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漢朝廷爭權愈烈 王巨君急流勇退

1

“新皇帝的舉措,越來越咄咄逼人了。朕這個大漢帝國的太皇太後,難道就這樣忍氣吞聲,讓陛下得寸進尺,敗壞祖宗禮法宗法規矩,禍害社稷嗎?”

眼見劉欣劍拔弩張,咄咄逼人的氣勢,太皇太後王政君憂心忡忡,心生疑懼。

太皇太後王政君的心裏,是越來越不舒暢,甚至對新君劉欣產生了一些不滿、怨恨、恐懼的情緒。

“朕一時大意,小瞧了他們的力量。麵對著新皇帝盛氣淩人的架勢,朕怎麽能夠坐以待斃,束手就擒呢?”

飽經風霜的太皇太後(王政君),不時靜下心來,反複思考著這個十分嚴肅嚴峻的問題。

“朕心裏最清楚,如今局勢維艱,在朕的王氏子孫中,唯一可以依靠,可以信任,又最有能力和智慧的孩子,就隻有大司馬巨君賢侄了。

巨君這孩子,忠心耿耿,一心為國,足智多謀,又具有遠見卓識,哪裏是那些一心追求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能夠比擬的呢?

如今,隻有巨君這孩子還靠得住。無論大事小事,朕還是多多與他商議商議為好啊!”

想到侄兒王莽這個可靠的幫手,太皇太後王政君稍稍安心。

可是,不久,太皇太後王政君又焦慮起來:

“朕頻繁地召見大司馬進宮議事,皇帝陛下和傅佳慧那個老太婆,肯定會心懷猜忌。

然而如今,為了自保,朕也顧不得那麽多了。”太皇太後王政君思忖道。

所以最終,太皇太後王政君還是決定,不顧新皇帝和傅太後可能產生的猜忌和懷疑,依然多次將大司馬王莽,詔到太後宮裏,商議對策,征求處理國事的意見。

2

自從新君劉欣登基以來,不僅是太皇太後,就連大司馬王莽等三公大臣,也是越來越擔心,越來越憂慮大漢帝國的未來了。

三公們見劉欣一意孤行,不聽勸諫,自行其是,對新皇帝是否具有治理龐大的大漢帝國的能力和才幹,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吾心裏,為什麽總有一種芒刺在背,如坐針氈的感覺呢?吾真有些後悔,當初與太皇太後陛下做出的決定了。

如今吾這個大司馬,一心為國,卻受到誤解,猜忌,常常事事不順,處處受製於人了。有誰能夠理解,吾心裏的憋悶和煩惱呢?

哎,退後一步自然寬啊!

如今至愛的姑姑,處於太皇太後的地位,都能夠大公無私,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吾還是以江山社稷為重,以百姓利益為上,一心一意地輔佐陛下,不要去與陛下去斤斤計較那些小事吧!”

雖然對新皇帝劉欣的施政措施,任用官吏人才的做法,越來越不滿和怨恨,但王莽也不想在朝廷事務上多生事端,與劉欣公開對立。

因此,王莽雖然憤懣不滿,但也決定忍辱負重,同姑姑太皇太後一樣,以祖宗大局為重,努力維持大漢朝政的穩定。

“吾心裏非常清楚,如今大漢朝廷國勢衰微,天象變異,天災人禍不斷,天下不寧。

如果君臣之間,出現更多更大的衝突,一定會使朝廷雪上加霜,更加窘困,危及大漢江山社稷。

可是,陛下和傅太後的氣勢,越發洶洶,令人難以忍受。吾的壓力日趨沉重,吾心裏也越來越難受,越來越憂慮。

吾該如何去妥善應對呢?

哎呀,退後一步自然寬。為了我們的大漢帝國,吾還是忍讓為上,裝聾作啞,低調做人,去成全陛下吧!

吾為了大漢帝國,選擇處處忍讓,委曲求全,不是最好的應對之策嗎?

吾這樣做,既可以避免與陛下在朝廷事務上公開衝突,危害社稷,也能夠不讓太皇太後,處於兩難的境地啊!

把政務交給那些新貴,自己輕鬆一些,吾何樂而不為呢?何必要自討苦吃呢?”

