人說:“你們既然這樣主張,姑且照你們的辦”,“但是你們不能卸責”。

那桐回答他說:“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遲,或可不亡”。

就這樣,當曆史將機遇交給隆裕的時候,她完全沒有能力來把握,就這樣,清廷被迫起用閑置回家的袁世凱,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節製水陸各軍。

袁世凱回京後,開始在革命黨人和隆裕麵前玩弄他的權術。他一方麵宣稱堅決保皇,既然“深荷國恩”,就決不會“欺負孤兒寡婦”;另一方麵,袁世凱打著護衛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讓攝政王載灃下野,永遠不準幹預政事。

隆裕本來就頭腦簡單,哪裏是袁世凱的對手,立刻照辦,趕走了攝政王載灃。

接下來,袁世凱還要在這個衰落的帝國身上再撈最後一把,他宣稱軍餉不足,不能對革命軍開戰。上奏隆裕說:“庫空如洗,軍餉無著”,隆裕百般無奈,要求王公大臣購買短期國債,“毀家紓難”以籌得軍餉,雖多方籌措,但得款有限。

袁世凱還不甘心,以軍餉不足,恐軍心不穩為由再一次警告隆裕:若一邊催促抗敵,一邊又吝嗇軍餉,“是置我於死地”。在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之下,隆裕隻好動用國庫內存,將八萬兩黃金交予袁世凱。

但其結果根本不是隆裕所期待的袁世凱安心替大清帝國效力,老奸巨滑的袁世凱此時不過是在坐收漁人之利:一方麵他利用革命黨的勢力向隆裕施加壓力,逼迫清帝退位;另一方麵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軍隊迫使革命黨人妥協,並最終同革命黨人秘密達成協議: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孫中山就要擁戴他當民國總統。

是退位還是力戰,清廷召開了多次禦前會議討論。會上爭論激烈,各持己見,達不成共識。

退位由她說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同早已串通好的內閣大臣上奏隆裕,冠冕堂皇地鼓吹起革命來:“環球各國,不外君主、民主兩端,民主如堯舜禪讓,乃察民心之所歸,迥非曆代亡國可比,”接下來又對隆裕引經據典,以大義曉之,暗示隆裕如果不同意宣統退位,恐怕性命都將不保:“……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孑遺也……我皇太後、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鑒大勢,以順民心。”

袁世凱在出宮時正好遇到了革命黨的襲擊,袁世凱趁機不再上朝,由他在朝中的親信繼續“逼宮”。局勢愈演愈烈,隆裕每天食不甘味。載灃已不在身邊,她隻有請教最信任的小德張。

不料此時小德張已被袁世凱用三百萬兩白銀的重金收買,並且他還暗地裏與後來的許多民國大官稱兄道弟,為自己留好了退路。因此小德張一邊故意向隆裕誇大革命軍的勢力,一邊又細數袁世凱開出的退位優待條件,暗示太後應該退位。

就在這時,宗社黨首領良弼遇刺。所謂“宗社黨”,是由滿族貴族組成的保皇黨,他們在多次與袁世凱的爪牙激烈爭辯後自發組織而成,良弼是宗社黨中最強硬的一位,他在袁世凱表明希望隆裕共和之後,曾公開宣稱要與袁世凱同歸於盡。良弼遇刺是被革命黨的炸彈炸斷一條腿,在送進醫院後又被袁世凱派去的爪牙用藥酒給毒死了。

良弼的死讓隆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此時她已經顧不上皇太後的尊嚴,對袁世凱手下幹將梁士詒、趙秉鈞哭著說:“你們回去好好對袁世凱說,務必保全我們母子兩人的性命。”

她除了拉攏袁世凱,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她立刻宣布封袁世凱為一等侯爵,但他的目標是當民國總統,一個即將滅亡的王朝侯爵對他來說已沒有任何吸引力。大勢已去的隆裕再如何拉攏,也不能留住袁世凱的心了。

