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棲居——王維

明月來相照

有一種高潔,是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

你寧靜、淡泊。

於是,在你的心裏,自有你的桃花源:

《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一首美麗的詩,一幅美麗的畫。詩裏的“竹”,詩中的“月”,都是美好的、高潔的事物,隻有高潔的人,才會獨愛高潔的物。詩裏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實有虛。你用彈琴長嘯,來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用明月的光影,來反襯深林的幽暗。靜謐、雅致、空靈,隻要心安,處處都是桃花源。

讓我們把心安放在唐詩宋詞中,讓最美的詩文拂去我的浮躁和不安。生活中,我們遠離了那些純美的東西,比如:靜美的心、清冽的泉,翠綠的竹,高潔的月,美麗的詩。這些本來可以滋養心靈的美好,我們卻遠離了它們。

你,在陝西終南山下建造了一個竹裏館。於是,你有了一處詩意住處。

你的麵前,有幽篁、深林、明月。

在寂靜的夜裏,你獨坐、彈琴、長嘯。

你不是一個人在獨坐,因為,有明月來相照。那幽篁不再幽暗,因為有月光把它照亮。你的琴聲,漫山遍野的花兒在傾聽,漫山遍野的竹林在傾聽。鳥,靜下來,不鳴了,因為它們靜下來傾聽你的琴聲。

你的琴聲,月在傾聽。

你的內心深處,滿是寧靜安詳、悠然淡泊。所以,你的內心深處,滿是幸福快樂、溫暖富足。

在大自然裏,生長著你的一切。

有一種幸福,是清新淡泊、寧靜悠然。

你的琴聲,高空中那輪明月懂得。

你,高空中那輪明月懂得。

竹裏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作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曆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複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譯文

獨自閑坐在幽靜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隻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注釋

竹裏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長嘯:撮口而呼,這裏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一枚紅豆,生在一首詩裏

一枚紅豆,閃爍在《相思》裏。一首《相思》,凝結在一枚紅豆裏。

在《相思》裏,你借詠物而寄相思。

在這首詩裏,那明快而又委婉含蓄,那語的淺,那情的深,讓我們把這首詩捧在手裏,吟在唇邊,埋在心底。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紅豆,也叫相思子,這種生在江南的植物,被你捧在詩裏,在詩裏被吟唱千年萬年。那結出的籽粒,像豌豆而稍扁,鮮紅色的顏色如心之血色,我們端詳著這枚紅豆,在一首詩裏,在久久的思念裏。

那枚紅豆,到底是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會種在你的詩裏的呢?

它,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個淒美的故事:有一位美麗賢惠的女子,盼望著邊關的丈夫早日歸來,然而,最終得的消息卻是自己丈夫死於邊地。那是怎樣的撕心裂肺的痛苦,那是怎樣的肝腸寸斷的哭泣,她,在一棵樹下,哭得撕心裂肺,哭得死去活來,最後,昏死在那棵樹下,化作一棵紅豆。

這首《相思》,也叫《江上贈李龜年》。多年以後,那是一個春天,那是一個聚會,被邀請的客人裏有詩人杜甫,主人說,今天我安排了一個節目。說罷,歌聲傳來。那歌詞打動人心,那歌聲已久違,杜甫聽出了,那歌詞是自己熟知的《相思》《江上贈李龜年》,那歌聲是故人的美妙聲音。接著,主人領出來杜甫的故友——“歌手”李龜年。此情此景,流落他鄉的兩個故友,百感交集。於是,杜甫寫下《江南逢李龜年》。

《江上贈李龜年》,《江南逢李龜年》,就這樣,一個在盛唐的那端,一個在晚唐的這段,遙相呼應。

在一首詩裏,眷懷友人。在一顆心裏,眷懷友人。你,是那麽注重友情。在詩裏,你起句因物起興,語是單純,但卻富於想象;接著的一問,是那麽的意味深長;第三句,你好像是叮囑人相思,其實是你自己陷入相思;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

詩,懷思飽滿奔放。詩,萬古流傳。

一枚紅豆,種在一首詩裏。

一枚紅豆,長在一首詩裏。

一枚紅豆,生在一首詩裏。

千年,萬年……

《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注釋:

