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和管仲:變法是第一生產力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即位的第二年春天,齊軍進犯魯國。齊桓公此舉,顯然違背了管仲給他訂的先親四鄰的政策,遭到管仲和鮑叔牙的強烈反對,但是齊桓公急於稱霸天下,執意要出兵。
而在魯國這方麵,去年乾時大戰慘敗的陰影尚未消失,現在齊國大軍壓境,全國上下彌漫著一種悲觀的情緒。
一個叫曹劌的人出其不意地登上了曆史舞台。
正史沒有記載曹劌的年齡、出身和籍貫,我們隻知道他是一個魯國的鄉下人,聽到齊國入侵魯國的消息,他放下鋤頭,前往曲阜請求麵見國君。
鄉親們都勸他:打仗,那是吃肉的人操心的事,你一介草民瞎摻和個啥?
古代生產力低下,農民難得吃上一頓肉,一般的士族階層也很少吃肉。所謂吃肉的人,是指大夫以上的貴族,他們天天可以吃肉。
曹劌拍著身上的草灰說:“吃肉的人腦滿腸肥、不學無術、鼠目寸光,沒有深謀遠慮,我這草民不摻和怎麽行?”於是不顧鄉親們的勸阻,上路去曲阜了。
魯國沒有信訪局,自然也沒有駐京辦之類的截訪機構,各地官員也沒有截訪任務和指標,農民曹劌一路通行無阻,竟然很快就見到了魯國的最高統治者魯莊公。
簡單地見過禮之後,曹劌就直入主題:“您打算依靠什麽和齊國人作戰?”
這還用問,打仗靠的是戰車、是兵、是武器、是糧草。但是魯莊公覺得這個問題沒那麽簡單,這就好比一個成年人被問到一加一等於幾,總覺得不應該等於二那樣。他想了老半天,眼睛看著地麵,戰戰兢兢地說:“吃的穿的,不敢一個人獨享,總要分給別人一些。”說完偷偷看了曹劌一眼。
曹劌粗聲粗氣說:“那隻是小恩小惠,範圍也有限得很,老百姓不滿意。”
魯莊公又想了老半天,說:“那,祭祀祖先和鬼神,擺兩頭牛就說兩頭牛,不敢說有三頭,誠實可靠。”
曹劌整了整腰帶,不耐煩地說:“那些也隻是小信,鬼神其實並不滿意。”
魯莊公頭都大了,麵上也有點掛不住了,事不過三,再答錯一次,臉都不知往哪兒擱,他深呼吸幾次,然後盡量沉緩地說:“大大小小的官司,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但總是本著以民為本的原則,正確對待。”
這句話的原文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說句題外話,若能將這十一個字掛在全國公、檢、法機關的牆上,也許可以減少某些人的傲慢、粗暴和急功近利。
言歸正傳,曹劌聽到魯莊公這麽說,終於笑了:“能夠忠於自己的職守,也差不多了,可以與齊國一戰。如果開戰,請帶上我。”魯莊公長籲了一口氣,擦了一把汗,連忙答應。
魯軍和齊軍在長勺(shuò)相遇。
魯莊公的戎車在去年的乾時之戰中被齊軍繳獲。現在他換了一輛新的戎車,請曹劌和他同車。與國君同車是非常恩寵的待遇,草民曹劌愉快地接受了。
兩軍對陣,魯莊公想先發製人,拿起鼓槌準備擂鼓進攻。曹劌將他的手按住,說:“不是時候,讓敵人先敲。”
齊軍的鼓敲響了,全體士兵舉起兵器,有的敲盔,有的敲盾,齊聲呐喊:“風,風,大風,大風。”聲勢極為浩大。
按慣例,魯軍這時候不能在氣勢上輸給人家,也要擂鼓呐喊,兩軍隨之各自發動,戰車在前,步卒在後,衝向敵陣廝殺。可是齊軍吼了一陣子,士兵們嗓子都有點發甜了,魯國人還是毫無動靜。大風呼呼地刮過魯軍陣地,吹得戰旗獵獵作響,除此之外,整個魯軍方陣一片死寂。
魯國人不按常理出牌啊!齊國人沒見過這種陣勢,本來想躍馬進攻,戰車又悄然往後退回了起跑線,步卒手裏的長戟也握出了汗,大夥兒都不知道對手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
其實連魯莊公也不知道曹劌在搞什麽名堂,他很想擂鼓進軍,可是曹劌將他的鼓槌牢牢抓在手裏,就是不給他敲。
齊軍的戰鼓再一次擂響。
魯軍仍然紋絲不動。
齊軍第三次擂響了鼓。站在魯莊公車上的曹劌鬆開了手,說:“可以了。”
魯軍的戰鼓終於轟轟隆隆地響起來。聽到鼓聲,數百輛戰車以勢不可擋的速度衝向齊軍陣地,戰車後麵的步兵也揮舞著手中的利刃,嗷嗷叫著衝過來。
齊軍先是驚愕,既而**,然後像退潮一般潰散。魯軍如同參加冬天的狩獵一般在戰場上四處屠殺著齊軍士兵,那場景,連一貫溫文爾雅的魯莊公都禁不住在車上麵紅耳赤地吼起來:“殺啊,衝啊,把齊國人統統殺光!”
