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翻地覆慨而慷!

武植不喊口號悄無聲息地變革,悄然改變著大宋朝的官場,互相傾軋的現象明顯少了很多。上層建築的建設,製度的完善,帶來的是政通人和,勠力同心。

有了健全的規章製度作為保障,武植要實現富國強兵的計劃就會順利得多。下一步,他要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尤其是掃盲教育和軍事教育,並準備擴編華夏軍,整編軍隊,壯大宋朝的軍事力量。武植要做的事情,著實不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國強軍要靠技術進步來推動。

“潘武記”集團的煉鋼廠和水泥廠已經建造起來了,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試生產。很多技術難題都一一被工匠們攻克了下來,量產成為了可能!

在武植的謀劃下,如是傳媒集團在全國範圍內成立了六個分公司,擴招了很多員工和記者,專門進行政策宣傳和情報收集工作。西北環慶路慶州設立一個,麵對的是西夏和西北各路;北麵大興路大慶和東北興北路燕京各設立一個,專門應對遼國和北方各路;西邊成都府路成都府設立一個,專門應對的是吐蕃諸部和西南各路;東邊兩浙路杭州設立一個,專門應對江浙等江南一帶;南邊廣南東路肇慶府設立一個,專門應對嶺南各路。開封府公司總部則統領一切,輻射京畿路周邊各個地域。

快達運輸公司也在全國各路設立了分公司,擴招了很多物流人員,把運輸網絡連成了一片,這既拓寬了“潘武記”集團的銷售和運輸渠道,也便於日後華夏軍兵力的遠程投送,一舉兩得。

武植提請皇太後下旨,擴編華夏軍,增加兩個軍,每個軍滿員三萬六千餘人,加上原有的第一軍,三個軍合計兵力將近十一萬人,組成一個集團軍,集團軍總司令由武植擔任,副總司令則為燕勝。

在擴編華夏軍的同時,武植以特種作戰團為基礎組建了新的京師戍衛部隊,編製為一個師,其官兵都是從華夏軍中擇優選拔的,官兵待遇要比華夏軍更高,武植任命索超為京師戍衛部隊的統帥,職級等同於軍級,正五品。

擴編了華夏軍後,武植對冗餘的禁軍部隊進行了大幅度的裁員,把戰鬥力低下的禁軍裁撤了將近一半,隻保留了西北、西南、北方、東北等戍守在邊境的禁軍的整體編製,內地的禁軍裁員大半,把大部分老弱病殘的官兵都剔除出了禁軍隊伍,安置到各個地方去當小官小吏。裁員過後,八十萬禁軍隊伍隻剩下了四十五萬人,裁掉了三十五萬名官兵!其中西北禁軍保留十二萬,西南禁軍保留五萬,北方禁軍有八萬,東北禁軍有十萬,京城周圍及其他地方則共有十萬禁軍。京城周圍也僅僅保留了三萬禁軍,職責隻限於維持京城周圍的地方治安和緝拿匪盜,戍衛京師的大權則完全落在了華夏軍的手中。

裁員後的禁軍相應地提高了士兵的軍餉和待遇,但除了華夏軍訓練使用手榴彈、火箭等新式武器之外,其他的禁軍隊伍則還是繼續使用常規的武器,沿襲傳統的作戰方式,隻是多配備了騎兵隊伍,加強了禁軍的機動靈活性,提升了作戰能力。

相應地,武植也對廂兵、鄉兵和蕃兵進行了精簡改革,裁撤了很多冗餘人員,精兵簡政,七十萬兵員左右的廂兵、鄉兵和蕃兵,經過裁員,最終隻保留了四十萬人。兵員少了,待遇自然也提了上去,這些地方部隊的戰鬥力並沒有降低多少,反而變得更有凝聚力,戰鬥力也隨之得到了提高。

擴編好華夏軍後,武植在每個軍中增設了一個師的騎兵隊伍,在每個軍中都增設一個特種作戰團,按照第一軍的訓練方式開展強化訓練。而在這次華夏軍擴編時,武植一直想招攬的柴進、張清、晁蓋、戴宗、張橫、張青、方臘、方七佛等人竟然慕名而至,參加了華夏軍,武植當然是欣然笑納,把這幾個人直接就提拔為都頭,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本事。

而在山東濟州鄆城當私塾先生的吳加亮,則被武植的如是傳媒集團招攬於麾下,成了一名記者,並讓他分管杭州分公司,物盡其用。

武植讓皇太後出一紙詔令,把任職海州知州的張叔夜從千裏之外的海州調回了京城,並提拔他為正五品的都指揮使,讓他統領華夏軍第三軍,這是一個精通兵法的狠人,值得培養。

第一軍還是由林衝統領,而第二軍則由王進統領著,這兩人都是武植的嫡係,使用起來比較放心。

軍事改革完畢後,“潘武記”集團的煉鋼廠終於煉出了第一爐鋼水!當滾燙的鋼水流過冷水中,在如霧的水汽中變成一根根鋼棒和一塊塊鋼板時,武植是激動萬分。隻要經過不斷的改進,有了好的鋼材,那他製造槍炮的夢想要成為現實就為之不遠了!

