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曾國藩的生前身後事

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期間,在江寧發生了一件大案,接替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客刺殺。清朝開國以來,封疆大吏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刺殺,這還是第一例。

清廷得知這一噩耗後,立即任命曾國藩為新任兩江總督,空出來的直隸總督位子,由李鴻章接任。這意味著,年老體弱的曾國藩,又得長途跋涉,去往南方做官了。

曾國藩臨行前,慈禧太後多次接見了他。對這位即將遠行的老臣,慈禧太後似乎有太多的話想要說。

慈禧太後問及天津教案的後續處理情況。曾國藩回答道:“人犯尚未處決。李鴻章給微臣來信說,將在二十五日行刑。”

慈禧太後又問及直隸練兵的情況。曾國藩答道:“微臣招募了新兵三千,加上前任直隸總督官文訓練的四千兵,一共是七千。微臣還想再招三千,合成一萬。這件事情微臣已經和李鴻章商量妥當了,一切都按照之前奏定的章程辦理。”

慈禧太後又問曾國藩回到兩江後,將如何練兵,預防洋人的進攻。曾國藩回答說:“這確實是一件值得憂慮的事情。以目前中國海軍的實力,還不足以在海上與洋人決戰。做好防守才是最關鍵的。微臣準備在長江兩岸及江中要害之處,繼續加修炮台,以抵禦洋人的戰艦。至於陸師方麵,前任兩江總督馬新貽訓練的兩千兵,微臣到任之後,繼續加以訓練,就足夠應付局麵了。”

帶著慈禧太後的殷切希望,曾國藩再一次就任兩江總督。他所遇到的第一件麻煩事,就是查出馬新貽被刺一案的幕後真凶。

馬新貽是李鴻章、郭嵩燾、沈葆楨等人的同年。在他們這一榜的進士中,馬新貽算是考得比較差的一個,最後被分發到安徽做知縣。憑著出眾的行政能力,馬新貽一步一步往上爬,終於做到了兩江總督。

這一天,他帶著少數幾個隨從從外邊回來,剛到達官署後院門口時,被一個叫張文祥的河南人刺中。

堂堂的兩江總督,在官署後院門口被刺殺,實在是一件怪事。但這還不是更奇怪的。最奇怪的是那位刺客。他在刺中馬新貽後並不逃跑,反而高聲叫喊:“我叫張文祥,總督是我殺的,快來抓我!”結果束手就擒。張文祥的反常行為使得這件奇案更加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人們紛紛猜測這個叫張文祥的河南人到底有著怎樣的背景,他為什麽要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

隨即,相關官員展開了對張文祥的審訊,但審訊結果令大家都感到非常驚奇。張文祥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小說家,編造了好幾套故事,東說一句西說一句,令那些審訊他的官員根本找不著北。連在北京的慈禧太後聽到審案的情況後,都覺得非常奇怪,她對曾國藩說:“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

關於馬新貽被刺一案,社會上議論紛紛,各種猜測到處流傳。其中有的人猜測指使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更有人大膽地指出,站在黃翼升背後遙控這件事的,就是曾國藩。

長江水師的前身就是湘軍水師。攻克江寧之後,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但他把湘軍水師留了下來,準備以它為基礎,建設中國近代海軍。在曾國藩、彭玉麟的規劃下,湘軍水師正式改編為長江水師,成了朝廷的經製軍隊。

本來,最適合做長江水師首任提督的,是湘軍水師元老彭玉麟。楊嶽斌離開湘軍水師統帶陸師後,彭玉麟成了湘軍水師唯一的統帥。由他來出任長江水師首任提督,本來是理所應當的。但彭玉麟這個人,不喜歡做官,他早就和曾國藩商量好,一旦長江水師走上正軌,他就回家養老去。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不得不啟用二等將才黃翼升。就這樣,黃翼升成了湘軍水師的第一任提督。

黃翼升這個人,作戰能力還是不錯的,但他有個致命的缺陷,過於放縱手下的將士。長江水師在他的帶領下,迅速腐化。不少長江水師士兵公然幹起了違法勾當,殺人劫財、**擄掠,無所不為。老百姓怨聲載道。