齊軍全線敗退。魯莊公下令全軍追擊,又被曹劌製止了。他仔細查看了齊軍戰車留下的車轍,又站在戎車前麵的橫木上,朝著齊軍潰逃的方向眺望了一陣(我們也許搞錯了,他原先不是農民,而是鄉間雜耍演員),然後才說:“可以追擊了。”
這一仗以齊國人的慘敗而告終。
《左傳》記載,魯莊公贏了一場戰爭,卻不知道是怎麽贏的,於是很虛心地向曹劌請教。
曹劌毫不客氣,說:“打仗,比的就是勇氣。一鼓作氣,是鬥誌最盛的時候;第二次鼓起勇氣,就不如第一次;第三次基本上就毫無勇氣可言了。敵人喪失鬥誌,而我方鬥誌旺盛,所以能打勝仗。至於追擊之前,俯看地上的車轍,眺望敵人的旌旗,那是為了判斷敵人是不是故意誘我軍深入。我是確定齊軍車陣已亂,旌旗靡倒,才敢放手追擊的。”
我要替曹劌補充說明一下:打仗是件會死人的事,對於雙方士兵來說,舉起武器衝向敵陣,都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充滿著恐懼、戰栗,甚至還有對人生的虛無感。兩軍陣前戰鼓齊鳴、士兵高聲呐喊,就是為了消除和掩飾這種恐懼感,增強自身的勇氣。一旦鼓起勇氣,又被硬生生憋回去,就很難再次振作了,遑論第三次?所以才會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
同年六月,齊桓公不甘心長勺之敗,聯合宋國再次出兵進犯魯國,兩國聯軍越過魯國邊境,駐紮在曲阜附近的郎城附近。
宋莊公已經在八年前去世,現任宋國君主是他的兒子捷,也就是曆史上的宋閔公。
魯國大夫公子偃對魯莊公建議說:“宋國部隊軍容不整,我軍可以避強就弱,先打垮宋軍。宋軍一敗,齊軍也就隻能撤退了。請您派我攻擊宋軍。”一向慎重的魯莊公考慮了半晌,沒有答應他。
當晚月色朦朧,公子偃命令屬下將虎皮蒙在戰馬身上,偷偷打開城門去偷襲宋軍。魯莊公得到消息,連忙動員全軍接應他。
宋國人果然沒有防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士兵們在恍惚之中,隻見百餘頭猛虎在營中橫衝直撞,驚懼不已,全軍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宋國的猛將南宮長萬仍然奮勇抵抗,左衝右突,魯軍無人能敵。魯莊公遠遠地看見了,取出自己祖傳的長箭“金仆姑”,彎弓搭箭,射中了南宮長萬的右肩。中箭之後南宮長萬被數百名魯軍士兵包圍,仍然勇不可擋,直到魯莊公的貼身護衛遄(chuán)孫加入戰團,魯軍才合力將他擒獲。
宋軍的潰敗引發連鎖反應,齊軍見勢不妙,連夜撤退。
一連兩次討伐魯國失敗,齊桓公剛剛開始的雄圖霸業,顯然有點流年不利。
