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立太子風波

以呂雉之手除掉韓信,劉邦自然大喜過望。但是,這也是個危險的信號。為了阻止呂雉權力的進一步膨脹,防止她弄權,劉邦決定廢掉劉盈。

劉邦總是帶著戚夫人南征北討,太子劉盈仁和,劉邦不喜歡他。說他懦弱無用。他認為劉如意很像他,應為太子。不過,廢立太子須和朝中大臣計議,劉邦在朝中提出後,結果遭到各大臣的一致反對。因為劉盈被立為太子已有八年之久,如無罪被廢,將大失人心,動搖國家根本。

當時呂雉在東廂偷聽大臣的爭論,內心也十分緊張、恐慌。這時,有人建議呂雉請教留侯張良。於是,她密使其兄建成侯呂釋之請教張良。

張良是一個足智多謀之士。張良詭秘地告訴說:“皇上得天下以後,有四個德高望重的高士——東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裏先生,稱為商山四皓,他們不肯做皇上的臣子,皇上曾禮請他們出山,但他們鑒於皇上好謾罵侮辱儒士,逃入深山隱居不出,如果太子能請他們去太子府中作太子賓客,再讓皇上親眼看到,必定會有助於提高太子的聲望,增加太子的籌碼。”

呂釋之回稟呂雉,她依計而行,這四位高士竟真的被太子請到了家裏。果然,劉邦得知後,對劉盈有了好感。

淮南王英布在公元前192年叛亂,劉邦正在生病,他決定派太子劉盈領兵去征討。劉盈從來沒有領兵打過仗,實在難以勝任。這時,太子賓客東園公等四皓為太子獻策,去見呂釋之,說:“太子將兵,有功不能增加他的秩位,無功恐怕要影響太子地位。”呂釋之覺得此話有理,立即去見呂雉。

呂雉當然替兒子著想,二話沒說,依照四皓之計勸說劉邦。劉邦十分不悅,隻好親自帶兵征討。

從對諸王的態度上,無論是朝臣,還是戚夫人,都已經看到了呂雉凶狠的一麵,所以戚夫人擔心劉邦死後,呂雉不會放過自己和兒子趙王如意,也就不奇怪了,她能夠求援的人自然是劉邦。

到第二年消滅英布後回朝,劉邦又重新提議廢太子之事,正巧朝中舉行慶宴,太子由四皓隨從上朝拜賀。

劉邦看見太子身邊“商山四皓”這四位自己多次請不動的老者非常尊重太子,十分驚奇地說:“我以前多次請你們,你們不出山,一直逃避我,現在你們這四位德高望重的儒生,為何來跟隨太子?”

商山四皓說:“陛下輕視儒士,我們義不受辱,所以躲起來了。現在太子仁孝恭敬,尊禮儒士,天下士子都引頸願為太子所用。”

拜賀禮完成後,四皓隨太子身後緩步離去。劉邦在殿上目送四人。他特意召戚夫人前來,指給她看說:“我本想廢太子,但太子有這四位高士輔佐,羽翼已成,現在無須更動了。如果廢了太子,不僅有可能生出宮闈之變,而且還有可能動搖大漢江山的根基。”

古代帝王姬妾嬪妃成群,子女眾多,必須確立一個惟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才不致於引起政局動**。自西周以來就確立了帝王繼承人“立長不立賢,立嫡不立庶”的方針,這就是宗法製度。因為隻有嫡長子才是無可爭議的惟一繼承人。所以大臣都一致地保太子,呂雉從個人的立場出發也要保太子。所以叔孫通對劉邦說:“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史記·叔孫通傳》)劉邦欲廢太子劉盈而想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根本不涉及政治方針問題。因為劉盈並無惡行,而劉如意才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娃娃,並無賢能的表現。劉邦擔心有兩點:一是憐愛少妻幼子,二是怕呂雉作為太後擅權亂政。劉邦相信大臣們會保護劉氏政權的,所以才想用更換太子的辦法來避免他所擔心的問題發生。劉邦本人也實在不願搖動國本的。張良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設計讓太子請商山四皓為賓友,以解除劉邦對太子的不放心。當劉邦看到功臣集團如此堅決地維護太子這一國本,他充滿了希望,於是隻把更易太子放在口頭上,並不當真去實行。劉邦以此挾製功臣集團,與之訂立白馬盟約,與大臣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劉邦作了這些安排之後,決計不廢太子,隻好怏怏地犧牲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了。

一場廢太子的鬥爭,以呂雉的勝利而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