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記》&《荊釵記》

鼇頭可羨,須知富貴非吾願。

生活,就是心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碰撞交接的過程。有時欣悅。有時慘烈。得償所願或是粉身碎骨。

所有的曲折複雜都會有一個簡單的指向,矛盾也終將化解。人的一生,是用來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麽和如何得到的過程。

兜兜轉轉之後,發現苦心追求的正是自己早已擁有的,和驀然發現自己費盡心機也無法擁有一樣可悲。

在眾多汲汲以求的讀書人中,蔡邕和王十朋是特出的罕物,他們心思清明。自我隨和。

——題記

【一】

我翻遍漢朝史書,有漢一代,隻有三公九卿,未見有個牛丞相。蔡邕實有其人,乃東漢名士。生一女蔡文姬,文姬歸漢是東漢文化界的大事。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蔡邕娶過一位宰相千金,他的夫人亦不姓牛或趙。

這點不真,並不妨礙《琵琶記》成為一個好故事。我意欲通過它和《荊釵記》來傳達一些清潔的概念。這是兩個內核一致的故事。情節,在某些地方也有重合。

這點相似也不妨礙故事各自的走向和表達。這兩個故事裏的女主角都堅貞溫婉,賢良淑德,男主角的性格都具有清教徒的特質。清沉寡言,自我節製。他們象征著最具有中國傳統道德美感的人格。

《琵琶記》和《荊釵記》的開場,都是一幅天倫之樂的溫馨畫麵,孝順的子女為高堂賀壽。家庭美滿,子女在側。

幸福裏也不乏隱憂,風波就躲在平靜後。蔡邕的父親尋思著讓蔡邕上京趕考博取功名,錢玉蓮的父親一直惦記著自家無後,要為女兒尋一個終身。

麵對父親的催促。蔡邕表示,父母在,雙親老,不便遠遊。

麵對母親的催促,王十朋表示,盡快出發。

也許王十朋也有蔡邕一樣的顧慮。但艱窘的家境,寡居老母的殷切期盼都促使他必須把功名放在首位,有了功名才有能力照顧母親和妻子。

王十朋的生存壓力顯然要大過彼時家境還算優渥的蔡邕。

看上去雖然不同,實際上的動機卻很一致。他們都不是單純的為自己考慮,去追名逐利。

不是同一個春天,當王十朋懷揣著嶽父贈予的銀兩踏上了上京趕考之路,蔡邕猶在家中艱難抵製著父親的高壓。對於兒子的前程,父親比兒子更上心著緊。

親近自然,安貧樂道,本該是一個農耕社會自然的事。即使不能夠蔚然成風尚,也該在被讚美的和允許的限度之內,奇怪的是,人們對此不屑一顧,背離的義無反顧,貧民和農人不再期許自己的子女成為和自己一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人,而希望他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這時蔡邕已經成親,父親認為他應該緊接著跨入立業的階段。

蔡邕的理想和世俗標準背道而馳。他想:“雖然讀萬卷書,論功名非吾意兒。隻愁親老,夢魂不到春闈裏。便教我做到九棘三槐,怎撇得萱花椿樹。天那!我這衷腸,一點孝心對誰語?”

他顯得恬淡安然,並不像很多讀書人那樣急欲博取功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父親卻不領情,把他的從容理解為不思進取,貪歡戀愛。蔡父望子成龍之心壓倒一切,或許做父母的早已習慣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子女身上,想由子女來實現自己未竟的理想,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

父親不依不饒,咄咄逼人的態度讓他無可自辯,失去退路。

蔡母雖然站在他這邊,奈何也無法說服固執的父親。

蔡父聲稱:“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改換門閭。孩兒,你道是無人供養我,若是你做得官來時節嗬,三牲五鼎供朝夕,須勝似啜菽並飲水。你若錦衣歸故裏,我便死嗬,一靈兒終是喜。”

老人家放話,我死就死了,死了埋在土裏也要看你功成名就!抵不過父親的威逼。蔡邕隻得辭別雙親,辭別新婚兩月的妻子趙五娘,依依而去。看過太多誌得意滿意欲登龍的書生。蔡邕這樣被人逼趕著上考場的,相當少見。

這個男人心性潔淨,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如同在如今錯亂紛爭的社會中,有這樣一種自在。不管外界的價值財富如何動**激烈求進,不攀比,不嫉妒,建立獨立完整的精神體係,自在其間,觀花望月,飲酒下棋。

