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靖國法師

麟德殿在太液池西邊,是大明宮內規製最大的宮殿之一,作為唐帝宴會場所,百官都以能出席麟德殿宴為榮。

武則天推開殿門,長長的影子沒入那能坐三千人的大殿之中,站立於殿內的人身著素袍,蠶眉彎曲,秀目空靈如能洞察大千,猶如出世蓮花超凡皆空,麟德殿內的金碧輝煌仿佛在他麵前失了色彩,一切都歸於那人手中菩提。

見到武則天進殿,那人剛想行跪拜之禮,卻被武則天托住,反而一樁跪在那人身前。

“凡女武則天,參見慧雲禪師。”武則天跪地就拜,心誠至極毫無做作之態。

慧雲禪師繼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禪法,慈悲濟世,雲遊四海普度眾生,法名遠播,深得民間百姓敬重,所弘揚佛法門宗盛極一時,門下信徒不計其數,有兩京之間,皆宗慧雲之稱。

可僧俗有別,即便慧雲是得道高僧,也擔不起當今太後的跪拜之禮。

“太後快快請起,愚僧乃空門之人,受不得太後紆尊降貴大禮。”

“凡女曾在感業寺削發為尼,晨鍾暮鼓,常伴青燈兩載有餘,凡女遠離塵世,一心向佛。”武則天伏地不起,“今日得見禪師,麟德殿上無太後,隻有佛前座下弟子水靜。”

“太後此言差矣。”

慧雲拂袖,端跪於武則天麵前,雙手合十宣了一聲佛號,神態安詳瑞慶言道,佛經有載,相傳佛陀在世時,托缽行化,遇一女孩與一班孩童堆沙嬉戲,女童從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麵前,往世尊缽內一放。

世尊欣然接受她的沙土供養,大弟子舍利佛問世尊,為何讓她胡鬧,世尊笑言,此女與佛有緣,千百年後因緣成熟,將會在東震旦國掌權,與之種下善根,此女日後會護教傳善,弘揚佛法。

“東震旦國就是當今的大唐,與世尊相遇女孩便是今日的太後,佛教講因果輪回,果不其然如同世尊所言,太後庇佛、宣佛乃佛門幸事,太後無上功德,在愚僧眼中已是諸佛如來。”慧雲禪師伸手平托起武則天,“弟子慧雲豈敢受如來跪拜之禮。”

武則天也不再推諉,伸手也攙扶住慧雲禪師,兩人雙雙起身,雖貴為大唐太後,但在慧雲麵前神態謙恭。

“凡女資質淺鈍,在感業寺潛心修佛才有此般境遇,又怎敢與諸佛如來並稱,倒是禪師慧心不倦,暢說妙法,受萬民敬仰,是為活世菩薩。”

“太後之言,愚僧怎擔當得起。”

“遙想當年,先帝請禪師入宮,乘著肩輿入殿,住在宮內,朝夕問道,後先帝請禪師與道家高人論道,禪師在殿上怡神通竅,清辯若流,洋洋灑灑寫下《破謬論》,禪師昔年逸秀瀟灑之氣,凡女至今還記憶猶新。”武則天請慧雲禪師坐下,自己恭站一側,“後來凡女有幸與先帝泰山封禪,獲悉禪師在泰山靈寺清修,先帝不辭辛勞前去拜訪,與禪師秉燭夜談,可惜行程匆忙,那次凡女與禪師緣慳一麵,回宮後每每想起懊悔之意溢於言表,近聞禪師入京,特命人請至宮中,還望禪師恕凡女唐突。”

慧雲禪師不卑不亢:“太後大施禮數,老僧受寵若驚,何來唐突一說。”

“冒昧請禪師入宮,一來凡女想聽禪師指點辯經論佛,二來……”武則天稍作停頓,麵泛憂色,“二來,凡女被一事所困,還想請禪師釋惑。”

“老僧佛禮淺薄又豈敢指點太後,若太後心有所困,不妨一說,老僧願與太後推敲。”

武則天負手身後,來回踱步片刻:“不知禪師可聽聞“六梵天主”降世一事?”

