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暗構造

當細胞分裂到幾十個的時候,“零號”這個代號顯然就不太合適了。這東西需要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大家經過短暫的討論,最後決定采用白泓羽的提議:構造體。

由地外智慧存在構造藍圖,由人類構造容器,最終形成的生物體。傳遞這套藍圖的一方也就順勢被命名為“構造者”。

細胞分裂到九十七個之後,停歇了三個小時,接著突然有了新變化:所有細胞開始同時分裂——而且是卵裂。

驟變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大家已經認定這些構造體是“單細胞人造生命”,沒想到它居然還能卵裂發育,變成多細胞生命的模式。卵裂的速度快得驚人,不到十二個小時,已經分裂了十次,變成擁有上千細胞的大型胚胎結構。工作人員在慌亂中把這些細胞分裝到單獨的培養皿裏,給這些構造體足夠的生長空間。

這超乎尋常的變化在大家心中誘發了“異形降世”的恐懼,甚至開始準備防彈密封的高安全實驗室,但接下來的變化誰也沒有想到。

在十六次卵裂之後,胚胎消失了!

胚胎消失的時候,汪海成不在,白泓羽在場目睹了全過程。當時胚胎已經有兩厘米大,肉眼可見。雖然叫作胚胎,但細胞還沒有發生分化,看起來就是一個粉紅色的組織球。旁邊的工作人員還在爭論是不是應該用更接近海水密度的培養基取代瓊脂基——這讓胚胎的發育環境更接近“自然孕育”。這個爭論很玄學,因為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所有胚胎發育環境都會模擬近似海洋的包裹和浮力狀態,但誰也不知道“地外生命”的正常發育環境應該是什麽樣子。在這樣的背景下,本來是反對更換培養基的一方更占優勢,但支持的一方提出了周公夢蝶似的疑問:“你確定地球生命的誕生環境,不是構造者模擬他們的環境創造的?”

就在大家爭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白泓羽忽然覺得胚胎開始一點點變得透明起來。這可能是幻覺,因為胚胎本身就是粉紅色半透明的,外部光線明暗變化會影響這東西看起來的樣子。但這種感覺越來越明顯,兩分鍾之後,另一位工作人員困惑地問道:“是我眼花了嗎?怎麽感覺胚胎越來越透明了?”

這時候,變化已經明顯得每個人都看得出來。構造體已經不是有機體因為薄或者別的原因而看起來透明,而是明顯地稀薄起來,像是影視特效裏的幽靈化一樣,整個淡出了視野。而且淡出的速度越來越快,又過了兩分鍾,所有的胚胎在眾目睽睽下消失了。

不是死去了,而是物質消失了。培養皿蓋得嚴嚴實實,胚胎留下的印痕猶在,但它們消失了。

“發生了什麽?”有工作人員問道。大家麵麵相覷。

慌亂中,有人想起用其他觀測手段來確認構造體的情況。又花去了不少時間加急做了X射線衍射、遠光譜分析……

全都沒有用!他們發現在任何電磁波的頻段上都無法檢測到構造體的存在,不限於可見光,在一切射線下它都是透明的,空無一物。

“接觸!”有人提議,直接接觸。

這是一個完全打亂計劃的操作,從構造體作為一個單細胞有了活性開始,他們就沒有用任何物理接觸手段去觸碰過它,生怕影響了它的活性和功能。把它們分離開的時候也是整個培養基移植,連震動都控製得小心翼翼。但現在,他們隻能找東西去接觸它。

或者說,去接觸它原來所在的空間……

白泓羽有一種探死人鼻息的幻覺,和其他人一樣,她腦子裏一片亂。有人不同意物理接觸,認為可能會發生意外。

“什麽意外?”當值的負責人問。對方回答不上來。

“我們先確認它還在不在吧。”當值負責人就這樣拍了板。用什麽東西進行接觸也費了一番思量,最後選了塑料材質的圓頭鑷,以免對構造體造成損傷。負責人親自操刀,小心翼翼地掀開皿蓋,一點點伸進去,到了胚胎原來該在的位置。

大家心都懸在嗓子裏,能聽到零星吞唾沫的聲音。

穿了過去,沒有任何阻擋。

這是很滑稽的一幕,一群人盯著鑷子徒勞地在明顯空無一物的空間來回夾,努力想抓住什麽,整個動作滑稽得難以言喻。

“怎麽辦?”有人問。

構造體物質消失了?