在清朝王公的建議下,隆裕向袁世凱提出保留君主政體,也就是允許君主存在,但君主不幹預政治。結果這個折中的辦法都沒有得到革命黨和袁世凱的同意。

走投無路的隆裕隻好授權袁世凱與革命黨進行談判,希望革命黨能網開一麵,優待清朝的遺老遺少。談判的最後結果包括兩份文件:第一份文件列舉滿蒙回藏各族待遇條件,第二份文件列舉了清帝退位後的優待條件和此後清皇族的優待條件。

隆裕流著淚讀完退位文件,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十字;第二,不提“遜位”兩字;第三,宮禁和頤和園可以隨時居住。隆裕的這三點要求,其實是想為將來滿族東山再起留下後路。隻可惜,尊號“相承不替”,不等於清朝皇帝就可以永遠保留;不提遜位,也不意味著還能夠繼續統治中國。

1912年2月12日,隆裕連發三道懿旨,宣布大清皇帝辭位,實行立憲共和國體。第一道懿旨後來被人們稱為“退位詔書”,上麵有袁世凱等11位各部院大臣的簽字。第二道懿旨勸諭臣民。第三道懿旨公布《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關於滿族待遇之條件》、《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這三道懿旨的頒布,標誌著268年的大清王朝統治的覆滅,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結束。

1912年2月12日,隆裕召開了她一生中最後一次禦前會議,宣讀了宣統皇帝退位詔書。

退位詔書以宣統皇帝的名義擬出:“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用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之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宣布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退位詔書寫得雖然冠冕堂皇,而隆裕又哪裏是心甘情願地“退處寬閑,優遊歲月”呢?詔書讀至一半,隆裕終於忍不住淚流滿麵,王公大臣亦嗚咽不已。

最後一位皇太後

在兩麵三刀的袁世凱竟然成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之後,隆裕深居宮中,很少與外人接觸。

根據《優待條件》,溥儀退位之後,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後半部分,稱內廷(也稱後寢),即從乾清門往北的東西十二宮、慈寧宮、寧壽宮等處。失去大權的強烈失落感使隆裕感到上了袁世凱的當,終日憂鬱,悶悶不樂。

袁世凱因為不願意南下任職,1912年2月29日,唆使親信曹琨發動“北京兵變”。遭散兵搶劫的居民和商家共有四千餘戶,損失白銀九百多萬兩,外國大使館亦被洗劫。

隆裕當日在宮中也聽到炮響,事後更聽說自己的娘家遭到洗劫。遜位條例簽署還不到一月,袁世凱就開始不切實執行,當初遜位條款中保護滿人利益的內容早被他丟到腦後了。

抑鬱的隆裕轉而將注意力投向了遜位的宣統,全心撫養溥儀。但溥儀並不聽話,讓隆裕非常灰心,便冷落溥儀,不再親自管教,交予太監撫養。

而同樣讓隆裕抑鬱的還有,與瑜、珣、瑨三貴妃的不睦。因為宣統帝溥儀是承祧穆宗為嗣,又兼承德宗之祧,也就是說既是同治帝的兒子,又是光緒帝的兒子。這樣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後妃都是溥儀的母親。身為皇太後的隆裕沒有絲毫母儀天下的氣派和寬容大度的胸懷,她依仗自己是中宮皇後出身,瞧不起瑾妃和同治帝的三妃。