紅豆:詩中的紅豆又名相思子(非民間常說的食用紅豆),多見於廣東、海南、馬來西亞等地,豆子為鮮紅色,外形是心形,中間還有心形的紋路,質地堅硬,頗具“心心相印、情意堅定”之意。

采擷(xié):采摘。

譯文:

紅豆生長在我國的南方,每到春天就會發出很多新的枝葉。希望你有機會的話多去采摘一些,這種紅豆最能代表(我對你的)相思之情。

王維(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這首詩的詩題又作《江上贈李龜年》,是王維寫給李龜年的詩,與《送元二使安西》一起,成為了當時膾炙人口的作品。

王維與李龜年都精通音樂,是多年的好友。王維與李龜年相識是在岐王府。因為李龜年是當時有名的歌手,經常被請到岐王府家表演,而王維過去拜訪岐王時經常看他的表演,王維自身音樂天賦也很高,也被李龜年欣賞,由於愛好相同,兩人很快便成為知己朋友。

知己朋友的分離,帶給他們彼此很多的思念。這首詩是在天寶年間王維與李龜年別離時候所作,寫的是離愁別緒,相思之苦。越是在困苦的日子裏,人往往越是回想過去的事情、想念遠方的朋友。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西逃,王維被安祿山的叛軍扣留,李龜年也流落到了江南。在江南的那段時間裏,他經常吟唱王維給他寫的這首詩,懷念以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贈花卿①

【唐】杜甫

錦城②絲管③日紛紛④,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隻應天上⑤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①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

②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

③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裏泛指音樂.這句說戰亂勘定後的成都,主將大張筵席,盡情作樂。

④紛紛:形容樂曲的輕柔悠揚。

⑤天上:雙關語,表麵上指天宮,實指皇宮。

【翻譯】

錦官城裏的音樂聲輕柔悠揚,

一半隨著江風飄去,一半飄入了雲端.

這樣的樂曲隻應該天上才有,

人世間哪裏能聽見幾回?

另,贈花卿意思就是(以此詩)贈送給花敬定。

江南逢李龜年⑴

【唐】杜甫

岐王宅裏尋常見⑵,崔九堂前幾度聞⑶。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⑷。

注釋

⑴江南:此謂江、湘之間,今湖南省一帶。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樂師,擅長唱歌。因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寵幸而紅極一時,常在貴族豪門歌唱。“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南,賣藝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本名李隆範,後為避李隆基的名諱改為李範,封岐王,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尋常:經常。

⑶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唐玄宗時,曾任殿中監,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⑷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衰敗喪亂都在其中。君:指李龜年。

譯文

岐王府第裏時常相見,崔九堂前您的音樂多次聽聞。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風景,在落花時節又重逢李君。

我想靜靜

——有一種美好,是寧靜

你,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別墅,隻為遠離塵囂,隻為靠近田園。

輞川別墅,這座位於現在陝西省藍田縣西南的美麗田園,曾是你多麽安逸的天堂?那用樹木圍成的柵欄,攔住了外來的風塵喧囂,圈養著自己那顆個恬靜的心。

在這裏,怎麽不會滋養出絕美的詩?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為詩人營造了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詩,由描寫空山傳語到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你先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畫麵。

在你詩中描繪的畫麵裏,有動感和聲音,於是,你詩裏你的畫麵活了。

夕陽西下,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幽靜的景色,一位坐在林間的詩人,一個把自己也作為林間一木、一石的詩人。在用一木、一石的眼,在用一木、一石的心,端詳著周圍的一切:

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隻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詩,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空山的空,是鮮有人跡。是啊!任何一個地方,隻要有蜂擁而來的人,便會被擁滿。空山傳來人語,但不見人影,可見山之空。你,在看。你,在聽。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著你的世界。

也許,那幽深暗淡的深林有一抹陽光照射而來,使你對家國未來以及自己的美好理想又燃起希望?

《鹿柴》中的“空”,是空靜。

因為空,你的視野才會如此開闊。

如果不是置身於寂靜的林中,你怎能擁有“空山”的意象。

你豁達,你超然。

你,靜。

在繁雜的世界裏,一個人,能靜下來,能讓心靜下來,該是多麽的難!