說來輕巧,真正能夠甘於平淡是多麽奢侈的事情。在那個以科舉功名為出路的社會裏,同樣不以社會的主流價值為念,不覺得功名在身就從此出人頭地,可以耀武揚威。這意味著內心擁有比財產更穩固更豐裕的財富。

【二】

兩位未來狀元走後,他們癡情的夫人苦守家中,二位女子孝順公婆,注意言行,道德節操堪稱完美。

無論是《荊釵記》錢玉蓮的“閨念”,還是《琵琶記》趙五娘的“妝歎”,無非都是表白思念丈夫的寂寞,孝順公婆的堅貞之心。

兩折戲比較,趙五娘的感慨更婉轉深長幽怨動人。她道:“翠減祥鸞羅幌,香銷寶鴨金爐。楚館雲閑,秦樓月冷,動是離人愁思。目斷天涯雲山遠,親在高堂雪鬢疏,緣何書也無?”

〔古風〕明明匣中鏡,盈盈曉來妝。憶昔事君子,雞鳴下君床。臨鏡理笄總,隨君問高堂。一旦遠別離,鏡匣掩青光。流塵暗綺疏,青苔生洞房。零落金釵鈿,慘淡羅衣裳。傷哉惟悴容,無複蕙蘭芳。有懷淒以楚,有路阻且長。妾身豈歎此,所憂在姑嫜。念彼猿猱遠,眷此桑榆光。願言盡婦道,遊子不可忘。勿彈綠綺琴,弦絕令人傷。勿聽白頭吟,哀音斷人腸。人事多錯迕,羞彼雙鴛鴦。

春闈催赴,同心帶綰初。歎陽關聲斷,送別南浦。早已成間阻。謾羅襟淚漬,謾羅襟淚漬,和那寶瑟塵埋,錦被羞鋪。寂寞瓊窗,蕭條朱戶,空把流年度。嗏,瞑子裏自尋思,妾意君情,一旦如朝露。君行萬裏途,妾心萬般苦。君還念妾,迢迢遠遠也須回顧。

朱顏非故,綠雲懶去梳。奈畫眉人遠,傅粉郎去,鏡鸞羞自舞。把歸期暗數,把歸期暗數,隻見雁杳魚沈,鳳隻鸞孤。綠遍汀洲,又生芳杜,空自思前事。嗏,日近帝王都,芳草斜陽,教我望斷長安路。君身豈**子,妾非**子婦。其間就裏,千千萬萬有誰堪訴?

獨守空房的冷清自不待言。當丈夫走後,她們都自覺放下曾經的青春妖嬈。不再在意容顏,無心妝扮,不惜冷落了妝台,黯淡了容顏。所有的心念都用來翹首企盼敬候佳音,在對丈夫無限期望的同時又深恐男人一朝得誌金榜題名眼界寬闊之後拋棄自己。

即使這樣心神不寧,在長輩麵前還要小心伺候,禮數周全,千萬不能被長輩看出你心不在焉,這又是耽於情愛的罪名——做好孝婦賢婦真是難得。

錢玉蓮尚有通情達理家境富裕的老爹幫助照應婆婆,如果不是她那貪圖富貴的姑媽和繼母不死心逼她改嫁孫大官人的話,錢玉蓮的日子應該相對好過。

而趙五娘則遇上了最麻煩的事情,蔡邕走後,任她勤儉持家,小心照應,一家人,三張嘴,坐吃山空,家道依然日漸中落了。

緊接著又遇上了荒年,饑饉是農業社會農民最大的災厄。一旦天公耍了性子暫時忘卻了下界黎民。賴以為生的土地顆粒無收,農民隻能欲哭無淚,除了祈求上蒼早日開恩之外毫無辦法。

趙五娘比其他人又更艱辛淒苦一些,一個婦道人家,守著兩個老人,平時連搭手幫忙挑水擔柴的人都沒有。無須刻意分剖,男與女的差別也清晰可見。僅僅是在勞動能力上,一個女人,怎麽也抵不過男人。男人在身邊,心裏無形中有支柱,有依靠的感覺和沒有依靠的感覺,生活起來,怎麽可能一樣呢?

