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無壁,方能破壁

——盧恒宇和李姝潔專訪

INTERVIEW:LU HENGYU AND LI SHUJIE .

範軼倫 李晨旭

本輯《銀河邊緣》特別策劃的“次元壁”這個主題非常具有跨圈屬性,為此,《銀河邊緣》編輯部特地采訪了兩位“破壁”達人:成都艾爾平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創立者盧恒宇和李姝潔。作為動漫人,他們既在科幻圈外,又在科幻圈內,可謂打破次元壁最好的代言者。

盧恒宇是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動畫係首屆畢業生,李姝潔畢業於陝西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動畫係。2006—2011年,兩人曾共同在成都和北京的動畫公司任職,2012年一起離職後,導演製作的動畫劇集《十萬個冷笑話》(以下簡稱《十冷》)成為現象級作品。2013年成立艾爾平方,主營業務有改編動畫番劇、院線動畫電影和原創動畫作品三大板塊。目前,兩人帶領團隊做出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動畫作品,包括《十冷》《屍兄》《鎮魂街》等。

截至2019年7月,艾爾平方已擁有超過八十個小夥伴,其中包括三維引擎動畫、VR動畫創作等新技術研究開發團隊。隨著《漢化日記》上線,《鎮魂街2》《雪孩子》等作品也在緊張的創作與開發中。另據二位透露,他們已經開始製作自己的硬核科幻題材的原創動畫了!

銀河邊緣(以下簡稱GE):二位好,作為二次元裏的資深玩家、三次元中的神仙眷侶,你們倆是如何理解二次元和三次元的?

李姝潔(以下簡稱李):說實話,我越來越搞不清楚“二次元”到底該如何定義了,現在還有一種叫“泛二次元”的說法。我們也常被說成是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互聯網創業企業”,但我們一直覺得自己是做動畫的。可能那些沒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客觀地定義吧。而我認為所謂的“次元壁”,也可以理解成為因偏好的文化類型不同所形成的人群之間的壁壘。

盧恒宇(以下簡稱盧):二次元和三次元也可以簡單理解成“宅男宅女”和“現充”吧。

GE:二位的二次元作品這麽成功,受到過哪些二次元文化的影響?跟三次元的經曆、性格有關係嗎?

盧:我特別喜歡《七龍珠》。小悟空突破超級賽亞人狀態的鍛煉方式太厲害了 他教悟飯通過憤怒達到超級賽亞人狀態,然後用超級賽亞人的狀態去過平常的日子,吃飯、睡覺、洗澡等等。等到悟飯習慣這種狀態,再一次爆發的時候,就是超級賽亞人二了。如果把努力、很累的狀態變成常態,等再次進步就是一種爆發,這對我啟發很大。

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能讓人笑的內核是“窘境”,敢於給自己窘境,或者敢於給他人窘境,合適的窘境是可以把人逗樂的。我倆的個性就是敢於給自己窘境,也善於讓角色陷入窘境,所以能把觀眾逗樂。我相信快樂是有能量的,也許這些能量也守恒。我們所知道的一些喜劇大師,像金·凱瑞,還有周星馳,生活中都是很悶的人。創作者其實就是這樣,燃燒自己的快樂能量,照亮作品,照亮他人。

GE:作為從業者,你們覺得當下最流行的二次元文化有哪些?二次元會對三次元世界產生什麽影響嗎?

盧:我認為隻要還被稱為是“二次元”的文化就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流行”,從這個名字就能感受到她是一個小眾的、非主流的文化。

李:二次元對於大眾審美和想象力方麵是可以起到一些正向作用的。有一次去世紀城逛漫展,看到滿坑滿穀的cosplay就覺得很美好,尤其是看到有人cos自己作品中的角色,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盧:對,會讓這個世界更快樂一點吧,讓人們在看待三次元世界時可以有更多的視角。

GE:剛才的討論中我聽到二位已經涉及次元壁的概念了,那麽你們如何理解次元壁?真的存在次元壁嗎?

