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1

從“海上之盟”與女真諸首領談判以來,馬擴就認定女真人一旦得誌滅遼以後,必將轉而謀我。他的這個觀點與上司談過,與同僚、朋友談過,與西軍中諸統將談過,後來留在京師,備官家谘詢顧問時,又曾多次上奏,說與官家知道。

隨著時勢的發展,他的這個觀點更加明確了。在燕山慘複以後兩年多的時間中,他全神貫注地注視著金人的動向,他的一切活動包括對朝廷、對宣撫司、對義軍、對家庭的建議、勸告、措置、安排等莫不針對這個中心而考慮其對策。

可以說當時在宋朝很少有人,或者竟可以說當時沒有一個人能像馬擴這樣對金人的入寇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的。

即使這樣,當他在西山和尚洞山寨中,乍聽到金兵已經出動的消息,也不禁為之震愕。這不是在這個根本問題的看法上他已有所改變、動搖了,而是金兵出動之迅速,仍然出乎他的意料,即使他有著長期的充分的思想準備。

最初他估計金兵的出動要早得多,兩年前完顏阿骨打逝世時,金軍已經做好南侵的一切準備,由於內部的調整、女真貴族之間的權力平衡,推遲了出兵時間。一年多來,前方時緊時鬆,金軍調動頻繁,軍事大員仆仆於平州、雲州道上,似乎隨時可以入侵,而每到危機擴大,地雷瞬將爆炸的一刹那,金人忽然臨時來個緊急刹車,把戰爭製止了。這好像是抄隋文帝時大將賀若弼所上《平陳十策》[1]的老文章,多次發動假襲擊,一方麵試探對方的實力,一方麵要造成敵人的麻痹大意,然後大舉深入,一戰成功。劉彥宗也給斡離不獻過《平宋十策》,看來也會有此一策。這一策果然見效,它麻痹了許多人的思想,甚至也影響到像馬擴這樣警惕性很高的人。事實證明馬擴在山寨中所做的預測還是不夠準確的。

特別當他回憶起十一月中,他曾受命與辛興宗二人以國信使副的名義入雲州與粘罕相見。當時他們看到金軍南侵的跡象已十分明顯。他回太原後,力言戰勢已成,勸童貫速為應變之計。童貫還有些猶猶豫豫,將信將疑。而馬擴自己呢?惑於粘罕還要於十二月初派使來太原談判的假象,認為使節們一來一回,大戰總要在月底年初才可能發生。這就怪不得他乍聞戰爭消息時,要十分震驚了。

那次他們銜命北上,表麵上是爭蔚、應二州之地,實際上是探虛實。由於童貫在軍事上還沒做好準備(其實童貫永遠不可能做好準備,他要準備的無非是拔腳逃跑罷了),他們的立場十分軟弱,這又是一次棘手的談判。

粘罕接見他們時的態度非常驕倨,他問:“宣撫司回文中不說別事,二位承宣到來,有何事理會?”

馬擴提出:“自童宣撫接替譚宣撫以來,主張和好,使兩界士民安樂,各享太平。今特遣某等來問,不知山後[2]土地取甚日交割?”

粘罕且不談交割山後土地之事,忽然怪聲大笑起來,笑了一會兒,才毫無禮貌地說道:“你家更無人可使,卻隻委內官。”

譚稹、童貫都是宦官,宦官是在生理機能上加工,喪失生殖能力,以便在官家左右及內廷給使的人。他們是生理上有缺憾、心理上失去平衡,因而發生變態的人。北宋後期,先派宦官李憲出任西北方麵的軍事長官,後來又變本加厲,先後任童貫、譚稹為河北宣撫使。堂堂宋朝,文武兩途,素稱多士,竟找不出一個可以任事的大員,翻來覆去,還是這兩名宦官,怪不得粘罕要不客氣地當麵嗤笑了。然後他又咄咄逼人地說:“你家尚待要山後之地,交割蔚、應二州?我若與了你,叫二州的百姓往哪裏去存身?”

以殺人縱火、掃**城鄉為樂的粘罕居然學會了漢人一套的門麵話,“為民請命”起來,這倒真是咄咄怪事了。聽他說到二州的百姓時,馬擴的腦海中立刻浮現起那年他在蔚州城外看見的母女兩副相互摟抱著的骨架,他的眼睛裏不禁冒出火來。

“國相說到百姓存身不得,煞是好事,馬某此來,就是為百姓請命。記得昔年往來蔚、應二州時,親眼看到城內外白骨如山,卻無幾個活人在那裏存住。這豈是我大宋兵幹下之事?國相久駐雲中,當知其詳。”

這是義正詞嚴的責問!蔚、應二州向為粘罕的防區,那裏並未發生過重要戰爭,被屠殺的都是無辜良民。那裏的金軍殺人如麻,身為主帥的粘罕,推卸不了罪責,當時他裝癡作聾,佯作不聞,反而進一步強詞奪理地說:“山前山後乃我家舊地,豈可相讓?你家土地,卻須割取些來,方是省過之道。”

“國相言語相挑,莫非決心背盟用兵?兵戎之事,我豈懼爾?”

