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後記:品評林徽因的經典詩作

一、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麵風。輕靈

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品評:

本詩為林徽因為其兒子梁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以及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悅,此一說源於梁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不過後人也一說為悼念不幸罹難的徐誌摩而作,不過這一點無明確的參考資料可佐證,時至今日,創作初衷已無考證之必要,因為詩作本身已成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一首永恒經典佳作了,並被後人詠歎流傳。

二、記憶

斷續的曲子,最美或最溫柔的

夜,帶著一天的星。

記憶的梗上,誰不有

兩三朵娉婷,披著情緒的花

無名的展開

野荷的香馥,

每一瓣靜處的月明。

湖上風吹過,頭發亂了,或是

水麵皺起像魚鱗的錦。

四麵裏的遼闊,如同夢

**漾著中心彷徨的過往

不著痕跡,誰都

認識那圖畫,

沉在水底記憶的倒影!

品評:

本詩成詩於林徽因生命中最好的年華,詩中優美的語句將讀者拉回到了那似水年華之中。林徽因以詩歌為媒介回憶起了她的16歲時,那段“康橋”的經曆,詩作中出現的星、花、野荷、月、倒影,似乎為讀者勾勒出來一副美麗的康橋山水畫,真可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整首詩作,情景交融、風格唯美,似乎充斥著朦朧之感,讓讀者不禁產生聯想。詩作中,多處用到修辭手法,如“披著情緒的花”運用比擬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記憶中的那些美好回憶。又如“水麵皺起像魚鱗的錦”,運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康河波光粼粼的樣子,不禁令讀者想起,同時期的著名才子徐誌摩筆下的“康河的柔波”。林徽因說記憶中的花,是情緒的花,展開在記憶的梗上,四麵的遼闊如同夢一般。那麽這個夢,到底是什麽呢?是對未來的憧憬,還是對國家的期盼?其實林徽因一直感歎的,都是她一生所經曆的美好年華。而結尾處,林徽因提到的“認識那圖畫,沉在水底記憶的倒影”,這個“倒影”似乎承載著林徽因對於康橋的美好記憶,她這裏結識諸多良師益友,其中就包括徐誌摩,倆人曾在此談論詩歌美學,這份美好記憶,終將像那副圖畫,永遠沉在林徽因的心中。因此,不難解釋詩作為何能與《靜坐》一起在被刊載,似乎那時的詩人是真正地感受到了世間萬物的來和去都有一定的規律,猶如晝夜輪回、四季變化、繁花開謝,世間的一切人的情感變化都在這大自然中永恒不變的規律中不斷上演。讀罷此詩,也許我們可能會想到此刻的自己所一直追尋的,年少的我們總能因為收獲一個獎狀而滿足、買到一袋零食而歡呼、考了一百分而開懷大笑。但長大後的我們,麵對人生中的種種壓力,會產生愈來愈多的焦慮,似乎越來越不懂得滿足,總覺得人生艱難,快樂總是屬於別人。甚至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忘記了追尋那些美好的事物。而這首《記憶》其實就告訴讀者,人生的美好始終存在,雖然事實坎坷,但仍要不忘保持內心純澈,盡管生活滿目瘡痍,依舊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三、情願

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

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

但抱緊那傷心的標誌,

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

在黃昏,夜半,躡著腳走,

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

這些個淚點裏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

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經在這世界裏活過。

品評:

創作本詩時,林徽因恰好與曾苦苦追求自己的徐誌摩在北京香山見麵。整首詩作語言質樸,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情感卻有些複雜,例如詩作中直接使用了“沒有些牽連”、“再莫有溫柔”、“忘掉了我”等拒絕之詞,這些詞語難道希望徐誌摩忘記自己?還是對徐誌摩表達一種美好的祝願?不論是哪一種,林徽因的內心似乎都是痛苦的,畢竟在她的一些詩作中,還是回憶過與徐誌摩的一些過往。整首詩作,林徽因以落葉自喻,將矛盾的情感進行逐步消除,似乎在做一種雖不想放棄,卻又不得不放棄的痛苦掙紮。繼而,又用一種抒情筆調,表達了林徽因的內心情感,這種獨白式的情感表達,含蓄憂愁,充滿著矛盾,卻是與“你”在做最後的分別。最後,以委婉的方式表達出對“你”的拒絕。詩作,意境並不宏大,似乎隻是表達對徐誌摩的拒絕,就好像一個學生時代的女孩子,拒絕了一個男孩子的表白。但詩作中抒發的情感,卻是複雜矛盾,字裏行間都在表達一種忘卻與拒絕,可對於往昔的美好記憶,林徽因始終是無法完全忘卻的,對於徐誌摩,她始終也有緬懷。因此,讀到此詩,要結合林徽因其他的詩作來品讀。讀罷此詩,或許我們會想到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似乎也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人,曾經給予我們感動,讓我們相信人生的美好,這樣的人,我們又怎能忘卻呢?

四、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麵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裏搖。

到如今太陽隻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裏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品評:

本詩是林徽因為數不多的詩作中的一首優秀作品,然而這樣優秀的詩歌作品,卻似乎並沒有得到後世研究者廣泛關注與研究。詩作情感真摯,語言唯美,是林徽因在別墅養病時創作,整首詩是林徽因對她與徐誌摩之間真實的追憶與回溯,詩作抒發的情感,頗為複雜。林徽因與徐誌摩相識於年少爛漫的歲月,那時林長民正帶著女兒林徽因到歐洲遊曆。徐誌摩正在歐洲學習,聽聞林長民為人談吐非凡,便前去拜訪。倆人相見恨晚,兩人一起談天說地,談外國詩人的浪漫主義詩歌,建立了深厚情誼,分別之後,多以書信來往。從題目中的“那一晚”,這個時間的信息,可以看出詩作主要是回憶某人某事。林徽因整首詩借助意象“船”與“河”,營造了一個使具有朦朧美感的意境,而這樣的意境也仿佛再現了彼時的倫敦。詩作第一節中,描寫了繁星點點的夜晚,兩人彼此交談,卻各自懷有心事。“重愁”二字則直抒胸臆,點出林徽因內心的愁緒之深。這樣的描寫,也為下麵詩作情感的抒發,做了鋪墊。第二節中,主要描寫了對那一晚的進一步回憶以及對內心充滿矛盾的情感。這一節中,林徽因再次提到了她的船,可這隻船沒有航行在風平浪靜之中,而是在一種十分無助和危險的波濤之中,這樣的情境,似乎暗喻林徽因並未真正走出情感的困惑,始終在情感的海洋中徘徊,且充滿了矛盾衝突。“陰影”二字,則是表達林徽因的世界充滿了黑暗,但這並非是突出她個人處境危險,而是為了進一步寫出林徽因在情感上的痛苦。下麵提到的眼淚、白茫茫的江邊,可以讀到林徽因的痛苦極深,而這個“你”的付出與給予,恰恰是林徽因痛苦的原因之一,因為她難以忘卻。“紅花兒黃花兒”則是象征對方對自己的付出與幫助,這些恩情,令她始終無法忘卻。第三節中,“那一天”應為林徽因回憶起“那一晚”的一天,林徽因回憶起與對方的往事,難以克製的情感傾瀉而出,所以她要帶上弓箭,這一切是林徽因情感達到巔峰時內心的熾熱情感,噴湧而出,猶如火山爆發一般,表達對對方的真摯思念。最後,從末尾句“當年”二字,可以看出林徽因是描寫的是自己的美好回憶。整首詩作,內容上極具畫麵感,體現了林徽因豐富的想象力,情感上複雜多變,由婉約含蓄,轉為真摯熱烈,可見林徽因創作中的真誠理念。整首詩作富有音樂美,反映出當時新詩的特點。