趙五娘對蔡邕那麽多文縐縐思念的話語,其實都不及一句“你身上青雲,隻怕親歸黃土”來的痛切。我們該憤懣的,不是一個結婚兩月的妻子義無反顧地為丈夫付出,無怨無悔地照顧老人。孝義是任何時候都該堅持褒獎的。叫人憤恨的是,追名逐利的社會價值操縱支配了人們的生活,使得多少本該一起同事雙親,偕老百年的夫妻被迫離散。

安穩和樂的日子不要過,一定要出外求取功名,為功名二字驅策,勞碌奔波。等到回過頭,想回到往日的清淨安閑已不可能。

災難和打擊接踵而至,聯手對這個女人百般逼淩。這時趙五娘幾乎已經撐不下去了。她去領救濟糧,輪到她偏偏沒了,糧官念她誠實可憐,嚴命裏正把貪汙的公糧交出來抵給她,孰料糧官剛走,裏正就回來搶走糧食。悲憤絕望的她激憤之下幾乎投井,幸虧被鄰居張廣才攔下,張太公將自己領到的糧食分她一半。

饒是如此,日子也更舉步維艱了。糧食短少到足以讓公婆生疑——懷疑她獨自偷食。她無可置辯。事實上,為了省出口糧,她隻能躲在下處吃糠咽菜。

蔡母窺視到此景,悲慟之下,遽然倒地死去。老人以決絕的死亡來表達內心的遲疑和恐懼,對丈夫的埋怨,對兒子的思念,對媳婦的愧疚,對不知何時結束的饑餓的惶恐。千言萬語都隨生命的終結嘎然而止。

殘年終於在風中熄滅。又過了幾日,蔡父也淒然病故。將死之際,蔡父痛悔自己當初逼兒子去赴考,更恨不孝子一去音訊全無,又痛惜賢惠兒媳操持家業,恪守婦道。固執的老人寫下休書命五娘自行改嫁,含恨囑咐道:

(外)媳婦,都是我當初不合教孩兒出去,誤得你恁的受苦,我甘受折罰,任取屍骸露。

(旦)公公,你休這般說,被人談笑。

(外)媳婦,不笑著你,留與傍人道,蔡伯喈不葬親父。怨隻怨蔡伯喈不孝子,苦隻苦趙五娘辛勤婦。

他悔不當初。想起兒子當初的不願。他終於領會他的用心良苦。不是他不孝,而是他親手將他推上了不孝之路。

趙五娘看著死亡覆滅了公公的老朽的軀體,悔恨消折了他的風燭殘年,接下他如此硬冷的遺言。眼看著老人咽氣,她心裏驚涼到滴水成冰,短短時間裏,兩個親人故去。猝不及防的她連埋怨或思念蔡邕的時間都沒有。

眼下,安葬公婆迫在眉睫。剛剛與死亡擦肩而過,她隻覺得眼前幽暗,脊背發涼,死神就在身後,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伸手連她一起拉走。

假若,蔡邕回來,不要說一家團聚,可能連荒墳屍骨都找不到。

公婆雖然下場淒慘,至少死能相守。而她,現在,還能指望和蔡邕同穴而眠嗎?

死命按捺住不祥的念頭,她不敢想,怎麽敢多想。

【三】

《琵琶記》裏有人故去,《荊釵記》裏錢玉蓮的死也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逼近眼前。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王十朋遞回的家信被造假,在資訊極度閉塞的時代,查證一封信的真偽,隻能靠可能知道實情的人。但若這個人居心叵測,這封信又恰好是他偽造的,那麽,真相就很難在短時間內水落石出了。

和王生一起進京赴考的孫汝權名落孫山。功名非吾願也!衣食無憂的孫大官人瀟灑揮手,倒也沒有太在意。無意間偷看到王生的信之後,他對窈窕淑女錢玉蓮的覬覦之心又被勾起,轉而把剩餘心思動到娶錢玉蓮身上,偽造了一封信把原信調包,同時火速趕回溫州。繼續他拙劣卻險惡的計劃。

當錢父前來向他求證王十朋是不是休妻另娶時。孫汝權信誓旦旦的表示王生貪圖富貴另娶了宰相之女。

忠厚的錢父猶自將信將疑,王十朋是他親自挑選的女婿,人品他是信得過的,但這封信加上孫的證詞,讓這一切看上去是既成事實。

本來,孫拙劣的計劃不可能如此輕易成功,因為其中有太多破綻。奈何旁邊有兩個一心想拆三錢玉蓮和王十朋的攪事精。

一直反對錢玉蓮嫁給王十朋的繼母和“十三點”姑媽見機在旁邊攛掇。表示既然是姓王的不仁在先。休怪我們不義在後——兩個人兩張嘴,力逼著錢玉蓮改嫁。

錢父被吵得頭大如鬥。錢玉蓮抵死不從,指出信中的種種疑點。王母也不相信兒子會做出這等背信棄義的事情,可是,麵對氣勢洶洶咄咄逼人的兩隻母老虎,她又不能再為兒子申辯什麽。

坐立難安不知所措侵擾中,隻有兒媳堅決的態度讓她稍感安慰,略有信心。

錢玉蓮誓死不改嫁!