慧雲禪師豁然一笑:“原來太後是被此事所困,那六梵天主乃是欲界天魔之首,故稱魔佛,六欲天諸佛中,天魔波旬法力為第一,麾下魔軍八十億眾,欲來壞佛,極盡威嚇利誘、誆瞞誤導之能事,逆佛亂僧是為極惡。”

“想必禪師也有耳聞,六梵天主誕辰之日,天現血月,坊間百姓流傳六梵天主將降世。”武則天神色凝重,遲疑不決說道,“還有好事之徒妄言,我便是六梵天主轉世,以至於如今民間流言四起,朝局也動**不安,而且愈傳愈烈不可收拾,凡女心有迷障,望禪師點撥。”

慧雲禪師拈須大笑,笑聲在空曠的殿內久久回**。

“老僧敢問太後一句,太後是想成佛還是想入魔?”

武則天一愣:“凡女不明禪師所言。”

“天魔波旬在六欲天掌愛欲、愛念、愛樂三惡欲,因佛法皆空,不沾心欲,令波旬憂愁煩惱故而亂佛。”慧雲禪師泰然自若說道,“太後若心有欲望,便是入魔,若心無雜念,便能開心見佛,這佛魔之辯,全在太後一念之間。”

“凡女一心向佛,惟願早證菩提,往生極樂,可身在塵世,難免受雜念紛擾,近來凡女禮佛也諸多不順。”

“見一切相皆為非相,萬物皆為虛無,唯有破一切相,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慧雲禪師端然不動說道,“在老僧看來,太後並不是六梵天主,而是那些誹謗詆毀之徒,才是擾亂太後的魔王,世尊入道皆要受諸多困擾,極樂之路定有險阻,太後何不將此困當成一次磨礪,隻要太後心無魔障,堅定心智,摒除雜念方可證佛。”

武則天若有所思點頭,但還是憂心忡忡:“世人傳我是六梵天主降世,凡女是擔心有別有用心之人,借此事禍及天下蒼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雲禪師道出禪機,悠閑自得說道,“太後被本無的事困擾,豈不是更中了他人誤導,何不笑看風雲,不動無為。”

武則天聽完低頭細想,頓時豁然開朗。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佛在心中,世間萬物皆是佛語,凡女眼中隻有空相,心中無佛又豈能見佛。”武則天暢然一笑,“幸得禪師點化,凡女才悟解其旨。”

惠雲禪師宣了一聲佛號:“佛渡有緣人,是太後目及四方,不點自通,自行參悟佛理。”

“禪師佛法高深,凡女還有一事請教。”武則天誠心問道,“當年凡女在感業寺,曾拜讀梵文經藏《大雲經》三十三卷,卻不知此經由來。”

“釋迦摩尼涅槃之後一百年,龍樹菩薩在雪山塔中聽一位老比丘傳經,龍樹雖誠心證佛,但仍未參悟佛法的奧義,因此他就在房中靜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慧雲禪師額首說道,“大龍菩薩被其佛心所感化,帶他到海中龍宮,並將諸部深奧的經典傳授給他。後來,龍樹菩薩終於參佛悟道,創建了中觀學派,並著下傳世巨典《大雲經》。”

“《大雲經》義理深邃,凡女天資鈍拙,難明其中佛法,禪師說理通透,還請禪師為凡女講經。”

“《大雲經》乃是小乘佛法,以十二因緣為中心,宣揚業感緣起,隻有獲得般若智慧,才不為假象所惑,擺脫束縛把握佛法真諦,達到覺悟的境界,其中便有……”

“禪師。”武則天似乎對此並不感興趣,出言打斷慧雲,意味深長問道,“凡女在《大雲經》中有閱到淨光天女尊佛的事,還請禪師詮釋。”

慧雲禪師心中驟然一驚,麵泛難色似有難言之隱。

武則天背手笑問:“凡女願聞其詳。”