公元前683年夏天,宋閔公為報去年戰敗之仇,再一次興兵攻打魯國。越來越有戰爭經驗的魯莊公前率部隊迎擊,趁宋軍立足未穩就發動攻擊,一舉擊敗宋軍。左丘明對此喜不自禁,在《左傳》中記載:舉凡戰事,敵未列陣就被擊潰叫作“敗”,敵已經列陣叫作“戰”,全線崩潰叫作“敗績”,敵我相當叫作“克”,敵人全軍覆沒叫作“取”,王室部隊失敗則叫作“王師敗績”……時隔數千年,字裏行間仍能感受到當年魯國上下的得意之情。
回想去年的魯、宋之戰,宋軍之所以速敗,同樣也是因為軍容不整、防範不周。一連兩次重蹈覆轍,這位宋閔公的治國治軍之才,實在令人擔心。
相比之下,經曆了諸多磨難的魯莊公顯得成熟多了。同年秋天,宋國遭遇洪水災害,魯莊公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向宋國伸出了橄欖枝,派人到宋國致以慰問之情,說:“天降大雨,毀壞了莊稼,使百姓流離,我怎敢不來慰問?”
對於魯莊公的好意,宋閔公的答複也相當得體:“因為孤不敬鬼神,所以老天降禍於宋國,還要勞煩您擔憂,在此拜謝您的好意!”
這裏的“孤”是宋閔公自稱。按照周禮,諸侯在天子麵前自稱其名,平時自稱寡人,國內有凶事則自稱孤。對此,魯國大夫臧文仲表揚道:“宋國有這樣的君主,想必要興旺了。當年大禹和成湯敢於擔當責任,說‘天下有罪,都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終成大業;夏桀和商紂將責任全推給別人,不想承擔任何責任,結果很快就滅亡。國家有災難,君主自稱為孤,合乎禮製。宋公言辭謙卑,深知禮數,算是不錯的啦!”
然而沒多久,又有消息傳出說,那番話並非出自宋閔公本人之口,而是公子禦說(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宋閔公的兄弟)代為捉刀寫的。臧文仲又感歎道:“這個人有體恤百姓之心,應該當國君才對啊!”
事實上,宋閔公不隻是治國無道,治軍無方,還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口德很差,說起話來肆無忌憚,口無遮攔。
隨著魯、宋兩國關係的修好,宋國向魯國提出,將一年前被俘的南宮長萬歸還宋國,魯莊公同意了。
南宮長萬苦戰被俘,回到宋國,沒有得到一句安慰的話,反而被宋閔公當眾奚落了一番:“原來我尊重你,因為你是勇士。可你居然當了魯國人的俘虜,叫我如何再尊重你呢!”
很難理解宋閔公為什麽要說這一句話,聽起來仿佛僅僅是為了向大家證明自己沒水平。一年前那場戰爭的失敗,責任不在南宮長萬,而在宋閔公自己身上。現在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當眾奚落曾經奮勇殺敵的南宮長萬,這究竟是什麽心態呢?