盧:如果一個人從小接觸的文化圈層相對比較封閉,長大後TA就隻能和擁有相同喜好的人來交流,隻看韓劇的人、隻看美劇的人、隻看日劇的人等等,他們之間就會存在一個壁壘。但壁壘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鄙視鏈,可能隻是純粹的不了解而已。所謂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最早的論壇到現在的貼吧,有共同愛好的人最終都會走到一起。就像是宇宙形成之初一些物質聚集逐漸形成一個更大的物質,再往後會變成一顆一顆的行星,喜歡閱讀的是一顆行星,喜歡動漫的是另一顆行星,還有各種類型的遊戲、電影等等。它們之間的斥力就是“壁”。

李:同意,而且我認為語言也會帶來一定的壁壘。比如在大眾的認知裏,“動漫”特指日本風格的偏寫實的動畫,而我作為從業者一直定義自己做的是“動畫”,寒舞畫的《十冷》是“漫畫”。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藝術家們在起廠名的時候定義他們做的影片為“美術片”。在國外也有例如anime、cartoon、manga這些詞匯做細化區分,我想如果想要把“次元壁”研究透徹,也需要把這些詞匯的定義研究透徹。

GE:眼下,大家都在試圖破壁,搞crossover,搞融合,比如漫威宇宙、DC宇宙、怪物宇宙之類的,還有《死侍》,據說甚至打破了四次元壁。為什麽這些從業者致力於打破次元壁?

盧:從商業層麵上講,打破次元壁意味著你的受眾群會變大。不然的話,動畫片隻能在二次元圈子裏麵火,超級英雄電影也隻能在自己的粉絲圈裏麵火。從內容層麵來講,作為一個創作者,我最看重的就是講好一個故事,打破次元壁是希望故事不會被表現形式所限製。我們做的動畫不希望隻做給小孩子或者隻做給成人看,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它、分享它。

GE:從創作者的角度,怎麽來打破次元壁?

盧:就拿現在火遍全球的《三體》來說,它早已突破了科幻小說的“次元”,成為一種現象級文化作品。想要打破次元,首先作品本身得好看,《三體》的故事足夠精彩,有沒有科幻這個標簽都無所謂。現在有些人聲稱自己寫的是科幻,但故事不好看,寫奇幻、寫穿越、寫霸道總裁都沒用。好看是最重要的,也是打破次元壁的基礎。

李:迪士尼有句經典名言:“謀劃一部新電影時我們不考慮成人,不考慮兒童,隻想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那個純淨未受汙染的地方。”對於我們來說,謀劃一部新作品時並不會考慮二次元還是三次元,隻考慮“自己內心深處最純潔的那個地方”。在創作初期就給這個作品定義次元和受眾是不現實的,這些應該是後期宣發運營時根據內容去考慮和分析的。身為創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自己的內心。

GE:其實,次元壁已經是一個很二次元的概念了。在三次元裏,“打破次元壁”對應的詞匯或許可說是“跨界”。二位身為跨界達人,從早期的《雲端的日子》,到《十冷》《屍兄》《鎮魂街》,類型各異,為什麽會這麽跨界?

盧:我們倆應該屬於那種很“花心”的創作者,想去嚐試各種各樣的類型。

李:一方麵可以說我們的喜好比較雜,另一方麵,也可以說是對影視的了解比較全麵。這也得益於我們趕上了國內動畫起步和上升的時期。在好萊塢這種工業體係成熟、分工細化的環境中是缺少這種機會的。比如一個攝影師,可能從接受教育時就會細分成單鏡頭拍攝或者多鏡頭拍攝兩個方向。而在國內,整個行業還在起步階段,我們就可以在這種“亂世”中找到更多可以嚐試的機會,這對我們來說也是挑戰,但更是很好玩兒的事情。

GE:我關注到兩位也曾在一些科幻文學獎項中擔任評委,兩位如何看待科幻文學到科幻漫畫甚至是科幻影視的轉換?

