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會道友詩酒談文(1)

戰亂平息的消息傳來南詔,已經是唐寶應二年,一時間自是叫南詔百姓舉國上下歡騰,卻是無論南詔和李唐如何戰亂,百姓之間還是有著不少貿易往來,如今戰火平熄,南詔所產的諸多奇珍又可以送往李唐,換取金銀米糧之物,百姓們的日子自然也是要好過些。

而中原道門自安祿山身死之後,就一直不曾再度聚集高人們起來,卻是陳老道已經從一眾在俗世中的弟子口中聽聞了安祿山身死的一切因果,加上他自己冒著被上主發現的危險,秘密施展宙光法門,回溯一切,真實不虛地發現了其中蹊蹺不合理之處,推測出此事之中也有哦上主插手,便也就此作罷。

以上主的神通手段,已經實現了自身在時光長河之中的唯一,一切他做出來的事情,是要沒有被人親眼看見,就會被時光抹平,不留下任何一絲關於他的痕跡。而陳老道回溯時光的手段,遠遠比不上上主,自是不能在事件之中看見上主的身形和舉動,卻也能通過自己這千年的經驗積累,看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從而反推上主,也是無礙。

當然,若是陳老道能夠在時光回溯中看見上主的身影,那麽這個身影就會像望舒在女媧陵遺跡門前所見那個一般,擁有此時此刻的思維,卻是要叫陳老道走上他道友的老路了。

因著確定了上主的幹涉,道門高層便也決定放棄推算未來百年內一切因果,轉而把握大勢,不再為旁枝末節所幹擾,盡量避開上主的影響,進行布局。原本先前一眾教宗高人齊聚,是為了推算李唐百餘年內的一切因果氣數,要將占卜結果推斷到最細微的地方,如今作罷,自也不再需要眾人齊聚,遠遠觀望氣數,也就已經足夠。

這樣一來,靈均老道也就清閑了下來,倒是與望舒等人在三清觀中,享受了好幾年的平靜。

而望舒等人,也是在女媧陵遺跡一事之後,真正地放鬆下來,能夠靜心跟隨靈均老道繼續學習諸多道理。其實照理來說,幾人在多年前便已經證就教宗修為,足以開宗立派,獨當一麵,這也是道門之中一貫的規矩,卻是徒弟證就教宗,就算是功成出師,不必再跟隨師父。

隻是靈均老道自身的修為,也是在當年更進一步,成就祖師,卻也還有能力繼續指點幾人。加上望舒等人少年時便證得長生,這幾十年過去倒也沒有太大的改變。靈均老道知道他們自身較為特殊,證得長生之後的壽元也是十分悠長,數十年的時光,在他們身上所能留下的痕跡十分有限,如今看向幾人,卻也還是一如往昔,依舊是先前那般少年模樣。

隻是這修道人不受時光衝刷,凡人卻是做不到這一步。

閣羅鳳自唐天寶七年繼位,迄今已經在位十五年,其本人也已經五十一歲,開始顯露出些許老態。自李唐動亂以來,與南詔結盟的吐蕃便幾番出兵,趁火打劫,占領了李唐不少城池土地,也幾番遣人來與閣羅鳳商量,要他幫著出兵出糧,一同攻打李唐,分潤戰果。

閣羅鳳因著有靈均老道的指點在先,知道南詔與李唐還有重歸於好的一日,又考慮到吐蕃如今自身也是動**不堪,雖是兵馬充足,高層卻是不穩,時刻有可能再度爆發內亂,屆時自顧不暇,更是難以從李唐大軍之下保住南詔,便也極多推辭,未曾應允一同出兵。

當年南詔與李唐開戰,原是因為李唐在南詔的額節度使張虔陀等人欺壓地方百姓,輕慢南詔國主,又加上楊國忠為著爭取軍功,大力推動了對南詔的武力討伐,才使得南詔和李唐之間積怨越來越深,裂痕越來越大。

這麽多年來,閣羅鳳一直希望能夠修複兩國之間的關係,重新叫南詔和李唐締結兄弟之好,以此來保障南詔內部的穩定,已經諸多南詔百姓的切身利益。隻是人算不如天算,卻是當年南詔和李唐之間的戰爭結束之後不久,李唐就爆發了安史之亂,不到十年光景,唐王便是換了三任,卻是叫閣羅鳳一時無法,隻得等待。

最初之時,南詔與李唐的交好,便是兩國高層之間的往來,卻是從女帝武瞾時候,南詔就已經與李唐有了十分深刻的往來。國與國之間的來往,重在世代之間的傳承,便如當年盛邏皮遣皮羅閣去中原朝拜,皮羅閣即位之後又將鳳伽異派往中原,世世代代,子子孫孫,才能維持長久的良好關係。

一旦這種結盟關係被打破,要想重新締結,卻是十分困難。當年與南詔交好的唐王李隆基已經去世,連帶著他的繼位者李亨都一時駕崩,如今掌控中原天下,李唐江山的,乃是李亨的兒子李豫,卻是已經斷了南詔和李唐之間的世代往來,當年一切種種好,如今都作煙雲消,所留下的,隻有萬軍廝殺的血火,和兩國之間難以磨滅的仇恨。

