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不是天子的“天子”2

我是魏王的將軍

還在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就為他提供了進取天下,興複漢室的一整套戰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認為,劉備應取得荊、益兩州,鞏固孫劉聯盟,之後經營漢中、江陵兩大戰略基地,一俟條件成熟,再對洛陽實施兩麵夾攻。劉備的具體行動步驟,與“隆中對”是基本合拍的,他在曹操退出漢中後,即乘勢繼續向東進兵,又奪取了上庸等地,這樣當需要北攻襄樊時,就不用擔心曹軍從西北方對其側翼造成威脅了。

作為劉備、諸葛亮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北攻襄樊,才有機會北向宛若,謀擊曹操。關羽負責打理江陵,北攻襄樊的戰略任務自然要交給他,同時即便站在地方經營者的角度和立場,關羽對襄樊也非爭不可:襄樊不僅是謀奪荊州全境所必須經曆的步驟,還是江陵的門戶,奪得襄樊,就能控製漢水,使江陵安全得到根本保障。

此前一年,南陽民眾因苦於供給曹仁的徭役太重,曾擁宛城守將侯音發動起義。其實不僅是南陽,隨著曹操軍政中心北移,黃河以南包括襄樊在內的曹占區多不穩定,時任汝南太守的滿寵承認,自許都以南,各地都有老百姓鬧事。

關羽北攻的另外一個有利因素是,如曹操所料,孫權在與其修好後,並未完全履行約定,乘著曹操被牽製於漢中,他又對合肥發起攻勢,隻是與上次相比,規模較小而已。就這樣,為了不讓孫權找到空子,淮南及其周圍各州的曹軍也都被牽製在了當地。

當孫權攻打合肥時,各州將領私下都在討論形勢,揚州刺史溫恢對兗州刺史裴潛說,其實我們這裏尚不足慮,倒是曹仁在襄樊孤軍突出,眼看雨季就要到來,他對麵的關羽又驍勇多謀,曹仁對此準備不足,恐怕會有麻煩。話音剛落,公元219年秋,關羽即按照劉備、諸葛亮所製定的“出兵襄樊,北向宛、洛”計劃,向襄樊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若是前後左右聯係起來,就可以看出,這實際上是孫劉聯盟所共同發起的一次戰略性攻勢,自西向東,劉備進兵漢中,關羽北規襄樊,孫權攻擊合肥。如果說赤壁大戰是孫權為主,劉備為輔,襄樊戰役則是以關羽(也即劉備)為主,孫權為輔,孫劉兩軍東西並舉,規模相當之大,由曹仁指揮的襄樊戰區即刻便由攻轉守,且承受著沉重壓力。

對曹操而言,襄樊乃是必保之地,隻有保住襄樊,才能扼住漢水,從而南逼江陵,東望江夏,將關羽、孫權北進中原的道路封鎖住。

這個時候不能不讓人佩服曹操的遠見和決心,正是因為他放棄了漢中,才能將主力部隊從這一“泥淖”中拔出來,到了襄樊危急的關鍵時刻,也才能有足夠的機動兵力可以調用。

從漢中撤出後,曹軍大部集結於關中,得知襄樊戰役爆發,曹操連忙調兵遣將,派於禁領兵從關中赴援襄樊。由於於禁及時赴援,曹仁的防守兵力得以加厚,又有了與關羽抗衡的底氣。

在襄樊戰區,襄陽和樊城隔漢水而望,同為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據點,關羽在進攻時,首先渡過漢水,把矛頭對準了樊城。樊城由曹仁直接防守,他派協助其守城的龐德出戰,和於禁等人率七部人馬,在樊城以北結營屯紮,以便和城中成犄角呼應之勢。

時值秋雨連綿的季節,襄樊地區一連下了十多天大雨,漢水暴漲,溢出堤外,平地水深即達數丈。溫恢是北方人,他事前談到雨季對曹軍不利,說明對南方作戰的特點已經有所了解和掌握。曹仁則確如溫恢指出的那樣,對此準備不足,結果不僅樊城被洪水包圍,駐守於城北的於禁、龐德等七軍屯營也全部淹沒。

於禁等諸將迫不得已,隻好率將士登上高處避水。關羽到荊州後,就親自訓練和率領水軍,陸戰、水戰都能打,趁洪水上漲之機,他乘坐著大戰船,率水師猛攻曹軍。於禁等人無路可退,隻好投降。

與於禁不同,龐德則表現出了寧死不降的武士氣慨。他披著鎧甲,挽著弓箭,站在避水的河堤上,與蜀軍對射,箭無虛發,蜀軍被他射死了好些人。部將董超、董衡想要投降,龐德大罵兩人沒骨氣,揮起劍來,將他們都給砍死在了堤上。

龐德率餘部從早上一直打到中午,午後,關羽攻勢更急,龐德的箭也用完了,雙方短兵相接,他就用短兵器搏鬥,而且越戰越勇,氣勢逼人。這時水勢漸大,龐德餘部除了戰死者,大部分都投降了,龐德仍拒不肯降,他對身邊的少數幾個士兵說:“我聽說良將不會為了怕死而逃命,烈士不會為了活命而失節,今日就是我的死期!”