慧雲遲疑少許才沉聲道:“淨光天女曾在同性燈佛那裏聽過大涅盤經,由此因緣釋迦佛在世時生為淨光天女,再次聽聞佛法深義。

後世舍天身,生為女人成為國王,得到轉輪王統領疆土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成為優婆夷,教化所屬的城鄉男女老少受持五戒、守護正法,摧伏外道的各種邪見異見,作菩薩事業。”

“甚好,甚好。”武則天聽聞後大喜過望,“禪師通曉佛理,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如今民生不穩,哀聲四起,想懇請禪師留在京城,不辭勞瘁開壇傳經,福澤萬民造福天下,其功無量。”

“太後心懷蒼生,弘揚佛法已是無量壽佛,老僧雲遊四海正是為了慈悲濟世,普度眾生,太後所令,老僧責無旁貸,出宮後便效仿先賢高僧,請出《華嚴經》傳講。”

“《華嚴經》譯本眾多,佛理雜陳,加之已有數位高僧疏解,各有論理相持不下,百姓恐難參悟其中佛法玄妙。”武則天來回走動幾步,停在慧雲身前,“凡女見《大雲經》義理通達,明心見性,能哀民安樂,諸眾生故,禪師不妨就拜請此經。”

慧雲手中念珠驟停:“太後,《大雲經》乃集大成之作的無上寶典,其中佛法十八種觀,令諸法空,悟者方可證金剛正果,但老僧擔心,有智慧不覺者,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反墮魔道。”

“無礙,禪師有般若智慧,定能真俗圓融,教化萬民。”武則天主意已定,不等慧雲再說下去,對大殿外高呼一聲。“來人!”

久候在殿外的宦官抬上被黃綢覆蓋的木架,武則天親手揭開,架上是一根禪杖,尊體由複蓮八瓣組成,禪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

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下端綴飾蔓草雲氣和團花,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雲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杖頭為雙輪四股十二環,四股以銀條盤曲而成,每股套裝雕花金環三枚。

禪定的慧雲見到這把錫杖都為之一動。

“禪師,當年先帝在泰山曾賜你紅錦金絲袈裟,今日凡女就以此杖相贈。”

“太後萬萬不可,老僧怎敢居拿此杖。”

“禪師廣修多聞,聖德忍慧,凡女特命人為禪師打造,放眼天下,能持此杖者唯有禪師一人。”武則天雙袖一揮,拿起錫杖,雙手送到慧雲麵前,“佛告諸比丘,汝等皆應受持錫杖,持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難不成禪師不聽佛言。”

慧雲禪師連忙起身跪接:“慧雲謹遵太後佛意。”

武則天威儀必畢現,朗聲道:“慧雲聽旨。”

慧雲禪師稽首伏地。

“佛徒慧雲,知足以圖國,言足以興邦,德足以範世,誌趣涅槃,智慧成就,故尊為靖國大法師,賜真身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詔入廣興寺,開講《大雲經》,廣布慈悲。”

慧雲遲疑不語,在心中暗暗長歎一聲,無奈伸手接過錫杖:“慧雲領旨。”

“大法師快快請起。”武則天恩威並重,上前扶起慧雲,“凡女還下令,擇良辰吉日,在廣興寺展出先帝所賜你的紅錦金絲袈裟與這枚金花錫杖,讓天下百姓都來敬拜,以此彰顯法師聖德高功。”

慧雲起身榮辱不驚說道:“慧雲愧受太後聖恩,太後佛德無邊,是為在世彌勒佛。”

武則天聽到這句在世佛陀,掩不住心中喜悅,也不再多言,命宦官送慧雲出宮。

慧雲持杖走到殿門,回頭看了一眼背身獨立於殿中的武則天,光影從殿門照射進來,武則天被拉長的身影一直蔓延豎立,映照在殿壁上有些扭曲。

慧雲眉目間泛起一絲霜色,嘴角蠕動幾下,似乎有話想說,但終究還是沒有開口,輕歎一聲邁出麟德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