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亂:彪悍的人生拉開帷幕
秦武王舉鼎送命的這年,正是公元前307年。就在這一年,羋月在燕國為人質的兒子嬴稷由燕趙兩國出麵護送回了秦國。不要以為燕趙兩國安的什麽好心,他們隻想惹得秦國內亂而已。於是,他同兄弟們也就是秦惠文王所生的其他十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開始了一場長達三年的血流成河的大內戰,史稱“季君之亂”。這內戰一打就是三年,自然把商鞅之法打到沒人遵守了,經濟農業發展也停頓了,軍事力量也全部用來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在諸位王子長達三年的動亂中,必然有著其他六國背後的勢力在幕後進行操縱。王子們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實則是各國勢力在秦國的較量。打到最後,原來強大的秦國,在這種自相殘殺中變弱,原來已經臣服於秦國的許多國家和部族,也紛紛開始翻臉。原來在秦惠文王時代收服的巴蜀之國,又乘機叛亂割據了;在北方的戎族義渠本已經向秦國稱臣,此時也再次翻臉稱王,搶了秦國在北邊的許多城池。當然,其他六國更沒客氣,直接插手內鬥者有之,支持失意的王子爭位者亦有之。按照當時的戰國七雄的情勢來看,根本沒有人想到秦國會統一中國,因為當時秦國的力量並不強,雖然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也占了一些地盤,但基本上都是靠張儀利用合縱連橫之術,也就是連哄帶騙弄來的,真正的硬戰並不算多。
而當時七國中,最強的是楚國和趙國。楚國是因為楚威王滅了吳越,所以楚國的麵積在各國中最大;而趙國則是因為趙靈武王胡服騎射改革軍隊以後,趙國的軍事力量成為諸國最強。落井下石的事都不用人教,看秦國亂了,楚國也沒閑著,立刻陣兵邊境,揚言要收回當初被秦惠文王連騙帶搶占去的上庸之地。趙國更狠,此時趙國是趙武靈王在位,就直接跟燕國合謀,把押在燕國當人質的王子嬴稷押過來送回秦國去,揚言要秦國必須立他們趙國看中的嬴稷為王,就是曆史上的秦昭襄王。趙武靈王這麽幹不止一回了,那時候燕國在位的燕昭王,就是趙武靈王和秦惠文王趁著楚國內亂,聯手給擁立的。自然,這場擁立之戰中,趙國好處多多,所以趙武靈王有理由再來一回。但是,如果趙武靈王知道擁立嬴稷會給趙國帶來何等血腥的滅頂之災,一定會後悔得撞牆吐血。
天上不會自己掉餡餅,擁立贏稷建立傀儡政權,那麽是誰在背後發揮了作用呢?當然是蟄伏了很久的羋月!而且羋月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也起了極大的作用。《史記·穰侯列傳》中的穰侯指的就是魏冉。羋月之母的生活經曆比較“豐富”,給她生了兩個弟弟,一個姓羋叫戎,另一個姓魏叫冉。這倆弟弟,不是一個姓,換言之,即不是同一個父親。
魏冉在這些年的爭鬥中,一步步慢慢掌握了一支軍隊。當贏稷回到秦國爭位時,早有準備的魏冉立刻帶兵把秦惠文王留下的非羋月所生的十多個爭位的王子包括公子壯,統統殺光,而秦惠文王的原配王後,也一起被殺,武王後也被趕回了娘家魏國。
至此,秦後宮的爭鬥也宣告結束。想當年,三個女人一台戲,自從羋姝、羋月嫁入秦宮與魏琰正麵開戰,秦國宮鬥進入白熱化,除了這“秦宮三巨頭”之外,後宮一大幫姐妹團也都爭先恐後加入戰場。不過呢,宮鬥需要的是真本事、好眼力和頑強的意誌,有一技之長當然好,能心思縝密也不錯,實在不行屢敗屢戰給人添堵也算是一種美德。