同治帝三妃中的瑜妃赫舍裏氏,據說是原同治帝四妃嬪中最漂亮的。她身材修長,豔麗超群,而且聰明機智,精通文墨,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宣統即位後,尊封為瑜皇貴妃。珣妃阿魯特氏是孝哲皇後的姑母,宣統帝封她為珣皇貴妃。瑨妃西林覺羅氏,宣統帝尊封她為瑨貴妃。隆裕晉尊為皇太後之後,一天,瑜妃前去見隆裕,隆裕讓她跪見,口稱奴才。瑜妃對此非常生氣。《清稗類鈔》一書記載了這麽一件事:慈禧入葬山陵時,隆裕、瑾妃及同治帝三妃都參加了葬禮。禮畢,三妃不肯回宮,表示要追隨慈禧於地下。雖然有小德張在當時將了她們一軍,但畢竟不能真那樣辦。於是攝政王載灃派貝子載振前去迎接。瑜妃十分嚴肅地對載振說:“皇上是專繼德宗,抑係兼繼穆宗?”載振回答:“兼繼穆宗。”瑜妃說:“既兼繼穆宗,孝欽後隆裕與太監們及孝哲後今已賓天,則穆宗一係,我為之長。皇上既係過繼,何得獨以隆裕太後為母,而我為奴才?”載振力請三妃回宮後從長計議。瑜妃表示,與其回宮做奴才,還不如追隨慈禧皇太後於地下。珣妃、瑨妃也在旁附和。載振無奈,返回京師,與攝政王載灃、慶親王奕劻等商定,晉封三妃為太妃,不稱奴才,“禮請還宮,警蹕而入”,並增加了三妃的月費。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也講到了同治三妃聯合瑾妃找王公說理,爭得了“太妃”身份的事,但沒提到參加慈禧葬禮不回的情節。根據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的《孝欽顯皇後升遐記事檔》記載,隆裕及瑾妃、瑜妃、珣妃、瑨妃確實都前往遵化東陵參加了慈禧的葬禮。看來,隆裕與三妃不睦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據載,隆裕死時,身邊隻有宣統帝溥儀、總管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兩三個宮女。

臨死之前,她要太監將遜位的宣統皇帝溥儀抱到身邊,對周圍的人說:“你們不要難為他。”她還對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又對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瀆道途,聽汝自為而已。”

當天,掌禮司太監用鵝黃吉祥轎將隆裕遺體移送到皇極殿。

民國政府對隆裕的去世十分重視。總統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二月二十六日休會一天。二月二十八日為祭奠之期,袁世凱臂戴黑紗,舉哀致祭,並出賻金三萬元。國務員廕昌奉總統之命到皇極殿幾筵前恭代致祭後,國務總理趙秉鈞等民國要員一一前往皇極殿吊唁。

許多軍政要員紛紛致電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副總統黎元洪在唁電中稱讚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堯舜”。山西都督閻錫山在唁電中說:“皇太後賢明淑慎,洞達時機,垂憫蒼生,主持遜位,視天下不私一生,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參議院議長吳景濂也對隆裕進行了肉麻地吹捧,他說:“隆裕太後以堯舜禪讓之心,讚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國帝運之末,開東亞民主之基。順天應人,超今邁古。”

在吳景濂的倡議下,三月十九日在太和殿召開了國民哀悼大會。靈堂上方懸掛著“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靈堂正中擺放著隆裕像。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著。殿堂內擺滿了挽聯、花圈。穿著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在靈堂前左右站立。這在清代皇後喪禮中是最具特色的。

1913年4月3日早晨,孝定皇後梓宮用火車運往西陵。當天下午到達西陵梁各莊行宮,暫安於殿內。十年前即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月初八日,孝定皇後隨慈禧、光緒帝謁西陵時乘坐的就是火車,當時是從北京永定門火車站登車出發的。她是大清國首次乘火車謁陵的人員之一,也是死後梓宮用火車奉移山陵的惟一的皇後。

光緒帝在位雖然長達34年,但生前卻未營建陵寢。光緒帝死後,朝廷才派大臣擇定易縣西陵的金龍峪為崇陵陵址,於宣統元年(1909)二月初八日卯時破土,於閏二月十七日興工,陵寢規製仿同治帝的惠陵。崇陵工程尚未進行到一半,清王朝就滅亡了。《優待清室條件》第五款規定:“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清王朝滅亡後,崇陵工程曾停頓一段時間。後來,皇室與民國政府經過協商,崇陵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隆裕作為退位太後,與其他朝代的亡國太後相比,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晚清社會,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思想上都發生重大變遷,因而隆裕退位不僅是清王朝的滅亡,也是中國二千多年封建帝製的結束。這是曆史大潮所向,隆裕還是做對了,順應了曆史的發展方向。

