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歌者在橋頭

我有點兒拿不準該怎麽叫他,就是那我見過多次的瘦臉的青年;倘在從前,比如一九四九年以前吧,我若叫他賣唱的那是絕對沒叫錯他的。但我要是那麽叫他,則今天一概的歌星們,似乎便也都成了賣唱的了,所以我不願那麽叫他。那麽叫他,對他是多麽的不敬;而我,起初隻不過默默地欣賞他,後來,竟生出一種揮之不去的敬意了。

我家附近有條小河,兩畔皆公園,對於城市而言,確乎算得上是兩處風景區了。一年四季,那裏是周邊居民流連忘返的地方。尤其從五月至十月的半年,又尤其在傍晚,簡直可以用遊人如織來形容。

小河上有數座橋,其中一座橋被馬路貫通,自然車來車往。但橋麵並不因而全都成了馬路的路麵,馬路兩旁的人行道也從橋上延伸而過,每一邊的人行道都有三米寬左右,於是成了小攤販們擺攤的寶地。

小攤販們偏偏選擇那兒賣些小東小西是有他們的道理的,那兒有公園的一處入口,進出之人絡繹不絕。

事實上那裏是禁止擺攤的,然而我們都知道的,小攤販們想要賺點兒錢貼補家用的決心都是很堅定的,於是那橋頭便成了他們與城管人員們的心理博弈之地。某一時期小攤販們占上風,某一時期城管人員們占上風。今年的六七月份,小攤販們占了上風。就是在那兩個月裏,我多次見到那瘦臉的青年。

偶爾,我也是喜歡散步的。

一日傍晚,我正在河畔走著,忽被一陣歌唱之聲吸引。那首歌我十餘年前是聽過的,當年挺流行,我也很喜歡。但歌名卻不記得了。至於歌詞,也僅記得一句而已,便是“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聽到久違了又曾喜歡過的歌,我的心情因之一悅。然而我聽出不是誰放的錄音,分明是有人在用麥克風高唱。並且,依我聽來,唱歌的人嗓音不錯,唱的水平也幾近專業。

出於好奇,我循聲而去,至橋頭,見唱歌的人是一個瘦臉青年。

天已經黑了,白天的暑熱卻一點兒也沒降,估計還有三十度高。一概的人們,皆穿得短而薄。有的男人,著短褲,趿拖鞋,手持大扇,邊走邊忽搭忽搭地扇。

相形之下,那瘦臉的青年,實在是穿得太與眾不同了。他穿一套綠軍裝,非是正規軍裝,是攤上買的那種。腳上是一雙解放鞋。那是我年輕時春夏秋三季常穿的鞋。在氣溫三十度左右的那一個晚上,不出汗的腳穿一雙解放鞋,一會兒工夫那也會捂出兩腳汗來。解放軍穿解放鞋,同時是穿吸汗性良好的棉線襪的。他提起褲腿撓了一下腳踝,我見他根本什麽襪子也沒穿。他頭上還端端正正地戴著一頂綠軍帽,也非是真正的軍帽,同樣是攤上買的那一種。

橋頭有路燈。在燈輝下,我見他臉頰上淌著汗。

他的臉形瘦得使我聯想到一個印象深刻的人,一個蘇聯的青年——保爾·柯察金。他的眼睛也像保爾那雙眼睛那麽大。帽簷下,那雙眼睛被橋頭燈的燈輝映得亮晶晶的。

有燈也罷,無燈也罷,人一過了朝氣蓬勃的青春期,眼睛就再也不會那麽明亮了。

我看不出他是否是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但他唱得朝氣蓬勃,而且,感情飽滿。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

我覺他唱得好極了。

那麽,他真的是一個賣唱的青年麽?

真的是。橋麵兩側的人行道上聚滿了人。看去,大抵都是在北京打工的人,都一動不動地聽他唱。那一時刻,除了有車輛從橋上駛過發出聲響,除了他在唱歌,可以說周圍一片安靜。連小販們,也停止了叫賣。

然而,聽他唱歌的人,並沒誰丟錢給他,這是他與賣唱者的區別。隻有當別人也想唱時,才須付錢給他。於是他將話筒恭恭敬敬地遞給別人,之後深鞠一躬,大聲說謝謝。說得真摯。

橋頭停著一輛經過改裝的三輪腳踏車,車上是邊角嚴密的鐵皮箱,有門可以雙開對關;箱內是一台二十幾寸的電視,電視上是卡拉OK裝置。別人要點唱什麽歌,由他代為調出。他實際上是在租設備,用他的麥克風,用他的設備唱一首歌兩元錢。

他所服務的對象是些和他一樣的外地青年。他們是進不起北京的歌廳的,但他們既為青年,某時某刻,肯定也會產生想唱一首歌的衝動的。他顯然了解此點。也顯然的,自以為發現了所謂商機。大概,還希望通過這一種亞文藝性的謀生手段掘到第一小桶金吧?