常言道,士可殺,不可辱。南宮長萬雖然是個粗人,但是將自己的名譽看得很重。公元前682年,也就是南宮長萬回國的第二年秋天,宋閔公帶領群臣到蒙澤狩獵,因為一場棋局與南宮長萬發生口角,宋閔公舊事重提,又揭了南宮長萬的舊傷疤,戲稱其為“魯虜”。這一次,南宮長萬沒有客氣,拿起石頭做的棋盤,一下就將宋閔公給砸死了。接著他又打死了宋閔公身邊的幾個侍從,聞訊而來的大夫仇牧和大宰華父督也未能幸免。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這場本來沒有預謀的個人行為自然也就演變成了政變。宋國的公族子弟紛紛逃亡,公子禦說逃到了亳城。南宮長萬匆匆立宋閔公的弟弟公子遊為君,並派自己的兒子南宮牛和部將猛獲帶兵進攻亳城,想殺死公子禦說。
到了冬天,在蕭叔(蕭地領主)的組織下,公族子弟聯合起來,並從曹國搬來救兵,開始反攻南宮長萬。公子禦說也率領亳(bó)城之兵,裏應外合,斬殺南宮牛於亳城。
立足未穩的公子遊政權很快垮台,他本人也被處死。公子禦說眾望所歸,成為宋國的新一任君主,也就是曆史上的宋桓公。
混亂之中,猛獲逃往衛國尋求政治避難,而南宮長萬則逃往陳國。南宮長萬是個孝子,逃跑的時候,妻子兒女均顧不上,唯獨將家中的老母親帶上,用獨輪車推著她一起逃亡。據《左傳》記載,自宋國到陳國的路程約有二百六十裏,南宮長萬以人力推車,早晨出發,晚上便到。如若記載無誤,南宮長萬堪稱春秋時期第一好漢。
宋國一定下來,就向衛國提出引渡猛獲,向陳國索要南宮長萬。猛獲也是一員虎將,衛惠公本來想留為己用,大夫石祁子跳出來曉之以理,說:“萬萬不可,此人犯下逆反之罪,人神共憤,我們不應該保護他。您得到猛獲,隻不過得到一匹夫,卻因此得罪了宋國。袒護罪人而失去盟國,這筆生意恐怕不劃算吧。”衛惠公權衡再三,最終還是將猛獲交給了宋國。
那邊,陳國人收受了宋國人的賄賂,遂答應引渡南宮長萬。但是南宮長萬不好對付,蠻幹肯定是不行的。於是陳國人找來一群美女陪南宮長萬喝酒,把他灌得爛醉之後,用犀牛皮將他包裹起來綁緊。即便是這樣的措施仍然不保險,當他們把南宮長萬押送到宋國的時候,南宮長萬居然已經掙破了犀牛皮,手腳都露出來了。
這兩個人的下場都很慘,被剁成了肉醬,至於有沒有被用來包餃子後人就不得而知了。
齊桓公自即位以來,兩次對魯作戰都沒有取得成功,使他意識到戰爭並不是一件好玩的事,轉而聽從管仲的勸告,專修內政,致力於提升國力,富國強兵。
公元前683年冬天,齊桓公親自造訪魯國,到魯國迎娶了周天子的女兒共姬。
這裏說明一下,周天子嫁女,魯侯為主婚,是周朝初年就形成的傳統。當年齊襄公迎娶王姬,也是由魯桓公從中牽線搭橋的。
通過操辦齊桓公的婚事,魯莊公與齊桓公之間有了麵對麵的接觸,兩國之間也冰釋前嫌了。
公元前681年春天,齊國向各國發出邀請,以“平宋亂”為名,在北杏舉行首屆諸侯大會。但是,這次大會其實舉辦得不怎麽成功,至少沒有齊桓公希望的那麽成功。一是應邀來參加會議的國家很少,隻有區區宋、陳、蔡、邾四個,更多國家持觀望態度;二是有些國家的與會代表並非諸侯本人,而是上卿甚至是大夫這個級別的人物;三是會議沒有形成綱領性的文件,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後世有一種觀點,認為北杏之會是春秋史上第一次由諸侯主導的國際性會盟,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早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就在沈鹿召開過漢水流域的諸侯大會,比齊桓公整整早了二十三年!