在廝殺中,龐德帶著三個士兵,從蜀軍手裏搶到一隻小船,想乘坐小船逃回城中曹仁的軍營,不料洪水把船掀翻了。龐德落水,失去武器,被關羽擒獲。

關羽對於禁、龐德兩位降將的態度明顯不一樣。對於禁,他往江陵一送,大牢裏一關,就不管了,對龐德則極力勸降,承諾隻要龐德歸降,便可授之以將軍的職務。原因是於禁本屬曹家班的人,龐德則原為馬超部將,是後來在漢中降曹的,而且其堂兄也在劉備處做官。

不料龐德毫不屈服,不僅立而不跪,而且大罵關羽和劉備。關羽見狀,隻得下令把龐德殺了。

襄樊戰役前,曹軍中就有人議論,說像龐德這樣的人,肯定不會真心同關羽作戰。龐德聽後非常氣憤,當即表態:“今年不是我殺關羽,就是關羽殺我!”結果一語成讖,命喪樊城。

得知於禁降敵而龐德死節的消息,曹操歎息良久,並為龐德流下了眼淚,說:“我信用於禁三十年,哪裏能想到危難時刻,他的表現反不如龐德呢!”

龐德與呂布不同,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尋找能夠為之效死力的主公,而這個人顯然就是曹操。曹操自己能打,又知人善任,對部屬極其慷慨,龐德死後,龐德的兩個兒子都被他封為了列侯,無怪乎龐德在關羽麵前會說出這樣的話:魏王帶兵百萬,威震天下。我是魏王的將軍,寧肯做鬼,也不願再做別人的將軍!

請將軍再堅持一下

在樊城城下,關羽完成了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水淹七軍”,於禁等七軍僅被俘者就有三萬之眾,如果加上戰死和潰敗者,應有四五萬人。

關羽繼續猛攻樊城。曹仁在派龐德出戰時,就已經把相當一部分兵力都派了出去,城內兵馬不過數千,麵對關羽的優勢兵力,根本無還手之力。

更糟的當然還是洪水的侵襲。樊城裏裏外外都被泡在水中,城牆因此已經崩坍損壞了好幾處。眾人都驚恐不安,有人對曹仁說,現在局麵這麽危險,不是我們的力量所能對付的,他勸曹仁趁關羽的包圍圈還沒有合攏之際,趕緊坐小船趁夜逃走。

守下去確實沒有什麽希望啊,曹仁動了心,與被曹操派來協助守城的滿寵商量此事。滿寵出身酷吏,心堅如鐵,他給曹仁打氣,認為這種山洪傾瀉的情況,肯定不會持續很久,又分析關羽圍城之後,之所以不敢繼續往許都以南挺進,乃是因為害怕曹仁截其後路,所以樊城決不能棄。

曹仁原先認為,他逃走就是他一個人的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滿寵則指出,那樣的話,你曹仁是苟活了,但關羽沒了後顧之憂,就可以狂飆突進,以後不但許都以南,怕是連黃河以南,都要丟掉了。

“請將軍再堅持一下吧!”

滿寵名為協助,某種程度上也起著監軍的作用。曹仁聽了他的話,隻得硬著頭皮繼續守下去。

可是滿寵關於洪水將退的結論,對緩解現實困境其實作用甚微。城外洪水依舊不斷上漲,已觸及城牆頂部,城牆尚未被淹沒的部分隻剩下幾尺高,眼看著全城都要被淹沒了。再瞧城外,關羽乘船圍攻,已在外圍設立了好幾道包圍圈,這下即便曹仁想溜都溜不掉了,而且城內的糧食也越來越少。

滿寵有一點倒是說得不錯,關羽自己暫時還不能脫離樊城戰場,但他可以分出兵力,讓他的部將到別處進攻啊,而且不用往前挺進,就先在旁邊下手即可——與樊城一水之隔的襄陽也被圍住了,襄陽守將呂常被困於城內,和曹仁一樣動彈不得,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見勢不好,全都投降了關羽。

眼見襄樊戰區已陷入危殆之中,曹操一麵先將徐晃由關中調出,率兵屯據樊城北部的宛城,用以屏障許都,同時待機救援曹仁,一麵緊急把其餘機動部隊也從關中陸續抽回,自己則從長安移往洛陽,以便就近指揮襄樊戰事。

就在曹操坐鎮洛陽的時候,弘農郡陸渾縣平民孫狼等人突然揭竿而起,殺死該縣主簿,向南歸附關羽。關羽授予其官印,撥給部隊,派他們重新潛回曹占區進行活動。孫狼部雖非正規部隊,但在許都以南遊擊作戰,與關羽遙相呼應,影響力也不小。

其實在孫狼之前,從許都起義到南陽起義,都已經出現了這一跡象,即起義者不管是將領還是民眾,大多接受關羽印號,與關羽相呼應,顯示關羽在黃河以南地區早已擁有相當高的聲望和威信。水淹七軍後,關羽在上述地區的民間形象更是不同凡響,號稱“威震華夏”,以孫狼起義為代表,各地民眾甚至是盜匪都紛紛舉兵響應,呈一發不可收拾之勢。

曹操這才發現,情況遠比自己原來想像的還要嚴重得多。徐晃所據的宛城乃南陽郡中心,南陽起義剛被鎮壓不久,以前的宛城守將侯音即為那次起義的領導者,可見曹軍在當地不得民心,極易再次發生變亂。