而好事接踵而至,在煉出鋼水後不久,“潘武記”集團的水泥廠也出爐了第一爐水泥!當灰色的粉末出現在武植的眼前時,武植也是激動莫名。經過混凝土試驗後檢測得出,這批製造出來的水泥強度差不多在325號到425號之間,還沒有達到武植的最低標準!於是,武植要求工匠們通過控製水泥原料不同成分的比例和控製燒結時間等生產工藝來提高水泥的強度,至少要達到425號才算是合格的產品。

水泥廠的工匠們經過不斷地摸索探究,曆盡千辛萬苦,數月後,終於製造出了合格的425號水泥來。看著用這些水泥製成的混凝土塊,那硬如石頭的堅韌品質,武植知道,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425號水泥了!

有了合格的鋼材和水泥,武植的第一個民生目標就提上了日程,那就是修路架橋。武植計劃從京城出發,往陪都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澆築上五米寬的水泥路,並往西南的成都府、西北的會州、洪州、麟州、北方的大興府、東北方的燕京府都鋪上五米寬的水泥路,沿途經過京兆府、興元府、梓州、鳳翔府、渭州、太原府、延安府、真定府、河間府等地,相當於把邊陲重鎮與開封府連成了一片,以後投送兵力時可以通過四輪馬車來運送,既便捷又穩當。

在此基礎上,武植還打算往青州、揚州、杭州、江寧府、江陵府等重要的州府也鋪上五米寬的水泥路,便於通商運輸。

鋪路的事情,武植交給了戶部、工部和禁軍共同去完成,地方的廂兵和鄉兵參與維持秩序,並從各個地方募集民工來修路,不得強迫攤派,以自願為主,修路的工錢為每天二百文錢,這比一般的工種高了很多,一下子就募集到了足夠多的修路民工!

修路時開山炸石用的炸藥就使用新式的炸藥,由火藥局的人掌管,專人專管,武植並派出華夏軍的官兵前去指導使用,確保萬無一失。

眾誌成城,很快,從京城通往北京大名府的第一條水泥路就全線鋪通了。踩著腳下平坦而硬邦邦的水泥路,看著由鋼筋混凝土架設而成的新橋梁,世人皆驚,武植則很是高興,有了第一條水泥路作為樣板,那接下來的路就更好鋪設了!

總結了建造第一條水泥路時的經驗教訓後,通往各個地方的水泥路建造工程就全麵開花了,如火如荼地在宋朝境內展開。工錢和石料由朝廷出,而鋪設水泥路和建造橋梁所用的水泥和鋼筋則全部由“潘武記”集團提供,花費可不菲,預算在五千萬貫錢以上,其中水泥和鋼筋的用量就達到了驚人的一千多萬貫錢,武植趁勢擴大了煉鋼廠和水泥廠的規模,才堪堪滿足修路架橋所需的水泥和鋼筋。

數十萬民工一起使勁,人多力量大,不出三年,武植計劃中的水泥路就一一呈現在了他的眼前。四輪馬車駛過,平穩而快速,原本從京城趕到大名府需要走十天的路,現如今三天之內就可以到達了,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而到最遠的成都府,以前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現如今坐著四輪馬車,隻需要十五天就可以到達,省時又省力。

水泥路鋪通後,瞬間就拉近了宋朝境內各個交通要塞之間的距離,物流加快,也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但不可避免的是漕運公司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業務量銳減了三分之一,很多不是很遠的地方,人們都喜歡坐著四輪馬車往返京城。為此,武植果斷地精簡了漕運公司,成立了一個客運公司,購置了數百輛四輪馬車,用於客運,載客往返於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之間。

鋼筋和水泥不僅應用在修路架橋上,在民宅、堤壩、城牆上也開始投入了使用。武植在求是周報上發文,把鋼筋、水泥如何使用的方法和混凝土的配比都公布在周報上。同時,武植在華夏軍大營裏率先建起了使用鋼筋和水泥製成的混凝土營房,嶄新的、堅固的、不怕風吹雨淋的、整齊劃一的兩層樓式營房,讓世人歎為觀止!武植要推廣鋼筋和水泥,就不能敝帚自珍,人們使用得越多,“潘武記”就越掙錢,這是雙贏!