這其中羋月自然是戰鬥力十足,她美貌,有遠見,頭腦清醒,頗具大局觀,懂得取舍。她能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拎清楚自己的角色,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相比意氣用事的羋姝,清醒的羋月把局勢看得更透更準,最重要的是她能懂得一個重要道理,那就是在什麽位置就幹什麽事,別的都是瞎扯淡,如此,羋月政治家的氣質已經是呼之欲出了。同時,羋月也是整個秦後宮中唯一能跟得上秦王思想和步伐的,當別的嬪妃都在穿奇爭豔逛花園鬥心眼的時候,她在整理書卷、跟秦王探討文字和度量衡,所以從格局和眼界上,她基本上是不戰而勝。她對待情感,著眼點不是兒女情長,而是家國天下。
羋姝相比妹妹,則是小情小調小家子氣,但卻硬讓這種家庭主婦型的女人來母儀天下,也真是難為她了。羋姝剛出場的時候溫婉沉穩,是一個典型的傻白甜。她的性格任性衝動、意氣用事,而且眼界太窄,隻盯著愛情那點事兒、後宮那點事兒和母國那點事兒。不過,羋姝有時候還是挺讓人心疼的,她畢竟是自帶驕傲光環,從小到大都在高處俯視羋月,到了秦宮卻漸漸風頭全無,有時候還要仰仗羋月為她說好話,換了誰都很難心理平衡。不過這也怪不了別人,相比羋月,她天生一顆少女心,追求的是和大王談戀愛,能力跟位置實在不匹配。不過,當秦武王去世後,獨攬大權的太後羋姝殺伐果敢,已經徹底擺脫了小家兒女的情懷。
相比羋氏姐妹,魏琰則是費盡周折為他人做嫁衣。她是一狠二詐、策劃周全,口蜜腹劍,表麵經常露出八顆牙齒,給眾人一個蜜汁微笑,看上去太好相處了,其實陰險毒辣、詭計多端。論才幹,魏琰比不過羋姝羋月,她擅長於暗地裏籌謀,善於發現人心的一點點陰影而將它擴大化,也懂得利用羋月、羋姝之間一點點的感情罅隙,同時她又深諳後宮爭鬥之道,懂得防患於未然,趁大王去北郊行宮、王後又被禁足的空當,利用魏冉來威脅羋月遠嫁出宮,整個一套策劃方案相當周全,隻不過命不好,費盡周折還是為羋月做了嫁衣裳。總體來看,魏琰算是後宮裏頭唯一能把行走江湖那一套發揮到最大化的,那就是一狠二詐。而她之所以敢不擇手段豁出去使壞,主要原因在於她身負魏國的使命,同時又肩扛兒子的前途,任務太重、壓力太大,也是個苦命人。
老婢玳瑁之於威後,忠心耿耿,她心狠手辣,擅長挑撥離間。玳瑁帶著楚威後交代的隱藏任務隨羋姝嫁到秦國,伺機除掉羋月。在秦宮,玳瑁謹記威後叮囑處處調撥離間,後來羋姝、羋月姐妹倆反目成仇,也都是她的“功勞”,所以真的不要小看這個老仆,她真想害死主子,就跟玩兒似的。請看玳瑁得知楚威後之死,除掉羋月之心更加迫切。趁著秦王離宮之際,玳瑁背著羋姝對即將臨盆的羋月“動手腳”,羋月九死一生差點因難產而死,不過最終用力過大的玳瑁也坑死了自己。平心而論玳瑁真是一個忠心又護主的好奴才,就是站錯了隊伍。
宮裏大多數人都在耍狠比毒,唯獨衛良人是真正的足智多謀,心地端正。相比其他人,衛良人理智清醒,明哲保身、智謀雙全。她深知自己來自衰落小國,沒法跟其他人抗衡,所以幹脆遊走在各方勢力中間,靠腦子吃飯。在態度上,衛良人屬於騎牆派,明哲保身是第一位的,不站隊也不隨便掉隊,遇事也是靜觀其變,該出手的時候撂下兩句不鹹不淡卻讓人咂摸出幾分道理的話來,看似幫了人家給了個人情,其實自己什麽都沒說,也招惹不到禍端。智謀雙全的本事最後也救了她的命,讓她能在亂世中活下來,留在羋月身邊效力,算是秦宮後妃裏難得的好下場了。
嬴稷成為新一任秦王,史上稱作秦昭襄王,也作秦昭王。贏稷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封母親羋月為太後,從此拉開了羋月彪悍的人生的帷幕。