曾國藩對黃翼升的所作所為是有所了解的,但他選擇袒護黃翼升。黃翼升和曾國藩的私交是非常好的,曾國藩晚年一直想找一個小妾服侍生活,替曾國藩經手這件事的就是黃翼升。

這種情形給普通民眾造成一種這樣的感覺,黃翼升以及長江水師之所以為所欲為而沒有遭到懲罰,全是因為位高權重的曾國藩在袒護他們。所以,當刺馬案發生後,很多人都懷疑幕後的真正主使,就是遠在天津的曾國藩。他們認為,清廷將曾國藩調往直隸任總督,同時任命馬新貽為總督,這是牽製湘軍集團、削弱曾國藩的行為,所以曾國藩才痛下殺手,命黃翼升找人把馬新貽給刺殺了。

曾國藩在審訊張文祥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模模糊糊的態度,更加加重了人們對他的懷疑。不少人堅信,幕後的真正主使人就是曾國藩。

民眾的質疑雖然是荒誕不經的,朝廷也不可能相信這種質疑,但這種普遍的來自社會底層的聲音,還是令曾國藩感到背脊發涼。之前,他就因處理天津教案過於軟弱,成為老百姓一致指責的對象,現在,他又因為不能證實自己與張文祥刺馬一案毫無瓜葛而被廣大群眾質疑。這對曾國藩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他的肝病越發嚴重了,視力也越來越弱了。

誰都知道留給這位老人的時間不多了,但誰也不敢想象,大清帝國失去了這位中流砥柱,會變成什麽樣子。他的得意弟子李鴻章,能夠挑起中興大清的重任嗎?

從審理完張文祥刺馬案到1872年初曾國藩逝世,中間有一年多時間。除了繼續整頓兩淮鹽政,繼續推進洋務大業之外,曾國藩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連同李鴻章等人,基本上完成了對美國派出首批留學幼童的所有準備工作。當這些幼童漂洋過海,帶著億萬中國人的殷殷期盼,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時候,為他們留洋做出了重要貢獻的曾國藩,已經靜靜地躺在了長沙周邊的一處墓穴裏。這裏,離他青年時就讀的嶽麓書院很近,很近。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當滾滾向前的曆史浪潮將曾國藩這些重要人物遠遠地拋在身後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為國家,為民族作出的重要曆史貢獻。

1872年3月12日午後,曾國藩依舊像往常一樣出外散步。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曾國藩篤信不疑的養生法則。但這一天,他剛走出去沒多久,就覺得腳有些麻,連忙對著一旁的曾紀澤喊道:“腳麻,腳麻!”

曾紀澤小心翼翼地將父親扶到椅子上。曾國藩端坐在椅子上,貌似閉目養神,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平靜地離開了人世。雖然大家都害怕這一天的到來,包括慈禧太後、恭親王奕等人都是這樣,但這一天最終還是到來了,大清帝國的重要砥柱崩塌了。大清帝國還能不能中興,就看曾國藩的那些弟子們,李鴻章、沈葆楨、丁日昌、彭玉麟、李瀚章這些人的作為了。其中,李鴻章無疑是最重要的。

曾國藩雖然逝世了,但曾家的傳奇並不沒有結束。他的長子曾紀澤承襲了一等毅勇侯,後來成為著名的外交家,為中國收複伊犁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次子曾紀鴻,在數學方麵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績。曾國藩的其他後人,也在各行各業做出了各自的成績。他們都在延續著曾國藩的生命,都在幫助曾國藩完成他那沒能實現的振興中華的夢想,這是他們共同的中國夢,也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中國夢。

曾國藩雖然逝世了,但他給中國曆史帶來的長遠影響並沒有結束。他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大門,在他逝世後的兩百多年間,無數的先進中國人沿著他開辟的道路,致力於中國的近代化、現代化事業。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的強大國家。曾國藩以及他們那一代人(包括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中國夢,基本上可以說是實現了。

曾國藩既是大清王朝的維護者,沒有他清朝或許會提前幾十年倒台,但同時,曾國藩又是清朝真正的掘墓人。

隨著湘淮軍的崛起,督撫的權力越來越大。隨之,中央政府在地方的權威越來越小。“外重內輕”的權力格局最終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清朝督撫的權力,相對來說是不大的。一般來說,督撫不能很好地掌握一省或數省的民政、財政、按劾、司法、軍事、人事任免等等重要權力。

