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陝西軍東征 第一節 陝西每縣都有數百人戰死疆場

人們隻知道1932年上海“一 ·二八”淞滬抗戰中英勇抗擊日軍的十九路軍, 隻知道十九路軍的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而不知道1938年到1941年在山西黃河岸邊中條山同樣英勇抗擊日軍的十七路軍,不知道十七路軍的高級將領孫蔚如、趙壽山。因為十九路軍的抗日事件寫進了曆史課本,而十七路軍的抗戰事跡湮沒在了民間。

十七路軍,是一支異常神勇的部隊。因為和同一條戰線上抗戰的八路軍聯係緊密,軍中又有眾多的共產黨員,老百姓稱十七路軍為“七路半”;因為他們依托中條山頑強阻擊日軍,連戰連捷,國民政府稱十七路軍為“中條山的鐵柱子”

。因為日軍無法占據中條山,進而渡過黃河,侵占西北,日軍稱十七路軍為“盲腸炎”。

十七路軍,就是西安事變後經過改編的楊虎城的部隊,也是我的家鄉陝西的部隊。

可是,我了解十七路軍,了解中條山保衛戰,已經到了工作之後。

十多年前,在我還沒有做流浪記者的時候,我是一名文學青年。那時候的文學青年,普遍有著浪漫情懷和報國熱忱,對文學和生活有著一種神聖的感情,總感覺自己要“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每個文學青年都像教徒對宗教一樣虔誠, 為了文學會拋頭顱灑熱血,鞠躬盡癢死而後已。

那時候,我騎著一輛叮當作響的破自行車,像一隻笨拙的大鳥,搖搖晃晃、 跌跌撞撞地飛翔在關中平原塵土飛揚的鄉間道路上,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或者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至今還記得,在一次聽陳忠實老師講課的時候,他說到了他對陝西各地縣誌的關注,他說《白鹿原》中一個名叫小娥的人物,就是從縣誌中得到的靈感。 每本縣誌中都有一章《烈女傳》,專門記錄那些為了貞潔而守身如玉的女子,還十萬男兒血。

有為了丈夫甘願殉葬的女子。但是這些女子都沒有名字,她們在縣誌中的符號是 “王氏、李氏、張氏、趙氏……”她們的麵容在那些發黃的誌書中模糊不清,並漸漸被人們遺忘。

從那時候起,我覺得縣誌中一定有很多故事。因此,我每到一地,就想方設法尋找縣誌進行閱讀。在縣誌中,我看到了很多烈女的事跡,這些事跡讓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瞠目結舌。

我現在還記得一本縣誌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氏,剛結婚第二天,丈夫就離世,此後終身不嫁。曾有鄰居一男子妄圖輕薄, 拉了她的手腕一把。她回家後用快刀砍斷手腕,血流不止身亡。死後,縣令命修建牌坊一座,彰顯她的高風亮節。

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沒有受到感動,我隻感到不寒而栗。

我到過關中平原的很多地方:黃陵、長安、三原、藍田、臨潼、華陰、華縣、 潼關、大惹、合陽、韓城、蒲城……也翻閱過這些地方的縣誌。我在縣誌的最後幾頁,總能看到一長串姓名,每個名字的後麵都有“死於中條山保衛戰”幾個字。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關這場戰役的記載。這場戰役留給我的印象是異常慘烈悲壯, 即使按照縣誌上的不完全統計,每個縣城死於這次戰役的都有幾百人,而關中平原就有上萬人。

這到底是一場什麽樣的戰役?為什麽會有如此重大的傷亡?

