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複仇案

從古到今,中國曆史上湧現了無數巾幗不讓須眉的傳奇女性。從我們上學時學到的《木蘭詩》中的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到一代女皇武則天,她們的形象在父權至上的封建時代,顯得格外的迷人而耀眼。而這樣的人物從古至今一直都在不斷湧現。到了近代,隨著西方進步思想的傳入,女性也不斷地在在當時的曆史舞台中展現他們迷人的風采。

而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位傳奇女性,她的事跡曾經轟動了整個民國,人稱“現代俠女”。她本是大家族的傳統大小姐,是一個喜愛古文詩詞的文弱女性。而她卻因為父親的死,走上了漫長的十年複仇之路,最後經曆了無數的波折和阻礙,終於親手擊斃殺害自己父親的仇敵,而她手刃的仇敵則是當時大名鼎鼎的軍閥孫傳芳。這位傳奇女性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施劍翹。

施劍翹,原名施穀蘭,從這個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其父母對她的期待,是希望她能夠成為一個如同空穀之蘭一般,寧靜淡雅的女子。而施劍翹在20歲以前的人生的確是朝著這個軌跡在行進。施劍翹的父親施從濱是施家兄弟中的老大,在晚清就已經是陸軍少將加中將軍銜的大人物。後來到了北洋政府時期,施從濱成為了軍閥張宗昌的部下,非常受到器重,在其手下擔任軍長。

可以說,施劍翹的家境可以說是相當優越的,而她也極其受到父親的寵愛。所以一直被作為一個傳統的大小姐來撫養,深居簡出,甚至還有過纏足。雖然小時候沒有去上過學,但施從濱專門為女兒找了私塾先生為其開蒙並教學,而施劍翹正是這時候對古文詩詞產生了興趣。她也接受過新式教育,並且在18歲時畢業於天津師範學校。

可以說,施劍翹的前二十年的人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小姐模板,根本就和“俠女”兩個字搭不上便,甚至可以說相去甚遠。但這一切在她20歲的1925年發生了改變。這一年,由於奉係軍閥張宗昌和直係軍閥孫傳芳為了爭奪安徽、江蘇兩省的地盤,兩大軍閥之間爆發了戰爭。而作為張宗昌手下得力幹將的施從濱,自然得為其衝鋒陷陣。

當時的施從濱被張宗昌委任為前敵總指揮,並且他還是奉係第二軍的軍長,奉命南下截擊孫傳芳北上進犯的部隊。孫傳芳在戰前多次向施從濱發電報,希望施從濱反水與自己合作,倒戈一擊。而施從濱一概不理,繼續南下迎擊孫傳芳的部隊,並且親自督陣。但在作戰中,因為戰爭的失利,施從濱不幸被孫傳芳的部下俘虜。

孫傳芳獲得勝利後,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執意要將施從濱處死。於是將本來已經淪為俘虜的施從濱,當眾斬首,並且暴屍三日。最後還是施劍翹的三叔,假裝同鄉,將施從濱的屍體運回老家安葬,並且給當時身在天津的施劍翹母女傳達了噩耗。施劍翹得知父親的死訊後,從此立誌替父報仇,走上了漫漫複仇之路。

施劍翹並不是一開始就打算成為“俠女”,畢竟她在當時隻是一個失去了父親的弱女子,而自己還有弟弟妹妹尚且年幼,無法和勢力強大的軍閥孫傳芳抗衡,隻有尋求別人作為依靠,以圖複仇。最開始她試圖依靠自己的堂兄施中誠,因為施中誠童年喪父,因為投奔施劍翹的父親施從濱,得以進入了北洋軍謀得了個職位。

施中誠一開始也表現得好像對為施從濱報仇很上心,為此,施劍翹的母親還去求張宗昌多加關照自己這個侄兒。在施從濱死後第二年,施中誠直接從排長躍升為團長,又過了三年甚至當上了煙台的警備司令這種要職。但施中誠這時候卻開始勸施劍翹打消為父報仇的念頭,施劍翹怒不可遏,當即決定與這位堂兄斷絕兄妹關係。

後來,施劍翹在父親的三周年忌日時,母女倆的痛哭聲驚動了來借宿的同鄉人。此人名為施靖公,是施中誠的軍校同學,當時在軍閥閻錫山手下任諜報股長。施靖公表示願意為施從濱複仇,而施劍翹回複:“如果願意為她報殺父之仇,她便願意以身相許”。

