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王朝》第二章 故土

一棵大樹,無論其枝葉多麽繁茂,長到離地麵多高的地方,維係其生長的仍然是地下的根係,終了,還是要葉落歸根,回歸故土。人和樹一樣,無論離開家鄉有多遠,無論是平凡人生,還是大富大貴,也終是脫離不了故土的影子,那裏的山水、那裏的食物、那裏的風俗、那裏的人情、那裏的一切,都如同烙印一樣永遠深深地刻在異鄉人的心底,時日再長,也不曾減少。

陽城縣,位於趙地,西接趙地省城中原府,南北各與中城、新城二縣相鄰,東臨鳳山山係,向東跨過鳳山,便是北省,從此再向東北七百裏處,即帝國之京城,因陽城戰略地位重要,又被稱為北省西門戶。曆史上陽城向為兵家所爭,一遇戰亂,便生兵火,當今朝廷常年派軍隊在此駐紮,省城的中原衛即在陽城縣設有千戶所,並建有關城,關城多坐東向西,作為北省防禦的屏障,這些都是當地鄉民所共知的,但這隻是政治軍事的需要,在太平年代,與鄉民百姓日常生活無關,真正和平時生活有關的,是陽城的這一方土地。

陽城的土地,從表麵看,與中原別處土地並無兩樣,當地鄉民世代以土地種植為生,墾荒種地,一年下來,遇到好的年景,可有些許餘糧,遇到幹旱之年,則連填飽肚子亦為難事,從陽城千餘年的曆史來看,因氣候原因,荒年竟占了一多半,因此實在算不得水草肥美、土壤豐腴之地。

但是,老天是公平的,在這看似普通平常的土地之下,卻賜予了極其豐富的寶藏,這種寶藏,在趙地其他地方亦有分布,當地鄉民於數百年前,便懂得如何開采利用這些寶藏,用來生火取暖。這種寶藏,當地鄉民稱之為——石炭。

石炭的源頭來自於植物,千百萬年以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麵上堆積而成一層極厚的黑色腐殖質,由於地殼運動不斷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係列複雜的變化,形成了黑色可燃化石。整個趙地,包括陽城,因為在億萬年演變過程中,極其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才獲得了九州大地所獨有的石炭資源。

當然,對於這些細節,陽城的鄉民是不清楚的,他們隻是通過世代相傳,知道石炭的用途和一些簡單的開采方法,因此將開采石炭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且,也僅僅隻是一種輕微的補充而已。

說是輕微的補充,首先是源於鄉民的農耕傳統觀念,耕田種地,仍然是千百年來,九州大地百姓共有的基本生存方式,隻有耕種,才能獲得糧米,獲得糧米,才能填飽肚皮,填飽肚皮,才能讀書入仕,為國效力,這是農業社會的基本觀念,而國家基於穩定、建設、戰備等方麵的原因,也需要將農業定位為國之根本,所以無論王朝怎樣更迭,農業為本一直被作為基本國策延續著,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位帝王,都把穀米豐收、人丁興旺,作為國家富強、政令有效的標誌,若是遭遇土地歉收、饑民遍野,則一定要上祈蒼天風調雨順,下令地方開倉救濟,所以於國於民,農耕都是最重要的根本。

陽城鄉民,忠誠於這一根本,他們奉農地耕種為本業,為了收獲穀米,一年之中的大半時間,都要忙於田埂之間。至於石炭,在他們的心中,地位則很低,那些東西隻是在農閑時,偶爾取來用於在冬天取暖,說白了,就隻是一些可有可無的附帶之物而已。

其實,對於石炭,陽城,乃至整個趙地,還有另外一種觀念,就是認為此物並非吉祥之物,每年,都有當地鄉民死於石炭開采,有時一次會死傷數人,造成一些人家失去親人和農耕勞力,因此,石炭也就更加成了遭人嫌棄之物,甚至有人相信,用石炭生火,會帶來厄運,因為這些石炭附著鄉民的血與命,所以,陽城當地一些人家,還在使用木柴取暖和作為燃料。

這種奇怪的現象,其實曆史上一直存在,就是一種新生事物從誕生之日起,到為人們廣泛接受之前,總要經過漫長的等待,在這個漫長的周期裏,首先是極少數人的認同、絕大多數人的反對,然後進入到爭論期,即圍繞這種事物的支持與反對觀點,開始逐步平衡,這個階段往往也是爭論最為白熱化的階段,所謂水火不容,勢不兩立,最後才會進入第三階段,即支持觀點占據上風,逐步壓倒反對觀點,最後達到意見統一,新生事物才得以大行其道。

但是,再好的事物,也具有兩麵性,新生事物利用好,可以發揮它的有利作用,但如果不能善加利用,甚至變為欲望的工具,那麽就必然適得其反,引來災禍。

石炭便是如此,起初,陽城鄉民沒有真正發現它的價值所在,他們無從想到,小小的石炭,善加利用後,竟有如此好處,日後給陽城帶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變化,讓大多數的陽城鄉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過上了比過去完全依靠農耕要好得多的日子,從此方麵說,他們可能世代都會銘記和感激帶領他們重新認識石炭、利用石炭的那家人、尤其是那個人,畢竟,以他們的傳統觀念和眼界,沒有此人,他們是不可能通過改變得到這些利益的。

但從另一方麵說,他們也很清楚,這個人通過石炭發跡後,又給他們帶來了深深的災禍,陽城多少鄉民因為此人而家財盡失、家破人亡,甚至整個趙地都幾乎毀於一旦,所以他們也深深地痛恨石炭、痛恨此人,從整個故事的過程和結局看,如果可以的話,他們是多麽地希望此人永遠沒有成為那個陌生的、無情的、甚至邪惡的“鍾大人”,而隻是他們所熟悉、所信任的那個“鍾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