這也不是不可能,雖說是“細胞”,但說到底是地外文明的智慧造物,誰也無法斷定它會幹什麽,不會幹什麽。或許,這段地外信息真的就隻是為了表明在地球以外,有超然智慧的存在?

如果光是這樣,其實也蘊含了極大量的信息。它告訴了地球人,地球的生命誕生必然與這個超然智慧有關,而且它擁有操控空間的偉力。或許這隻是接觸的第一步,之後還會有別的信息?即使沒有……

白泓羽還在思索這個變化的潛在含義,這時突然聽到有人驚恐地提醒道:“會不會……有感染?”

這句提醒引得在場的目光齊刷刷地轉了過去。

“會不會……就像釋放孢子一樣,這個東西……”

“有密封隔離,你怕什麽?”負責人的聲音從麥克風裏傳來,他穿著防護服,從密封的實驗室裏瞪了那人一眼。要怕也該是他這個接觸者怕才對。

“不,不,我是說……它……它憑空消失,會不會有辦法穿透我們這些隔離手段?發……發現病毒前……”

發現病毒前,人們以為空隙小於微米的東西就能擋住一切感染,阻擋致病的細菌和真菌,直到發現還有小上千倍的病毒,尺寸在納米級,有的甚至小到連橡膠的孔隙都能穿透。

這東西會憑空消失,或許是轉變成了某種小得可以透過地球物質縫隙的稀薄存在?

“別慌!”負責人沉聲說,“不要瞎緊張,自己嚇自己!”

事後才知道,這句話剛說沒多久,當值負責人已經在另外的通話頻道發出了執行封鎖預案的命令。實驗室一千米外,全副武裝的戰士關閉了進出的一切線路。看似普通的實驗大樓每個朝外的房間早就裝好了多層隔離材料,這時候都緩緩落下,五分鍾內,整個實驗室被內外五層隔離密封鎖死,所有通風轉入了內循環供應。

但現場沒人察覺到這些變化。直到參與群星工程的人離開中山大學的臨時駐地,前往山裏的第一基地後很久,其中的少部分人才從一些稀奇古怪的渠道聽說了當時的一些情況。

如果不是提到“感染”,負責人本來打算脫下防護服,試著用手去摸一下。他以為自己是當時腦子出了什麽問題,事後才知道,其實那時不止他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

“或許這東西需要智能生命的直接接觸?”

很難解釋這種奇怪想法產生的原因,但事實證明後麵的發展既跟感染無關,也跟智能生命無關。

他們目睹了第一次暗膜展開的全過程。

當時,塑料鑷子還留在胚胎應該在的那個位置上,負責人正打算把它丟在一邊,抽手出來。然後,他看到一道微弱的光流過胚胎原本表麵該在的位置,看起來像是光線折射的效果。他一驚,手上的鑷子微微抖了一下,伸了進去。

那道折射表麵更明顯了,鑷子頭部已經穿過那表麵,負責人腦子裏一亂,趕忙想要抽出來,但已經來不及了。往外一拉,鑷子頭就跟後麵分開,沿著表麵以一個完美的弧形切麵落了下去。

大家還在為這個突然出現的弧形切麵震驚,眼睛盯著那個落下的塑料頭,這時,原本光線折射的表麵生長出黑色來——生長是最恰當的形容,虛空中弧形表麵先是跳出點點黑斑,然後綿延開來。一秒不到,一個黑色的小球狀物體好像是從虛空中被拉進這個世界一樣,兀然出現在大家麵前。