四、靜坐

冬有冬的來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憶一把。

一條枯枝影,青煙色的瘦細,

在午後的窗前拖過一筆畫。

寒裏日光淡了,漸斜……

就是那樣地

像待客人說話

我在靜沉中默啜著茶。

品評:

本詩於創作於林徽因婚後,此時她與夫君梁思成的婚後生活很美滿,除了跟隨梁思成從事建築科學研究,在閑暇之餘,也從事文學創作。她這一時期的詩歌,在內容上大多以描寫個人生活為主。情感上則是抒發對生活的一些所思所想,反映一些關於愛的思想。因此在詩作之中林徽因投入的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很多,詩句唯美浪漫,韻律自然,富有音樂美。詩作中這一句“在午後的窗前拖過一筆畫”中,運用了比擬的修辭,而“拖”則用得極具想象力,也恰到好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午後日光斜照,讓窗上的寒霜融化,這樣的描寫,既能看出林徽因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另外也能看出她富有想象力的文學素養。《靜坐》整首詩作,從內容上看,雖然篇幅不長,卻意境深遠。林徽因用淡雅、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簡單安靜的北平冬日景象,林徽因此刻看著眼前美景,看到花,看到日光,想到這世間,春去冬來,周而複始,進而開始思考這世間美景的到底有什麽值得人去欣賞的呢?隻怕是每一處眼前的美景。因此,本詩就恰恰體現了林徽因詩作中的情景交融特點,她借鑒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原理,善於將景與情與理,進行完美的融合,繼而去表達對生命和自然情感的思考。自然中的萬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它的歸宿,而人們會因為自己的經曆,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這萬事萬物,此刻自己遠望冬景,享受著愜意的日光,在這寒冬之時,這份日光所帶來的溫暖,令林徽因感到十分美好。讀罷此詩,八十多年的今天,每當冬日午後,也許也會有人,沏好一杯茶,坐在窗前,透過窗子,品茗眺望那美好的冬景,享受這難得的溫暖與寧靜。

五、深笑

是誰笑得那樣甜,那樣深,

那樣圓轉?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閃著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動,泛流到水麵上,

燦爛,

分散!

是誰笑得好 花兒開了一朵?

那樣輕盈,不驚起誰。

細香無意中,隨著風過,

拂在短牆,絲絲在斜陽前

掛著

留戀。

是誰笑成這百層塔高聳,

讓不知名鳥雀來盤旋?是誰

笑成這萬千個風鈴的轉動,

從每一層琉璃的簷邊

搖上

雲天?

品評:

本詩主要讚美人性美與自然美。整部詩作表達出了對生命的歌頌。整首詩的意境不算宏大,卻也將人的意境、愛的意境與生命的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讀者讀罷感覺自己如飲下沁甜的泉水,食下淡淡的蓮子。林徽因的詩作,大多都用女性獨有的視角去描寫,所以需要讀者去品讀鑒賞字裏行間那細膩的心思,而這首《深笑》恰恰是最具代表的一首詩作,她呈現給我們的是新詩的獨特魅力。詩作中寫到三次笑,原本很平常的神態,在林徽因的筆下都展現得富有深意,第一層,甘甜與純真,象征著人性的真誠。第二層,美好與輕盈,象征著人性的無邪。第三層,動人與高亢,象征著人性的光輝。林徽因似在輕輕地吟唱,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化虛為實,瞬間就幻化成了無限的美麗,讓笑意充滿世界上每一處角落。言語柔美,但恰恰是這樣一種淡淡的吟唱,撩撥著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愫,扣人心弦,引人深思。令人不得不沉吟,思考生命的意義。詩作的結構上是六行一節,全詩由問句領起,層層深入,借鑒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複遝疊唱,具有回環之美。詩句由長到短,呈倒金字塔形,平仄相諧,音調和美,富有新詩特有的音樂般的旋律感。本詩表達了林徽因對人性美好的歌頌,令讀者不禁為其傾倒。

六、靜院

你說這院子深深的——

美從不是現成的。

這一掬靜,

到了夜,你算,

就需要多少鋪張?