鋼筋混凝土澆築的堤壩固若金湯,防汛能力大大提高;混凝土澆築的城牆穩如磐石,提高了抵禦敵人進攻的能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鋼筋混凝土帶來的是一場惠及全體民眾和軍隊的偉大革命!

共和四年春,雖然槍炮還沒能研製出來,但並影響到武植的規劃。他從華夏軍三個軍中挑選出訓練有素的四萬步兵和兩萬騎兵,留下五萬人拱衛京城,武植親自領軍,帶領著這六萬人馬和數萬後勤隊伍開始出征西夏和遼國,在新式的軍隊與武器麵前,敵人觸之即潰。

兵貴神速,不出兩年,華夏軍在武植的領導下橫掃四方,先後滅了西夏、平了遼國,順帶著掃平了女真族的完顏部,活捉了李察哥、耶律延禧、完顏阿骨打、完顏宗弼、完顏希尹等人,一舉把西夏、遼國和女真族的疆域都納入了宋朝的版圖中!

在這些新的行政區域中,武植施行了優惠的賦稅政策和安撫政策,移民了很多的宋朝人進入這些地方,並允許漢人與黨項人、契丹人和女真族人之間可以相互通婚。

李察哥、耶律延禧、完顏阿骨打、完顏宗弼、完顏希尹等人以及他們的家屬,武植決定釜底抽薪,把他們都遷移到了真定府居住,好吃好喝地供養著。

滅了西夏、遼國和女真族完顏部後,武植趁熱打鐵,利用華夏軍南下之際,順手攻克了吐蕃和大理,把這兩個國家也並入了宋朝的疆域中!至於能作為糧倉的大越國和富產白銀的日本以及盛產高麗參的高麗,將會是武植下一步征服的目標!

就這樣,曆時三年,武植率領華夏軍征戰四方,四海鹹服,威脅到宋朝的隱患都被一一給拔除掉了,宋朝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武植就犧牲大了,當他三年後從戰場上歸來時,那胡子拉碴的樣子竟然讓武弘章、武思懿等七個小孩都認不出自己的爹地了,這讓武植很是無奈,哭笑不得,花了很多的時間才重新樹立起父子間的親密關係。這七個小孩都是他的五個夫人所生,四男三女,其中金蓮和柳月都生了兩個,一男一女,而箐箐和素素則分別生了一個男孩,天嬌生了一個女孩。

橫掃八荒的武植和華夏軍,建立了震古爍今的不朽功業,讓世人癲狂,也讓對他一直有微詞的新黨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如今的宋朝,不僅疆域擴大了數倍,而且國力也增強了數倍,變化之大,讓眾人如在夢中。

論功行賞,林衝、王進、張叔夜等人都被朝廷授予開國縣公的稱號,封大將軍,官升三級;燕勝與索超拱衛京師有功,燕勝封爵為開國郡公,索超則官升兩級,進爵開國伯。

武植則被皇太後劉清箐封為太師,進階開府儀同三司,封爵北平王,封地大名府,可居住在京城裏,不用去封地赴任。

武植的功勞太大,已經是封無可封賞無可賞了,但才十歲不到的小皇帝趙茂顯然還不能親政,皇太後還得繼續垂簾聽政,而皇太後劉清箐又離不開武植,所以武植雖然榮封親王後劉清箐還是把他留在了京城!

武植對於自己在哪生活都無所謂了,他已經徹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負韶華了!

共和十年,在世人的虔誠擁戴下,在朝堂上眾文武百官的倒戈下,十三歲的小皇帝趙茂隻能無奈地把皇位禪讓給武植,經過數次假模假樣地推脫後,年僅三十五歲的武植冠冕堂皇地登基為帝,改國號為中國!

趙茂則得到了武植的優待,被武植封為瑞親王,並留在京城裏居住,劉清箐也繼續享受到皇太後的一切待遇,這讓心有怨言的劉清箐漸漸平複了心氣,她也可以公開地跟武植在一起雙宿雙飛了!

自此,一個嶄新的時代終於到來,並在武植的手中繼續譜寫著輝煌的篇章!

真可謂,江山如畫,天翻地覆慨而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