他唱,分明是企圖通過自己的歌聲激發起別人也想唱歌的興致,但那一個晚上,事實證明他的想法大錯特錯了。因為他唱得那麽好(在我聽來唱得那麽好),別人們在他唱完之後,反倒缺乏勇氣當眾唱了。隻有一個小夥子和一個姑娘向他討過了麥克風。小夥子勉強唱罷一首,任憑他再三鼓勵,怎麽也不肯唱第二首了。姑娘連一首也沒唱完就將話筒還給他了。他呢,躬也鞠過了,謝也說過了,還將兩元錢退給那姑娘了。姑娘不肯接,他硬塞到人家手裏了……

我聽到有人議論:“唱得還不賴,可我不喜歡他那身打扮!”“那叫行頭!為了引人注意唄。”“八成也為了省錢。可惜沒什麽公司包裝包裝他,要是有,不久又多一歌星!”站在我旁邊的居然是兩名城管人員,一個年輕,一個中年。年輕的問中年的:“管不管?”中年的說:“該管則管,不該管別管嘛。”“到底管不管?”“起碼現在先別管。”兩名城管人員一塊兒走了。那歌者,也就是那瘦臉的青年,見冷場了,一時有點兒不知所措。突然有人高叫:“再來一首!”於是,竟響起一陣掌聲。青年四麵鞠躬,接著唱起了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他唱出了一種如訴如泣的意味。斯時,一輪明月懸於橋頭上空,我見有人不禁地仰起了臉……

那晚,我聽他接連又唱了五六首歌才離開。我離開之前,他再沒掙到一份兒錢,但掌聲又響起了幾次……

我回到家,見電視裏也有歌星們在唱。他們身著的演出服華美奪目,他們背後的布景紅煙紫氣,歎為觀止。他們都比那橋頭歌者唱得好聽,可不知為什麽,縈繞在我耳畔的,卻依然是那橋頭歌者的歌聲。

連續數日,每晚我都去到那橋頭,每晚都能聽到那青年歌者唱幾首歌。我聽到的議論也多了,對那青年歌者的了解也多了。有人說他會唱一百幾十首歌……有人說他曾當過挖煤工,遭遇塌方,砸傷了腿,而煤窯主逃了,他沒獲得補償……有人說他還在一部什麽電視劇中演過一個戲份不少的瘸腿的群眾角色:但不知何故,那部電視劇一直沒播出……

肯向他討過麥克風唱歌的人竟也漸多,他的生意也就自然好起來了。然而,兩元兩元地掙錢,好起來了也分明是掙不到幾多的。

某晚,人們都散去了,他正要蹬上車離開時,我見那兩名城管人員又出現了。

中年的城管人員問他:“掙夠路費了吧?”

他點頭。

年輕的城管人員說:“‘十一’快到了,你還是趁早離開北京吧。以後我們再不管你,我們可就太失職了!”他點頭。

後來有一天晚上九點多時,下起了一場瓢潑大雨。我佇立家窗前看雨,似乎聽到他的歌聲。起初我以為自己是在幻聽,但他的歌聲持續不斷,東一句西一句的。我疑惑,推開了窗子。不是似乎,果然是他在唱!

天上有個太陽,

水中有個月亮,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他唱的還是根據我的小說《雪城》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之插曲!他已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喊歌。

我不但疑惑,以至於驚詫了。尋到傘,打算到橋頭去看究竟。突然的,他的聲音中斷了。我愣了愣,沒出門。

第二天早晨,天氣晴好。我懷著滿腹疑惑,匆匆走到了那座橋頭。

橋頭已經聚了不少人,圍著一地碎玻璃。

人們議論紛紛:“一掉雨點兒,咱們不都散了嗎?就那瘋子沒走,拽住他非要他再唱。瘋子說他如果不唱,自己就跳河。這河水兩米來深,瘋子真跳下去,那還不淹死啊?……”

“瘋子?……”

“那幾天總蹲這兒聽他唱歌的那個瘋子嘛!不少人都注意到過那瘋子,你沒注意到過?”

“你也走了,怎麽會知道走後的事?”

“我聽路對麵那雜貨鋪子的主人說的。他站在門口,把事情經過全看在眼裏了!為了那瘋子不跳河,他就一直唱。瘋子和他,都淋得落湯雞似的!雜貨鋪子的主人終於被他唱明白了,趕緊撥打110。可警車來晚了一步,瘋子撿塊磚砸了他的電視,還把他的頭拍出血了……”

如今,橋頭已被圍上了美觀的欄杆,擺攤已成嚴禁之事。

我,也再沒見過那瘦臉的、瘸腿的青年歌者。不知他還會不會出現在北京?不知他又在哪一座城市以他那一種方式掙錢?如果確有所謂上帝的話,我願上帝眷顧於他。上帝豈可拋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