這樣的情景讓白泓羽想起的卻是遊戲,像是《星際爭霸》裏的星靈一族——它們在戰場上並不生產東西,而是把原本存在的東西從另一個空間裏折躍過來。

消失的胚胎又出現了,全都出現了,以這樣黑色的新姿態。九十七個直徑大約一厘米的黑色小球重新出現在培養皿裏。

在這些東西重新出現的過程裏,人們看到的是球體,但變化結束的時候,在場的人卻覺得自己看到的是一個圓片,沒有寬度的二維黑色圓片。不過這個困惑並沒有影響這群專家多久,因為探測胚胎存在的電磁檢測裝置很快發現這東西表麵可見光的反射率幾乎為零,所以就像黑洞一樣,丟失了一切視覺細節。明明是個三維物體,看起來卻像是二維的圓片。

負責人的腦子裏什麽也沒想,伸出已經沒了頭的鑷子碰了它一下,接觸是實體的,感覺到了珠子的質量。

從這一刻開始,構造體徹底失去了生物的形態和特征,變成了死物一樣。對於這個變化,不僅出乎人們意料,而且很長時間內研究人員都沒法理解這幾個小時裏,從胚胎,到消失,再到變成無機物整個過程的原理是什麽。

直到連山裏的第一基地都消失兩年後,這一切變成新世界運行機製下的絕密根基之後,才有人提出一個構想:構造體本來就不是一張生命藍圖,而是一座納米微觀工廠。

本來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套精密的微觀機器,蛋白質可以當作納米級的零件,生命體就是一套高度精密的製造和加工設備。隻是常規生命工廠的產品尺度是越來越大的,從納米級的設備驅動微米級的結構,製造出毫米級的組織,構成厘米級的器官係統。而這座工廠則用納米級的設備精控皮米級的零件,皮米級高精度的零件再加工飛米級的結構,最後把所有結構搭造起來,創造出人類認知尺度以外的智能設備——最後組成構造體的形態。

在這個構想中,這個隻有一厘米大小的構造體,其複雜度可能已經超越了人類有史以來製造的所有設備之和,人類擁有的探測設備不足以在這樣的精度下準確了解它們的結構——即使了解結構,也無法理解它的運轉機製。當然,這個假設就算當初有人提出,人們也會質疑在如此微觀的尺度下有沒有可能製造所謂的“機器”。不過兩年之後,他們對構造體的利用和理解已經足夠證明這一點。

兩年以後,他們開始明白這九十七個看起來沒有區別的構造體擁有驚人的複雜度,知道它們有幾種類別,但剛見到這些構造體的時候,大家僅有的印象是那種純粹的黑。

隻有負責人同誌看著手上這個沒了頭的鑷子發呆。鑷子頭被突然出現的膜削進去,然後裹在了黑色的殼內,自然已經看不到了。鑷子頭還在裏麵嗎?是被封在那個球內了嗎?這東西是隻有外壁,裏麵都是空的嗎?

這困惑讓大家想起所有的培養皿都有嚴格的質量監控裝置。很快,質量數據出來了。

整個過程中,從胚胎短暫的“消失”,到黑殼出現,構造體的質量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這讓消失這件事更匪夷所思。這樣看來,構造體像是短暫地變成了無影無蹤的幽靈,之後附加了一層黑殼,但從未真正的消失。黑殼附加上的原因,似乎正是為了讓構造體在“隱形”之後還可以被人類找到。

“剛才……變成了車庫裏的飛龍嗎?”有工作人員喃喃自語,“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就是存在?”

隻能通過有限的物理接觸來理解這個包上黑殼之後重新出現的構造體:表麵光滑得可怕;用探針接觸之後,外殼呈現極強的剛性;在百牛壓力、萬帕壓強下幾乎沒有任何形變——他們也不敢再增加壓力了。

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負責人操作的那個構造體比原始質量重了0.07克,也就是小鑷子頭的質量。經過小心的嚐試之後,他們晃動了幾下這個構造體——能感覺到微弱的衝擊慣性,但沒有響聲。鑷子頭真的是被封在一個“空腔”裏,但外殼在衝擊下沒有震動,所以不會響。