限於後勤供給條件,曹操一向都以少而精的原則來編組軍隊,他外出遠征,一般情況下,每次最多都隻能集結十萬大軍。襄樊戰役爆發後,於禁從關中已經帶走了至少三四萬的主力部隊,劉備尚在漢中虎視眈眈,所以陳倉防線及其關中也必須部署相當數量的精銳武裝,這樣一來,曹操真正能夠從西北調來的兵力就很有限了。徐晃部多為新兵,很難直接和關羽交鋒爭勝,此外雖然還能再從關中零零碎碎地抽出一些機動兵力,但也形不成規模。

假如徐晃救不了樊城,亦守不住南陽,許都必受威脅,許都的守軍不多,萬一關羽攻入許都搶走獻帝,曹操將失去他自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的最大政治資源,“以魏代漢”以及統一天下的圖謀亦將隨之落空。

想到這裏,曹操真是一身冷汗,他趕緊召集軍政會議,提出許都離前線太近,是否應將獻帝遷至鄴城,以避關羽兵鋒。最終,因大家都擔心遷移將會極大地動搖人心,使得局麵更加被動,此議方才作罷。

聯吳

曹操麵臨著自赤壁兵敗以來的最大危機,曹營的上上下下都被動員起來,紛紛獻計獻策,其中謀士司馬懿、蔣濟的觀點引起了曹操的特別關注,這就是“聯吳”。

在赤壁大戰前,曹操並不把孫權、劉備放在眼裏,對於“聯吳”基本是不屑一顧的。赤壁一戰,曹操被孫權打得鼻青臉腫,隻得退還中原,從那時候起,他才清醒過來,開始明白孫劉聯盟的價值,並嚐試對孫、劉進行挑撥和分別拉攏,“聯吳”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策略。

“聯吳”的效果,最初並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麵的,一者,當時孫劉都處於發展期,有抱團抗曹的現實需要,二者,劉備營中有諸葛亮,孫權營中有魯肅,兩人都是極具前瞻性眼光的大戰略家,特別是魯肅,正是他始終堅持,一力促成,才有了“湘水劃界”。

當然還有最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曹操對於“聯吳”的認識仍不夠深刻,他總認為自己的中原大軍數倍於孫劉,赤壁兵敗隻是一時失利,隻要緩過神來,總能把孫劉都統統收拾掉。這種心態導致他對於“聯吳”一直都是采取權宜態度,比如給孫權寫信相誘,以及“四越巢湖”未果後接受孫權求和,事先均缺乏認真細致的戰略性思考和安排,於是注定都隻能淪為失敗。

一場兩場戰鬥戰役的失敗,是可以補救的,一個戰略性的失誤,卻會導致滿盤皆輸。襄樊戰役距離赤壁大戰已過去了十一年,在這十一年中,曹操以一敵二,孫、劉兩家則是合二抗一,雖然偶有破裂,但馬上就又能彌合,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孫、劉逐步擴張勢力,一個進據江北,時時逼攻合肥,一個全取益州、漢中,而曹操卻隻能步步退卻,直至被關羽水淹七軍,襄樊危在旦夕。

曹操本有撲滅群雄之誌,在其全盛時期威風八麵,勢不可擋,關東的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關西的馬超、韓遂,哪一個不是強者中的強者,好漢中的好漢,最後都被曹操一掃而空。唯獨對於江東的孫權、巴蜀的劉備,曹操一直難占上風,無怪乎有人評論他“公亦老矣”,說曹操還是年紀太大,故而已經雄風不再,打不動了。

其實真不是年紀的問題,是戰略出錯了,司馬懿、蔣濟點醒了曹操。

要論“聯吳”的時機,此時卻也再好不過。孫、劉之間的聯盟關係本就屬於利益的聯盟,相當鬆散,也相當脆弱。在爭奪荊州之前,因為劉備獨取益州,未讓孫權分到好處,孫權一怒之下,接回了嫁給劉備的妹妹,接著又為荊州歸屬,差點與劉備全麵開戰,是劉備懾於曹操進兵關中,以及依賴魯肅的說服調解,雙方才得以重歸於好。

隨著魯肅去世,孫權的態度再次出現變化。

荊州在長江以南的部分,以江陵為最重要,自江陵順流而下,對下遊的江東地區據有天然的地理優勢。正因如此,曹操在退往北方後,才會讓曹仁留守江陵,周瑜也才會死盯著江陵不放。當初江東拿下江陵並不容易,周瑜一條命可以說就是斷送在了江陵,但它後來卻被“借”給了劉備,即便“湘水劃界”,也沒能要回來。

在劉備尚未取得益州時,他和關羽的力量都還有限,江陵尚未對江東構成威脅,及至劉備占領益州、關中,其實力已與孫權相當,江陵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關羽雖然隻是劉備的一個大將,卻具有獨當一麵和獨立發展的能力,他以江陵為基地,雄視各方,連江東也處在其威懾之下。

孫權曾派人向關羽提親,欲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此舉拉攏的意圖很明顯,但從另一方麵來說,如果關羽在請示劉備後能夠答應下來,則既可以緩解孫權的焦慮,又能使孫劉聯盟得到鞏固,結果卻是,關羽不僅不許婚,還將孫權使者大罵了一頓。