在史稱羋月為宣太後的同時,秦宣太後也成了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後。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一》雲:“《史記·秦本紀》曰: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後。王母於是始以為稱。故範睢說秦王有獨聞太後之語。其後趙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後用事之說。是太後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漢襲秦故號,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後也。”太後之稱,是從羋月開始的——“太後之號,自秦昭王始也。”
並且羋月也開啟了後妃掌政的先河,宋代陳師道《後山集·卷二二》雲:“母後臨政,自秦宣太後始也。”羋月以太後身份統治秦國長達三十六年(也有說是四十一年的)之久,而且大大發展了國力,“東益地,弱諸侯,嚐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記·穰侯列傳》)。
羋月以太後身份主政的理由是當時秦昭王年少。
羋月以魏冉為將軍,魏冉的將軍之稱是秦國首開將軍之職,也算是羋月的一個創舉。
同時,羋月以樗裏疾為相,由此形成了羋氏一族獨攬大權的政治格局,秦國原來重用客卿製的傳統被打破。秦國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時期之一,就是羋月掌政的三十六年。羋月獨具膽識、臨危不亂,以強硬的政治手段維護了朝政的穩定。
當月朦朦,羋月回首昔日,空留多少笑語歡聲?青苔鋪滿小徑尚殘存一點餘溫,如緩步默認,攜一卷花香墜滿身。千年來,羋月終是恍若輕煙的女子,是是非非,人生自是長恨,當那厥蒼涼閱盡不老秋色時,羋月拾階而上,踏碎過往虛空。隨時光漫溯,墨色凝成人生的靜候,心底裏的愛終究不會沉淪。
縱橫捭闔的政壇女漢子
羋月在三十歲上下時,以其成熟之美,更顯得儀態萬方。秦國在羋月長時間的領導下,擴張國土,逮誰打誰,切切實實地過了把超級大國的癮。羋月能夠做到在複雜政壇上縱橫捭闔幾十年,堪稱是一個具有高深政治素養的雄才大略女漢子。
羋月以其豔絕的身姿,看似弱不禁風,卻有雷霆萬鈞的政治手腕。羋月為了鞏固幼子的王位,她用了世上最直接的方法:聯姻。讓兒子迎娶楚國的公主為王後,同時也將秦女嫁與了楚國。與此同時,執掌了大權的羋月開始任用自己的親信。不用說,親信都是羋月的娘家人。在楚懷王的推薦下,羋月讓母親的族人向壽擔任秦國的宰相。從這個推薦來看,羋月的母親應該是姓向的。
同時為相並控製兵權的,還有力保外甥為王居功至偉的魏冉。據《類聚》記載,魏冉被封侯於穰地(今河南鄧縣),所以亦稱穰侯。後來又加上陶邑(山東定陶)。穰侯舉薦白起擔任將軍,為秦國打敗韓、魏、楚三國,攻取魏國在黃河南邊的屬地,獲得大大小小共六十餘座城池。武安侯白起這位降世的殺星,幾乎為秦國屠盡了趙國的男人。當長平一戰結束之後,趙國君臣肯定為自己當年護送嬴稷歸國並幫助魏冉、羋月奪權的舉動悔青了腸子。
羋月的另一位同父弟弟羋戎,被封華陽君,封地先是陝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變成了河南密縣。
至於羋月的另兩個兒子,當然更是要封。公子市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後來又換了一塊封地是宛(河南南陽);公子悝封為高陵君,封地在陝西高陵,後來又換封地為鄧(河南郾城)。
從這“四貴”的封地增加可以看得出來,羋月專權時期,為秦國擴張了多少地盤。穰、宛、鄧三地,是公元前301年和公元前291年分別從韓國攻占得來的,而新城則是公元前300年從楚國掠來的。山東定陶更不用說,本來是齊國的。
從秦昭王的角度來說,母親和舅舅們把持朝政,沒有把自己看在眼裏,滋味確實不好受。但從秦國一國的角度來看,羋月、魏冉姐弟,卻是立下了大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