可想而知,齊桓公對北杏之會的成果很不滿意,他迅速調整策略,打出了兩張牌。
第一張牌,以不赴會為罪名,派兵消滅了遂國。
第二張牌,主動與魯國修好,並於當年冬天與魯莊公在柯地舉行了會盟。
據《史記》記載,這次柯地會盟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就在兩國君主準備歃血為盟的時候,魯莊公的隨從武將曹沫突然跳上台來,手執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在戰爭中侵奪的魯國之地。齊桓公被逼無奈,隻好答應了他的要求,曹沫這才扔掉匕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從從容容坐下,就像什麽事情也沒發生一樣。齊桓公對此非常惱火,打算對逼迫下的承諾置之不理,被管仲勸阻了:“諾言就是諾言,因為蠅頭小利而失信於諸侯實在不劃算,還就還吧。”於是齊國將曹沫參與過的三次戰爭中所侵占的魯國土地悉數歸還。
此事被記載於《史記》的“刺客列傳”中。然而,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因為據《左傳》記載,自乾時之戰後,齊、魯之間的數次戰爭,都是魯國獲勝,不存在齊國侵占魯國土地的可能性。柯地會盟之前,齊桓公曾經到魯國來迎娶共姬,以王室為紐帶,兩國關係已經有了改善。柯地會盟可以視為兩國邦交正常化的標誌性事件,以魯莊公的慎重,不太可能冒著撕破臉皮的風險,采用曹沫這種手段來對付齊桓公。因此,曹沫的事跡很有可能是司馬遷杜撰出來的。
不管怎麽樣,齊、魯兩個東方大國終於實現了和平共處,這對於飽嚐戰亂之苦的百姓來說,是一件好事,至少表麵上看起來如此。
前麵說過,北杏之會是以“平宋亂”的名義召開的。但是過了不到一年,宋國人就背棄了北杏之會簽署的盟約,不承認齊國的領導地位。
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公元前680年春天,齊桓公糾集陳國和曹國,發兵討伐宋國。根據管仲的建議,出兵之前,齊國派了一位使者前往雒邑,懇請周天子派部隊前來助威。
此時的周天子,是周桓王的孫子周僖王,即位才兩年。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王室的列位大臣收到齊國請求之後的驚愕表情。
自平王東遷以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就成為了一句空話。諸侯國之間你攻我伐,東征西討,完全沒有把周天子放在眼裏。誠然,有那麽一段時間,周天子的戰旗也曾多次飄揚在戰場上,但那並不是出於王室本身的意願,而是鄭莊公那位亂世奸雄在假借天子旗號討伐異己,牟取私利。公元前707年,周桓王鼓起勇氣,自作主張搞了一次“征伐”,卻在濡葛被鄭莊公打得铩羽而歸,周桓王本人也被射中肩膀,差點把命丟在了戰場上。自那以後,王室對於“征伐”二字就不再作任何指望。公元前688年齊襄公討伐衛國的黔牟政權,護送衛惠國回國,王室壯著膽子派了一小支部隊前往聲援黔牟,也是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為聯合國觀察員或國際紅十字會的角色,為黔牟等人提供了政治庇護之後就悄然撤軍了。
現在,齊國要討伐宋國,居然前來請求天子恩準,王室受寵若驚之餘,又難免思前想後,顧慮重重。然而,齊國派來的使臣態度實在是很謙卑,齊桓公親自寫的請願書又是那麽殷勤有禮,使得王室上下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一些老臣說,恍惚間還以為是回到了西周年代呢!
感覺固然重要,實惠更讓人心動。王室的經濟一直很拮據,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97年,天子特意派了一位大臣到魯國來,要求魯國給王室提供一些車輛,被當時的國君魯桓公拒絕了,理由是“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求私財”,毫不客氣地給了天子一個難堪。天子連輛像樣的車都沒有,王室經濟的緊張,由此可見一斑。
經過深思熟慮,周僖王決定派大夫單伯代表天子,率領少量軍隊前往齊國助戰。
雖然隻是象征性的部隊,但是對於齊桓公來說,已經足夠。隻要天子的戰旗與自己的戰旗一起飄揚在戰場上,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宋桓公審時度勢,選擇了和談。而且,這次和談之後,齊國與宋國建立了長久的良好關係。在齊桓公稱霸天下的道路上,宋桓公一直在鞍前馬後效力,直到他去世。
之後齊桓公急於穩固外交成果,於是請單伯牽頭,召集宋、衛、鄭等諸侯在衛國鄄(juān)地會晤,討論天下大事。也許是不久前楚國入侵蔡國的舉動嚇壞了大家,加上有王室的代表與會,各國均派出國家元首參加了會議。
在各國元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二度為君的鄭厲公姬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