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草洞殺敵

眼見那八騎繡衣人就要衝來,朱安世卻精疲力盡。

他掙紮著站起身,找回自己的刀,插入鞘中。右臂連受重傷,連刀都舉不起,便用左手撿起一柄長斧,以斧柄撐地,挺直了身子,迎視那八騎繡衣人。

這時,身後忽然響起一陣蹄聲。

回頭一看,竟是韓嬉,騎著汗血馬奔了回來。

朱安世忙大吼:“別回來!快走!快走!”

韓嬉卻像是沒聽見,一陣風飛馳而至,驩兒卻不在馬上。

“驩兒呢?”

“我把他藏起來了。老趙?老趙死了?”

“你快走!幫我把驩兒帶到長安,交給禦史大夫!”

“一起走!”

“我得攔住他們,你快走!”

“你不走我也不走!”

這時繡衣人蹄聲已近,隻在幾十丈之外,朱安世爭不過,隻得就近牽過趙王孫的馬,翻身上馬,兩人一起驅馬飛奔。

穿過平野,前麵一片荒坡。韓嬉驅馬上坡,朱安世緊緊跟隨,後麵繡衣人也窮追不舍。奔上坡頂,隻見土丘連綿,兩人奔下山坡,穀底生滿荒草,草高過馬背,並無路徑。韓嬉引著朱安世衝進荒草叢,在穀底迂曲奔行,追兵漸漸被拉遠。

兩人奔到一處山穀岔口,韓嬉忽然停下來,指著左邊道:“孩子在那棵小楊樹下麵草凹裏,你把馬給我,我引開追兵!我騎的是汗血馬,不許跟我爭!”

朱安世隻得聽從,翻身下馬,將韁繩遞給韓嬉:“你小心!”

韓嬉伸手牽住韁繩,盯著朱安世笑道:“記住,你又欠了我一筆!”說完,催動汗血馬,牽著朱安世的那匹馬,向前疾奔,頃刻便隱沒在荒草中。

朱安世轉身鑽進茂草叢,邊走邊將身後踩開的草撥攏,掩住自己足跡。走了一陣,來到那棵小楊樹下,到處是荒草,不知道那草凹在哪裏。

朱安世小聲喚道:“驩兒,驩兒,你在哪裏?”

“朱叔叔!”左邊傳來驩兒聲音。

樹側一叢亂草簌簌搖動,驩兒從底下露出頭。

朱安世忙過去撥開草,也鑽了進去,草底下是個土坑,蹲兩人還有空隙。朱安世伸手將坑口的草攏好,伸手攬住驩兒,笑道:“好孩子!咱們又見麵了。”

驩兒也分外高興,但隨即便看到朱安世渾身是血,忙關切道:“朱叔叔,你受傷了?”

“嘿嘿,小傷,不打緊——”

外麵忽然傳來馬蹄聲,幾匹馬停在岔口處,兩人忙閉住嘴,聽見馬上人商議:

“這兒是個岔口,分頭追!”

“右邊草被踩開了,而且是兩匹馬的痕跡,應該是往右逃了。”

“小心為好,五人往右,三人往左!”

“好!”

五匹馬向右邊疾奔遠去,三匹馬向左邊行來,馬速很慢,想是在查找蹤跡,一路走到小楊樹前,停了下來。驩兒睜大了眼睛,朱安世輕輕搖搖頭,用目光安慰。

三匹馬往前行去,半晌,又折了回來,蹄聲伴著陣陣唰唰聲,應是在揮斧打草。

不久,蹄聲又回到小楊樹前,略停了停,便返回岔口,漸漸遠去。

驩兒正要開口說話,朱安世忙搖頭示意,他細辨蹄聲,離開的馬隻有兩匹。側耳聽了一陣,果然,坑外不遠處忽然響起一陣輕微的簌簌聲,透過草隙,隻見一個繡衣人提著長斧,在草間輕步移動,不時向四周窺伺。定是剛才偷偷下了馬,留下來探聽動靜。良久,那人才慢慢離開,走向岔口處。外麵又響起蹄聲,是單獨一匹馬。

等蹄聲消失,朱安世才笑著說:“好啦,這次真的走了——啊!”