粘罕又一次不懷好意地哈哈大笑起來:“馬承宣,你須忘了,俺倒不曾忘記。你國中大將如劉延慶等輩縱有十個百個,又怎能擋住我大金的雄師?”

馬擴聽了他的誚讓之詞,神色不變,徐徐說道:“國相想已忘了,俺馬擴倒還記得,我國中不盡是劉延慶等輩,也還有韋壽佺、李臣等人。如今兩河地界,義軍遍布,韋、李之徒,不啻千百,國相如果真去進攻,豈不又要吃虧了。”

馬擴針鋒相對地與粘罕鬥了一鬥。粘罕臉色頓變,自己嘴裏嘰咕幾句,就由從人傳話道:“國相吩咐你使副隻今便辭,旬日間我遣使人報聘,就宣撫司商議大事去也。”說罷就悻悻而退。

當天晚上,金朝的外交談判老手撒盧母代表粘罕設宴為馬擴、辛興宗二人餞行。意料不到的事情是,向來守口如瓶的撒盧母,大約酒喝得多了,勸酒之際,忽然漏出一句真話:“我朝接待使人隻此一回了。看在多年周旋的分上,馬承宣不可不幹此一杯。”

一個多月來,金人停止了邊境挑釁,在使人往來中,氣焰也略見收斂,如果說那是因為入侵的具體準備還未完成,那麽今天粘罕和撒盧母**裸的說話表明暴風雨前夕的平靜即將告終,軍事侵略行動即將開始了。

那次出使,談判山後交割,完全失敗,但就試探金人的真實意圖這一點,還是有成績的。在這以後,馬擴對宣撫使、對家人、對義軍諸頭項預言金寇必至的根據就在這裏。即使這樣,在推測金人入寇的具體時間上,他仍然犯了保守的錯誤。

2

馬擴從真定回太原宣撫司的當夜,就去找童貫回報劉鞈不願撥軍之事,不過當金軍正式出動以後,這件事已成為明日黃花,即使劉鞈願撥,時間上也嫌太晚了。

馬擴出差雲州回來後又去真定公幹,外加自己去探親,童貫一共隻給他十天假期。他在山寨中聽到金軍出動的消息,心焚血注,等不到假期屆滿,就提前趕回司裏,這一天是十二月初六。根據常識判斷,既然馬擴已從山寨中得知金人入寇的消息——它已兜了個大圈子,身為宣撫使的童貫不可能還被蒙在鼓裏。不過童貫的確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馬擴。

馬擴忍耐不住說到他在真定道上聽說金人已經出動,於攻陷薊州後向燕山府進軍的消息,童貫還是假裝糊塗,說了一大套什麽像這樣的謠言,每天都有,都要相信起來,你隻能跟在它屁股後麵轉等話。然後告誡馬擴道,這等無根之言,休得外傳,以免動搖軍心。接著就指派任務給他:“昨據代州關報來,金元帥府差撒盧母、王介儒兩人為使副前來報聘,兼與本使計議大事。昨已委了文字機宜宋彥通與辛興宗二人館伴,又恐他兩個疏於職事,應對有差,誤了大事。難得廉訪今日趕來,就煩廉訪前去應付兩日,如有所聞,快快報來,撒盧母這廝言語撒野,不諳禮儀,廉訪卻千萬莫將他引來與本使見麵,免得受他聒噪。”

馬擴喘息未定,又被派去館伴金使。事實上,在童貫的宣撫司幕僚中間,沒有人比馬擴被使用得更多了。宣撫司裏備了幾匹駿馬,規定有急差時應用,後來這些差使都推在馬擴身上,這幾匹馬索性就由童貫指定全數撥給馬廉訪及其隨從騎用。幾匹馬的馬蹄鐵都磨損了,以至不到幾個月的工夫就得去重換一副。宣撫司的僚屬們把這些看不見好處的差使都推掉了,樂得窩在家裏納福,但是馬匹全讓馬擴占用,這小小的一點權利既涉及物質利益也有麵子問題,卻使他們很不高興。有人說:“宣撫司偌大的一個衙門,隻消有個馬宣事,就把全部公務包攬了,其餘的都是酒囊飯袋!”說這句話的人把眼睛去瞟瞟在司裏素有酒囊飯袋之稱的孫渥、範訥二人。“早知如此,不跟宣相出來走這遭也罷!”有人說:“人家有了這副巴結勁兒,才巴結上一個廉訪使。你憑什麽眼癢,就憑你這點功夫,忙殺了也還是個小小的錄事官。將來雙腳一挺,兩眼翻白,進了棺材,柩頭前的題旌仍然逃不出大大的七品芝麻綠豆官,下一輩子也盼不到什麽使什麽使的。”

