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嚐百草
神農嚐百草
人族的生活在神農的帶領下越來越好,可這一日,神農見人們的生活在他的治理下日漸好了起來,心裏高興不已,走在陳都的大街小巷上,看著熙熙嚷嚷的往來族人,心中充滿了自豪感。忽然一陣悲痛的哭聲從前方不遠處傳來,神農大奇,忙走上前去,推開擁擠的人群一看,隻見地上正坐著一個滿臉淚水的少婦,她正抱著一個嬰兒,隻是明眼人一瞧便知那嬰兒早已氣絕了。神農上前輕聲問道:“你這孩子怎會如此?”那女子聞聲抬首一看,見是共主,心中一驚,正欲起身參拜,卻被神農摁住,神農和聲說道:“無須如此多禮!你且告訴我這孩子怎會夭折了?”女子聞言又是一陣哭泣,悲傷地說道:“隻因是病死了!”神農聞言心下恍然。原來如今人族不識醫藥。是以每有生病便不知治療。故而常有死亡。這個問題也困擾神農許久。隻是以前有太多地族中事物要操持。並沒有花太多地精力在這方麵。今日他看到一個幼小地生命就這樣地消逝。心底裏好似有塊重若千斤地巨石壓著。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神農安排人幫那女子收殮了孩子地屍體。隨後一個人回到家中,憂心忡忡。而後,神農經常得聽到有些老弱族人偶爾遇上頭痛、發燒之事仍然無法治愈,有些族人就這樣死掉了,甚至一些壯年男女發生這樣的狀況也就無法幹活了,隻能躺在床上等著好轉,而且這些現象現在越來越多,再就是誤食毒物或被毒蟲、毒蛇所傷的族人越來越多,人族卻是束手無策,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族人死去。神農看著族人們不斷的被病痛侵擾,看著族人們不斷的用生命來判別各種動植物是否可以食用,是不是有毒,能不能加以利用。生病的族人往往就意味著生命的消逝,每一種毒物,往往都要付出幾條人命或者更多。神農為了自己的族人,開始繼五穀之後,做出的第二件造福洪荒的大事,神農決定親自嚐百草,驗百獸。
神農將部落之事安排好之後便出門向大山深處行去,一路之上但凡見到以前未曾見過的草木,可卻不知其有毒無毒,並將他們記錄下來,等到晚上的時候便將那些花草服下,檢驗其毒性的強烈,慢慢的神農發現各種草藥都有都有五行屬性,有些厲害的草藥更是混含了數種五行之力,所以才藥性劇烈,神農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慢慢的便可以用之解毒,還可以治病。一天神農在石縫中找到一支開小黃花的藤狀植物,神農便把花和莖吃到肚子裏以後,沒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鑽心地痛,好像腸子斷裂了一樣。可神農雖然勤奮修煉,但他當前的修為還無法為解去此毒。神農絕望的望著天空,好似期盼著有誰能來救他。
待神農徹底絕望的時刻,天空中飄來了一朵祥雲,祥雲之上有著一位青年人,那人手持一把扇子,緩緩的下了祥雲對著神農道“癡兒,何必如此,要不是為師及時趕到,你此時便該身死道消”這人正是楊道塵,神農看見了楊道塵降臨還想上前行禮,可他的腹中劇痛,無奈的喊了一句“師尊”,神農低下了頭,不敢直視楊道塵。楊道塵手裏出現了一枚九轉還魂丹,喂進了神農的口裏,神農的臉色立即紅潤了起來,腹痛也漸漸消失。神農連忙對楊道塵拜道“多謝師尊救命之恩”,“罷了,這兩樣東西就於你吧”楊道塵說完便從衣袖中拿出了一鼎和一鞭,這鼎乃是赤鼎,先天下品靈寶,這鞭名為楮鞭,先天下品靈寶。“此鼎可為你日後煉丹之用,此鞭可識毒物,亦可對敵,拿去吧”楊道塵遞給了神農,神農高興的接過了,這兩件靈寶乃是他如今最需要的,楊道塵這一來可謂是雪中送炭。“多謝師尊賜寶”,“往後的路十分艱難,也是對於你的考驗,人族能不能脫離病疾就看你的了”楊道塵說完便消失了。神農想了想他為了人族,就算在難也要勇往直前,於是手持楮鞭,開始了他另一段的旅程。
神農有了楮鞭之助,嚐百草的過程就變得相對容易起來了。白天,神農山上嚐百草,晚上,他生起篝火,借著火光把嚐試出來的物種特性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神農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將這座大山之上的物種一一嚐遍。十年的時間裏有著赤鼎煉製出的丹藥,神農度過了許多生死關頭。可是那些丹藥雖然可以排毒,但丹藥的品質太低,對於有些強毒還得慢慢的來排除,這其中就花費了不少的時間。
神農嚐試了百草的藥性,每每將自己的生命至於危險之中。不過又經過數十年的辯嚐,神農發現甘草可以治療咳嗽,大黃可以治療便秘,黃蓮可以消腫等等。神農繼續嚐百草,將洪荒常見之物,不常見之物一一寫進書中。神農寫完藥經後,開始研究藥理為人族治病。人族中人何其之多,那些病症雖無後世那麽多,可每日前來看病求醫的也不少,神農一邊為人族看病,一邊研究治病之法寫在藥經之上。神農也將這藥經傳授給人族,讓人們知道萬物的藥性與作用。一些人在神農那裏學到不少醫理,便開始學神農在人族四方走動,為人治病。這些就是最早的遊方郎中。神農在人族治病多年,研究無數屍體寫下人體經脈穴道全圖,在研究經脈穴位之時而且還把人體研究個透徹,也一並寫在書上留於後人學習。本來這人體全圖,現在還沒人敢研究的,畢竟這是對死人不敬的。那神農身為人族共主,為了人族研究醫理,人族自然感激還來不及,倒不會阻止神農此舉,倒有不少人前來獻身幫助神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