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舊歡如夢

無一例外,那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會讓人與世隔絕,那高不可攀的禦座會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不切實際的夢幻感。這種感覺太強烈了,強烈到孤獨,在孤獨中生發出天命所歸、繁華永固的臆想來。

當年,無論是坐在禦座上的朱姓家族,還是愛新覺羅氏,他們都曾夢想著江山永固,國祚萬年。都心知人世無常,壽命短淺,但誰不戀階下眾人俯首稱臣,山呼萬歲?

一朝建成,紫禁城即宮門深鎖,與世隔絕。非但皇城,庶民連靠近內城亦不許。這九重宮苑,直如天上宮闕,謝絕一切不必要的參觀造訪,雖矗立於塵世,卻不啻為人間秘境。

以為這樣高高在上便是安全了,可太平深處深藏患難,江山社稷總不能如君所願的固若金湯,萬載相傳。那禍端不緣外侮,亦必起於蕭牆。所謂滄海桑田,在人間總是來得很快。

每一次改朝換代的巨變,山河泣血,滿目瘡痍之後會再有短暫太平。我相信,北宋淒冷如刀的月色下,那亡國之人發出“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的感慨,那“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的喟歎,並不隻會造訪失敗者。滄桑的惆悵和倦怠,偶爾也會不經意地掠過勝利者的心頭,在華麗的間隙,這憂傷太清淺,來不及思量,就已經消散,被眼前的良辰美景掩蓋。

580多年,從朱明到清朝,皇帝換過了一任又一任,除卻亡國之君、末代皇帝之外,誰真心深信了“夫盛者必衰,和會者別離”的道理?誰又曾親身經曆了“國破山河在”的悲愴?都以為,這人世間最奢侈的一個“家”,是金石永固、牢不可破的。

這是人的劣根性,不能從心底裏接納無常。目睹他人繁華時,輕謔以對,自詡看透世事;自己興盛時,卻妄想世事永恒,人事不變。到頭來,我們看到的是別人的無常,卻看不見自身的幻滅。

而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實的幻夢。它是曆史留給後人的恢弘樂章,提醒我們正經曆著的世間變幻和無常。

不知為何,隻要閉上眼睛,第一時間浮現在我心中的紫禁城的模樣,總是帶著日暮的蒼涼或是大雪的清寒,沉靜之餘讓人思緒萬千。或許,是我早已在心中為它定了性,開場的婉轉悠揚,逃不過終場的肅殺與岑寂。

從端門逶迤走來,恍若走入曆史滄桑。歲月無聲,宮闕無言,人事紛紛。天際,大片烏雲線條柔和,光影婆娑,像多少雙眼睛欲說還休,密雪紛揚中,多少往事升起沉下,無聲勝有聲。

每一位走過金水橋的人,仍是不能免俗地將目光落到太和殿上,這紫禁城最重要的一座宮殿。從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決意離開南京,重返故地北平開始,肇建一座舉世無雙的宮苑,就成了勢在必行之舉。而太和殿,作為這世間皇權最恢弘的象征,它的出世,也是指日可待。

王既有所命,民何惜所死。中國的老百姓一向是最懂得服從和付出的,上頭一聲令下,便願傾其所有。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用語言去細述當時營建這些宮苑的艱險,皇權所指,傾舉國之力亦不為過。耗費巨大,民眾死傷無數,在接近六百年的時間裏,這裏隻住著兩戶人家,一戶姓朱,另一戶,姓愛新覺羅。

永樂年間太和殿的柱子,由楠木製成。這些珍貴的楠木,多生長於川湖廣等地的群山峻嶺中,深藏於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隨時有虎豹蛇蟒出沒。入山采木的難度跟送死差不多,所以後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的代價。

太和殿(明永樂時稱承天殿,嘉靖時稱皇極殿,清順治時方稱太和殿)建成之後屢遭雷擊火劫,經曆數次重修。樹木的成長並不由皇帝說了算,到清朝時,即使耗傾國之力也難找出跟原先一樣的木材了,太和殿裏的龍柱,隻能用東三省的鬆木拚湊而成。

當陽光一點點滲入,漫過嚴絲合縫的金磚,繞過巍峨的龍柱,照亮禦座和禦座上方的“建極綏猷”時,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徹骨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