施靖公在婚後一路高升,但卻對報仇一事一直拖延,一直到1935年,這一年施靖公也當上了旅長,施劍翹再次提出為父報仇,卻遭到了施靖公的拒絕。施劍翹毅然決然和施靖公劃清界限,帶著婚後的兩個兒子回到了娘家。這十年,施劍翹嚐試依靠過自己的哥哥,也依靠過自己的丈夫,最終都是一場空,她最終決定自己動手完成複仇。

她將自己原本的名字“施穀蘭”改成了“施劍翹”,此名來自於施劍翹親手寫下的兩句詩“翹首望明月,拔劍問青天”。她還將自己的兒子的名字分別改成“僉刃”和“羽堯”,暗合劍翹二字,一切都隻為堅定自己的複仇之誌。

施劍翹為了行動便利先是“通過手術放開了自己裹著的小腳”,然後潛心練習槍法,為刺殺做著準備。不久後,孫傳芳因為兵敗隱居天津的消息傳到了施劍翹這邊,施劍翹覺得機會來了。她的行動根據後人推斷得到了軍統的暗中幫助,於是施劍翹得到了一支當時極其稀少的勃朗寧手槍。

在其父親十周年忌日這一天,施劍翹得知了孫傳芳成為了天津佛教居士林的居士。於是施劍翹以假名提前加入了居士林,在居士林中通過明察暗訪摸清了孫傳芳的特征以及行動慣例。通過這些信息,施劍翹做好了周密的準備,甚至還寫好了遺囑和《告國人書》,以圖行刺後公開。

11月13日,這一天是星期三,是孫傳芳例行的到佛堂聽經的日子,也是施劍翹擬定的行刺的日子。她也在這一天到了佛堂假意聽經,然後找借口混到了離孫傳芳較近的位置,以提高刺殺成功的幾率。之後,她快步走到孫傳芳身後,在聽經者和法師在閉目誦經之時,悄然拔槍,對著孫傳芳後腦勺就是一槍,之後又對著倒下的孫傳芳的太陽穴和腰部連開兩槍。

當佛堂陷入混亂後,她將早已準備好的父親的照片和《告國人書》扔向了人群,並光明正大地宣布自己的姓名和行刺的原因,還親自報警自首,最後被警察帶走。第二天各大報紙都在頭條刊登此事,舉國震驚。施劍翹被捕後,絲毫不否認自己殺人的事實,並交代了經過和原因。並且在法庭上表示,自己殺孫傳芳不是隻是因為他殺死了自己父親,更是因為孫傳芳殘殺俘虜,並且死後還要暴屍這一行為。

施劍翹的案子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人們紛紛對她的行為表示讚賞,並稱其女中豪傑。不僅如此,這一驚天大案還引來各方婦女會和學會為其奔走呼號,請求特赦,認為孫傳芳當初作為抵抗國民革命的主要軍閥,施劍翹這一行為是為國除害。這甚至驚動了馮玉祥和李烈鈞、於右任等國民黨大佬下場為其求情,請求國民政府給予特赦。

1936年10月14日,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正式向全國發布公告,宣布對施劍翹實施特赦,之後最高法院下達了特赦令,施劍翹得以被釋放。之後的幾十年裏,施劍翹為抗戰奔走過,見過宋美齡:為資助勞苦大眾,見過周總理;解放軍解放蘇州,她親自帶頭迎接過解放軍進城,甚至將兩個兒子親手送進了解放軍。新中國成立後,施劍翹將其一手創辦的小學移交給了蘇州市人民政府,所做之好事不勝枚舉!

“深穀芳蘭一枝春,攀絕高崖淩碧空。縱有紅花漫四野,豈無綠草染前峰。繁枝不怕春色淺,根茂何愁冬土深。生就山中一根草,隻怕孤芳不惜春。”這是施劍翹親手寫下的詩句,名字與其原名“穀蘭”相合,這首詩正是施劍翹一生的完美寫照。1979年,施劍翹因為直腸癌去世,臨死前,她對兒子留下的遺言,不是關於自己,卻是希望祖國早日統一,表示如果身體允許希望還能為統一盡一份力。施劍翹的一生,無愧於“現代俠女”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