從第一天替孫家做媒的姑媽拿著孫家的金釵和王家的荊釵到她麵前要她選擇時,她就堅定了自己的選擇,絕不嫁品行惡劣,徒有錢財的孫汝權,她隻認同父親選擇的書生,傾慕家境清寒卻深有抱負的王十朋,情願與他同甘共苦。

她選擇了荊釵,我不要最好的,隻要最適合自己的。

當初繼母就對她的“忤逆”非常不滿,認為她不識好歹,阻斷了自己的財路,為此繼母大發雷霆,在家裏爭鬧不休,逼著錢父把玉蓮隻身嫁出去,一點嫁妝也不陪。

新婚的清冷寒酸,她熬過來了,王生上京後。父親將她和婆婆接回家住,繼母每日的冷言冷語,她也頂住了。更毋論那些秋露淒迷,寒蟬淒切的日子裏,她受著冷風,看著凋零漫卷的黃葉,聽著窗外秋蟲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呼喚,是如何捱過一天又一天。

當足以把人淩遲的寂寞都可以忍下時,還有什麽來自別處的壓力可以摧毀她?

她無懼威逼,卻擔心一時不慎落入圈套,難保清白,到時候既辜負了父親又辜負了丈夫。

思前想後,她趁夜投江自盡了。

黑夜是死亡的幫凶,迅速掩蓋了殘酷的真相,血腥險惡被水波抹去,江麵溫柔地連漣漪都不泛起。一個女人抵死的反抗,如此微不足道,就像一顆石子掉進水裏,“撲通”之後就銷聲匿跡!

如你所知的那樣,錢玉蓮並沒有死。

她被路過的官員所救,官員也姓錢,做了一個夢,夢裏有人告訴他江邊有節婦投水,叫他去搭救,他醒來之後覺得蹊蹺,就派家人在江邊打探,果然救起了錢玉蓮。

錢玉蓮訴說了自己的遭遇,錢大人見她貞潔可人,又確實是有家難歸。同姓的巧合讓他更覺得親切,他收錢玉蓮為義女。

王十朋不知道妻子的遭遇。他自身的經曆同樣曲折,高中之後,他滯留京城,聲名鵲起的他很快被姓萬的權相看上,要招為女婿。

姓王和姓蔡的書生都一樣,他們在剛剛踏入仕途之初就遇上了高官顯宦攔路,丟給他一個看似是機遇的難題,或者是看似難題的機遇:要前程還是要娶我女兒?當然——這兩者是捆綁銷售的。

姓王和姓蔡的書生都一樣,他們拒絕了宰相的示好。謙虛而堅決地表示自己配不上,糟糠之妻不下堂,換言之,我來考狀元,不是來考你女婿的。

宰相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大人們都很健忘,忘記自己也是當年也是個窮酸,也是這樣一步一步摸爬滾打裝了無數孫子後捱到了今天位極人臣的位置。當一個人顯貴之後就會自動洗底,淡忘往昔的寒酸和不堪,漸漸認為自己是個天生高貴,一言九鼎,容不得拒絕和侵犯。

向王狀元拋出繡球的萬宰相悍然表示要將王狀元的肥缺換掉,改調不肥的吉安。向蔡狀元伸出橄欖枝的牛宰相文雅一點,直接把小報告打給了皇帝領導。

皇帝領導自然偏向自己的宰相多些,立刻拒絕了蔡邕的辭職報告,並下旨讓新科狀元和宰相千金擇日結婚。

蔡邕聞訊,愴然無言,他內心慘傷,卻不可共人言。

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他的人生再次被斷然決定,先是父親,再是皇帝,總是有強大外力不斷幹預,脅迫他偏離自己的初衷。

而他內心仁慈,總是委曲求全,舍己從人。

戲中一段蔡邕的心理獨白催人淚下。

夢繞親闈,愁深旅邸,那堪音信遼絕。淒楚情懷,怕逢淒楚時節。重門半掩黃昏雨,奈寸腸此際千結。守寒窗,一點孤燈,照人明滅。

當時輕散輕別。歎玉簫聲杳,庾樓明月。一段愁煩,翻成兩下悲咽。枕邊萬點思親淚,伴漏聲到曉方徹。鎖愁眉,慵臨青鏡,頓添華發。

鼇頭可羨,須知富貴非吾願。雁足難憑,沒個音書寄子情。田園將蕪,不知鬆菊猶存否?光景無多,怎奈椿萱老去何?