想通了這些問題,王莽豁然開朗,鬱悶憤怒的心結,稍稍打開了一些。

3

今天一大早,例行的朝會,就匆匆結束了。

大司馬王莽與三公九卿等文武大臣一道,朝拜完皇帝以後,就心情鬱悶地回到了自己的大司馬府裏。

王莽心情煩躁,但依然盡力振作精神,準備立即著手,去處理大司馬府裏未完成的公事。

突然,太皇太後的侏儒弄臣胡寶寶,匆匆忙忙地走到司馬府,向王莽傳話說道:

“大司馬大人,太皇太後懿旨,請大司馬速速入宮覲見,有要事相商。”

王莽很熟悉姑姑太皇太後王政君的個性,他很容易就猜測到了:

“太皇太後陛下今天緊急召見我,一定又有什麽朝廷的大事,要與我進行緊急磋商,征求我的意見。案桌上的這些公事,還是慢慢處理吧!”

王莽想了一下,立即應承道:

“胡公公請稍歇片刻!王莽立即前往。”

王莽簡要地向自己的下屬甄尋、劉歆等人吩咐了幾句需要立即處理的公事,就跟著侏儒弄臣胡寶寶,步履匆匆地趕到了長樂宮裏。

4

果然,王莽進了長樂宮,第一眼看見姑姑王政君,就覺得氣氛有些異樣。

太皇太後王政君臉色陰沉、嚴峻,愁眉不展,似乎有什麽心事。

一見到侄兒王莽進來,太皇太後王政君並沒有說什麽客套話。

王政君隻是用手,指了指床榻,示意王莽坐下。王莽順從地緊挨著姑姑王政君,坐了下去。

不等王莽請安問詢,太皇太後王政君就迫不及待地跟王莽談了起來。

太皇太後王政君的神態有些惱怒,說話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巨君啊,你一向聰明體貼,機智過人。也許你已經猜到了,哀家今天,急急忙忙召見你的原因了吧?

我們姑侄不是外人,哀家就對你直話直說吧!

如今,朝內朝外的形勢和輿論,對我們家族為首的皇親國戚是越來越不利。

自古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哀家擔心,我們王家與皇帝的外戚相爭,恐怕會在朝中造成大的變亂,危害帝國安寧,損害社稷,哀家對此很是憂慮。

新皇年輕氣盛,自以為是,喜歡聽從傅太後的懿旨,而又對我們王家諸外戚,一向有些成見,不喜歡我們自作主張,與他不同心。

最近,新皇的小動作,越來越頻繁,傅太後的頤指氣使,也越來越囂張,哀家十分憂心,擔心長久下去,恐怕會在朝廷大臣之間造成分裂,擾亂漢庭正常運轉,危害蒼生社稷。

想到這些可能的危害,朕如坐針氈,所以急急忙忙地召見巨君,商討如何處理。

哀家倒不是害怕劉欣這個白麵小生,害怕傅老太婆這個狐媚子,而是以朝廷大局為重,以祖宗社稷為重,以天下百姓為重。

哀家想到,如果我們王家諸外戚,與皇帝傅家、丁家公開爭權奪利,必然是兩敗俱傷之局。

朝廷百官,必定也會無所適從,最終必定會使社稷受損,百姓凋零。

這是哀家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啊!

巨君啊,你足智多謀,一向很有遠見卓識。你對朝廷新近發生的大事,你對這件事情的處置,究竟有什麽看法和建議呢?不妨說來讓姑姑聽聽。”

太皇太後懇切地請求王莽道。

“太皇太後陛下明見!皇帝年青輕率,常常做出咄咄逼人的架勢,令人擔心。

如今協商處理國家大事,陛下常常把臣和三公等大臣,撇在一邊,不再與微臣和太皇太後商議了。

陛下聽從祖母傅太後的意見,自作主張地行事,微臣也無可奈何,心裏十分憂慮。

皇帝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究竟是對是錯,天下自有公理。

微臣以為,皇帝陛下如此咄咄逼人,我們現在還是為了朝廷大局,盡量保持低調,忍讓為上,以退為進吧!

說實話,微臣一向聽從太皇太後陛下的教誨,以社稷大局為重,不願意與陛下發生爭執。

微臣現在擔任大司馬一職,有些吃力不討好,皇帝陛下也是言不聽,計不從,臣常常是殫精竭慮,心力交瘁,巴不得早些退休呢!