或許是圍繞著荊州,雙方積累的怨恨已經太多太深,也或者關羽本身的性格缺點支配了他,讓他一時頭腦發熱,忘了大局。總之,劉備、關羽在屢屢得手獲勝後,心態上有多麽忘乎所以,對於孫劉聯盟又有多麽忽略,於此已可見一斑。

孫權是與劉備同等級別的諸侯,關羽的做法無異於在打他的臉,孫權怎麽可能不感到憤恨,同時與關羽關係的急劇惡化,也促使他不能不考慮盡快設法從關羽手中奪回江陵。

這些情況早已為曹營智囊所掌握,司馬懿、蔣濟分析認為,關羽此次水淹七軍,必使孫權再次感到威脅,“關羽得誌,權必不願”,二人建議,趁此機會,應趕快與孫權議和,不僅要議和,而且還要勸說孫權,讓他偷襲關羽的後方。

你是在救援,還是在磨洋工?

議和,是為了讓孫權不再進逼合肥,以便把淮南方麵的兵力抽出來救援樊城,但援軍無法立即趕到樊城,在這段時間裏,就需要孫權從背後捅關羽一刀。

議和是議和,捅刀是捅刀,這一刀下去,也就意味著孫權要與劉備徹底翻臉了,若不下點本錢,孫權豈肯為之?司馬懿、蔣濟的建議是:“事成之後,割江南之地給孫權。”

所謂江南之地,即長江以南的荊州區域,那裏本來也不是曹占區,曹操一時也沒能力拿下來,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讓孫權和劉備、關羽互鬥。應該說,司馬懿等人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精,曹操聽後連連稱是,據此,他做出了其一生中最後一個正確的戰略決策:聯合孫權,遣使江東。

即便聯吳成功,使者往返和孫權實施行動,都還需要時間,已處在覆滅邊緣的樊城顯然是等不及的。曹操在派出使者後,即命徐晃動身前去救援曹仁。

在徐晃領兵進抵陽摩陂後,考慮到該部戰鬥力薄弱的實際情況,曹操又派戰將徐商、呂建率兵到陽摩陂與之會合,並傳令徐晃,讓他務必要等到大部隊全部集結後,再一起向關羽發起進攻。

有徐商、呂建相助,徐晃感到自身的兵力已經加強,雖然不能直接進攻關羽,但進攻關羽部署在附近的部隊,總沒有問題吧。徐晃對準偃城的關羽部隊,率部殺了過去。

許是跟著曹操日久,徐晃也學會了他那套兵不厭詐的手法,在兵抵偃城之初,他便派兵繞至敵人側後,並假裝在小路上挖掘壕溝,構築工事,做出要截斷敵人後路的樣子。對方並不知道徐晃部的真正實力,隻是根據表麵信息判斷,他們數量很多,來勢很猛,連交手都沒敢交手,就燒掉軍營逃走了。

徐晃得到偃城後,將曹軍兩邊的營壘連接起來,向關羽大營緩緩推進。這時,滿寵給曹仁打氣的話總算是兌現了,大水一天天退下去,關羽水軍的船隻也漸漸派不上用處了,曹仁又鼓起勇氣,以必守的決心率部抵抗,關羽雖親自督戰,也無法攻進城中。跟隨徐晃作戰的將領們一看,曹仁和樊城還有救,便催促徐晃趕快進兵,然而徐晃不為所動,走起路來簡直像蝸牛爬。

你是在救援,還是在磨洋工?諸將對徐晃很是不滿,甚至用嚴厲的語氣責問他。其實,徐晃是嚴格按照曹操的指示以及實際情況在行事,關羽對樊城的包圍圈很牢固,洪水也還沒有完全退下去,在曹操增派的援兵尚未趕到的情況下,若隻以現有兵力出擊,不但不足以解圍,還可能讓自己也遭到挫敗和損失。

徐晃和張遼、張郃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他們最早都不是曹操的部下,是中途從敵方營壘中投奔過來的,獨統一軍時還行,臨時指揮其他諸將並要讓他們心服口服,便是件殊為不易的事了。張遼在合肥,張郃在漢中,都經過一段特殊時期,才得以統禦諸將,諸將不服徐晃,多少也與此有關。

戰前,曹操為貫徹自己的軍事意圖,特派謀臣趙儼以議郎身份作為曹仁的參軍,並隨徐晃一起行動。在徐晃軍中,趙儼相當於欽差大臣,實際權威比徐晃還高,見徐晃遭到責難,他理所當然地站出來,替徐晃向諸將作解釋,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

曹仁在城中處境艱難,契需讓他和守軍知道援兵已到達外圍,這樣既可以激勵他們繼續堅守城池,也便於他們和援兵裏應外合,協調行動。趙儼據此認為,現在最好的辦法,不是馬上對敵人發動進攻,而是一邊進逼敵人的包圍圈,給其施加壓力,一邊設法與曹仁取得聯係。

趙儼估計,至多不超過十天,後續援軍就能趕到,這期間曹仁應該能守住樊城,等援軍到達,城內城外一起發動進攻,一定能夠打敗敵人。他還慨然表示,如果因為沒有及時發動進攻而導致不利後果,他願一個人承擔所有責任。