自家為父母所強,來此赴選。誰知逗遛在此,竟不能歸!今又複拜皇恩,除為議郎。雖則任居清要,爭奈父母年老,安敢久留?天那!知我的父母安否如何?知我的妻室侍奉如何?欲待上表辭官,又未知聖意如何?苦!好似和針吞卻線,刺人腸肚係人心。

言猶在耳,我心下頓默,一時竟生茫茫之感,一如倦極的飛鳥。不是所有的書生在得到功名之後都會欣喜若狂。不是在所有的人眼中,富貴都值得用生活的其他價值來換取,蔡邕不是蔡邕,蔡邕是讀書人中更純粹稀少的那一類。可惜他的純粹,並不能使他得到赦免,隻能使他更痛苦。

更在某個深夜,當我讀到這段話時,逼我再次意識到“身不由己”這個偶爾被遺忘的殘忍真相。

是何處湧起的酸楚觸動了心腸,為什麽忍了又忍,仍是有淚欲流。

這一切都不是他的錯,人有多少事能夠自主啊?我們都不是為自己而活。決絕的對抗是激烈的美,而柔順的妥協,意味著曠日持久的自我犧牲。

【四】

皇帝難得有興做次媒,不成功,豈有此理?下麵人趕緊操辦起來!

蔡狀元就這樣莫名其妙被牛家強娶進門,心懷哀怨地成了牛宰相的東床。東床坦腹不坦腹。他心思滿腹。

平靜安逸的生活表象下隱藏著一個新貴不為人知的心酸。

強對南熏奏虞弦,隻覺指下餘音不似前,那些個流水共高山?呀!隻見滿眼風波惡,似離別當年懷水仙。

頓覺餘音轉愁煩,似寡鵠孤鴻和斷猿,又如別鳳乍離鸞。呀!隻見殺聲在弦中見?敢隻是螳螂來捕蟬。藍田日暖玉生煙,似望帝春心托杜鵑,好姻緣翻做惡姻緣。隻怕眼底知音少,爭得鸞膠續斷弦。

他隻得滿腹心事訴於琴,在錦衣玉食的團團裹挾當中,蔡邕抑鬱不樂,此時他的念舊顧清貧尤顯可貴,物質不能洗劫他內心對故人的思念,他不知道家人近況如何,被迫娶了新婦,對舊婦的虧欠更使得他對趙五娘念念不忘。

如泣如訴的琴聲,扣人心弦,前來探視的牛小姐被打動了。她衷心傾慕丈夫的才華,比起他的才華,他時時落落寡歡的樣子更惹她憐惜。

她不明白他為什麽明明坐擁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一切,卻依然孤苦的像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

她想為他解憂,卻分明感覺到他的閃躲。感情的進退如此奇怪,他的閃躲卻讓她更執意地想靠近。

結親時的小小波折被順遂的婚姻遮掩過去,蔡邕溫順地掩藏了心事,他不願把怨憤加諸在無辜的妻子身上。

牛小姐也隨之淡忘了說親時的那點不愉快,現在她很滿意父親的安排,蔡邕確實是理想對象。她至今不知道蔡邕在老家還有個妻子,而這正是他當初堅拒聯姻的原因。

為了不傷害女兒,牛丞相一手遮天解決了問題,同時對女兒隱瞞了這件事情。

蔡邕性格柔和,穩妥,他也掩飾的很好。

牛小姐很有見識。當初聽說蔡邕拒婚的時候,她不是覺得自己被侮辱了,而是對父親堅決要把自己嫁給狀元的主張不以為然。她想勸說父親不要強人所難,但有些話她有的確不方便開口,隻能私下對伺候自己的婆子婢女感慨:

百年姻眷,須教情願。他那裏抵死推辭,俺這裏不索留戀。想他每就裏,想他每就裏,有些牽絆。怕恩多成怨。滿皇都,少什麽公侯子,何須去嫁狀元?

