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篇 天下(節選)

天下,指zhong國社會。取篇首二字為篇名。此篇可視為《莊子》一書的後序,同時又是zhong國最早的學術史專論。

【原文】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力不可加矣[1]!古之所謂道術者[2],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3]。”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4]?”“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5]。”不離於宗,謂之天人[6];不離於精,謂之神人[7];不離於真,謂之至人[8]。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9];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10];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11];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12]。

古之人其備乎[13]!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14]。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15]。《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16]。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zhong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17]。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18]。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19]。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20]。悲夫!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21]!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注釋】

[1]方術:特殊的學問,即道術的一部分。以:以為。其有:其所學,指所學得的特殊學問。

[2]道術:普遍適用的、包羅萬象的學問,引申為真理。

[3]惡乎在:在惡乎,即在哪裏呢?無乎不在:指大道無所不在。

[4]神:指天。明:指地。神明:指天道、地道。

[5]聖王:指聖者和人道。皆原於一:天道、地道、人道的作用都原於一。一:指大道。

[6]不離:不分離。宗:指道,指主宰萬物的道。天人:指與天道合一的人。

[7]精:指道的精微之處。神人:神聖的人。

[8]真:純真的性情。至人:至高無上的人。

[9]本:根本。門:指天門,萬物生死的進出口。兆:征兆、預兆。

[10]恩:恩惠。以仁為恩:用仁愛恩惠人們。理:治理。以義為理:用義來治理人們。行:行為。以禮為行,用禮來教化人們的行為。熏然:溫和的樣子。樂:音樂。和:調和。以樂為和:用音樂來調和人們的性情。君子:指輔佐聖王的賢者。

[11]法:法度。分(fèn),分守或職守。名,職稱。表:標準。參:比較。驗:驗證。稽:考查,考核。決:斷定。其:猶如。數:等次。一二三四:指上文提到的法、名、參、稽。齒:指序列等級。

[12]事:指耕、織、工、商的職業。常:恒常、不變、常務。蕃息:繁衍生息。畜:積蓄。為意:作為關心的事情。民之理:民之常情。

[13]古之人:指古代的聖人。備:完備。

[14]配神明:配合天地萬物造化的靈妙。醇天地:即準天地,取法天地。本數:道的根本,大的運數。末度:法度,道的末節。六通四辟:六合通達,四時通暢。小大精粗:指萬物不論小大精粗。運:運行。

[15]鄒魯之士:指儒士。縉紳,即縉笏而垂紳的儒服,也指儒士。多:各的意思。

[16]道:這裏都指言。

[17]zhong國:指魯、齊、衛、宋地區。時或:有時。大亂:指戰國時期。賢聖:指孔子與其弟子。察:通“際”。一察:一端之見解,指不全。自好(hào):主觀自信不變。

[18]明:知道。該:通“賅”,完備。遍:普遍。一曲之士:看問題不全麵的人。

[19]判:分割。析:割裂。理:常理。察:放散。容:盛容。

[20]內聖:將道藏於內心的是聖人。外王:將道顯露於外的是王。鬱:抑鬱。方:方術。

[21]反:通“返”。合:合在一起。

【譯文】

天下研究方術的人很多,都以為自己所學的東西無以複加、再好不過了。古代所謂的道術究竟在哪裏呢?回答說:“無所不在。”問說:“天道從哪裏降臨?地道從哪裏產生?”回答說:“聖有所生,王有所成,都來源於大道。”不離開道的人,稱為天人;不離開道的精微的人,稱為神人;不離開道的純真的人,稱為至人。以天為主宰,以德為根本,以道為出入口,能預見變化的征兆的人,稱為聖人;用仁愛恩惠人們,用義治理天下,用禮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用樂來調和人們的性情,表現溫和仁慈的人,稱為君子;以法度作為分守,以名號職稱作為標準,以比較作為驗證,以考查作為斷定,像數字一二三四那樣明了,百官以這些序列等級為列;以耕、織、工、商的職業為常務,以衣食為主要,繁殖生息,生產儲藏,使老弱孤寡都能得到撫養,這是治理人民的道理。