有功大家一起分,有過趙儼獨自擔,諸將哪裏會不樂意,都一個個地高興起來。徐晃也接受趙儼的建議,率部向關羽的包圍圈進逼,其先頭部隊所紮營的地方,距樊城最外一層包圍圈竟然隻有三丈遠。

關羽急於集中力量攻下樊城,並沒有立即回首攻擊,趁此機會,徐晃軍通過挖掘地道的方式,派人進入城下,用箭將書信傳入城中,這樣城內城外就建立了聯係,自此可以頻頻互通信息了。

一拍即合

趙儼敢於承擔緩救的責任,徐晃迫關羽之圍如此之近,也能耐住性子不予突襲,顯然是因為兩人都掌握著當時曹營的最高軍事機密:借孫權之手搞掉關羽!

當使者來到東吳,拜見孫權時,恰好孫權和他的手下也正在對關羽磨刀霍霍。

魯肅的繼任者呂蒙相當於另一個周瑜,一貫主張趕走劉備、關羽,完全奪回荊州,但為了麻痹關羽,他又常常故意示弱。在關羽進攻樊城時,魯肅與孫權商量好,假裝病重離任,由陸遜接替其職務。陸遜年紀輕,此前既沒有什麽資曆也未積累足以傲人的戰績,他到任後,按照事先籌謀,像呂蒙一樣對關羽保持低姿態,甚至於加倍地殷勤。

關羽上了呂蒙、陸遜的當,他原本在江陵與東吳交界處配備著一定數量的部隊,結果在放鬆警惕,掉以輕心的情況下,又把這些部隊多數調出,用於增援樊城。

就算是曹操不教唆,孫權也要動手,他還擔心獨自攻打荊州,會遭到曹操牽製呢,曹操的請求正合其意,更不用說曹操還答應給予割地的額外好處。

雙方一拍即合,孫權立即給曹操寫了一封密信,表示不久他就會派兵西上,偷襲關羽的江陵、公安二城,到時樊城之圍自解,但他同時也要求曹操不要走漏風聲,理由是如果泄漏出去,關羽將有所防備。

使者完成使命後,急急趕回洛陽。聽完他的匯報,再看了密信,曹操極為高興,然而對於孫權要他保密一事,他卻好象有些自己的想法,為此專門召集部屬進行了商議。

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替孫權保密,隻有隨軍征戰的謀士董昭持有不同意見,他的主張是:表麵上不妨仍答應為孫權保密,但暗中卻要故意把孫權的偷襲行動原封不動地泄露出去。

權變甚至不惜使詐,是曹操軍事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曹操的不少謀臣部將們亦受此影響,在他們看來,打仗本就沒有什麽信用不信用,在這個領域,贏才是硬道理,因此即便答應了別人或與之建立了暫時的聯盟,但隻要認為有必要,一樣可以對對方進行欺詐,而不用負有任何道義上的責任和壓力。

從孫權這件事來看,他讓曹操替他保密,自然有個人的算盤,倘若真的依其所言,秘而不露,吃虧的是曹軍,得誌的是孫權,這決不是上策。此外,被圍在城中的守軍,雖知道援軍到來,但卻還不知道有沒有把握獲救,加上糧食已經不足,心情必然十分緊張恐懼,萬一因情況過於危急而萌生其它想法,那就糟了。

反之,若泄露秘密,無非兩種後果,其一,關羽知道後,立即親自撤兵回救,如此樊城之圍就能迅速解除,而關羽、孫權也會因此結下梁子,成為死敵,他們兩相爭鬥,曹軍坐收漁人之利,坐觀其敗,有何不好?其二,關羽明知孫權要偷襲其後,但自恃江陵、公安兩座城池防守嚴密,樊城又有必破之勢,仍不肯急速撤退回救。

根據關羽一向高傲自負、爭強好勝的性格,董昭估計,最可能發生的是第二種情況,如此,則既可以鼓舞樊城守軍,又不至影響孫權的偷襲計劃。

曹操把保不保密單獨拿出來進行討論,其實就已經在進行相關暗示了,隻不過這種事最好要部屬幫他提而已。董昭老謀深算,甚知曹操的心意,所以才帶頭戳破了窗戶紙。果然,曹操聽後馬上表示接受,說:“妙!”

曹操當即派人到徐晃處,命令徐晃把孫權信中偷襲荊州的內容抄錄下來,用箭分別射至城內和關羽營中。事態發展如其所料,城中曹軍看到後,頓時士氣大振,而關羽的反應則和董昭的推斷差不多,一方麵眼看樊城陷落在即,他舍不得放棄,另一方麵,對孫權的背盟也半信半疑,怕曹操從中搗鬼,為的是使他前功盡棄。

關羽沒有立即退兵,但因為他清楚自己和孫權的關係確實處在惡化之中,對於孫權撕毀盟約,偷襲其後方,又覺得不無可能,所以試圖攻拔樊城的決心也開始動搖了。

在故意將秘密暴露給關羽後,曹操便準備親自從洛陽南下襄樊,援救樊城的曹仁和襄陽的呂常,屬下也大多認為有這必要,說曹操如果不親臨一線,整個戰役可能真的就要失敗了。

侍中桓階卻覺得大可不必如此緊張,他問曹操:“大王認為曹仁他們能否相機獨當一麵,處理好守城之事?”