坑外亂草間中忽然閃出一柄斧頭,猛地砍進來!

朱安世忙護住驩兒急躲,肩頭一陣劇痛,斧頭砍中他的左肩!

朱安世悶吼一聲,一把抓住斧柄,往上一推,將斧刃推離肩頭,隨即猛地翻肘,壓偏斧頭,往裏一抽,坑外握斧之人被猛地拉近,朱安世跟著一拳重擊,拳頭正擊那人臉部。那人吃痛,發力要奪回斧頭,朱安世大吼一聲,騰身一跳,撲向外麵,正好撞向那人,兩人一起倒在草叢裏,翻滾扭打起來。

朱安世雙手扼住那人咽喉,那人伸手在朱安世肩頭傷口處狠狠一抓,朱安世痛叫一聲,幾乎暈死。手一鬆,那人用力一翻,將朱安世壓在身下,朱安世脖頸反被扼住。他拚命揮拳亂打,那人卻毫不鬆手,眼看就要窒息,那人忽然痛叫一聲,一把斧頭砍在他頭頂,是驩兒。

那人反手一掌,將驩兒打翻在地,朱安世忙一記重拳,砸中那人左耳,順勢一翻,將那人甩倒,隨即一把抽出刀,拚命一刺,刺中那人胸部,刀刃洞穿後背,那人身子一掙,隨即咽氣。

朱安世忙回頭看驩兒,驩兒剛從地上爬起來,左臉一大片青腫。

“驩兒,你怎麽樣?傷得重不重?”

驩兒走過來,搖搖頭,咧著嘴笑了一下,扯到了痛處,疼得咧嘴,卻仍笑著說:“我沒事。朱叔叔,你又受傷了?”

“你沒事,我就更沒事了。”

“這些人殺了我媽媽,殺了幾個叔叔伯伯,還有他們的家人……”驩兒恨恨望著地上的繡衣人,眼中忽然湧出淚。

“你以前就見過他們?”朱安世大吃一驚。

“他們一直在追殺我,追了好幾年,追了幾千裏。”驩兒用袖子擦掉眼淚,“我總算報了一點仇。”

朱安世看他瘦小倔強,不由得一陣疼惜,想伸手查看他臉上傷處,雙臂卻痛楚不已,手都舉不起來,隻得望著驩兒溫聲道:“有朱叔叔在,斷不會再容他們作惡。那另外兩個惡徒過一會兒就要回來,我們得馬上離開。”

他望望四周,這時天色漸暗,自己雙臂受傷,肯定敵不過繡衣人,又沒有馬,也逃不遠。他思忖片刻,站起身,咬牙忍痛從繡衣人身上抽回自己的刀,插回鞘中。本想將繡衣人的屍體藏起來,卻根本沒有這力氣,驩兒年紀小,也幫不到,隻有丟在這裏了。

“好,我們走!”朱安世一瘸一拐向岔口處走去。

“那些人就是走的那邊啊。”

“他們搜過的地方,不會再細搜。”

兩人沿著馬踩過的草徑,來到岔路口,繼續沿著草徑,向繡衣人的方向走去。走了一段,朱安世掃視兩邊,見右邊草叢中有塊大石,便對驩兒說:“去那邊,走草根空隙,小心不要踩斷草。”

兩人小心翼翼走向那塊大石,朱安世仍邊走邊忍痛撥攏身後的草,掩住足跡。繞過大石,兩人躲在石頭後麵,朱安世抓了些藤蔓遮擋兩邊。剛躲好,前麵隱隱傳來蹄聲。很快,馬蹄聲已經近前,朱安世在石側偷偷觀望。

暮色中,兩個繡衣人各自騎馬,另牽著一匹空馬,正原路返回,趕向剛才的岔口。

朱安世心想:很快天就黑了,至少今晚不會有事。韓嬉也應該已經甩開了追兵。隻是這兩個繡衣人發現那具屍體,肯定不會輕易離開,要想躲開他們恐怕不容易。

“朱叔叔,你在流血。”驩兒小聲道。

朱安世低頭一看,兩肩及大腿的傷口都在往外滲血,剛才行走時血恐怕已經在滴,幸好天色已暗,血跡不易分辨,不然行跡已經暴露。

他等那兩個繡衣人走遠,忍痛從背上解下背囊,取出創藥,又抽出匕首,要割下衣襟包紮傷口,但雙臂疼痛難舉。

“讓我來——”驩兒要過匕首,“傷口要先清洗一下。”