古代的聖人不是很完備的嗎?他們配合天地萬物造化的靈妙,取法天地,養育萬物,調和天下,澤及百姓,不僅明白道的根本,而且能夠貫徹法度的末節,六合通達,四時通暢,萬物不論小大精粗,都無所不在地運行聖王之道。古代道術明顯表現在典章製度的,舊時的法規、世代相傳的史書都有很多記載。那些存在於《詩》、《書》、《禮》、《樂》的,鄒魯的儒士和學者,大多都能明白。《詩經》是表達心意和誌向的,《書》是用來記載政事的,《禮》是規範道德行為的,《樂》是調和性情的,《易經》是用來預測陰陽變化的,《春秋》是講解名分的。典章數度散布於天下,而設立在zhong國的,在百家學說裏時常稱道。天下大亂的戰國時期,賢聖隱晦,道德天下不統一,學者各執一端而自以為是。就像耳、目、鼻、口各有各的知覺功能一樣,不能相互通用。猶如百家眾技一樣,各有所長,有時也有所用。雖然這樣,但不完備又不普遍,隻屬於看問題不全麵的人。他們分割天地一致的完美,離析萬物的常理,放散古人道術的整體,很少能具備天地的純美和相稱於天道地道的盛容。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暗淡不明,抑鬱不發,天下的人各自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方術。可悲啊!

百家迷途不返,必定和大道不能相合了!後世的學者,不幸不能看到天地的純真和完美,不能看到古聖人道術的全貌,道術要為天下所割裂。

【原文】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1]!芒乎何之[2],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3]。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4]。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5]。其辭雖參差而詭可觀[6]。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7]。其於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8];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9]。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10]。

【注釋】

[1]芴漠:恍惚茫昧。芴,同惚。天地並與:指有形而言,天地與我並生。神明:指無形而言。

[2]芒:通茫。芒乎:忽乎,恍惚變化。何之:何去何從。

[3]適:往。萬物畢羅:萬物與我為一。羅,排列,羅列。歸:歸宿。

[4]謬悠:迂遠。謬,通繆。荒唐:虛誕,誇大。無端崖:無邊際,意思是廣大。恣縱:無拘礙,放縱。儻:指偏儻,片麵。不以觭(jī)見:不偏不倚。

[5]沉濁:深沉汙濁。莊語:莊重,是大言的意思。卮言:無心的言論。曼衍:漫衍,散漫流衍,不拘常規。重言:為人所重視的言論。寓言:寄托他人說的話。三言均見《寓言》篇。敖倪:猶傲睨,指輕視、驕矜。譴:指責。瑰緯:奇特,不平凡。連犿(fān):婉轉、隨和。

[6]參差:或虛或實,長短、高低、大小不齊,不可定。(chù)詭:奇異,變幻。

[7]造物者:指天地。外:超脫。

[8]本:指道。深閎:深邃。肆:放縱、顯露。

[9]稠適:合適。稠,本字為調。上遂:上達。

[10]應:順應。其來不蛻:源源不絕。芒:通恍。昧:暗昧。未之盡:沒有窮盡。

【譯文】

恍惚茫昧而沒有形狀和軌跡,變化而沒有常規,生死與天地並存,與神明和造化同往!惚惚恍恍到哪裏去,飄飄忽忽往哪裏去,包羅萬物,不知哪裏是歸宿,古代的道術有屬於這方麵的。莊周聽到這種治學風尚就很喜好它。以悠遠的論說,以荒唐的言論,以沒有源頭和邊際的言詞,時常放任而不片麵,不持一端之見解。認為天下深沉汙濁,不能講莊重的語言,而是以無心的言論來推衍,以重言使人信以為真,以寓言來廣泛闡述道理,獨自與天地的精神往來而不輕視萬物,不拘泥是非,和世俗相處。他的書雖然奇特卻婉轉無傷道理。他的言辭雖然變化無常卻奇異可觀。他的內心充實而無止境,上能與造物者同遊,下可與超脫死生而無終始分別的人做朋友。他以德為根本,對道的闡述既弘大而又精辟,深遠而放縱;他以天為主宰,精神境界與真理相吻合,並達到了最高點。雖然如此,他在順應變化和解說物的束縛時,道理是沒有窮盡的,源源不斷,恍惚芒昧深遠,沒有盡頭。

【闡釋】

《天下》共有八章。所選文字分別為第一、第六章。第一章綜述古代的道術及其流傳狀況,最關鍵是提出構建“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形態。後世的新儒學對此多有發揮。第六章說明莊周的學說是天道的體現,已達天人之境;自敘莊周的精神特質和心態性格,對我們理解莊子哲學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