如果需要的話,臣甚至願意率先垂範,做外戚的表率,讓出大司馬之位,歸隱山林。

這樣以來,陛下不會芒刺在背,也許就會讓皇帝陛下放心安心一些。”王莽心情複雜,有些言不由衷地對太皇太後王政君說道。

“巨君啊,還是你這孩子深明大義。多年來,皇天不佑,我大漢帝國,天象變異,天災人禍不斷,國事衰頹,哀家一直憂心如焚,寢食難安。

當初,驁兒舍棄娘親而去,拋下哀家,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孤苦伶仃一人在世。

哀家設想,定陶王欣兒這孩子,聰明孝順,謹小慎微,可以依靠。

所以,哀家捐棄前嫌,一力主張,立欣兒為太子,做驁兒的嗣子,繼承吾兒的皇位。

沒有想到,哀家如今卻養虎為患,引狼入室。

欣兒這孩子,忘恩負義,登基沒有幾天日子,就不能夠堅持大宗的立場了,致使君臣隔閡,大臣傾軋,到了如此頹喪的地步。

而巨君你,一向對朝廷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兢兢業業,並沒有犯下任何的過錯,卻要去獨立承擔,朝政萎靡傾頹的責任,替皇帝擔責。

想到這些,哀家就愧悔不已,忿忿不平。”

不知道是想到了早死的兒子劉驁,還是太皇太後王政君的確心中有愧,太皇太後王政君說著說著,不知不覺就流下了哀傷的眼淚。

見姑母王政君如此傷感憂傷,王莽也陪著流下了不少眼淚。

兩人感歎唏噓,歎息流淚,聊了半天。

見太皇太後左右為難,哀傷無法抑製,王莽越發同情,最後索性向太皇太後建議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臣深深理解太皇太後陛下憂國憂民的苦衷。

臣一向淡泊名利,不慕富貴,隻想一心一意為國家為百姓做點實事。

說實話,臣早就已經厭倦了朝廷上這些你爭我鬥,爾虞我詐的生活了。

臣早就想急流勇退,能夠回到自己的新都封國,去好好地歇息歇息,頤養天年。

既然新皇陛下已經容不下微臣,微臣還是急流勇退,辭職去吧,以免讓太皇太後陛下左右為難!

太皇太後陛下,以為這樣做如何呢?”王莽誠懇地向太皇太後請求道。

太皇太後王政君思忖了好一會,有些不舍,但然後還是歎氣答應道:

“唉,奸佞當道,賢士不興啊!巨君高風亮節,功高蓋世,朕一直非常欣賞,依靠為股肱之臣。

沒有想到,陛下昏聵偏激,年輕氣盛,卻容不下一個直臣忠臣在朝。

既然如此,巨君啊,就按照你的心願去辦理吧!你回到新都封國以後,要好好地將養身體,不要為國事家事,愁壞了身體。

相信我們的大漢帝國,最終還有用上巨君智慧才幹的時候。”太皇太後王政君決斷道。

“多謝太後陛下的理解和恩典!臣的確已經很累了,臣萬分感激太皇太後的寵信。

太皇太後陛下啊,臣辭職歸國以後,恐怕就不能夠常常前來長樂宮中,問候侍奉太皇太後陛下了。請太皇太後陛下,一定好好地保重鳳體,臣告辭了。”

王莽說完,擦了擦眼角的淚水,有些情不自禁,踉踉蹌蹌地走了下去。

5

不久,太皇太後王政君頒下懿旨道:

“太皇太後懿旨:

吾大漢帝國曆來規矩,新君即位,朝政即讓位於新皇帝的外戚。

大司馬莽,是哀家的至親侄兒,乃皇家至親。他恭順廉潔,一生並無過失,一秉大公,耿耿忠心,天日可表,實堪重用,為國輔弼朝政。

雖如此,但也不能夠違背天下至公,以天下為重,不可因私廢公的祖訓。

現今,大司馬深明大義,身懷以天下為公的坦**胸懷,抱著以社稷大業為重的崇高精神,主動向哀家和皇帝陛下請辭,要求辭去大司馬之職,以作外戚的表率,為後生俊才開上進之路。

哀家見此舉動,十分欣慰欽佩。

茲下詔,詔令新都侯莽,辭去大司馬之職,離開朝廷,回到他自己的新都侯侯爵府第去,安享悠閑的退休生活。此詔!”