有一年,我在渭南塬上尋訪到一位參加過中條山保衛戰的老兵,他姓關,我忘記了他的名字。他現在已經去世多年了。

渭南塬是秦嶺的一條餘脈。秦嶺像一條蜈蚣一樣,它西起甘肅,爬過陝西, 來到河南,它伸出的無數爪腳就是它的餘脈。渭南塬上有好幾個鄉鎮的人居住。

當時我還沒有把中條山保衛戰寫下來的想法,隻是出於好奇才向老人打聽這場死傷慘重的戰役。

老人說,陝西軍在中條山打了三年,日本人用了三年時間也沒有攻下中條山。 中條山是中國軍隊在黃河以北的最後一道防線,失去了中條山,中國黃河以北就全部淪陷。

老人所說基本正確,後來我查找資料得知,當年國民黨軍隊在中條山部署了十幾萬軍隊,其中的主力就是陝西軍。而這支陝西軍,就是楊虎城留下的西北軍。 西安事變後,那支鎮守陝西的西北軍去了哪裏?

他們去了中條山前線。

楊虎城的名字,是和西安事變連在一起的。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帶到了南京,楊虎城留在了西安,被解職。陝西軍由孫蔚如將軍統領。孫蔚如是一員抗日虎將,他身高一米九以上,膀大腰圓, 孔武有力,是一名典型的關西大漢。接下來我會重點寫到孫蔚如將軍和他那些能征慣戰的部下。

楊虎城出生在陝西省蒲城縣孫鎮。我曾經去過那裏,那裏是遠近聞名的鞭炮之鄉,那裏人的性格也像炸藥一樣一點就著,愛憎分明,快意恩仇。就是這樣一塊土壤養育了楊虎城這樣的人。

陝西人把俠客不叫俠客,而叫刀客。陝西人把土匪也不叫土匪,還叫刀客。 而楊虎城就是一個刀客。關中這塊地方不但盛產小麥,還盛產刀客。關中刀客是和油糕、棍棍麵一樣成為關中平原的名牌產品。

蒲城的人都說,楊虎城膽子大得很,又有計謀,從小就看出了和別人不一樣。

楊虎城出生在窮人家庭,從小飽受磨難。他和後來一起發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不一樣,張家公子盡管出生在東北一輛馬車上,但是隨著父親張作霖職務的不斷升遷,他的榮華富貴也就接踵而來,養尊處優的他從來不知道什麽叫做艱苦卓絕。當張學良把心思都用在怎麽玩樂的時候,楊虎城的心思全用在了怎麽填飽肚子上。

楊虎城12歲那年,父親去蒲城縣城趕廟會,母親在家患急病,楊虎城一路奔跑去找父親。到了集市上,看到人山人海,哪裏能夠找到父親,怎麽辦?小小的孩子看到路邊有一個旗杆,就像猴子一樣“哧溜哧溜”地爬上去,爬到高處後還手搭涼棚四處觀望。廟會上的人都圍聚過來,紛紛打聽:這是誰家的孩子?怎麽爬這麽高,多危險啊!楊虎城的父親也來到旗杆下,看到了他。就這樣,楊虎城找到了父親。

楊虎城15歲那年,父親因為參加哥老會被抓。哥老會是一個反清複明的秘密組織,從長江沿岸波及黃河兩岸。父親被押解到了省城西安後,楊虎城一路乞討, 來到西安一家飯店打雜,每天都把節省下的一碗飯端進監獄,送給父親。兩個月後, 父親被執行絞刑,楊虎城又用自己兩個月的打工錢,買了一輛獨輪車,載著父親推回家鄉。從省城西安到渭北的蒲城,路程長達二三百裏,楊虎城硬是推著獨輪車一路“吱吱扭扭”地回到了家鄉。

楊虎城18歲那年,蒲城縣孫鎮成立了孝義會,這是由七戶農民組成的民間組織,宗旨在於互相幫助,扶貧濟困。敢作敢當、智勇雙全的楊虎城成為了孝義會的首領。幾個月後,這個組織很快就發展到了上百人。但是這時候,楊虎城還隻是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少年。

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朝的浪潮也席卷了西北,當時陝西有一支秦隴複漢軍, 楊虎城帶著100人的隊伍加入了這支武裝,與清兵作戰。

接下來的一年裏,中國亂得不能再亂了,你方唱罷我登台,爭權奪利名利場, 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嚷嚷繩爭血,戰場變成了官場。中國不再需要那麽多的軍隊了,秦隴複漢軍被解散,楊虎城帶著子弟兵又回到了渭北,麵朝黃土背朝天,把日頭從東山背到西山。