如今,靜是多麽奢侈的享受。

如今,我們更難以讓自己靜下心來。因為不靜,喧鬧中,我們忘了初心。因為不靜,喧鬧中,我們忘了最真的東西。因為不靜,喧鬧中,我們忘了最純的東西。因為不靜,喧鬧中,我們忘了最美的東西。因為不靜,喧鬧中,我們忘了最好的東西。

不是嗎?

也許,我們還沒有真正讀懂詩。也許,我們根本就不讀詩了。因為,我們無法使得自己靜下來。

我們不懂得享受安靜。

所以,我們不懂得享受美好,我們不懂得享受幸福。

我想靜靜。

幽靜,因聲傳神;樹林之深,青苔之近,在此時此刻的夕陽西照裏,互相映發。

你,以一顆清淨、虛空的心去觀照著自然。

在你的詩裏,有聲有色,有響有動,但我們在你的詩裏,最終還是感到是那種寂靜。

在這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裏,不正是你在深幽的修煉中的豁然開朗嗎?

你以音樂家對聲的感知,你以畫家對光的捕捉,你以詩人對語言的推敲,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你以一顆熱愛自然的心,你以靜美的心境,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你在詩裏,給了我高遠意境、幽靜的恬適、清淨的空寂。

有一種美,是寧靜。

有一種美,是心靈的寧靜。

秋,高了

走了淺秋,走來晚秋。秋,在慢慢走向深處。

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今,重陽節也被定為老人節、敬老節。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喜歡登高賞秋。

霜葉,是漫山遍野的秋的暖色。

在源遠流長的重陽節裏,詩詞不會缺席。那秋風瑟瑟,可是唐詩宋詞的吟誦?那壯美的秋色,在書寫著唐詩宋詞的愛恨情仇。

秋風起,秋風涼。王維,此時百感交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位詩人,穿越春暖花開的春天,走過熱烈繁華的夏季,一路沉沉浮浮,一路起起落落。眼前的秋色,使得詩人的心湖更平靜了許多,使得詩人的心湖更澄澈了許多。

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不知激起多少遊子的思念之情?一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歲月,激活起人們蟄伏心底的一些情愫,點燃了人們情感的溫度。

秋天,把一些思念的節日連續地安排進來。感受著季節的轉涼,產生了對落葉的感慨,在重陽的日子裏,在這個最易感歎年華老去的季節,思從心來。

秋,深了。

杜牧,望著大雁,望著遠方。天涼好個秋,在這個節氣裏,山上的**一定開滿山了。

九日齊安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隻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層林浸染的山巒,“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漫山遍野的**開了,給了這個季節一絲鮮活的情調。她們,沒有選擇溫暖的春天,而是選擇這個季節開放,可見**的高潔氣質。

秋,其實是一個老人,飽經風霜,才更有著沉甸甸的果實般的蘊含,才更有著夕陽般的壯美。

秋天,是一個更值得我們敬畏的季節。

秋,高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他鄉的客人,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隻是少我一個人。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憶:想念。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穀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九日齊安登高①

杜牧(唐朝)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②。

塵世難逢開口笑,

**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③,

不用登臨恨落暉④。

古往今來隻如此,

牛山何必獨沾衣⑤?

①九日:舊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舊浴登高飲**酒。

齊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帶。

②翠微:這裏代指山。

③酩酊:醉得稀裏糊塗。這句暗用晉朝陶淵明典故。《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嚐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④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

⑤牛山:山名。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春秋時齊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齊景公遊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鬱鬱泰山。使古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國子高子曰:“然臣賴君之賜,疏食惡肉可得而食也,駑馬柴車可得而乘也,且猶不欲死,況君乎!”俯泣。晏子曰:“樂哉!今日嬰之遊也。見怯君一,而諛臣二,使古而無死者,則太公至今猶存,吾君方今將被蓑苙而立乎畎畝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景公慚,而舉觴自罰,因罰二臣。

翻譯: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隻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歎恨落日餘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