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民政、財政,直接隸屬於禮部和戶部,不受督撫節製。各省地丁漕折全都由布政使負責征收、解運,督撫不得幹涉。清代國家財政高度集中於中央,隻留下極少數地丁銀、漕折銀作為地方財政支出。督撫沒有銀子,就不可能有大的興革,隻得完全聽命於中央。

按察使掌管一省的按劾、司法,直接隸屬於刑部,也不受督撫節製。督撫幹涉一省的按劾、司法,會遭到按察使的抵製。

督撫又不能掌握兵權。督撫一般是文人,不善用兵,一省的軍權一般來說都掌握在提督手中。一旦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朝廷會指派經略大臣前往處理,督撫往往隻需從旁協助即可。兵從各省綠營中抽調,糧餉由戶部調撥,完全不需督撫操心。

督撫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人事任免權。根據清代的製度,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先由軍機處在記名人員中選擇幾名,差額呈進,最後由皇帝朱筆圈定簡放。督撫不能任免三品以上官員。布政使是從二品,按察使是正三品,督撫是不能任免的。

三品以下的文官分別由皇帝、吏部、督撫任命,三品以下的武官分別由皇帝、兵部、總督、提督任命。督撫可以任命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名額是固定的,不能隨意增加。

太平天國起義後,這種局麵發生了重大變化。起義爆發的最初兩年裏,清廷國庫中的存銀便完全用光,無法向經略大臣提供糧餉。於是,經略大臣隻得請求督撫提供糧餉,在督撫的卵翼之下苟且求活。督撫為了供給糧餉,就必須截留原本需要運往京城供戶部調配的地丁漕折。這樣一來,督撫就掌握了一省或數省的財政大權,原本用來鉗製督撫的布政使逐漸被架空。掌握了財政大權後,督撫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做許多事,按察使、提督等都被架空。督撫紛紛組建自己的軍隊,掌握軍權。

與之俱來的另一重大變化,就是原屬中央的人事任免權力,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到了地方督撫手中。布政使、按察使等重要省級官員的任命,大多遵照督撫的意願行事。

更有甚者,鄰省督撫的任命,朝廷有時也征詢地方督撫的意見。鹹豐、同治以來,這種例子很多。比如,清廷就曾向曾國藩谘詢江蘇、浙江兩省巡撫是否勝任,並請曾國藩推薦合適人員。曾國藩認為江蘇巡撫薛煥、浙江巡撫王有齡都沒有特別的才能,很難在混亂局麵中立足,並向朝廷推薦李鴻章取代薛煥、左宗棠取代王有齡。

從曾國藩身上我們就能看出,獲得督撫實權對於一個統兵大將來說是多麽的重要。1860年以前,曾國藩掌握兵符但卻沒有督撫實權,所以他不能幹涉吏治、民政、財政,也就不可能有所作為。1860年江南大營潰敗後,清廷不得不授予曾國藩督撫實權,從此以後他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幹涉好幾個省的吏治、民政、財政。事實證明,這是他最終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經過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中央政府的威信遭受重創,各省的獨立傾向進一步發展,督撫儼然成了各省真正的皇帝。比如,八國聯軍侵華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就曾實施“東南互保”,差不多就是宣布獨立。清朝最終被手握重兵的實力派袁世凱推翻,也正是督撫專權局麵發展到最後的必然結果。

曾國藩曾經和他的重要幕僚趙烈文談及過這一話題,當時趙烈文就曾預言清朝會在五十年以後土崩瓦解。後來的事實證明,趙烈文的預言是非常準確的。

1867年夏季的某一天,曾國藩和趙烈文在書房中閑談。曾國藩對趙烈文說:“我聽說京城現在的風氣很不好。光天化日之下也有人搶劫,乞丐眾多,布滿市集,某些婦女甚至連買褲子的錢都沒有,隻得光著身子到處跑。老百姓太窮困了,恐怕會造反,怎麽辦啊?”