盧:這是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當評委的時候,基本負責的都是最適合改編獎,所以說我會刻意把自己放到挑選劇本的角度去思考。我選擇的作品都是從我的專業角度看,適合影像化的作品。其次,我也會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作品的角色設置、劇情衝突和影像價值等等。

李:我可能就是直接匹配我們公司的創作原則。阿西莫夫有機器人三定律,我們艾爾平方也有自己的創作三定律!

第一原則:唯命是從。以講好故事為核心,一切為觀眾服務。

我們會考慮觀眾是否會喜歡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能否讓觀眾產生共情。比如《星際穿越》,你可能聽不懂有關黑洞的理論,但父女情一定能感受到。所以我會看它是否是更多觀眾喜歡的故事。

第二原則:唯我獨尊。不重複自己,也不重複他人,但不得違背第一原則。

我會在作品中尋找差異化的東西。也許它的靈感來源於其他經典的作品,但必須有進化、有變異、有創新。

第三原則:唯利是圖。時刻考慮商業目的,但不得違背第一、第二原則。

其實就是評估商業化的可能性。比如有一個小眾作品,可能有文學價值,但拍攝成本巨大,從商業成本角度考慮就性價比不高,可能就會被排除。必須把商業納入考慮,比如像《無敵破壞王2》這樣的有很多廣告植入點,而且和故事緊密結合,商業性就不錯。

GE:近兩年市場上也有一些科幻題材的動畫作品出現,兩位都是資深從業者,可以從市場的角度跟我們分享一下科幻題材動畫的前景嗎?

盧:我覺得可以回到本質去看這個問題。科幻跟動畫都隻是故事的標簽,好的片子能夠給人帶來歡樂和享受,市場前景就會好。五月份有四十九部動畫通過備案,童話、教育、科幻題材最多。科幻題材最近比較火,我想這和年初的電影《流浪地球》應該有很大關係。

李:我的工位上還有《流浪地球》的周邊。中國的商業電影發展時間比較短,類型片還不夠多,某種程度上還是存在類型片荒的,所以在科幻類型片出現成功案例之前,大家都在觀望。《流浪地球》證明這個類型是有市場前景的。

GE:有沒有遇到過你們覺得特別適合改編的科幻小說?是否有計劃嚐試科幻題材的創作呢?

盧:去年我擔任“未來科幻大師獎”的評委,有一篇名叫《罪》(楊晚晴著)的短篇小說我就覺得很有意思。故事很驚悚。我很喜歡小說中關於“記憶抹除”的設定,跟我們自己的一個想法特別相近。這個故事畫麵感特別強,三段故事之間的邏輯關係嚴密,適合改編成動畫。

李:我們已經有科幻題材的3D引擎作品在製作了,準確說有三個項目,一個是我們買了版權的,還有一個是我們自己原創的。當然原創的難度更大也更慢一些。

GE:二位現在不僅是創作者,也是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可以說是打破了個人身份的次元壁。你們怎麽處理這種身份轉變?

盧:我們很鼓勵身份的跨界,不僅是我們倆,其實公司有很多同事都是這樣。音樂組的高老師以前是學計算機的,還是那種焊接電路板的;負責研發組引擎部門最前沿的老高是美院出來的;綜合管理部的老牛是做IT出身的。一個人在職業發展道路上,會有很多次機會去重新定義自己。你遇到過的人,經曆過的事,自己尚待開發的潛在特質等等,都會帶給你很多次破壁的機會。不管是次元壁還是專業壁、技術壁,你覺得壁壘在哪兒,它就在哪兒。隻要你能看清它,就有機會把它打破。隻有當你心中沒有壁壘的時候,你才能做到真正的破壁。

GE:心中無壁,方能破壁,這句話真好!感謝二位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