清廷入關後,曆經十帝,然而最後一位皇後卻是第九帝光緒的孝定皇後葉赫那拉氏。這是因為第十帝宣統帝隻在皇帝寶座上坐了三年就退位了,當時隻有六歲,還未大婚立後。

所以隆裕皇太後就成了清朝的,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皇後。同時,她也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最後一位太後。

大清十三釵

經曆了多少輪回,曆盡了幾多滄桑,終於翻過了大清皇宮這一代代的紅顏史,看到了她們的生死掙紮和悲歡離合。清宮十三釵猶如一首悲涼哀怨又古老纏綿的樂曲。它訴說了幽居深宮的那些女子們的哀傷幽怨,如泣如訴,**氣回腸。字字流露出幽怨,聲聲透著悲涼。絲絲縷縷,如泣如訴,幾分淒涼,幾分失落,幾分酸楚。

清宮女子雖然給人的感覺很神秘,但其實她們也是一樣的吃喝穿戴。這些女子久居在如同一個大鳥籠般的深宮裏,活動範圍很有限,寂寞而孤獨,心情抑鬱,又缺少鍛煉,因而後宮女子大多體弱且多病。長年來,養生離不開藥劑,漸漸形成長年以丸藥、湯劑為伍的習慣。還有,美貌成為清朝後宮女子生活中的一項重之又重的內容。她們不僅注重容顏之美,更重視服飾之美。即使宮中事務再繁忙,每天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用溫水洗臉、敷麵,用揚州產的宮粉、蘇州製的胭脂和宮廷自配的玫瑰露護膚美顏等。連對牙齒的護理也不疏忽,不僅用中藥保護,還用藥醫療。

那些幽居在深宮的人兒,有著說不盡的辛酸,和道不完的哀傷。望著那一鉤西斜的曉月,心中可曾想起那歡樂的童年,還有那遙遠的家鄉?可曾記得家中那翹首盼歸的白發親娘?請恕女兒不孝,原諒女兒不能承歡膝下,就算爹娘白養女兒一場,身居這幽深的宮牆內,女兒不能再把二老奉養。

未語淚成行,在這森嚴的大殿,在幽深的宮院,青春悄然逝去,青絲漸成白發,一生的幸福空寄予無望的期盼,一天天,一年年,就這樣孤單寂寞地消磨著無聊的時光,陪伴自己的除了影子,還有那一鉤淒清的冷月,和那一輪滴血的殘陽。

董鄂妃分花而至,四周有輕輕的柳絮飄,隱露嬌容正襯柔媚好。柔柔的玉排蕭,道出了一曲流水與山高。心裏縱有惆悵萬種,也對著心愛人兒閃現出一絲溫存的微笑。

縱然兩情如烈火幹柴照天燒,又怎經得起風雨飄搖,複加以無數雷霆風暴?

罪名美名誰能早知道,隻盼早日熬得過苦海飄渺,換得個兩心相映暮暮朝朝,這一場生死戀,堪稱世上少!

而甄嬛又是一個奇女子。初入宮就能做到顧大局而忍當下,她的沉穩注定了她能夠成功。皇上對她寵愛有加,賜她椒房之寵,她沉浸在一個貴為皇帝的男人的愛之中,隻因為那一聲四郎,那一聲嬛嬛,她付出了全部的真心。而再回深宮的甄嬛已經不是昔日單純的她了,她鏟除了異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但她的餘生無比寂寞,她隻是一個高貴的皇太後,一個孤獨的可憐女人!