我很質疑戲曲故事中高官的見識。天下士子千萬,狀元考試雖然第一名,官運卻未必是第一名,結親何必非狀元不可?狀元是名頭響,落到實處卻可能是個文職閑職,仕途未必有進士好。

京城待嫁淑女無數,押寶也不必都押一家吧!更何況,強扭的瓜不甜。我由此處開始欣賞牛小姐的通達了。然而一開始,牛小姐的性格看起來卻一點也不可愛。

牛丞相上朝公幹去了,婢女惜春偶爾在花園裏放肆玩一下,被小姐罵得狗血噴頭,這段戲看得我很不舒服,一個千金小姐,訓斥起丫鬟來一口一個賤人,真叫人驚詫,鄉野村婦略識禮儀也不至於如此口舌不淨。

這樣寫,雖然是作者特意強調牛小姐是個循規蹈矩的大家閨秀,宰相千金,但這樣的語言實在有失身份,牛小姐幾句話之間生生由淑女成了個潑婦。

這是作者用力過度,考慮欠妥之處。除去這點小小不善,《琵琶記》的整體語言都很妥當的,曲詞和諧優雅。

尤其是蔡邕的言辭,很符合他雅量高潔,無意於功名的性格。

終朝思想,但恨在眉頭,人在心上。鳳侶添愁,魚書絕寄,空勞兩處相望。青鏡瘦顏羞照,寶瑟清音絕響。歸夢杳,繞屏山煙樹,那是家鄉?〔踏莎行〕怨極愁多,歌慵笑懶,隻因添個鴛鴦伴。他鄉遊子不能歸,高堂父母無人管。湘浦魚沉,衡陽雁斷,音書要寄無方便。人生光景幾多時,蹉跎負卻平生願。

思量,那日離故鄉。記臨期送別多惆悵,攜手共那人不廝放。教他好看承,我爹娘,料他每應不會遺忘。聞知饑與荒,隻怕捱不過歲月難存養。若望不見我信音,卻把誰倚仗?

思量,幼讀文章,論事親為子也須要成模樣。真情未講,怎知道吃盡多魔障?被親強來赴選場,被君強官為議郎,被婚強效鸞凰。三被強,我衷腸事說與誰行?埋怨難禁這兩廂:這壁廂道咱是個不撐達害羞喬相識,那壁廂道咱是個不睹事負心的薄幸郎。

悲傷,鷺序鴛行,怎如那慈烏返哺能終養?謾把金章,綰著紫綬;試問斑衣,今在何方?斑衣罷想,縱然歸去,又恐怕帶麻執杖。天那,隻為那雲梯月殿多勞攘,落得淚雨如珠兩鬢霜。

幾回夢裏,忽聞雞唱。忙驚覺錯呼舊婦,同問寢堂上。待朦朧覺來,依然新人鴛幃鳳衾和象床。怎不怨香愁玉無心緒?更思想被他攔當。教我怎不悲傷?俺這裏歡娛夜宿芙蓉帳,他那裏寂寞偏嫌更漏長。

謾悒怏,把歡娛翻成悶腸。菽水既清涼,我何心貪著美酒肥羊?閃殺人花燭洞房,愁殺我掛名金榜。魆地裏自思量,正是歸家不敢高聲哭,隻恐猿聞也斷腸。

在我的價值取舍中,情深義重始終是不能割舍的前提。蔡邕的性格令我喜歡。身陷相府的他顯然不知道趙五娘在家鄉的遭遇,但他知道家鄉遭了災。始終存在不詳的預感。由始至終,他的誌向意趣都不曾趨於俗流。

冰清玉潔的人難以融入虛情假意的場合。看著身邊高談闊論的袞袞諸公,他們興致勃勃。蔡邕常心緒寥落,陷入遊離的孤獨。周旋於權貴之間的經曆更讓他清醒,厭倦。縱名滿天下又有幾人對你真心讚美?廣廈千間不過夜眠八尺,玉粒金蓴食之無味。醇酒美人,玉摟歡會又何嚐真正開懷一醉,心無掛礙?

他不以為喜,卻不得不強顏歡笑,曲意周旋。這就是生活。不自私的人,縱然自己不快樂,也不會忘記顧惜別人的感受。

【五】

與蔡邕內心徹底的抗拒背離相比,王一朋要顯得輕鬆一些。他的個人意願和現在生活的走向是一致的,母親在玉蓮投江後難以在錢家繼續住下去,北上來找他。

得知愛妻投江的消息,書生心痛昏厥。

她成了水底的孤魂,他在江邊祭她,將自己感情葬入水中,轉身成了斂默的男子,從此與情愛無涉。

帶著母親趕赴偏遠地方上任。與蔡邕一樣,王一朋內心也覺得為官不樂,功名陷人。

騰騰曉行,露濕衣襟冷;徐徐晚行,月照遙天暝。隻為功名,過離鄉背井,渡水登山驀嶺,帶月披星,車塵馬足不暫停。晴嵐障人形,西風吹鬢雲。

被功名驅策,身不由己。亡妻的影子縈繞心懷,讓他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淒涼的山風利刃一樣穿過胸口,內心的淒楚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無論是王十朋自願的順從,還是蔡邕不情願的順從。他們都按照主流價值的意誌,完成了從一個清貧士子到科舉魁首的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出戲裏,兩位作者不約而同用插科打諢的方式譏諷了科舉考試。考狀元就是兒戲。蔡邕和王十朋考狀元都如探囊取物,居然也沒有遇到隱私舞弊的現象,就那麽易如反掌的摘得了頭名。