曹操既把襄樊委與曹仁等人,就是相信他們有獨立守城的能力,因此回答:“我覺得他們可以做到。”

“大王或許是擔心他們這個時候會放棄努力,棄城不守?”

“不!”曹仁已經堅持到現在,又知道關羽將襲擊關羽,當然更不會放棄,曹操對此也是有信心的。

“那麽您為什麽還要親自帶兵前往救援呢?”

“我不是擔心曹仁他們,我是擔心關羽的軍隊太多,徐晃等人難以對付。”曹操答道。

桓階坦言,曹操就算是純粹擔心徐晃等人,也不應親往。因為曹仁、呂常身在重圍之中,處於萬死之地,仍能夠死心踏地地堅守城池,最大的希望還是獲得強援。曹操親自前往第一線,會讓他們以為曹操手中的牌都已經打光了,反而會影響其死守抗爭的決心和意誌,倒不如在遠處進行聲援,以顯示自身還有餘力,援軍會源源不斷地到來。

曹操覺得桓階言之有理,遂統兵進至摩陂就停了下來,然後便不斷地調撥軍隊前去支援徐晃。

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在與孫權達成協約後,曹操即向襄樊鄰近各州發出了征召令。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人都接到了命令,起初裴潛等人因不明究竟,拖延著沒有馬上行動。揚州刺史溫恢一直關注著襄樊戰役,他私下對裴潛說,這一定是襄陽危急,要讓你們趕去支援,之所以沒有大張旗鼓急著讓你們前去集結,是因為上麵還不願驚動遠處的部隊。

溫恢預計在這一兩天內,曹操一定還會有密信發來,催促各州盡快上路,甚至就連駐守合肥的張遼等人也將接到征召令。張遼等人是長年征戰沙場的武將,相比於刺史們,更了解襄樊戰場的危急局勢,也更能體會到曹操的急迫心情,相信一定不會猶豫,溫恢為此提醒裴潛:如果張遼等人後召先到,你可就要受責備了!

裴潛聽了溫恢的話,這才緊張起來,連輜重都不帶,就讓部下改換輕裝迅速出發。少時,他果然接到了曹操催促進軍的命令,而張遼等人不久也都分別受到征召,與溫恢所預料的完全一樣。

事實上,為了支援徐晃,曹操幾乎動用了他所能動用的所有精銳,其中也包括撤走合肥、居巢的部隊,當然這樣做,本身也是要告訴孫權:我決不會南下襲擊你,你沒有後顧之憂,放心地去偷襲荊州吧,祝你好運!

在張遼等人到達襄樊之前,曹操已陸續為徐晃提供了十二營援兵。徐晃兵力既增,便趁關羽狐疑動搖之機,向其發起攻擊。這時關羽在其包圍圈外,專門屯紮圍頭、四塚兩處軍營,用於對付徐晃,徐晃揚言要進攻圍頭軍營,實際卻聲東擊西,偷偷地攻打四塚。

眼看四塚軍營就要保不住了,關羽親率五千步騎兵前來作戰,徐晃軍多為生力軍,關羽軍則久戰已疲,結果關羽被擊敗,隻得退入包圍圈。徐晃乘勝追擊,關羽在包圍圈的壕溝中設置十重鹿角,但就連這個也沒能難倒徐晃,被他一舉突破,徐晃當天的氣勢和狀態,真是隻能用“神勇無敵”四個字來形容了。

關羽軍大敗,所部損失慘重,投降曹操的原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都死於此戰,關羽見狀,被迫撤樊城之圍,樊城危機煙消雲散。

曹操聞訊,立即下令嘉獎徐晃。他在嘉獎令中說,我用兵三十多年,也知道許多古代的善用兵者,但像徐晃這樣**,連破敵軍營寨,甚而衝進敵人包圍圈並將其攻破的,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春秋時,燕國大將樂毅攻打齊國,對齊國大將田單所固守的莒和即墨進行圍攻,當時情形非常危急,但是曹操經過對比,認為樊城、襄陽在襄樊戰役中的困境遠比莒、即墨更甚,由此更可見徐晃能力之強以及戰功之高。

過去,曹操在給荀彧論功中,曾經評價荀彧的計謀和功績,連他也有所不及,謀臣中,能夠得到曹操如此高評價的,也就隻有荀彧一人。至於武將,夏侯淵倒是被曹操這樣誇讚過,但那其實是出於特定目的,而不是夏侯淵真的到達了這種程度。夏侯淵沒能做到的,現在,徐晃基本上做到了,孫武和司馬穰苴皆為春秋時代的頂尖兵家,曹操說徐晃的戰功已經超過了他倆!

在大敗關羽後,徐晃整頓軍隊返回摩陂,曹操親自到七裏之外迎接,並在摩陂大擺慶功宴。慶功宴上,曹操給徐晃敬酒,舉起酒杯對他說:“保全樊城、襄陽,這都是將軍的功勞啊!”