不提這些風言風語,它們聽來似乎也真帶有一點酸味和辣味,拌起來,製一份酸辣湯,想來幕府中人都需要分得一杯羹醒醒頭腦的。

可是馬擴雖然被童貫使用得最多,卻不等於受到童貫的信任。

大官們駕馭幕府夾袋中人物都懂得一個要緊的竅門,首先要把他們分成幾種類型,分成幾層層次。盤根錯節、疑難雜症固然需要幹練的人去辦,凡是涉及本人隱私之事隻能與幾個最親信的人商量,把兩者的界線攪混了,就要壞事。

譬如這次金軍出動的消息,童貫早於四天前就知道了,他隻讓最親信的幕僚宇文虛中、王雲、宋彥通等幾個人知道,並把自己心裏的打算與他們秘密商量。這個消息是瞞不住的,這兩天在太原府已經沸沸揚揚,大家傳說得很多了,童貫對河東路的軍事長官張孝純、河東方麵主持軍事防務的王稟仍嚴守秘密,對他們的追問,矢口否認,因為童貫明白讓他們過早地知道真相會於自己不利。

馬擴是幹員,過去、現在都有許多事情要他去辦,但由於同樣的理由,童貫對馬擴也暫時保密。

當他已經知道平州金軍出動,檀州、薊州相繼淪陷的消息後,派馬擴去館伴粘罕派來的使者一舉已沒有多大的意義了,但他還存在最後幻想,斡離不出兵,不等於粘罕也非要跟著斡離不同時出兵不可。即使到了這一天,他們希望河北邊界的戰爭隻限於局部戰爭而不是全麵戰爭。

即使作最壞的打算,粘罕一定要出兵,讓馬擴與撒盧母周旋兩天,拖延了他出兵的日期,也有利於他自己的打算。因此他發出手中這一張最有用的牌,把馬擴置於無可用武之地,隻能單純地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這次粘罕派來的兩名使節撒盧母、王介儒都是馬擴舊相識。

從海上之盟以來,金主完顏阿骨打、大太子粘罕、二太子斡離不、大將完顏希尹等都曾多次直接與馬政、馬擴、趙良嗣打交道,但平常接伴的一般都是撒盧母。這是一個與他打過一次交道就不想再見第二麵的人。但每次出使,馬擴還是不得不讓他形影相隨。他有時諂笑,有時嗔怒,有時沒來由地來獻殷勤,有時甚至不顧禮貌地把麵孔拉長了拒人於千裏以外,猶如演劇場上的猢猻,隨時都可以從戲裝箱裏取出他需要的麵具戴上,隨時變換著自己扮演的角色。這種**裸的虛偽,有時倒也有一點可愛,因為別人知道虛偽的可恥,在偽裝以後還要加上一層偽裝來掩蓋自己的偽裝。撒盧母卻沒有這種可恥的意識,他不怕別人知道他的偽裝,因為這出於他的需要。

其實馬擴有什麽權力譴責撒盧母?撒盧母虛偽善變,滿口胡柴,這都屬於個人品德上的問題,如果他的這些“缺德”都是為了他的朝廷的利益,那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德,何“缺”之有?

有人給外交家下了一個定義是“為了國家利益派到國外去撒謊的誠實人”,外交家本身不一定是誠實者,但他到外麵去撒謊卻真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如果他反其道而行之,把本國的虛實盡輸與敵人,那豈不成為“賣國賊”了?譬如這次撒盧母來太原,背著副使把金朝的虛實和盤向馬擴托出,他告訴馬擴:粘罕與斡離不之間的矛盾,金朝東西兩支軍隊的實力,兩路進兵的路線和最後會師東京城下的戰略目標,還有粘罕特別懼怕的雁北義軍的抗擊等,這些都是馬擴十分需要的情報。對這樣一個背叛本朝利益的賊徒,馬擴豈不是要深惡痛絕、看不起他的為人?更加談不到做朋友了。

個人的品德有時要和國家的利益發生矛盾,把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地位上的馬擴仍然非常看重個人的品德,因此,在今後的曆史發展中,馬擴常常陷入這方麵的迷惘而不可自拔。

還有與撒盧母同來的王介儒也是馬擴的舊識。當初蕭皇後決定歸降宋朝時,就派王介儒隨著馬擴一起南來。在蘭溝甸大戰後,宋遼雙方無法進行外交談判了,王介儒還在雄州城裏住了幾天,一直由馬擴館伴。他為人善於思考,深思不露。當時馬擴對他的印象是一個老練的官員,在外交談判中可能是個勁敵。與他們打交道,需要步步小心,一點不可放鬆。