笑過之後發現,滑稽的考試並不滑稽。它曲折地反映了讀書人對於科舉考試的矛盾和心酸。一方麵他們認同並依賴這種人生的晉升方式,另一方麵他們又對此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形式深深厭惡,對八股文嗤之以鼻。

滑稽的考官也不滑稽。一個不拘一格的考官,帶來的可能是眾多讀書人展現才華改變命運的機會。

有時候,製度的小小鬆動,稍稍改變成規,並不意味著摧毀破壞,而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驚喜。

一個看似光彩照人的轉變,扭曲的,除了生活的方式和節奏,還有他們當初逍遙自在的理想和心性。

當行雲流水的生活一去不返,身陷富貴泥沼的讀書人開始回味。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自己正用當初想念榮華富貴一樣的心境想念曾經的清貧恬淡。

前程如雲,舊事如煙。人在路上徘徊。

當功名富貴繁花似錦觸手可及,內心卻不可挽救地黯淡萎縮凋殘,渴望世界清淨閉塞,退縮成一兩個人的世界,歸隱林泉,觀花望月,渴望吃到當年吃厭的齏粥鹹菜。

卻又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被塑造成另一種人。身不由己的人,前進和後退都舉步維艱,隻能停頓,困於現狀。

其實可以看出,經過許多波折,王十朋對尚未正式開始的宦遊生涯隱隱已生厭倦之心。但他知道現在他不能退了。隻有勇往直前。

看到太多對功名汲汲以求的人,以致我們都忽略了還有另外一些人,是厭倦功名的,他們的心經曆過不同程度的清洗,變得更通透,更恬淡。

終於到達。勵精圖治,當一個人不在執著於私屬情感時,不再計較個人得失時。他由患得患失變得沉穩練達,開始掌控全局,胸有天下。

偏遠之地被治理地井井有條,而原先他應該赴任的富庶之地卻遭了災疫。許多人死於非命。

安定下來的錢玉蓮也沒放棄尋找丈夫,她派人前去任地去打探消息,隻得到王大人闔家亡故的消息,她並不知道此大人非彼大人,選派之事當年已被萬丞相做了手腳。

錢玉蓮聞訊,傷心欲絕,立誓為亡夫守節。這一對癡情那女隔著世間的山水,互以為對方身喪九泉。他們沒法約定,卻默默做了同樣的堅持。擁有同樣的執拗。

與你之外,再不言愛,這樣堅定過了一年又一年,就讓我一個人在此生根發芽,我不轉身,直到看到你走過來,與我重逢。

我想,不必刻意宣揚什麽過於嚴肅的意念,守節作為個人意願出現時,是要被肯定被尊重的,我以我的方式去祭奠我的情感,與他人無關。哪怕決絕到一死追隨,也沒有什麽不可以的,但若刻意把守節作為一種道德操守來宣揚,要求全社會普遍施行,每個女人非如此不可,那顯然就不近人情,惡毒且陰險了。

【六】

《琵琶記》和《荊釵記》都寫男女之間的深情忠貞,卻不膩膩於兒女私情,於男女之事更是少言。這節製在雜劇裏是罕見的。這也是我對這兩出戲念念不忘的原因。

錢玉蓮嫁王十朋隻以一個荊釵為聘,相守不過百日,離別卻整整五年,趙五娘新婚兩月就和丈夫分開,剩下的日子全在操持家計,贍養公婆。節製並不影響故事的精彩。

也算是一種雷同或巧合吧。兩對失散夫妻大重逢前的擦肩而過。一個在佛寺,一個在道觀——這算一個不落俗套的安排。無論紅塵如何叵測,這兩個地方多少還能對人有所節製,即使是短暫的回歸。充滿善念和期許。無論情節如何變動偏離。慈悲和清潔,是這兩個故事共有的清晰明確的主題。