再加上李豫繼位之後,因著安史之亂剛剛平息,先王李亨驟然去世,朝政上下都是一片混亂,隱隱又要出現李隆基晚年那般文武對峙,朝中集團林立的狀態。加上李亨去世得十分突然,背後似乎有李隆基與他鬥爭之中,內監幹涉朝政的影子,故而李豫繼位之初,其法統純正受到了諸多文官質疑,雖是竭力控製,依舊留下了不少隱患。

這一點,從人道發展上來說,乃是大亂之後,皇權交替的必然結果;若是深究其原因,倒也與中原道門十年前逆轉星辰氣數之事脫不開幹係。李唐世世代代的君王,此時還不知道,從李隆基身死的那一刻,他們的皇權交替就永遠不可能順順利利,一切都是天數,縱是九五至尊,也是奈何不得的。

因著李豫一朝初期的混亂,竟是在寶應二年開春之時,發生了吐蕃大軍攻打長安城,占領首都十五日的醜聞,雖是事後平息,李豫也將國號改為“大德”,此事留下的影響,卻也是十分深遠,直接影響了他在位期間的一切種種,以及李唐與南詔之間的關係,甚至波及了南詔國運。

吐蕃大軍占據首都長安,作為吐蕃一方聯盟的南詔自是受到了此事的牽連,卻是閣羅鳳原本還打算派遣使者前往李唐求和,借著皇權交替的機會彌合兩國之間的關係,此時也是不可能了。若是此事閣羅鳳出現在唐王麵前,隻怕李豫會毫不猶豫地抽出寶劍,砍向他的脖頸,更別說是與他和談,重建兩國關係了。

此事原也是吐蕃讚普的一番算計,直接將南詔綁在了自身的戰車之上,卻是無論閣羅鳳是否願意,如今南詔與李唐已經算是徹底決裂。除非受此奇恥大辱的李豫駕崩身死,否則南詔和李唐之間,是永遠沒有和談的機會了。

為著此事,閣羅鳳也是在這一年的三月之初,又一次親自踏入了三清觀的大門,來向靈均老道尋求一個辦法,希望能夠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兩國之間的和談,避免自己身死之後,無法與一向交好李唐的列祖列宗交代。

靈均老道對閣羅鳳的到來毫不驚訝,事實上,他在年初便已經得到了吐蕃攻下長安城的消息,在感歎道門神通廣大,李唐氣數不斷衰竭的同時,老道也是暗暗為閣羅鳳的命數歎了口氣,卻是這樣一來,閣羅鳳所想的許多事情就已經落空。

眾人一時端坐,閣羅鳳便急不可耐地向靈均老道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靈均老道聞言隻是長歎一聲,沉默許久,這才開口道:“國主莫慌,如今李唐與南詔之間的關係雖是已經破裂,兩國卻也還有重歸於好的一天。隻是老道曾經與你說過,你南詔與李唐需有幾番摩擦波折,若要兩國交好,還需要再曆一場劫數才是。”

閣羅鳳聞言差點跪倒在地,卻是靈均老道此時此刻的說法已經與先前截然不同,至少在他的理解之中,先前靈均老道乃是承諾了他在位之時兩國必將重歸於好的,這一下聽來,竟是又冒出來一個什麽波折劫數,說不得就是一場兵禍,自是要叫他憂心忡忡。

而且閣羅鳳自己知道,若是南詔與李唐之間再起戰火,隻怕戰敗的就要是南詔一方;靈均老道所說的兩國重歸於好,搞不好就是南詔向李唐俯首稱臣,再度歸降。一時之間,閣羅鳳心中便是掀起了浩大波瀾,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

靈均老道自然也是知道閣羅鳳心中所想,自己卻也是著實無話可說。原本在他的算計之中,李唐經安史之亂之後便會逐步衰退,國力大不如前,對待南詔的態度自然不會太過強硬。可因著前事之中,有大能者上主兩次出手搭救李唐國運,最終導致李唐雖是衰敗,卻沒有衰敗到靈均老道先前所想的那等程度,一時半會兒間難以與南詔重修舊好。

這些話語,靈均老道自是不能與閣羅鳳說的,內心裏也覺得十分對他不起,卻也是無可奈何,好半天之後才緩緩開口道:“國主也不必焦急,此事原有老道考慮不周之處。李唐此番戰亂,乃是天數釋然,其中卻也還有些關竅,老道不能與國主言明。不過即是這般,你南詔與李唐之間也還有十數年的和平,這其中人事變化,說不得會有轉機。隻要國主一心堅持,得享壽元,應該是還能看見兩國重歸於好的一日的。”

閣羅鳳聞言眼前一黑,心中已經對靈均老道產生了些許不滿,卻是靈均老道的意思,已經是在明白不過,乃是要他與唐王比一比壽數,隻要熬死了這一任的唐王李豫,南詔與李唐之間自然還有緩和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