驩兒說著打開朱安世背囊,找到一方幹淨布帕,又取過水囊,拔開木塞,將布帕衝洗幹淨,而後轉身湊近,半蹲著,輕手擦洗朱安世的傷口。各處都清洗幹淨後,才將藥細細塗上,又用匕首將布帕割成幾塊,蓋住傷口。最後才在朱安世衣襟上割了幾條布帶,一處一處穩穩包紮好。

朱安世看他手法竟然如此輕巧熟練,大為吃驚:“你是從哪裏學來的?”

驩兒笑了笑:“是薑伯伯教我的。當時還在常山,薑伯伯被那些繡衣人砍傷,我們躲到一個破屋子裏,他也是手動不了,就口裏說著教我,讓我幫他包紮傷口。”

“冀州常山?”

“嗯。”

“什麽時候的事?”

“大前年。”

“那時候你才五歲??”

“嗯。”

朱安世說不出話來,自己雖然自幼也東奔西躲,卻從不曾經過這等生死險惡。看驩兒包好藥包、整理背囊,行事動作竟像是個老練成年人。這時天已黑下來,看不清驩兒的神情,望著他瘦小的身形,朱安世心裏說不出是何種滋味。

驩兒取出幹糧,掰下一塊,連水囊一起遞過來:“朱叔叔,你餓了吧,喝點水,吃點東西。”

朱安世忙伸手接過來:“你也吃。”

驩兒卻道:“我等一下再吃,得先背完功課。你吃完了,好好休息一下,我看著。”

“今天還要背?”

“嗯,今天一天都沒背。”

驩兒靠著石頭坐下來,閉起眼睛,嘴唇微動,默誦起來。

朱安世邊吃邊看,心想:為這孩子,雖然費了些氣力,卻也真值得。

吃完後,他傷痛力乏,昏昏睡去。

等朱安世醒來,天已經全黑,月光微弱,夜風清寒。

他轉頭一看,見驩兒趴在石沿上,定定向外張望。

“驩兒,你一直沒睡?”

“朱叔叔,你醒來啦?”驩兒回過頭,眼睛閃亮,“我一直沒困,剛才那兩個人又回來了,沒停,也沒往這邊望,直接走了。我就沒叫醒你。”

“走了多久了?”

“好一陣了。朱叔叔,你傷口怎麽樣了?”

“好多了,我們走。”

“嗯。”驩兒站起身,拎起背囊就要往身上背。

朱安世笑著要過來背好,手臂動起來還是痛:“朱叔叔雖然受了傷,這點背囊還背得動,何況又經你這個小神醫醫治過。”

兩人沿著草坡爬上坡頂,四處一望,到處黑漆漆、冷清清,隻聽得到草蟲鳴聲。

朱安世低聲道:“我們得先找個安穩地方躲一陣子。”

兩人向西南方向走去,朱安世腿上有傷,走不快,一路摸黑,走走停停,天微亮時,找到一處山洞,兩人躲進去休息。

朱安世腿傷痛得厲害,坐下來不住喘粗氣,驩兒走了一夜,也疲乏不堪,但仍去洞外找了些枯枝蔓草,把洞口仔細遮掩好,又解下朱安世背上包袱,取出皮氈,在朱安世身邊地上鋪好,才坐下來休息。

朱安世笑望著他:“白天我們不能走動,天黑了再走。趕了一夜路,你趕緊好好睡一覺。”

“我不累,朱叔叔,還是你先睡,我看著。”

“你再跟我爭,朱叔叔就不喜歡你了。”

驩兒咧嘴笑了笑,才枕著背囊乖乖躺下。朱安世取出一件長袍,替他蓋好,自己也躺下來,伸臂攬住驩兒,輕輕拍著,驩兒閉起眼睛,很快便靜靜睡著。

* * * * * *

司馬遷忙到院門前,迎候禦史大夫信使。

那信使下了車,卻並不進門,立在門外道:“禦史大人請太史令到府中一敘。”

司馬遷一愣:“何時?”