月圓了殘,叫賣聲遠了,

隔過老楊柳,一道牆,又轉,

初一?湊巧誰又在燒香,

離離落落的滿院子,

不定是神仙走過,

僅是迷惘,像夢,

窗檻外或者是暗的,

或透那麽一點燈火。

這掬靜,院子深深的

——有人也叫它做情緒——

情緒,好,你指點看

有不有輕風,輕得那樣

沒有聲響,吹著涼?

黑的屋脊,自己的,人家的,

獸似的背聳著,又像

寂寞在嘶聲的喊!

石階,盡管沉默,你數,

多少層下去,下去,

是不是還得欄杆,斜斜的

雙樹的影去支撐?

對了,角落裏邊

還得有人低著頭臉。

會忘掉又會記起,——會想,

——那不論——或者是

船去了,一片水,或是

小曲子唱得嘹亮,

或是枝頭粉黃一朵,

記不得誰了,又向誰認錯!

又是多少年前,——夏夜。

有人說:

“今夜,天,……(也許是秋夜)

又穿過藤蘿,

指著一邊,小聲的,“你看,

星子真多!”

草上人描著影子。

那樣點頭,走,

又有人笑……

靜,真的,你可相信

這平鋪的一片——

不單是月光,星河,

雪和螢蟲也遠——

夜,情緒,進展的音樂,

如果慢彈的手指

能輕似蟬翼,

你拆開來看,紛紜,

那玄微的細網

怎樣深沉的攏住天地,

又怎樣交織成

這細致飄渺的彷徨!

品評:

本詩創作之際,林徽因正居住在北平,生活寧靜卻略有一絲清淡。“靜院”描寫的也就是林徽因居家的生活瑣事。整首詩作的風格有些淒清、清冷,抒發的情感也略顯迷茫與彷徨,或許是那個時代影響所致。本詩借鑒了中國古典詩歌“賦”的手法,仔細地捕捉某一日夜晩的院子裏的每一番景致,以及抒發麵對每一番景致中所產生的情感。第一節,林徽因主要描寫了院子的靜謐之美,從整體上,塑造了一個清靜的世界。林徽因通過圓又殘的月,慢慢遠去的叫賣聲,院子中的老楊柳與圍牆,滿院子的香氣,窗檻外的世界,為讀者勾勒出一副北平夜景圖。對於滿院子的香,讀者無法得知到底香到什麽程度,林徽因運用比喻修辭,說這香氣聞起來,仿佛“是神仙走過,僅是迷惘,像夢”,生動形象地點出了這香氣之濃,為詩作增添了朦朧之美。第二節,主要描寫了那個可以“指點”,可以感知的“情緒”。而“情緒”則是林徽因在寫作此詩的主要目的,但這“情緒”到底是什麽呢?這一節中,林徽因寫到那“黑的屋脊”“獸似的背聳著”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屋脊的形狀特點,又賦予了它生命的特征。而又像“寂寞在嘶聲的喊”,這裏就與前麵構成了動靜兩種不同的姿態,雖說這裏似乎是化靜為動,但是“寂寞”二字,才是林徽因所強調的。而下麵寫到“沉默”的石階,“支撐”斜斜的欄杆的“雙樹的影”,這些景物也都用比擬的修辭,去描寫它們的生命色彩。因而,這一節,表麵上似乎寫了動的一麵,其實是想突出眼前的靜。但為何又要去寫“喊”?這種矛盾的情感衝突,似乎也是林徽因自身的寫照,在這靜謐的世界裏,她與眼前的景物似乎同為一體,不甘忍受這種寂寞,也想要去“喊”。這一節,林徽因移情於物,融情於景,抒發了個人的寂寞之感。第三節,似乎是由現實轉為回憶。在這一節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清晰地出現了。詩作中,突然有一個“角落邊、低著頭臉”的人出現,使詩作視角一轉,由眼前之景,切換突然引發的回憶之中,轉而去寫過去某一日夜晚中的所見所聞,但正如詩作中所寫的“描繪一個夏夜(或許是秋夜),有人在那裏隱約地談論今夜的天”,這段記憶似乎並不是很清晰。這一節,所表達出的情感,正是眼前之景,引發了林徽因的回憶,想到曾經的某一個夜晚,也如今夜這般,隻是那段回憶,自己已然記不清楚了,又或許是記得清,卻有意不願記起。最後一個詩節,林徽因對前麵的內容進行了一個總結,表達出一種複雜的情感。她將“夜,情緒”比作是“進展的音樂”,仿佛在讀者耳邊響起。而“玄微的細網”又如何去“攏住天地”和“織成細致飄渺的彷徨!”又似乎在給讀者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令人捉摸不透,卻又回味無窮。詩作中,“情緒”是一個重要的意象,林徽因將抽象化的東西試著去具體化,讓人感到這種“情緒”可知可感,卻又無法捕捉。詩作中,將已經逝去的,正在進行的兩種時空觀,進行虛實結合,塑造了一種朦朧的意境。詩作的情感實際上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詩作中的抒情主人公的感知,即在詩作中寫到對眼前深夜的靜院的所見所聞,圓又殘的月,叫賣聲,香火,燈火,輕風,黑屋脊,石階,欄杆,樹影……,抒發了一種寂寞之感。二是林徽因本人對眼前之景的所思所感,觸動了內心的情緒,想到了曾經某一個夜晚,也如眼前之景一般,隻是時光流逝,歲月不再,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於是,兩部分交匯在詩作之中,突出一致的個人對離亂的愁緒,一種物是人非的人生慨歎。這樣的安排,也令讀者感受到詩作蘊含著林徽因豐富的想象力。

