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利欲熏心心漸黑

“來的剛好,剛好正缺人手做事呢,”梁慶路匆匆吩咐府吏去把陳子彬和周越叫來,隨後對陳東二人繼續說道:

“你們來之前,內閣應該給了你們一個履職箱?”

二人點點頭:

“箱子裏裝的是《北宋律法》,還有《職權概述》。”

“來黃州赴任的路上便看完了,要做的事也已曉然。”

梁慶路聽的鬆了口氣,在路上就看完了,說明這兩個年輕人是個利落人,辦事應該也會幹脆利落。

“內閣能讓你一人兼任州府司戶和永安縣縣令二職,說明內閣是認可你的。”

“既然已經到了,那就四處走動走動,先熟悉熟悉地方情況,熟悉過後就立刻履職。”

“話我先說在前頭,律法明文規定,不得以公謀私,所以接風宴之類是沒有的。”

“住就住在州府裏,州府後院有空置的屋舍。”

“去吧。”

梁慶路說完就擺擺手,表示你們可以各忙各的去了。

若是兩年前,有新同僚來赴任,必然要先考慮互相打好關係,為此至少得一起吃個飯。

但現在不同了。

都是吃公家糧的,赴任之後,各有各的任務指標。

想完成指標就得互相配合,你若有私心不配合我,我便也可能不會配合你。

待內閣下派而來的禦史過來巡考時,任務指標沒有完成,那便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你不行,就直接換行的人來。

梁慶路的任務指標非常艱巨——

靖康三年年底時,黃州的在籍戶數,要達到六十萬戶、三百萬人口。

這人口規模,超過了靖康年之前的開封了。

開封可是國都,是整個大宋最繁榮的州府。

讓黃州超越靖康年之前的開封,難度之高,難以言述。

目前整個黃州的戶數也才二十多萬戶,靖康元年時才不足十萬戶。

兩年下來,因著安民令、公養令等等。

以及州府從周邊遷民過來,還有收容流民,才使黃州人口翻了個倍。

離截止日期還有一年兼半載,梁慶路的壓力越來越大。

同樣的,陳東作為司戶曹總管,他的任務指標是使永安縣的在籍戶數達到十萬。

現在永安縣的情況如何還暫且未知,隻能先接了擔子,再慢慢去完成任務。

事不宜遲,二人剛想拱手告辭,務公院外就傳來匆匆的腳步聲。

來者並非周越和陳子彬,而是軍區區府之名戍守江岸的營尉蘇正。

“梁知州,張區將令我來傳話。”

“長江之漢水支流處忽然而來大批北上的流民,大有綿綿不絕的勢頭,張區將讓您去處置。”

“目前那些人正在被就地看押。”

“初時人數數百,現在已經過千了罷。”

聞聲,梁慶路下巴微微一掉,有些詫異的“啊?”了一聲:

“怎麽會忽然來這麽多流民?都是洪州過來的?”

蘇正點點頭:

“我對他們簡單盤問了幾句,他們稱,早前洪州的官府欺壓他們,此似乎惹怒了我們黃州的山匪。”

“黃州的山匪不知緣何偷偷過境去了洪州,將洪州的大戶和官府打劫了一通。”

“劫走的錢糧卻放到了他們的家門口,還留了字條給他們。”

梁慶路聽的一頭霧水,說的這是什麽話:

“我黃州怎麽可能有山匪!兩年多前那確實有,現在怎麽可能……”

話還沒說完,梁慶路忽然意識到了什麽——

山匪就山匪了,還頂著“黃州山匪”的名號?

目的?讓對岸洪州的百姓來黃州?

難道是有人在暗中幫自己的忙?是朝中的動靜?

好啊好啊!正愁任務指標呢!

他回頭看向陳東,語速飛快的說道:

“陳司戶,你來的可真是巧,這不,一批流民等著安置呢!”

“州府附近的三個縣暫時辟不出好田了,竟是些荒山荒地。”

“永安縣雖然有點偏,但剛好來了這麽一批流民過來,安頓到永安縣是極合適的!”

“永安縣因著偏僻,所以在籍永安縣的還不足一萬戶。”

“走走走!”

梁慶路廢話不多,立刻就叫蘇正領路,攜著陳東和歐陽澈前往江岸,接收洪州過來的流民。

陳東剛來就立刻要投身縣治之中,初時有些手忙腳亂。

但很快便穩住了心神。

幸好他們將“贓物”都帶來了,延遲發放安置金也可以。

叫歐陽澈友情幫忙在江岸接頭,又叫蘇正幫忙,每來一百人,就派一名官兵帶路,引流民前往永安縣。

他則立刻跟隨第一批流民前往永安縣,一邊熟悉永安縣情況,一邊就地安頓。

永安縣因著遠離州府,騎毛驢來往州府一趟都得一個多時辰,單趟腳程近四十裏路。

陳東選定一處平坦但荒蕪的地帶後,預留出一條坊街。

沿著預留坊街兩側,臨時問軍區區府借用了一批桐油布帳篷給新籍民落腳。

隨後一氣嗬成寫完一份預算申請,問州府領取縣治撥款。

撥款一到位,陳東便以付酬形式,雇用新來的新籍民投身建設之中。

完全遵循《職權概述》中指點的“以工代賑”辦法,使新籍民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安身立命的需要。

不知不覺,陳東從最初的手忙腳亂,漸漸使永安縣進入有序狀態。

流民也不茫然,男子忙碌於縣城坊街的興建,女子則在指定的安置地,用州府援助的石灰磚蓋起屋院。

一個多月後,永安縣從一處無人問津之地,赫然變成人煙氣息濃厚的熱鬧縣城。

從洪州而來的流民,使本不足一萬戶人口的永安縣,人口\暴增至三萬戶。

有些百姓人家漸漸得知黃州的各項安民政令後,紛紛使自家的青壯子女脫離原戶、自立新戶。

立新戶後,可從縣府得田五畝,田契、地契、戶口本,清清楚楚。

田壯夫妻頭腦簡單,不懂太多道理,從頭到尾都是跟著田氏親族一起。

他們做什麽,自己就跟著做什麽。

等他們反應過來時,自家的生活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眼看著以往抱團謀求生存的親族們,紛紛積極獨立、自立新戶,憑此以及憑著生兒育女,從縣府獲得了田和錢。

田壯羨慕,也隱隱開始怨恨自己的妻子那不爭氣的肚子。

成親這麽多年了,竟然連一個子嗣都沒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