“如果方便,現在就去。”

“好,容在下更衣,即刻就去。”

司馬遷回到房中,柳夫人忙取了官袍,幫著穿戴。

司馬遷納悶道:“這新任禦史大夫名叫王卿,原是濟南太守,[1]才上任幾天。我與他素未謀麵,又不是他的屬下,不知道找我做什麽?”

柳夫人道:“無事不會找你,小心應對。”

司馬遷道:“我知道。”

柳夫人邊整理綬帶,邊歎道:“談古論今,當今恐怕少有人能及得上你,但人情世故,你卻及不上大多數人。這些年,多少人以言語不慎招罪?你雖不愛聽,我還是要勸你,能少說一句,便少說一句。他說什麽,你盡管聽著就是了,有什麽不高興,都放在肚子裏,別露出來。你別的不看,就看在你的史記才完成一小半,你也好歹得留著命完成它。”

司馬遷溫聲道:“我都記在心裏了,放心。”

出了門,伍德已經備好了車,司馬遷上了車,信使驅車在前引路,衛真騎馬跟行。

路上,司馬遷反複尋思,卻始終猜不出禦史大夫召見自己的原因,便索性不再去想,心裏道:管他什麽原因,我自坦坦****,並沒有什麽見不得人的地方、說不出口的話。除了一件事——私著史記,而這事他人並不知道。念此,他隨即釋然。

到了禦史府,那信使引司馬遷進了大門,衛真在廊下等候,有家臣迎上前來,引了司馬遷穿過前廳,來到正堂,隻見一個中年男子身穿便服,五十左右年紀,麵相端嚴,正跪坐於案前翻閱書簡,正是王卿。

司馬遷脫履進去,跪行叩禮,王卿放下書簡,抬起頭端坐著受過禮,細細打量了片刻,才開口道:“你可知我今天為何找你?”

“恕卑職不知。”

“我找你是為了《論語》。”

司馬遷心中一驚,卻不敢多言,低頭靜聽。

王卿繼續道:“你上報說石渠閣秦本《論語》失竊了?”

“是。”

“石渠閣中原先真的藏有秦本《論語》?”

“是。”

“你讀過?”

“並未細讀,隻大致翻檢過。”

“但這書目上並沒有秦本《論語》。”王卿指著案上書卷。

司馬遷抬眼望去,案上書簡應是禦史蘭台所存的天祿、石渠二閣書目副本。

他心裏暗驚:石渠閣藏書目錄已被改過,難道蘭台書目副本也被改了?

王卿見他怔怔不語,便問道:“莫非是你記錯了?”

司馬遷忙道:“卑職雖非過目不忘,但那秦本《論語》及石渠閣書目不止見過一次,斷不會記錯。”

“石渠閣書目我也查過,也沒有秦本《論語》條目。石渠閣、禦史蘭台都無記錄,除你之外,也不曾有他人看過秦本《論語》。”

“秦本《論語》是用古篆書寫,今人大多不識,所以極少人讀過它。”

“你能讀古篆?”

“卑職也隻粗通一二。”

“難怪,想來是你一知半解,讀的是其他古書,卻誤以為是《論語》。這事定是你記錯了,以後莫要再提。”

司馬遷正要據理力爭,但念及妻子囑托,隻得忍住,低頭應道:“是。”

王卿又道:“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今後無關於太史之職的事,你都不要再去管。”

“是。”

“好了,你回去吧。”

* * * * * *

湟水岸邊,西平亭[2]。

西平亭建在高台之上,四周以塢壁圍合,如一座小城。塢內有官守、屯兵和居人房舍,塢上可舉烽火。設護羌校尉,主管練兵守備諸事,另有靳產,督察屬吏、查驗刑獄。

西羌以遊牧為生,自當年敗退西海之後,雖偶有侵犯,卻都是零星擄掠,近年並無大的戰事,因此,這裏常年清靜,歲月寂寞。

這天午後,護羌校尉和靳產正在亭上飲酒,忽然聽到一陣急促蹄聲,舉目眺望,一匹馬由東疾奔而來,看鞍轡及騎者衣冠,依稀可辨是驛騎。這裏地處邊塞,又少戰事,難得有驛使前來,兩人忙一起下亭。