如果沒有接下來的這一起凶殺案,楊虎城可能一輩子都是一個農民。

楊虎城21歲那年,渭北出了一個名叫李楨的人。李楨是前清武秀才,會兩下拳腳功夫,縱橫鄉裏,無惡不作。李家在渭北勢力很大,有一支私人武裝,又與官府往來密切。用今天的話來說,李楨就是一個“黑社會”老大。李楨當年是渭北的老虎,李楨一出門,人們就紛紛躲避。

當年的“黑社會”就是這樣的,都是一方惡霸,走路都像螃蟹一樣橫著行, 現在的“黑社會”老大都西裝革履,油頭粉麵,把自己裝扮得像個貪官I而貪官則吃喝嫖賭,一臉惡相,隨意抓人打人,又像是“黑社會”。

那時候,李楨經常帶著一幫子打手下鄉,看到不順眼的人就打,看到交不起租的人就打。很多人都挨過李楨的拳腳,他們沒辦法,就找到楊虎城。楊虎城曾經看到過李楨把一個農民吊在樹上打死了,他早就看不慣李楨這一套,決心為民除害。

這時候的楊虎城就和《水滸傳》中行俠仗義的綠林好漢一樣,匡扶正義,除暴安良,魯達二拳打死鎮關西,石秀一刀砍翻**和尚。《水濟傳》之所以能夠流傳幾百年,而且還將永遠流傳下去,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一直盼望的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

楊虎城要為民除害,幹掉李秀才。

楊虎城幹掉李楨的故事在很多書籍中都有記載。楊虎城沒有槍,就向別人借了一把馬拐子,這是陝西人口中的短把步槍,是騎兵用的,可以一隻手使用。楊虎城把槍揣在懷裏,去找李楨。有人說李楨在一家糧店裏催債,楊虎城就找到了這家糧店。李楨手下的打手在糧店門口攔住了楊虎城,問他幹什麽,楊虎城不動聲色地說:“給李秀才送信。”打手就放楊虎城進去。楊虎城走進糧店後院裏,看到有兩個人躺在炕上吸大煙,他就問:“哪一位是李秀才?我送信給他。”李楨毫無防備,站了起來說:“我就是。”楊虎城從衣服裏摸著摸著,沒有摸出信件,卻摸出一杆槍,一槍就把李秀才撂倒了。然後,楊虎城在人們驚恐的目光中揚長而去,這就像武俠小說中常常寫到的劍客一樣,收劍入鞘,飄然遠去。

打死了李楨,官府就捉拿楊虎城,楊虎城幹脆組織起了一隊刀客,殺富濟貧, 來往於渭北,讓官府驚恐。這批刀客有100人,這100人以後成為陝西軍的中堅力量, 無論是楊虎城落魄還是風光,這些老弟兄都沒有離開他。陝西人講義氣的特點在這些刀客身上充分體現了。

官府圍剿了“關中刀客”幾次,都慘遭失敗,後來采取安撫政策,收編他們為民團,楊虎城想到做刀客也不是長久之計,就接受了改編,後加入了陝西護國軍。

這一時期,賀龍在湘西拎著兩把菜刀砍翻了鹽稅局的公務員,拉起了一支隊伍,也接受了改編,加入了湖南護國軍I劉伯承在四川部隊裏當上了連長,也加入了四川護國軍,而彭德懷也像楊虎城一樣,打死了一個地方惡霸,正在躲避官府的追捕。

各地的護國軍,打的都是袁世凱的軍隊,因為袁世凱要稱帝。

這時候,孫蔚如、趙壽山都在楊虎城手下任職。孫蔚如和趙壽山以後都在中條山保衛戰中大顯身手,建立殊勳。

孫蔚如是西安市長安縣人,趙壽山是西安市戶縣人,兩人都畢業於當時西安的陸軍測繪學校,他們都在楊虎城手下,從下級軍官做起,以後成為了集團軍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