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元正

和瀚文分手後,明和看時間尚早,突然想去探望二兄。

好在這裏離大慈恩寺不遠,明和想著心事,不知不覺走到了慈恩寺。

正遇上休息日,來大慈恩寺燒香拜佛、觀佛塔、逛寺廟的善男信女人山人海。

許多老百姓,帶著孩子來寺廟聽講座,讓孩子從小多感受佛家恩澤,希望孩子一生平安喜樂。

明和走過熟悉的路線,突然站住了。

這裏,是他上次追上鑒真的地方。

那日,他氣喘籲籲地追上掉了度牒的鑒真時,鑒真用一種驚訝地眼神看著他,當時明和沒有查覺任何異樣。

此時,遲鈍的他好像突然明白過來。

自己來看二兄,隻是一個借口。

原來,他真正想找的人是鑒真。

李川知道,鑒真是揚州人氏。當時的揚州,是僅次於長安、洛陽兩京的繁華城市。

李川的語文學得不好,隻記得唐詩裏有“十裏長街市井連”、“夜市千燈照碧空”等,就是描繪揚州當時興盛景況的。

揚州不僅商業繁榮,而且人文薈萃,佛教文化也很發達。

鑒真生逢此時此地,加上父親也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

他此次來長安,雖說是受具足戒。但主要是想在長安學習佛法。

學成後,鑒真回到揚州,擔任大明寺主持,教授戒律。

鑒真大師去日本之前,在中國弘法期間,曾行經廣西、廣東、江西、湖南、浙江、江蘇等地。傳授菩薩戒,不但淨化了人心,而且也淨化了社會。

即使後來不幸失明,仍然到處講律、授戒、建寺、造塔、修寺、救濟貧民。

他走到哪裏學到哪裏,既從書本上學,也從實踐中學,真可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明和不知不覺被鑒真吸引。他想,既然上天安排他來到大唐,一定會讓他再次遇到鑒真。

明和不知道應該去哪裏找鑒真,隻好先去找二兄打問。

一個小沙彌告訴明和,慧心師兄正在做佛事。

明和再問:“小師傅,那請問上次在這裏進行具足戒儀式的鑒真大師還在本寺嗎?”

“小僧不知。”

明和好失望,本以為上天會安排他和鑒真的再次相遇。

想想大唐現在也是七、八千萬人口的泱泱大國,自己有幸能遇到遠道而來的鑒真,還真是緣分!

至於這緣分從哪裏來的,明和也不自知。

明和等了半個時辰無果,隻好走了。

回到家裏,明和看到客廳坐著一位陌生的中年婦女,正和母親說話。

明和沒有在意,回自己房間看書去了。

等那婦人走了,明和從母親那裏知道,她是附近的一位媒婆,來為大兄說親。

按照唐代的戶籍製度,明言已經是“丁男”,確實到了成家的年紀。

阿娘說,這家的姑娘父母是農民。家在豐邑坊。

姑娘今年十五歲。據媒人說這孩子長相端莊秀麗,平日在家紡線織布,愛護弟妹,孝敬長輩,是個能勝任長媳婦的孩子。

明和一聽姑娘年紀,頓時急了,他衝母親喊:

“阿娘,她才十五歲,是不是太小了些?和孩兒年紀相仿。”

母親看著一向穩重的明和突然急了,嗬斥他道:

“你這呆子,阿娘十四歲就嫁給了你父親。十五歲已經不小了!明年過門也就十六了。再不嫁人就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

明和知道,古人壽命短,所以結婚很早。

但聽說未來的大嫂僅僅比自己年長一歲,他還是不能接受。

想到兩個天真可愛的妹妹,十年以後就要嫁做他人婦,明和簡直覺得不可思議。

盡管知道母親生氣了,明和不死心,再問母親:

“阿娘,長兄在長安城外護城保國,如何能回家相親?”

