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命懸一線大仙救

一個又一個術士滔滔不絕的從各個角度,不同典籍上,來證明一個結論:那就是殺公孫鞅。用此人的人首,人血,到岐邑東莊姬三家祭已死牡馬,女嬰,方才能解秦之災難!否則,秦國公必亡今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刻。

在眾考官一致首肯後,眾臣馬上跪請秦公!秦公麵對這一切,早就無話可說。他目視一遍群臣後,隻見所有大臣、貴族全都怒目直視公孫鞅。秦公慘慘一笑後又迎上鹹陽令、少府令、三個大將軍、敖將軍、郎中令的乞求目光。公孫鞅鞅雖然麵不改色的端跽那裏,但秦公自知他此時的心情。秦公哪能親刃公孫鞅呢?

秦公在眾目睽睽之下,清了清嗓子,一臉肅穆的說道:“大上造鞅,秦之勳臣也。鞅不從東入秦,秦無今日。寡人無今日。天雖示兆,殺鞅保秦。鞅也一再求寡人,要用命保秦、保寡人命也。但寡人寧可死,也不願鞅死!寧違天道……”

眾臣一聽,如同天塌地陷。也不等主公說話,就紛紛群起而叩首泣勸、群諫!

公孫鞅一見,主公竟被逼得淚流滿麵而跽不住正席時,走出來怒喝:“眾等無須死勸!聖人曰:士為知己者死!今鞅得此機緣挽秦於危,鞅之榮也。”說完,當眾撥出了佩劍。就要自刎。虧得敖豹等幾個將軍眼明手快,各自抽出佩劍擊掉了大上造手上是劍,再把大上造一把抱住,這才止住了公孫鞅的自殺。

數十貴族、臣子,一見公孫鞅的自殺,被幾個軍吏攔住,端是大怒,竟然各自抽出了佩劍,把幾個保護公孫鞅的將軍,給圍了起來,連秦公的數吼也全然不顧。台上的武士,又被一幫有預謀的文臣們,擋在了台外而不能上,眼看著一場血戰,就要在台上展開。正在此時,隻聽台外的執事郎突然高聲喊到:“偓佺大仙與雍城祖廟卜祝到!”

秦公已經被氣傻了,跽在席上木然不動。護著衛鞅的幾個將軍,護著主公的景監、白虎、鹹陽令、少府令心中一喜。公孫鞅鞅依然是一副凜然臉色。圍著的大臣、貴族,急忙收劍。隨著喊聲一看,果真是大仙駕到。一壇人趕忙跪迎!頂禮拜見大仙。

從台下飄然而上的是位黃須長至膝的白發老人。手持竹節累累杖。足登麻屢。身著長袿黃褂。頭挽一麻葛巾。兩眼炯炯有神。大肉鼻、闊方嘴。一臉喜色,笑哈哈地請眾人起身!又笑哈哈的對秦公賀喜。

秦公這才收心定神的趕緊給大仙頂禮膜拜的回禮。

鹹陽宮卜祝一看是大仙親至,在致禮起身後要報號。

哪知偓佺大仙手一擺,說道:“無須多言,山民盡知。山民本不願理此等閑事,是見秦公心誠,方來說點。唉!這也要怪文王。他獄中推易,泄數了天機。可,也並不是死鑽周易,就能得岐黃之術的。而能知天語者,皆為能頓悟之人。

諸位!都知道,馬生人,事甚奇。何為異生?違常則異也。天,常以異變來告眾生莫違天道。故周室宗廟廟祝奏簡秦公:道有妖邪之人,從東入秦,害秦、危害秦主命。你等之人,又從不同典、史處證明了周室宗廟廟祝之言也。從你等之學、之識、之術而言,能如此算是盡展才華了。但是,這馬生人,史、典均無記載,所以,你等的這種解說,在山民看來,也就多屬牽想之言了。

山民如此說,你等肯定是不服的。這樣吧,那山民就按你等所學,也可按你等所說的方式和方法,來對馬生人一事解說一、二;請你等聽聽!假如山民說後,你等認為如果不妥的話,也請上的台來,山民正好與之討教一、二。你等認為如何啊?”

台下、台上,不管什麽人,那個不知道偓佺大仙的鼎鼎大名。平時見一麵都難,現在能借這個馬生人之事,見上大仙一麵,磕頭拜見,那都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眾目睽睽之下,還真沒有個敢上有膽子上來,與這位偓佺大仙討教一、二。

偓佺大仙一看,沒有人出來打擂台,就嗬嗬一笑的說道:“那既然沒有人出來說話,山民我,就先拋磚引玉吧!

馬為乾卦,女為離卦。乾主君,離主公侯。金異,則正示公異升為君也。君降之為公也。金異,馬生女,為母;母則萬人之源。周因此源而王天下,莫不示秦將王天下乎?金異,馬異生於秦西北周之太廟,莫不示秦將代周,周廟易器與秦。上數推斷,不正合秦國公宏願,一統六國天下之誌嗎?

再則。龍異,異在從離卦變升為乾卦。這種變升之吉卦的卦象,你等怎麽可以判斷為凶卦呢?而且,還講此卦應之在了秦國公的體病上?

眾所周知,魚躍龍門則為龍。龍至乾卦則寓為君,這也以秦代周之大勢相合也!豈可能妄斷推為:毀秦之萬世之業呢?

從五行看;金異則木異。木主東,東異則亂。亂源於聖賢離、奸妄留。六國在東,東亂則六國亂,秦則亂中取勝六國也。木亂,金則安。聖賢則移萬木生於西秦。秦方有聖賢助,才能由弱成強。強則才能亂中有實力取六國,代周室也。天子致伯於秦,就是佐證。

對於馬生人一事,山民暫不論虛妄,但這一定是天意。岐邑乃是周人瑞祥之祖地也。始祖後教民稼檣,帝堯拜為農師而傳福後世,可曆經了數十代。現在,曆代君臣、官吏隻知享稼檣之福,不知稼檣之苦,還從不重農桑,親稼檣。今隻有西秦,隻有秦公還在重農、愛桑,親耕其田、親播其種、親收其禾;故,秦才得大興而得天喜。

天授岐邑馬生人,是告眾生莫忘稼檣!稼檣之獲,人、馬一體,缺一不可也。馬拉犁與人割禾,屬天之同物、同用。故,天要秦稱霸後,富不忘稼檣,年年祭田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