趙烈文回答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朝統一天下至今,已經超過兩百年,到了該分裂的時候了。當今朝廷,在根子上已經爛掉了,即便諸葛武侯複生,也無法施救。隻是當今皇上的威勢尚在,所以中央政府才得以勉強維持,天下也就沒有土崩瓦解。然而,督撫的權力日漸增大,分裂的局麵日漸形成。烈文估計,不出五十年,中央政府必將瓦解,而各省也將紛紛獨立,各自為政,我朝也就壽終正寢了。”

趙烈文的話非常大膽、直白,因而深深地刺痛了曾國藩的心。曾國藩沉思片刻後,長歎了一口氣,然後說:“會像晉、宋那樣南遷重新立國嗎?”

趙烈文說:“恐怕會直接滅亡,不能南遷。”

曾國藩沉默許久,然後說:“我朝的皇帝,比前朝的好多了。我朝的結局,應該不會像你所說的那麽慘。”

趙烈文說:“我朝的皇帝是不錯,但是老天已經給了我朝長達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回報已經夠多的了。我估計,幸運不會再光顧我朝。我朝奪取天下太容易,而誅戮太多,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傷害了多少漢人的心,終有一天,漢人要起來報複的。所以,即便有好皇帝,也挽救了我朝覆亡的命運。”

曾國藩聽後,更加傷心,他對趙烈文說:“我現在就盼著早點死,免得親眼看到社稷覆亡。”

當時,曾國藩並不信服趙烈文的看法。後來,他去京城見到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等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人物之後,才慢慢地認可了趙烈文的看法。曾國藩覺得,慈禧太後、奕等人都沒有特別的才幹,很難帶領國家走向中興。

除了造成督撫專權的局麵以外,湘軍的崛起還給清政府帶來了另一個致命的隱患,那就是哥老會勢力的迅速發展。

湘軍主力被曾國藩裁撤後,湘軍士兵紛紛回到湖南老家。這些人剛參軍的時候,非常淳樸忠厚,但曆經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征戰後,他們逐漸變得油滑起來。他們在安慶、江寧見到大城市人們的生活後,逐漸拋棄了他們祖祖輩輩信仰的農村生活理念,譬如“勤儉興家”之類的。

這樣一來,當他們重新回到農村,他們的生活方式便與從軍前完全不同。他們不願從事辛苦的農業勞動,隻知道坐吃山空,而且他們花錢都很大手大腳,從不考慮未來。他們在軍營中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餉銀,很快就被他們花光了。他們又以功臣自居,不服官府的管製,於是和官府的矛盾也日益加劇。

為了獲得生存和對付官府,他們選擇聯合起來,結成一個反清的團體,這就是哥老會。這些人都是經曆過生死的,天不怕地不怕,什麽事都敢幹。這樣,他們的存在就對湖南的治安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曾國藩的家鄉湘鄉縣,被裁撤歸鄉的湘軍士兵最多,後來哥老會的勢力也最大。湘鄉團練辦理哥老會案件極為操切,曾國藩弟弟曾國潢尤其是這樣,想要誅戮殆盡。曾國藩不以為然,寫信勸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曾國藩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他知道要是把哥老會逼急了,他們隨便編出一些曾國藩想擁兵造反的謠言來,曾家都將麵臨滅頂之災。

曾國藩默許哥老會的存在,使得哥老會在湘鄉得到迅速發展。1870年初,哥老會首領賴榮甫組織會眾在湘鄉起義,起義軍一度發展至上千人,聲勢浩大。湖南巡撫調集上萬兵力,經過多次血戰,才最終將起義鎮壓下去。大規模的哥老會起義,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鍾。

曾國藩逝世後,哥老會的勢力就迅速地向長江流域發展。到光緒中期,上至荊州、嶽州,下至江、皖,兩千裏長江,全都成了哥老會的勢力範圍。當時,醇親王奕譞、淮軍將領劉銘傳等人奏請裁撤長江水師,彭玉麟堅決反對,他的理由就是長江兩岸哥老會勢力猖獗,需要長江水師隨時予以彈壓。

後來,革命黨在長江兩岸發動的多次起義,大多有哥老會的參與。在辛亥革命中,哥老會積極參與,為推翻清王朝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國藩一手創建起來的用以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湘軍最終演變成了埋葬清王朝的主要力量,這真是曆史對曾國藩的一個極大諷刺。

曆史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無論曾國藩怎麽努力,想出多少改革的辦法,也是無法挽救清王朝的。這是曾國藩的宿命,也是清王朝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