王莽審時度勢,立即上表太皇太後謝恩,愉快地接受了姑姑太皇太後王政君的詔令。

王莽還立即上書皇帝劉欣,請求皇帝批準自己退休回家,到新都侯封國養老的申請。

見到太皇太後王政君的懿旨和大司馬王莽的辭呈,劉欣欣喜萬分,得意非凡,傅家、丁家權貴,也額手相慶。

6

“陛下啊,你整天喜笑顏開,走路也小曲兒不停,何事這麽高興?”

稚嫩老練的小黃門肉墩,看見劉欣喜不自禁的樣子,忍不住地詢問皇帝道。

“小肉墩,我的親親兒,你雖然年紀很小,卻十分聰明,你就猜猜看啊?”劉欣笑眯眯地故意問小黃門肉墩道。

“陛下,一定是皇後娘娘有喜了,陛下有了承繼社稷的皇子!”小黃門肉墩故作糊塗,胡亂猜測道。

“不是不是!朕乃英明之君,不是那些好色之徒,無良之輩,朕不喜歡沉迷酒色!

再說啊,朕還非常年輕,風華正茂,急急忙忙要那些皇子拖累,幹嘛呢?”

劉欣幹幹脆脆地說道。

“陛下,肉墩知道了。陛下英俊瀟灑,玉樹臨風,一定是宮中哪個美人倩女,迷戀上了皇帝陛下,讓陛下心猿意馬,心癢難耐,一時之間,割舍不得!”

小黃門肉墩,繼續故意地胡亂猜道。

“小肉墩,你個小混球!朕不是早給你這個傻小子說過,朕不好這口嗎?何況,沉迷美色,豈是英明之君所為!”劉欣越發得意。

“陛下,肉墩知道了!一定是董賢大人兄弟姊妹,一道愛上了陛下,陛下得隴思蜀,無法取舍!或者是陛下惺惺惜惺惺,英雄愛美人,愛上了董賢大人兄弟倆!

董賢大人兄弟兩人,一個個明眸皓齒,英俊可人,我見猶憐。但和陛下相比,卻如同晨星見了明月,被陛下壓住了光輝。”

小黃門肉墩見劉欣心情舒暢,膽子越來越大,更加放肆無忌地說道。

劉欣的臉紅了紅,故意虎著臉對小肉墩說道:

“肉墩,你這個混球小子,竟敢調侃於朕。

不是不是!不是!你個笨小子,朕告訴你吧!大司馬王莽大人,主動上書太皇太後和朕,請求辭去大司馬一職。朕解除了背上芒刺,再無忌憚,所以朕欣喜若狂,不得不慶祝一番。”

劉欣說出了心中的喜悅之事。

“陛下啊,大司馬大人辭職就國,你該大聲地對著大臣們叫喊遺憾惋惜,痛哭流涕地挽留大司馬大人才是,怎麽能夠如此高興放縱,欣喜若狂呢?”

小黃門肉墩,突然收斂了臉上嬉笑的笑容,一本正經地對劉欣說道。

“肉墩啊,此話怎講?朕心裏十分疑惑!”劉欣心頭一陣顫栗,不自覺地問小黃門肉墩道。

“陛下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

太皇太後陛下,大司馬大人的王氏宗族,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在大漢朝廷上,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

不說朝廷官員,就是地方上的郡守、縣宰,豪族大姓,都與太皇太後家族等外戚,有著千絲萬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如果他們知道,大司馬是被陛下所逼辭職,不知道該做何反應呢?”

小黃門肉墩板著臉,一臉嚴肅,善意地提醒劉欣道。

劉欣突然清醒,頭腦立刻冷靜了過來:

“小肉墩,你個小混球,居然還這樣了不起!居然有如此高明深遠的見識!

哎呀,朕有些得意忘形,興奮過度了。

朕登基的時間不長,羽翼未豐,朕不能夠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太過招眼,引來話柄和公開的仇恨敵視啊!

大司馬廣有雅望,深受好評,朕如果立即批準大司馬辭職的申請,有些操之過急,似乎有些不妥啊!