明和想出種種借口阻攔此事,仿佛想保護那個15歲的女孩子。

母親解釋道:

“不打緊,明言他有假呢!隻要你父親同意,阿婆(媒人)可以先去姑娘家提親,等一切妥當了,再喚你大兄回家迎親即可。”

明和問母親:“阿娘,大兄和姑娘還沒見麵呢!”

母親說:“迎了親自然就見麵了,以後見麵的時候多著呢!”

母親沒有明白他的意思,明和耐著性子說:

“阿娘,明和覺得不妥。如若他們互相不喜歡,一輩子在一起多痛苦啊!如若他們提前見麵,互相了解愛慕,以後結婚了也會和和睦睦,這樣多好!——應該讓大兄回來見上姑娘一麵。”

看明和如此著急,母親勸他:

“明和,你說的也有道理。但你大兄回來一趟不容易,短暫的假期應該留給他們新婚的時候。再者,娘和你父親也是迎親第一天才見到,和兒不必為此事過於焦慮。”

明和聽母親這樣說,知道自己是無能為力了。

他歎了一口氣,轉身回屋了。

接下來,家裏開始忙活起來。

別的事情還在其次,主要是蓋房子。

父親母親一合計,三個兒子年紀都不小了,準備在院子西麵蓋一排新房。

新房正中兩扇大門。走進其中一間,是為客房,客房裏套著一間臥室。

兩套新房結構相同,隻是一間臥室朝北,一間臥室朝南。

明言是長子,阿娘準備將朝北的新房布置為大兒新房。

明和沒想到,靠著父親和坊裏的鄰居幫忙,新房子很快就蓋好了——唐代人真是個個聰明能幹!

此時,已近年關。

長兄和二兄均不能回家過年。

長兄此時已經收到父親來信,知道三、四月裏要迎親,元正期間不能休假。他希望多攢點假期,回家以後好好休息一陣子,所以沒有回來過年。

二兄在寺廟,每年正月裏,是大量香客進香拜佛、布施捐贈的高峰期,更不能回家。

此時,唐玄宗下了《假寧令》: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

元正,就是春節大年初一。隻不過唐代還沒有“春節”一說,唐代叫做“元旦”、“元日”或者“正元”等。

唐玄宗一共給了七天假:除夕及之前三天,和初一(即元日)、初二、初三。

有白居易詩為證: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頻。

子時一到,街上鍾鼓齊鳴,辭舊迎新。

大唐時還沒有火藥鞭炮。隻有“爆竿(亦稱爆竹)”,明和拿出準備好的爆竹點燃,因為竹節中有空氣,被火燒爆的時候會劈裏啪啦地響。

明和同阿玥、阿璐一起給父親、母親行禮:

“孩兒祝福父親、母親大人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父親、母親受過祝福,請孩子們坐下,案子上擺放著茶點、屠蘇酒、五辛盤、假花果、膠牙餳。

白居易詩中有“歲酒先沾辭不得,被君推做少年人”。

說得是唐代飲酒以年齡幼長為序。從少到老一輪下來,年長者連三杯,以示安慰,稱之為 “藍尾”。

意思是年長最長,當仁不讓地成為最末一人,連飲三杯。

唐代人過年愛吃甜食,比較著名的就是“膠牙餳”。餳,大致就是今天所說的“麥芽糖”。

是用小麥、大麥或者糯米製成的甜品。明和嚐了嚐,它比較粘軟,不如現在常用的蔗糖。

在當時的大唐,甘蔗製糖法剛從國外傳入不久,蔗糖還很不普及,一般老百姓見不到。

所以,膠牙餳已經算是貴重的美味食品了。

初一早上,蘭陵坊家家戶戶院子裏豎起長長的竹木竿,竿頂飄揚著紙或布做的長條形旗子。風來抖動,稱為“幡子”。

阿娘告訴明和,今日會昌寺法師文漵,要開講《華嚴經》,據說文漵法師被認為是長安城中俗講第一人,希望明和能帶著妹妹們陪她去聽俗講。

明和高興地答應了。

新年假日裏,人們入寺聽法師俗講,感受到九天佛國的無限美好,驚歎行善積德的諸多神跡,充滿了對生活的無限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