都知道華妃很悲劇,但其實她很單純,她最大的錯處就在於,天真地相信皇上會給她純真的愛情。她撞向牆的那一瞬間讓人震撼,震撼於她的烈性,要麽轟轟烈烈地敢愛敢恨,要麽就要轟轟烈烈的死!夕陽下,人已在天涯,落日染紅了雙眼止不住的淚。曾經許過的誓言像落花紛飛,相對已無淚,為愛為情,無怨無悔。愛恨癡狂一瞬間,仿如曇花現,紅塵裏翻轉,轉來轉去已無言。

後宮本來就是是非之地!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交易,一切都是陷阱和騙局。不是不願善良,不是不願真誠,隻是在這複雜神秘的後宮,容不得真性情,要上位要生存下去,隻有掩飾、爭鬥、謀略。在你死我活的勾心鬥角之中苟延殘喘,眼神冷冽,生命荒蕪,在上上下下沉浮不定之中茫然無措,在那一張張漠然清冷的神色之後,是隱忍,是寂寞,是蒼涼。決絕地以邪惡的姿態來抵抗那些傷痕累累。然後,繼續偽裝堅強,繼續鬥下去,鬥到死的那天為止。

慈禧留下的是狠毒奢糜的印象,而少女時期的她也曾活潑開朗,像明媚的陽光。是這深宮的險惡,讓她步步為營,小心應付各種毒計和血腥,這個時候她才明白隻有掌握權利,才可以穩坐不衰,殘酷的現實令她變成那個我們憎惡的恐怖的慈禧。

那一年的風是光緒的,那一年的月是珍妃的。風兒吹著長廊,月兒照著空房,一聲聲蟲兒唱,一陣陣樹兒響,從前的錦帳牙床,現歸鼠猖蟑狂。那時的書架琴囊,都付與蛛絲網。頤和園消耗盡了海軍餉,老太後扼殺了維新黨,眼見得國破家亡,壯誌難酬最感傷!相愛如海情難忘,瀛台無路空張望。唉,帝王家本是富貴鄉,何如民間夫妻,博得個相守百年地久天長!

不見那姹紫嫣紅的背麵,有太多太多流淚滴血的笑顏,還有太深太深望穿秋水的愛戀。冬來暑去的每一年,紫禁城刻錄下心起心死的每一個瞬間。龍爭虎鬥之地刀光寒寶劍,有緣人隔斷銀河的兩邊。心照不宣,誰人來顛覆那善變的誓言?爭鬥過後,誰人想念那逝去的美麗容顏?

是誰傷心地落淚,歡顏笑語早已疲憊。

你心忘了季節,讓花兒漸漸枯萎,

有誰在乎花傷悲?

有誰能給我安慰?

別讓紅顏慢慢憔悴!

也許相遇得太美,

分辨不出錯與對,

一生有愛能幾回

一心想和你飛遍千山萬水

去看世界有多麽美

看似蝴蝶雙雙飛

問君有愛能幾回?

不論結局喜與悲,

任憑年華似流水,

問君有愛能幾回

滄海枯了還有一滴淚

愛的風兒溫柔吹

我心慢慢被陶醉

一生想把你追

千萬次輪回……

——電視劇《康熙秘史》主題曲《一生有愛能幾回》

後記:

如花紅顏淒楚絕豔

蘭泊寧

歲月逐水流逝,無數紅顏漸成史冊一頁薄紙。翻開清宮檔案,史冊不冰亦不燙,而我卻在不經意間感傷著。我把史冊輕輕捏做一柱香,隻為祭奠那些美好的生命和情感。

前後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清宮十三釵》,幾易其稿。

大清王朝有著說不盡的故事秘史,大清後宮藏有說不盡的秘傳,我寫的每一位清代皇宮女性,均稱以“釵”,是我對她們的一種喜愛。而我所選取的十三位清宮女性,如孝莊太後、董鄂妃、香妃、慈禧、珍妃,都是在電影電視劇和各種演義小說中無比活躍的主人公,她們的故事被如此這般、如此那般地不停演義著,但多是作家編劇們龍飛鳳舞天馬行空的發揮,讀者和觀眾們被搞得一頭霧水、無所適從。

我最感興趣的,是在事實上,她們當時是處於一種什麽樣的曆史條件下,她們的真實人生經曆又是什麽樣的呢?我的想法就是以史實為依據,推翻野史傳說,正本清源,幫助讀者正確地了解大清後宮及這些後妃們的生活。

清代的後宮女性有著太多的傳奇,數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這其中有多少是注了水的編造,又有多少是沉重的史實呢?旨在破解那些熱門人物的謎案,我便從傳說、野史入手,把那些被電影電視劇和各種演義小說,講得熱鬧無比的清宮女性,以史實來正說,對她們的人生故事進行了真實的還原。

請看,一場什麽樣的生殉陰謀,讓我們見識到了大妃阿巴亥所經受的血雨腥風?為什麽說史上最傳奇的後宮女性莫過於孝莊文皇後?獨家解密:孝莊是否真的下嫁小叔子多爾袞?