七、別丟掉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現在流水似的,

輕輕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鬆林,

歎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一樣是月明,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

隻使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

你問黑夜要回

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

山穀中留著

有那回音!

品評:

本詩堪稱林徽因所有詩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即使在同時代的其他新詩作品中,《別丟掉》也以它表達感情的獨特而富有美感的方式,被世人所讚歎。詩作從內容上分析,想抒發的也是一種朦朧而寂寞的情感。在林徽音的大部分抒情作品中,對過去的追憶,對自然的變幻產生淡淡的傷感與愁緒,對人性之美的讚頌,占據了她的情感天地,使我們感受著一種薄紗似的情感,猶如潺潺溪流,曼妙流動。詩作主要描寫了流水、山泉、黑夜、鬆林、明月、隔山燈火、滿天星鬥,山穀中的回音,為讀者勾勒出一副黑夜山景圖。林徽因通過這些景物的描寫,試圖抒發個人對過往的渺茫與彷徨,而這些景物,為全詩營造出一種淒清、落寞的氛圍,就仿佛那些昔日的美好仿佛眼前的流水似的,在山泉底,在黑夜,在鬆林,潺潺地流淌著,始終勾起自己所思所感,撥動著心弦。正如詩作中所寫:“你”也“仍要保存著那真!”,“一樣是月明,一樣是隔山燈火”,一樣有“滿天的星”如“夢似的推起”。抒情主體公的心中還眷戀著往日的美好回憶,隻可惜的是,此時此景,記憶中那個“你”,已經不在眼前。

詩作中,許多比喻用得很巧妙,許多意象的含義很複雜,本是借景抒情,又頗有深意,充滿了個人的獨特藝術素養。“你問黑夜要回那一句話”中的“黑夜”似乎並不僅僅是描寫眼前的黑夜之景,也暗含著林徽因此時的內心世界,充滿了迷茫與彷徨,在那樣一個國家動**的年代,似乎許多詩人都有這樣的情感。因此,詩作與其他詩作一樣,語言婉約淡雅,卻極具深意,值得每一位讀者去細細品味,認真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