接著,曹操又在摩陂巡視各營。像曹操這樣的大人物,普通士兵平時是見不到的,得知他要來巡視,各營士兵都紛紛離開陣列,前來圍觀,陣列當然也就顯得有些雜亂。這種場麵,曹操已經見多了,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但當他走到徐晃營中時,卻發現軍營整齊,秩序井然,將士們全都留在陣列之中,沒有一個人亂走亂動。

西漢時,漢文帝到各軍犒勞慰問,一聽說皇帝來了,從將軍到士兵,注意力都在皇帝身上。隻有名將周亞夫的細柳營不同,士兵們該幹啥還幹啥,連文帝到了營門,也得通報了才能進去,文帝當時認為,周亞夫才是“真將軍”,後來周亞夫果然平定了七國之亂。現在的徐晃一樣治軍嚴謹,一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曹操頗為感慨地說:“徐將軍真可謂有周亞夫的遺風。”

不能搶他的戲

關羽雖撤樊城之圍,但其水軍船隊仍占據著沔水,襄陽守軍依然被與曹軍大部隊隔離,這種情況下,曹操卻並沒有讓徐晃繼續對關羽展開進攻,原因就在於他要坐山觀虎鬥,為孫權襲擊關羽留出足夠的檔期。

孫劉目前是在為爭奪荊州而鬥,但其實聯合抗曹才符合他們根本和長遠的利益,曹孫聯盟則不同。對於曹操而言,孫劉兩家始終都是他要吞並的對象,隻不過以現時形勢而論,關羽是他的主要敵人,孫權是他的次要敵人,為了給自己解困,他必須先爭取次要敵人,用以對付主要敵人,但歸根結底,還是要讓他們互相磨損和傷害。

該孫權出場了,不能搶他的戲。

事實上,孫權以及一直躲在幕後的呂蒙,對於各自的戲份也確實都挺盡心盡力。乘關羽後方空虛,孫權親自率軍沿江西上,呂蒙更是一馬當先,把戰船偽裝成商船,把士兵假扮成商人,關羽設在江邊的崗哨本來就已不多,一路上被全部收拾了個幹淨。

等到南郡守軍發現情況不妙,呂蒙已經兵臨城下。當然如果他們肯抵抗一下,也是能堅持一段時間的,但守江陵的糜芳、守公安的士仁,都與關羽不和,一看大勢已去,便都投降了,孫權幾乎是兵不血刃就奪取了整個南郡。

關羽圍攻襄、樊失利,又得到南郡失守的確鑿情報,便立即全線撤兵,回救南郡。

曹操對此早有預料,讓他感到格外吃驚的是孫權此次得手之快。要知道,當初周瑜和曹仁爭奪江陵,雙方整整打了一年多,周瑜為此而死,曹軍也因損失太大而不得不自行退出,沒想到孫權、呂蒙居然這麽容易就取得了南郡。

指望關羽和孫權在互鬥中難分難解,最終兩敗俱傷,自己則從中盡收漁翁之利的如意算盤,至此徹底落空了,曹操內心的不甘和失望恐怕是難免的。

在據南郡最近的樊城,人們的心情也像調味瓶被打翻了一樣,酸甜苦辣,什麽滋味都有,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孫權能輕易拿下南郡,其實就是以他們在襄樊戰役中所付出的慘重損失作為代價的。參軍趙儼不無苦澀地指出,孫權本來就是想利用關羽在襄樊與曹軍交戰之機,出其不意地襲擊其後方,而與曹方建立聯盟,也無非是要乘機牟利而已,現在是得償所願了。

曹仁召集眾將商議,多數人都主張趁關羽陷入困境,趕緊集結部隊,予以追擊擒拿,這樣既報了先前被關羽水淹圍攻之仇,又可防止利益被孫吳獨占。

唯有趙儼力排眾議,反對追擊關羽。

孫權利用關羽威震中原,曹操急於解除襄、樊之圍的心理,與曹操達成了聯盟協約,但他仍然會存有顧慮,即在關羽回救江陵時,曹操會不會趁機發兵進攻他。因有此顧慮,他才會在給曹操的信中,顯得態度格外謙順。現在如果曹軍對關羽窮追不舍,勢必引起孫權的疑心,這樣他就不會一心一意地對付關羽了。趙儼的意見是,既然關羽已舍去根本,孤軍奔逃,曹軍就沒必要費力窮追,倒不如先留著他,讓他去找孫權算帳,再與孫權拚個你死我活。

曹仁聽從趙儼,下令解除警備,對關羽不予追擊。不久,曹操給曹仁下達的急令傳來,一如趙儼所言,果然是讓曹仁不要追擊關羽。

曹操站得高,看得遠,他很清楚,關羽到了這個地步,注定不會是孫權的對手,如果能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孫、劉以後必將勢不兩立,下一步棋就好走了。

事情的發展正是如此。關羽南下,勢窮力竭,在歸途上即全軍潰散,不僅救不了南郡,連自身安危都成了問題,隻得西退麥城。麥城僅僅是一座孤立小城,在被吳軍包圍後,難以長守,關羽不得已率數十騎逃出麥城,結果在漳鄉遇伏遭擒,隨後就被斬殺了。

