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慈恩寺
第二天一早,明和在二兄的呼喚聲裏醒來。
想到馬上要去寺院,明和加快速度收拾。
明和在大唐生活的幾個月裏,深深體會到,佛教已經成為大多數唐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活在大唐,作為一個標準的大唐人,就一定要對佛教文化有所了解。
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經是顯學,僧人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有這麽多有品位的僧人,自然寺廟也就非常有品位了。
比如,明和今日要來遊玩的長安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國立譯經院,也是長安城最宏偉壯麗、規模最大的寺院,占進昌坊半坊之地。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後(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並增建了“翻經院”。
隨後,太子李治令西遊天竺取經的玄奘法師,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經院,繼續從事佛典翻譯工作。
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太宗皇帝為玄奘法師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儀式。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月,玄奘法師欲於大慈恩寺端門之陽造一座高三十丈的石塔。
建塔的目的,一是用於安置、保存玄奘法師西域請回來的經像。二是借之以顯大國威風。三是作為釋迦牟尼佛的故跡垂世,供人瞻仰。
這座最初用於盛放經書的石塔,就是著名的大雁塔。
李川作為西安人,自然遊覽過現代的大慈恩寺。
但他知道,他遊覽的大慈恩寺是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代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的。其餘院落早已**然無存。
正因為如此,今日明和遊覽的可是正宗、原版的慈恩寺!他能不激動嘛!
明和一路上跟著二兄,邊走邊聊。很快到了進昌坊。
進昌坊位於長安東南方向,占地之大,超出明和想象。
聽二兄講,大慈恩寺共有十三庭院、屋宇一千八百九十七間,重樓複殿、雲閣、禪房並有塑像。僧人三百多人。
明和除了看到剃度的眾多僧人,還看到許多像農民的百姓忙忙碌碌在幹活。明和好奇地問:
“二兄,這些人是做什麽的?”
明貴看了一眼說:
“你說的‘淨人’呐!其他還有一些是佃戶、雜役。他們都是幫著寺院幹活的。”
明和問:
“他們有奉金嗎?”
明貴答道:
“那要看是什麽身份了。”
根據大唐對僧人的福利顯示,某些僧人是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的。
但他們自己不種地,一般都是把土地出租給普通農民,也就是佃戶。自己隻要按時收租就行。
有些僧人不但有土地,還有許多產業。不過,一般都是委托商人操作的,他們隻管收取費用。
佃戶們除了平時要交租金給僧人,還要額外承擔寺院裏的一些雜務,比如幫僧人們買菜做飯,整理僧人們的小金庫等。
因為僧人是看破紅塵的,所以,這些俗事都是由俗人代辦的。
此外,寺院裏的‘淨人’,也是分兩個等級。
對待上等淨人,寺院提供衣服和飯食,而下等淨人,就什麽也沒有了。淨人的構成比較複雜,不過大部分是自願來寺院幫忙的。
寺院繁忙的時候,還會出錢雇用一些臨時工來幹活。
聽了二兄一番講解,明和恍然大悟。他感慨說道:
“二兄,在三弟看來,僧人的生活比地主過得還舒服。”
明貴被明和一語說中,打著哈哈說:
“也可以這麽說。不然,二兄為何勸你剃度呢!”
明和感歎道:
“真是沒有想到啊!”
看三弟如此大驚小怪,明貴又說:
“三弟,你沒聽大家說,如果大唐是個能分成十份的大圓餅,那僧人們已經占了七、八份。”
明和想起坊裏的窮百姓,說:
“唉!僧人的金庫越來越滿,百姓的日子還是很清苦的!”
明貴反駁說:
“三弟,也不盡然。沒有收入的僧人一樣貧窮。像某家,就要給仙逝的人超度,為活在這世上的人祈福。這就是二兄的主要工作。”
二兄還告訴明和:
唐中宗以來,達官貴族紛紛營建佛寺。豪強富戶們往往利用出家為僧來逃避賦稅、服役。
這樣以來,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也減少了國家的收入。
明和聽了,不由感慨萬分。
大唐盛世,經濟與文化高度繁榮,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活躍。出現了像玄奘法師這樣的佛教高僧、大翻譯家,為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非常巨大的貢獻。
但也有許多乘機渾水摸魚、斂財貪戒的僧人、為富不仁的達官貴族肆意壓榨窮人,貪圖享受。
明和遊覽著整座大慈恩寺,這裏有各種花草樹木,有的明貴,有的稀有,觀賞價值很高。
二兄告訴明和,大慈恩寺定期“俗講”,觀者如雲。
明和自作聰明地說:
“二兄,這種講座三弟見得多了,一定是講一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再順便讓大家買些什麽,推銷推銷寺廟的東西,增加些收入罷了。”
明和腦子裏想的,就是他作為李川的時候,母親常常被“請”到會展中心,聽老年人健康講座。
開始一兩次,講座上還免費給聽課的老人發幾個雞蛋。第三次,就開始推銷他們的保健產品。
這些老年人就像被洗了腦一樣,高高興興拿回一堆亂七八糟的保健品,還高興得不得了,仿佛占了天大的便宜。
李川的母親就被騙了小一萬。但老人渾然不覺,李川勸她,老人還要生氣。
李川看老太太樂得受騙,也無奈了。
這會子,聽二兄講大慈恩寺的講座,明和一猜就是騙錢的。
明貴搖頭說:
“哪裏哪裏!大慈恩寺的俗講有說有唱,為大家講述的都是佛經裏的故事。不要說善男信女,就是小孩子聽了,也能感受佛家恩澤,會一生平安喜樂的!——三弟,你小時候不是經常來聽俗講的嘛,如何能忘記了?”
明貴的一番話,驀然讓明和驚醒,他給二兄認錯:“二兄見諒!三弟糊塗了!”
明和有些慚愧,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真是罪過。
二兄繼續說:
“到了節假日,大慈恩寺還會有廟會,廟會期間,有盛大的佛事會在寺內舉行,很多百姓前來參觀,場麵甚是壯觀!”
“三弟你還沒有見到過迎佛骨吧?”
明和納悶地問道:“佛骨又是什麽?”
明貴介紹說:
“佛骨就是佛祖的舍利,皇帝認為此物吉祥,曆來皇帝陛下們喜歡把寺廟的舍利迎回皇宮,以求佛祖保佑。”
明和這下聽懂了,他說:“哦,二兄早說舍利愚弟不是就明白了嘛!”
明和不知道佛骨,但舍利多少還是聽說過的。
皇帝迎接佛骨的儀仗隊必須嚴肅、安全、謹慎。把佛骨請出來的時候,要舉行盛大的送佛骨。
老百姓趁此機會在路邊等著,想著遠遠看一眼佛骨也是會沾染福氣的。
皇宮裏,為迎接佛骨,皇帝會派宮人采購最好的佛教用品、經幡和各種香燭,更新佛骨的“日用品”。
佛骨還要聽音樂。迎接佛骨的一路上,太常音的樂工一路要演奏回宮。
這樣的迎接儀式,來回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錢財。
但大唐的人們如此喜愛。對佛祖的信仰,在人們看來,是一種普世的人生觀。
迎佛骨的過程,莊重兒而神聖,一切的花費都是應該的,越多才越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