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不好,但他們決定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有一種小說,叫行業小說。就是通過小說的形態,講一講行業內部的運行特點、規律,讓外行人有所了解。同時,這些規律和特色,又在推動小說人物、故事情節、各種矛盾的發展。寫行業小說比較牛的人叫阿瑟·黑利,美國人,他比較有名的作品是《大飯店》《航空港》《汽車城》《錢商》《晚間新聞》等。為了寫得很像那麽回事,據說阿瑟·黑利經常要去他想寫的單位上班--工資是出版商付的,而且一上班就是好幾年。對這個行業了解透了,他才有辦法動筆。
辰光這部小說就是典型的行業小說。辰光不用去體驗生活,他自己就是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
隻不過人家的行業小說,都是寫方興未艾、一片生機勃勃的新興產業的,比如IT、娛樂什麽的。辰光卻選擇了正在日益走向衰落的紙媒,還是近兩年死亡得最快的都市報。
這當然和作者的經曆有關,辰光當了二十年的記者,從一個跑熱線新聞的生瓜蛋子,變成了資深的深度報道記者,幾乎一直工作在都市報中,見多了人世冷暖,題材與行業,都是他最熟悉不過的。但說心裏話,他還是有另外的用心的。他是想給行將消失的這個行業立個紀念碑。這個行業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它源於技術更新,源於生活方式進化,源於社會氣候和環境的巨變,並非行業內的人不努力。就好比一個美女,總有一天會變老,不再被人仰慕追求。這是自然現象,不可歸咎於美女自己活得不精致。
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涉及媒體的並不少,很多作品都喜歡拿媒體記者當點綴。隻是大部分對媒體的描述,都充滿無知和偏見。那裏麵的記者編輯要麽風風火火,指點江山,要麽苟且鑽營,當狗仔隊,臉上總是洋溢著蠢笨的驕傲或者無恥的卑微。我記得看過一部講述雜誌社女編輯的電視劇,裏麵的女孩性感時尚,生活在雲端一樣,整天鉤心鬥角,仿佛她們服務的不是公眾,而是一個皇帝。這些不靠譜的描述,多因為創作者根本不了解這個行業,隻是憑著道聽途說,就想當然地下筆。浮誇而淺薄,無以複加。
這部則完全是以白描的筆法在描述這個行業和群體。作者在小說裏塑造了很多生動的形象,比如鐵血暴躁的總編和怯懦膽小的副總編,還有許多義無反顧跑上第一線的記者。據我所知,這些都是有原型的,包括許多采訪案例,那些出爾反爾出賣記者的舉報者,以及來勢洶洶的負麵報道主角、挖坑設局的人。這源於作者長期的行業經曆,而且,還隻是冰山的一角。在這些行業故事裏,有人失業,還遭遇感情變故,痛不欲生;有人被長期歧視;有人被工作考核壓得抬不起頭來……媒體人每天都在經曆城市芸芸眾生的共同經曆,那就是為生活而奔忙。但他們與別的人也有不同,那就是遇到的人和事都難以預料,每天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完全不同,這是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的。另外,工作的性質還決定了他們即使承擔再大的壓力也無法大富大貴,采訪經曆與個人生活不可遏製地混到一起。但這些編輯和記者都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迅速投入。驅動他們的唯一動力,就是尋求真相造福社會的新聞理想。
小說的主人公邱明,嚴格地說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媒體人。作為記者,守則之一是探究、描述與傳播,不能參與到事件中去,更不能成為事件的主角,因為那會讓報道本身失去公允。他也正因為無法控製的參與欲望,而長期處在被淘汰的邊緣。然而,作者賦予他一件神奇的工具--一台可以預知24小時後版麵的電腦。這個能夠未卜先知的邪門家夥,又讓邱明的一切行為變得合理與可以解釋,甚至改變了他的職業上升通道。他可以獲得人所不知的新聞線索,甚至還有時間去改變這一切。原先不合規範的習慣,變成了特長與優勢。於是,一係列陰謀與反陰謀的故事就此展開,有涉及普通人的雞毛蒜皮,也有涉及黑惡勢力、謀殺、貪腐的諸多事件,精心編製的謊言一件件串聯起來,**迭起。這些迷惑都在邱明及其朋友的努力下,一一破局,光明與正義每次都能成為贏家。
這當然是作者理想化的解決方式。在真實的生活中,一個記者、一個媒體,是無法擁有如此巨大的能量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傾盡全力去調查呼籲,也無法讓事情發生變化。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當年,很多投入紙媒的年輕人都是抱這樣的熱情與理想。但現實告訴他們,這很難,這不可能。這是從業者心頭最大的壓抑。而這一切心結,最終在一台超級電腦麵前化解。如果用傳統的話語體係來表達,那就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結合了。
邱明以此鼓舞了他的同伴,甚至改變了他的領導。看得出這是作者本人也夢寐以求的。
小說的最後,那台神奇的電腦被燒毀了,但主人公的手機繼承了電腦的“事業”。這也能被看作一種隱喻。無論世事怎麽變化,無論技術怎麽進步,公眾了解真相的需求永遠會存在,社會對嚴肅媒體的依賴也依然存在。加繆談到寫作的時候曾經說:“每一代人都以改造世界為己任,不過我們這一代知道它(寫作)改造不了世界。但它的任務也許更偉大。這任務是阻止世界分崩離析。”這樣偉大的任務,那些天天壓低成本算計點擊率,被錢蒙了眼的互聯網自媒體是承擔不了的。這也就是真正嚴肅的媒體人、寫作者存在的意義,也是支撐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還能繼續前行的信念。
知名媒體人、作家 老貓
2020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