該做的禮節,朕還是應該做到仁慈義盡,不能夠授人以話柄啊!”

劉欣悌然警覺,醒悟道。

7

不久,劉欣迅即派出尚書令趙煜,持皇帝詔書,邀請王莽重新出來任職,表達皇帝的挽留之意。

劉欣覺得這樣做,還不足以表達自己挽留王莽的誠心誠意。

於是,劉欣又派大司徒(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等重量級大臣,向太皇太後王政君報告說道:

“太皇太後陛下:

皇帝陛下,聽到太皇太後的懿旨以後,心裏十分愧悔難過,有些憂懼不安!

皇帝陛下說,如果德高望重的大司馬,不重新出來任職,皇帝陛下,也不敢獨自聽政了。”

太皇太後王政君,當然非常樂於看到新皇帝做出這一些讓步,於是讚道:

“皇帝這個小夥子,果然不愧為劉家後代子孫,比傅家、丁家那些家夥利令智昏,鼠目寸光的家夥,何止聰明百倍。大漢帝國,還真的離不開巨君啊!”

於是,太皇太後王政君順水推舟,對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說道:

“諸位愛卿,皇帝的心意,哀家已經得知。哀家對陛下謙遜闊達,愛賢如命的胸懷,深表讚賞。

陛下新繼帝位,亟需賢良輔佐。前大司馬莽,熟悉朝令規章,通達政事,不可缺少。

哀家現今詔令新都侯王莽,暫時留任大司馬一職,繼續上朝,輔佐皇帝,處理政事,待皇帝陛下熟悉政事以後,再讓新都侯回家養老。

這樣做,諸君以為如何呢?”

太皇太後向大司徒(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等大臣詢問道。

“太皇太後陛下英明!大司馬大人是大漢朝廷非常難得的人才,有了大司馬大人的盡心輔佐,皇帝陛下一定會非常感激的!”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也一齊稱頌王莽道。

以新君劉欣家族為首的傅家、丁家新外戚,與王氏家族為首的老外戚等皇親國戚家族的明爭,暫時告一段落。

8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六月,劉欣下詔說道:

“先朝時代,天下特別欣賞奢靡的生活。上行下效,故靡靡之音與奢侈浪費,特別盛行。

以致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流,都以富有和位高,而聞名於世。皇親國戚,甚至與天子王公,競賽女樂,比拚富貴。朕對此十分憂慮。

當初,朕在定陶藩王位置時,就對天下這種奢侈萎靡的風氣,十分厭惡。

而朕生性,不喜好富貴奢靡,聲色犬馬。即位以後,朕決心試圖革新這些弊端。

孔聖人不是說過嗎?‘要拋棄鄭國音樂,因為鄭國音樂太****。’

朕決定聆聽接受聖人的教誨,茲撤銷樂府官一職。

經書上記載的郊祀大典的音樂,以及古代兵法武樂,不屬於鄭國、衛國的音樂,由其他官署,進行管理。

茲下旨,裁減樂府官吏,令樂府的人員,減少一半。欽此!”

9

新君劉欣沒有想到,他這個新皇帝的革新舉措,並沒有迎來天下人的喝彩聲。

大司馬王莽,大司徒孔光,大司空何武等漢朝廷的老練大臣,心裏都非常清楚,革新音樂、裁減樂府人員的行動,隻是一些枝節末梢的無用之舉,於事無補。

皇帝此舉,並沒有涉及到那些亟待解決的社會根本問題,對革新弊政,振興朝廷,並沒有任何積極的裨益。

而且,天下的官吏百姓,奢侈享樂的日子已久,受奢侈享樂之風,靡靡之音熏染的時間,已經很長了。

新王朝也沒有製定出其他高雅的音樂,來替換它,引導百姓移風易俗,吸收新的東西。

因此,在大漢官吏,百姓心裏,劉欣新王朝的這一係列革新舉措,徒勞無益,最終隻是一場鬧劇。

富有的官吏市民百姓,依然沉湎於奢侈享樂,靡靡之音中,對皇帝的旨意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不僅不思進取、奢侈享樂的風氣,在日漸衰落的大漢帝國,一如往昔,沒有絲毫的改變,而且嚴重地影響了新皇帝的權威,引起了大漢臣民對新君施政能力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