很快,那驛騎駛進了東門,來到兩人麵前。驛使下了馬,呈上驛報,兩人一起展開閱讀,原來是執金吾杜周從長安發來的緊急公文。西平亭到長安有兩千五百多裏路,驛騎站站接替,日夜兼程,竟隻用了六天半。

護羌校尉讀罷驛報,與靳產商議:“原來是我們這裏一個老戍卒流竄到了京畿,不知道犯了什麽事?”

“執金吾千裏迢迢送來急報,恐怕事情不小。”

“老戍卒該由你管,煩勞你去查一下。”

“好說,這裏一共才幾百戶屯戍的犯族,又有簿記,這事好查。”

這靳產名叫靳產,出身窮寒,卻位賤心高。

他因見公孫弘一個牧豬之人,五十歲才學《春秋》,卻能官至丞相,心中羨慕,十幾歲便立下死誌,拋家舍親,四處求師。交不起學資,就以勞力充抵,清廁掘糞,都在所不辭。學了近十年,勉強習了點《春秋》,又百般千求,謀了個小吏之職。盡心盡力十來年,才得了這個靳產之銜。奈何這裏偏僻荒冷,一年之間,連生人都見不到幾個,怎麽能長久安身?

現在終於有了這樁差事,他歡喜無比,一遍遍誦讀那驛報,見那一行行墨字,恍如一級級登天之階。

他忙喚了書吏來,命他查檢屯戍戶籍。

沒用多久,書吏就查好回報:“據驛報所言,那老兒應當是隨驃騎將軍西征來此的犯卒,那批犯卒都聚居在湟水邊曲柳亭,我已經命人傳報那裏的亭長,讓他查問失蹤人口。”

不到一個時辰,曲柳亭亭長就趕來稟報:“曲柳亭除死喪者外,這兩年隻有一人失蹤,此人名叫申道,原籍琅琊,現年六十一歲,是當年淮南王一案從犯,來這裏屯戍已經有二十一年。據其家人說,他是七月離開,回鄉奔喪。”

靳產道:“應該是此人,他家中還有何人?”

亭長道:“還有五口人,一個老妻,兒子,兒媳,兩個孫子。兒子是戍卒,現不在家,在西海臨羌戍守。”

靳產聽了,轉著眼珠尋思半晌,命那亭長暫莫回去,聽候吩咐,自己忙去見護羌校尉。

護羌校尉聽後道:“定是此人無疑,就寫了呈報傳回長安吧。”

“這樣是否過於簡率了?”

“驛報讓我們查找老兒身份,現在已經查明,還能如何?”

“這窮寒之地,連鬼都記不得咱們,現在好不容易有長安大官交差事給咱們辦,正好應當多盡些力。”

“話雖如此說,但這差事就算想使力,也沒處使。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麽?”

“至少有兩樁事情可以再挖它一挖:其一,這老兒來曆;其二,這老兒去因。”

“你剛才不是已經說過,這老兒是受淮南王一案牽連,被遣送到這裏屯戍,那老兒家人又說他是回鄉奔喪。”

“這其中還有兩個疑點:一、他當年與淮南王是何關係?二、他原籍琅琊,既說回鄉奔喪,為何在京畿犯事,還帶了一個小童?”

“這些事我是摸不著門道,你若有興致,就再去追查一下,有功勞就歸你。”

靳產巴不得這句話,忙歡喜告辭。

[1] 《資治通鑒》中記載:“是歲(天漢元年),濟南太守王卿為禦史大夫。”

[2] 西平亭:今青海省西寧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為阻斷南北、隔絕羌胡,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湟水,建西平亭,設臨羌、破羌二縣,西抵青海湖,東接金城,以防衛西羌,湟水流域自此納入漢朝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