構造體的“真空質量”引起研究員們的強烈不安,想要透過這外殼搞清內部結構。但當探索進一步繼續的時候,舊的不安還沒得到一絲緩解,新的恐懼卻襲上心頭。

他們先是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測構造體的黑殼,放大倍數在五十倍的時候,隻可見到一片漆黑。

調整最大光學倍數,放大到一千倍,依舊一片漆黑。吸收光的通道結構應該是納米級,他們想。人類勉強可以通過炭納米管做出這樣的材料。

他們改用電子顯微鏡,分辨率可以達到十分之一納米左右,足以看清納米材料的結構。

一片漆黑。

大家焦慮起來。黑暗永遠是人類心中的恐懼源頭,在這樣的尺度下,他們還是得不到一絲信息,所有打上去的光都被吸收得一幹二淨,沒有反射,也沒有衍射,好像手上的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團黑洞。

動用掃描隧道顯微鏡。

操作員花了十分鍾確定信號電纜是正常的,屏幕上依然是一片漆黑。

“不可能。”實驗員說,“這東西都能看到單個原子了。”

這個觸感光滑的外殼在所有頻帶下的電磁反射率都是幹淨的零。

所有射入表麵的輻射全部百分百被吸收掉,散射、反射、衍射全部沒有。連各種頻率的高能輻射也無法讓它產生量子躍遷,輻射出任何一絲射線,真的就像黑洞一樣吞噬得幹幹淨淨。

不知道這些輻射吸收進去以後變成了什麽,是被構造體吸收利用了嗎?沒有一絲信息被反饋釋放出來。他們沒有辦法判斷這東西的結構——在任何探針顯微鏡下,都是一片純粹的黑。

構造體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謎,一個信息黑洞。百分之百的透明到百分之百的吸收,這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負責人愣了一會兒,突然摘下防護手套,一把抓起那個黑球。其他人看到他的動作的時候不禁發出了驚叫,還沒來得及阻止,他已經把黑球抓在了手中。

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圓瞪著眼睛,望著他。沒有人知道可能發生什麽,似乎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融化、消失、化身超人,這些都不會讓大家感到意外。

什麽也沒有發生。

半分鍾的死寂之後,他放下這個黑球,隻覺得一股寒氣竄上自己的脊梁。

“為什麽不是冷的?它不冷。”他喃喃自語。

有的人明白了他的意思。這東西既然像黑洞一樣吸收了一切輻射,它的表麵應該接近絕對零度,為什麽它不是冷的?

隻可能有一個答案,這外殼的物質密度稀薄得難以想象,盡管它冷得離譜,但熱交換效率卻很低,“黑色的殼”擁有目前人類科技難以理解的空間結構。

汪海成回來時,黑化之後的構造體第一次研究嚐試已經結束,在他看資料的時候,白泓羽詳細向他描述了這個透明、稀薄、存在卻又不存在的幽靈。資料不能代替親眼所見的興奮和恐懼,哪怕隻是在複述當時的場景,白泓羽也激動得瑟瑟發抖。

“這東西到底是什麽?它想要做什麽?”她說。

沒人關心汪海成的房產訴訟,沒人知道他一審的審判結果,他包裏揣著判決書,一條條過著資料。

“你不知道?”汪海成平靜地說,“你怎麽會不知道?你是我的學生嗎?什麽情況?”

白泓羽愣住了,最開始還不明白導師的意思,汪海成比自己大不了多少,今天卻奇怪地麵沉如水,看不出喜怒,也不知道這話是奚落,還是玩笑。

這麽長時間以來,汪海成終於能安安心心、心無旁騖地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了。看著犯傻的白泓羽,他笑起來:“再想想?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電磁效應,但卻有質量,這不是生物學問題,這是一個天文物理問題啊。”

白泓羽思索片刻,噌地站起來,“老師你是說……可是……這……”

汪海成朝她點了點頭,他心中的激動實在不亞於自己的學生。白泓羽叫道:

“暗物質?!”

是的,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電磁效應,但是卻有質量,籠罩在天文學上的烏雲假說——

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