在分開很多年以後,擁擠人潮中擦肩而過的臉,我怎麽恍惚認作是你?想走過去相認,卻又不敢貿然相認。

我對你的思念得太緊,緊緊抵住我的心。我不敢稍微縱容它,怕有一絲鬆動它就反噬一口。而這一口,足以要了我的命。

跪在佛前祈禱,心中明明滅滅,執著不散的願望就是再見你一麵,不管是生前死後,請讓我及早與你團聚。那端凝的佛低眉含笑不語,笑你我兜兜轉轉,還不知道,等的那個人,有時正經過自己身後。

現在,讓我看見你。淚水湧出,眼前大霧消散。終於,在有生之年,還有雲開霧散,水落石出的一天。

不得不提的是——這兩出戲裏的三個女人都是典型的標準淑女,謹言慎行足不出戶目不斜視。但她們並沒有因此變得性格寡淡思維狹隘麵目可憎。

錢玉蓮性格剛烈,對父母婆婆卻十分忍耐孝順。牛小姐豔若桃李,冷若冰霜。在丫鬟婆子麵前顯得過於端莊,無趣。當她做了妻子,在蔡邕麵前,她卻從來不乏生活的情趣,並且小心溫順,是個無可挑剔的妻子。

趙五娘也不軟弱,軟弱絕不可能有那麽堅韌的麵對困難的意誌。她買發籌錢安葬公婆,描繪真容帶在身上,化妝成道姑一路遠上京城。她也不盲目,盲目不可能千裏迢迢懷抱琵琶一路乞討上京。

對於失去音訊的丈夫,除了偶爾因思念難抑而心生幽怨之外,更多是對他的擔心。她並沒有過多的埋怨,懷疑。即使在牛府見到牛小姐之後,她也沒有勃然作色,大罵人家狐狸精不要臉。她委婉的陳述,得體的態度,暗自推動牛小姐心無抵觸地接納了她。

五娘沒有毫無原則的妥協。她與蔡邕一樣是那種天性仁慈習慣舍己從人的人,任何時候,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別人受難。他們三人的情況,即使是處在今天的社會,解決的方式也隻能是一個人退出,或者是三個人同時接納對方。沒有軟弱和妥協之說。

她隻是愛,隻是付出,愛的本身就帶有盲目的性質,而付出,隻是犧牲的另外一種表達。

也許她這些年過得很辛苦,但是,如果她不這麽做,違背自己的心性。她會活得更辛苦。

我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一切的路都是自己選的,所有的結局在看不見的時候早已寫下。上蒼隻是暫時遮住人的眼睛,不那麽快揭示結局。

被遮眼的人一直追問,我們為什麽活著?生活的意義為何?

最終的答案已經寫在生命的某處,等我們自己去發現。

人最終會接近一個不可動搖的事實,人不是為自己活著,付出比得到更貼近生命的原質。

蔡邕為父母付出,違心去參加科舉,趙五娘為蔡邕付出,在家鄉含辛茹苦,牛小姐也為蔡邕付出,接納了五娘,說服了父親讓他們還鄉守廬,以盡孝道。

牛小姐也是恪守婦道的賢婦。婦道要賢,賢而善諫,隻有愚昧不明和不懷好意的人才會把它曲解為毫無道理,毫無主見的服從。

當得知蔡邕的心事之後,她不惜和父親爭執,堅持要讓蔡邕回家探望父母。

麵對丈夫,她是深感愧疚的,覺得自己耽誤了他盡孝之心。後來,見到喬裝進府,饑寒交迫形銷骨立的趙五娘,麵對她的懇切,她被打動了,因此愧疚了。接納她,成為她補償他們倆的方法。這容忍和諒解。同樣不是無原則的妥協。

最讓我感動的是,戲中的男女都有一顆純善善感的心,沒有覺得自己的幸福理所當然,總能時時顧惜旁人,檢點自身。

在牛小姐的安排下,五娘與蔡邕書房相見,痛訴前請,爹娘的遺容前,夫妻抱頭痛哭。

雖然相處日短,但他們仍是患難夫妻。時日變遷,華發暗生。被摧折的記憶還定格在當年,我的如花美眷,襯你似水流年。

曾經,我們都匍匐於佛前,祈望慈悲引領你我再續前緣。

如今與你再度相逢,握你的手。我心悲戚歡喜,不管有多顛沛,經過多少辛苦。失而複得的滿足,足以抵過一切。感激上蒼許我們重逢,感謝你回到我身邊。感謝時間用分離見證了我們彼此從未背叛,感謝它見證了我的人生必須因你而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