隨著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熱播,由台灣知名演員劉雪華出演的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成為了大家關注的人物,戲中,這個人物有大量出場,那麽史上真實的情況如何呢?她的孫子乾隆是如何進行糾錯的?雍正皇位的繼承是否合法以及雍正是否犯有“謀父”、“逼母”、“弑兄”、“屠弟”,史上是如何說的?

當甄嬛成為一個熱門人物,那麽史上真實的雍正帝的熹貴妃到底是什麽樣的呢?為什麽說純元皇後也是史無其人?悲催的華妃為什麽得到觀眾的一片唏噓聲?麻辣華妃體與古典甄嬛體有多麽精彩呢?失寵的華妃為什麽要借用梅妃的《樓東賦》?後宮女子的悲涼是怎樣讓人傷感呢?

乾隆帝的孝賢皇後富察氏遭遇了什麽樣的可怕打擊?她為什麽會連失兩子?她又為什麽會在東巡的路上猝死呢?富察氏是羞憤落水而死的嗎?還是悲痛憂鬱而死的?乾隆果真與富察氏的弟妹私通並生下了富康安嗎?絕世罕有的禮遇到底都是什麽樣子的?

流瀲紫的小說《後宮如懿傳》是《後宮甄嬛傳》的續篇,那麽這裏講的如懿是一個怎麽樣的故事?而史上乾隆的繼後為什麽被說成是最悲慘的皇後?一入深宮裏,年年不見春,我們如何正確解讀繼皇後的斷發之舉?被幽禁的皇後烏拉那拉氏含恨離世,又留給我們什麽樣的思考?

為什麽香妃之風久刮不衰?為什麽香妃之名越叫越響?莫衷一是的香妃到底意味著什麽?

慈禧太後的一生幾乎與中國近代史相始終。關於她,有很多誤識,我們需要一一澄清。慈禧與麗妃是不是情敵呢?麗妃是否被剁下了手腳呢?慈禧末日也語善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一生功過任評說,對慈禧太後都有哪些負麵與正麵的評價?

同治皇後阿魯特氏是被活活逼死的嗎?是什麽人逼死了她?是誰在中間幹涉著皇帝的私生活?

為什麽說在晚清的女性史上,除慈禧之外,珍妃就是最具傳奇色彩、最受人矚目的?史上的珍妃果真是這樣的嗎?

為什麽說史上的最後一次皇帝大婚,開始就很別扭呢?隆裕皇太後是如何成為清朝當然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皇後?與之同步,她也就成為了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最後一位太後?

揮手,轉身,已是不盡滄桑。扯一段煙花編織而成的五彩錦線,串起一粒粒逝去的流年,也串起前世的夙願,不係乾坤不係河山,隻係這一段段紅顏薄命的人生篇章。芳草萋萋,一枝紅豔凝香。香羅霓裳,雲雨巫山枉斷腸。夕陽向晚紅,穿越這生命的旅程,看風花雪月,花開花謝,不停上演,年複一年,那些前世的恩恩怨怨、卿卿我我和纏纏綿綿,今生盡化作難以割舍的感傷情懷,幾番揮墨宣紙,書寫不盡。

讀過這十三釵,是不是如經滄海,任有多少紅塵故事也難為水?這清宮的十三釵猶如一幅長長的畫卷,她們如煙花般美麗的生命,驚豔了大清後宮,也驚豔了這三百年的時光。

2013-6-4寫於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