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生死大逃亡(10)

緊接著就是雙方都因為第一輪的撞擊而減低了速度,變成了長兵器的戰鬥。雙方的戈矛手,在馭手的保護下,廝殺開來,這才將雙方的戰績拉平,各自的車陣勉強都保持著不亂。

雙方的輕車軍,第一輪交戰,魏軍勝,但秦軍也沒有敗,依然在戰車減少的情況下,與魏軍殺的難分難解。但輕甲武士就不同了,因為魏軍是攻方,僅僅一個四十步到二十步之間的跑步,就讓魏軍折損了上百武士。等魏軍跑完這二十步,才與以逸待勞的秦軍接戰。

秦軍前麵是一排長兵器,魏軍要迎著這些長兵器衝了上去!雖然魏軍的第二排有刀劍手,用刀劍撥開秦軍的長兵器,但秦軍的長兵器如蛇吐信,連續不斷的向魏軍迎麵衝來的胸膛刺去,你就是再眼明手快,也有失手的時候,這失手,就是一條魏軍第一排持長兵器武士的性命。當然魏軍也英勇,有的即使被刺中,還依然挺著自己的長兵器刺向秦軍,與秦軍同歸一盡,但攻方的弱點就在這裏,你在跑動中,他穩穩站著。你怎麽可能有站著的刺得準,所以,這一接陣,魏軍又死傷上百,秦軍僅僅死傷十數人。好在魏軍用兩三百人的代價,衝進了秦軍的戰陣,雙方都沒有了優勢,全憑各自的本事,公開、公正、公平的打了起來。

軍隊與軍隊之間,特別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對之間交戰,那可不是混混打架,混戰成一團的瞎打,而是十人一隊,在什長的指揮下,排成五人一排的兩排陣,前麵是長兵器負責攻擊,後麵是短兵器帶著盾牌負責保護,再才是用短兵器擊殺長兵器漏掉之敵。所以一般的排成方陣的戰陣,都是兩百人一排的,那是為了一個旅的旅帥好指揮,旅就帶著五十人的衛隊在兩側指揮,方便隨時補漏。在戰國初期一般都沿襲春秋的戰陣,出陣的最小單位是旅,再才是師兩千人,也就是四個旅,實際出戰是兩千四百人。因為旅帥有五十人的衛隊帶旗手、鼓手,師帥有兩百人的衛隊帶旗手鼓手,他們的衛隊和旗手、鼓手一般不算人數。即使是在攻擊和防守中變陣,也是按什為最小單位來變的,而且是通過鼓聲或者旗子的搖動來指揮。

魏軍是攻擊方,所以一衝進秦軍的軍陣,就變成攻擊戰陣中最典型的倒三角戰陣,也就是五人一組,三人持長兵器在第一排,兩人持短兵器在第二排,一人持弩誇劍的在第三排。第一排衝鋒,第二排掩護,第三排抽冷子用短弩射殺敵軍在負責與友軍聯絡,傳達上級指令,觀察進攻或者撤退線路,並負責指揮;所以,最後一個人是五人中最機靈、武技最高的一個。

秦軍是防守方,排的是五人一組的最典型的防守陣型,即兩排戰陣,第一排長兵器,第二排短兵器兼弩手、兼盾牌手,在保護第一排的同時,也抽冷子用短弩射殺對方的敵軍。

雙方一接陣,最先是長兵器的交戰。交戰雙方都是按著自己的鼓聲點的節奏,來刺出手中的兵器。後麵一排就一手持劍,一手持盾的緊張地看著對方,隻要一看見對方的兵器刺來,而且被第一排遺漏,就躍上前用三尺多的圓盾牌迎了上去,替前排的戈矛手擋著;所以交戰中的戈矛手從不考慮自己的安全,他眼裏隻有對方的敵軍,隻管玩命的刺出手中的兵器即可。而後排持短弩的武士,就手持裝好弩箭的短弩,跳跳騰騰的左右折騰,其目的就是看對方誰沒有被保護,隻要被他發現,抽冷子的就是一箭,一般來說,在短短的三、五步範圍內,隻要扣動扳機,一般都是應聲而倒的,還沒有發現有人能躲過。

雙方一接陣後,魏軍的鼓點就密集起來,秦軍馬上跟著加速。雙方的軍士就不得不習慣性的加快了手中戈矛的刺殺速度,一時間,就隻聽刺殺時整齊的呐喊聲和噗嗤一聲的刺中人體的聲音,接著就是嚎叫聲和人的倒地聲;但煞那間就被新的一輪刺殺時的呐喊聲所掩蓋。這時比較是就是雙方軍士的勇氣和平時的訓練與武技了,看誰刺得準或狠!看誰的第二排眼睛毒或快!

講刺得準或狠,秦軍強於魏軍。因為在第一通鼓聲響過後,這大約半刻時辰,雙方都有一片刻的歇息時間,所以按規矩都後退一步,用於後麵的人來補充前麵戰損人的位;在雙方補位換人時,魏軍倒地的人比秦軍多。講第二排眼毒或快,魏軍強於秦軍。因為在換人補位時,魏軍倒地的人都被後排立刻拖走;而秦軍雖然倒地的人少於魏軍,但受傷的人卻不魏軍多得多,多到後排根本就來不及將其扶著退後,第二通戰鼓又響,魏軍挺著戈矛就已經刺到眼前。這魏軍也是凶狠,第三通鼓比第二通鼓還快,搞的秦軍漸漸的跟不上魏軍的節奏了,戰損的武士,也逐漸提高,在第四通鼓停之後,戰損就遠遠大於魏軍了。

這秦軍也是了得,在第五通鼓響之時,秦軍由於沒有人來補第二排人的位了,索性不要第二排的掩護了,隻把第一排的人補齊後,就不要命的向魏軍撲來!因為秦軍的戰損太大,隻能組成兩百人一排的五排戰陣了,而不像魏軍還能組成七排戰陣,兩翼遊走指揮的人還沒有進去補充缺損的戰位;而秦軍,兩翼遊走的人,都已經補充進去了,隻留下指揮的軍吏、旗手、鼓手了。

秦軍這一發狠,竟然充分的發揮了秦軍的特色,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的殺出血性來,第一排手持長兵器,完全是用人體來為第二排、或者第三排的武士開路!第一排的武士用自己的肉體壓倒了魏軍的長兵器或者短兵器後,後麵第二排持著長兵器的武士,就直接捅到了剛剛斬殺了秦軍的魏軍武士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