竟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

公元220年2月,曹操率大軍從摩陂退到洛陽。緊接著,孫權就派人將關羽的首級送來洛陽,獻給了曹操。

二十年前,曹操曾經想盡一切辦法,想將關羽挽留在自己的軍營,但終究未能如願。在關羽離去時,有人要去追趕,被曹操攔住了,盡管他知道以關羽的能力,日後終將成為一大患。果然,二十年後,此人翻天覆地,若不是曹操尚稱老到,靠政治手段扳回局麵,差點就要老馬失蹄了。

他是敵人,卻也是曹操最欣賞最喜愛也最尊重的那一類頂級武士,曹操下令,按照諸侯之禮將關羽的首級予以安葬。

曹操很重感情,但站在他的位置,就算再動情,也不會忘記使用心計和權謀。孫權為什麽要急急忙忙地獻上關羽首級?孫權殺掉關羽,奪取荊州,雖然實現了他的目標,但也深怕劉備進行報複,從戰略上考慮,他不能不繼續把曹操拉上,和自己坐一塊。

獻首級一事,是孫權有意識地要讓劉備認為,襲擊關羽其實出自於曹操的主謀,他孫權隻是附從甚至是被迫附從而已。

你想的倒是挺美,敢情這世上什麽好事都得讓你給占全?曹操一眼就看穿了孫權的居心,他厚葬關羽,就是向劉備表明,你家關羽是被孫權弄死的,冤有頭債有主,你如果有想不開的地方,不妨直接去找孫權商量,我看好你哦!

孫曹聯手之前,曹操對孫權開出過一個條件,現在他也很爽快地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上表推舉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符節,兼領荊州牧,封南昌侯。這其實也是在間接地告訴劉備,孫權才是此次襄樊戰役的最大贏家和最大獲利者,他之所以突然撕毀和平協定,襲擊和殺掉關羽,為的就是要從我這裏拿到好處和利益。

孫權不僅能夠繼承父兄基業,還能將其發揚光大,說到底,靠的不是他比父兄更能打,而是更會玩心思。在曹操給他封官進爵後,他馬上順勢派人進貢,並上書向曹操稱臣,勸曹操順應天命稱帝。

曹操雖是這樣說,但他的話聽在僚屬們的耳朵裏,則還有另外一番意味。“以魏代漢”進行到現在,無人不知道曹操的心思,如果曹操僅僅隻是為了跟孫權鬥心眼,那他就根本沒必要把孫權的奏書拿出來展示。明白了嗎?這是在試探大家的態度呢!

在連荀彧都被清除掉的情況下,朝中如今已全都是識時務的聰明人了,當下,文以陳群為首,武以夏侯惇為首,群臣紛紛向曹操上表勸進,強調漢朝氣數已盡,隻剩下了一個皇帝的名號,除此以外,實際已沒有一寸土地,一個臣民,身為魏王的曹操如果要登上大位,恰在其時,沒什麽值得謙讓,也根本不用猶疑。

曹操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態度,究竟該怎麽辦,其實心裏早就有了譜。在群臣勸進後,他誌得意滿,同時又悠然自得地做了總結性陳述:對政治施加影響,也就是參與了政治,隻要掌握了政治實權,又何必非要在乎皇帝這個虛名呢?

接著,曹操明確表示,即使天命所歸,當皇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他也不會當皇帝,而要做周文王,其潛台詞就是,他將像周文王給周武王創造條件那樣,讓自己的兒子去當皇帝。

曹操不僅把當皇帝的機會留給了兒子,也用餘生為兒子創造了登基的外部條件。在此之前,孫劉一直持續進行擴張,至襄樊戰役爆發,已至頂點,曹操巧妙地利用孫權消滅關羽,既解除了襄樊所麵臨的嚴重威脅,又在戰略上使劉備失去了荊州基地,至此,劉備、諸葛亮自荊州、秦川兩線出擊、兩麵鉗製的戰略藍圖徹底流產。後來諸葛亮數謀北定中原,都隻能北出秦川一線,其對中原的威脅被降到了最低點。

至於孫權,曹操把他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看得極其透徹。這小子看似放棄了與劉備的同盟關係,與自己聯手,更進而稱表納貢,似乎要多謙卑就有多謙卑,但所有這一切,都隻是表麵現象,其實他背地裏一直都在搗鬼使壞。

曹操決不會上孫權的當,通過與孫權表麵議和,他已經從既要對付劉備,又要對付孫權的兩線作戰模式中解放出來了,而且未來完全可以預見到的是,劉備在挨了當頭重重一棒之後,決不會善罷甘休,孫劉必將一戰。

曹操返回洛陽的這一年,已經六十五歲,襄樊戰役作為其人生中的最後一場戰役,也耗盡了他的精力,回到洛陽後,他就無心再回鄴城了。

洛陽被摧殘荒廢了很多年,早已淪為一座殘破之城,此前漢獻帝以許縣為漢都,曹操以鄴城為魏都,洛陽的政治地位也根本不能與許、鄴相比。不過在鍾繇平定河東等地叛亂,以及曹操親征漢中後,都向洛陽遷來了大批移民,洛陽於是又擁有了重振的希望。曹操上次從關中來到洛陽後,即下令修建宮殿,此即建始殿。後人結合文字進行分析,認為曹操從這個時候起,實際上已視洛陽為都城。

公元220年3月15日,魏王曹操病逝於洛陽。同年12月11日,留守鄴城的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