童貫雖然不希望與兩個金使見麵,金使卻不容他躲避,他們到達太原後,說是奉國相之命,一定要麵見宣撫議事。宋彥通拗不過他們,隻好帶去見童貫。

撒盧母見了童貫,以極度傲慢的態度出示粘罕派他齎來的軍書,除照例責備宋朝種種罪名外,明確地寫上元帥國相已興師前來爾邦吊民伐罪。這一句帶有宣戰性質的話,好像在童貫的頭頂上打了一個轟雷。現在他的一切幻想都破滅了。

出示軍書後,撒盧母繼以十分不遜的語言連珠箭似的攻擊童貫,指摘他這個不是、那個不對,根本沒有把他的權威性放在眼裏。童貫一時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怎樣對答才是,談到最後,還是向撒盧母商量道:“許大國事,且須商量,何故便有此事?”

“軍馬已起,還有什麽好商量的?”撒盧母更加盛氣淩人地回答。

最後童貫找到下台的辦法,好聲好氣地勸來使讓“館伴陪去說話,有事但見諭,足可相應”。

凡是看到這番酬答的人,萬想不到平日威勢十足的童貫一旦看到金使竟變成個矮子、啞子、聾子,骨架幾乎都被拆散了的風癱的漢子。幸喜馬擴沒有在場,宋彥通又是個極通世故的老幕僚,最善於隱惡揚善,不至於把恩相這副窘相張揚出去,這個童貫是放心的。

下午,馬擴也來行館接伴,雙方又進行了第二輪,也是最後一輪的對話。在馬擴的影響下,宋彥通的膽氣略為壯了一些,居然敢提出責問道:“兩朝許多時講好,如今貴朝不通些耗,便起兵前來,是何道理?”

所謂“不通些耗”,是責備粘罕沒有通過外交文書正式“宣戰”,就發兵前來,有失道理。不過古代既沒有一個對雙方都有約束力的“國際法”規定出兵前必須通知對方,這種責備就完全沒有必要了。金方是從來不講道理的,當你責備它不講道理時,它又會把道理搶過去,反唇相譏,它倒變成是受害的一方。當時王介儒回答宋彥通的責問,就說“隻為貴朝有失道理,所以如此”。這是非常典型的強權外交。

“兵凶事,天道厭之,”馬擴想把他們的氣焰壓一下,“今貴朝不顧以前誓好,便先起兵,卻不道南朝幅員廣大,人力物力充沛,若朝廷有悟,略行更張,你家軍馬,怎近得我的通都大邑?不過擄掠些近邊小民戶,日後幹戈漫漫,無時停得了。”

這幾句空話折服不了金使。撒盧母當即反擊道:“元帥國相若怕貴朝的人力物力時,不敢便入來了。”

馬擴還待再說,王介儒插入一句道:“事已至此,自家懣在這裏鬥口作甚?承宣若能勸童大王急行奏請,隻且割與河東、河北土地,以大河為界,存取大宋宗廟社稷,這就是承宣的盡忠報國了。”

這是金朝第一次提出講和的條件,好大的口氣,想要不戰而盡得兩河之地。在這種場合中要反擊他倒也不難,馬擴不怒而笑道:“貴朝欲得兩河之地,此事不難,隻要貴朝把會寧府[3]送上,兩相調換,有何不可!”

馬擴一句火藥氣十足的笑話結束了這一場本來就不可能有什麽結果的談話。

馬擴、宋彥通出館後,具告童貫。童貫驚魂未定,急令他們寫個書麵報告,以備上奏。他自己就把宇文虛中、範訥、王雲等幾個親信幕僚留下來密議。

在這幾個幕僚之中,隻有新來的中書舍人王雲膽子最潑,敢於言人之不敢言,為人之不敢為。童貫就是憑這一點,把他引入幕府、視為親信的。他說道:“金人欲得我兩河之地,才肯罷兵,此事未嚐不可商量。大王何不就此上奏,看看官家之意如何,馬子充不識起倒,不明事理,遽以言語傷人,此事關係匪細,恐金人又要借此生事,不可不嚴加懲處,以謝金人。”

戰爭甫起,就主張以兩河之地賂敵,這種創風氣之先的大膽議論,當時連童貫也沒有膽量接受它。童貫推開一句道:“王中書既以賂地之議可行,就請你削個奏稿,待俺看來。馬子充之事另議。”

童貫自己沒有表態,輕輕一句話,卻把王雲套住了,坐實他的主張。不過王雲倒沒有什麽顧慮,他這個割地賂敵的首創權是不肯輕易轉讓給別人的。

“皇天不負苦心人”,後來,割地賂敵之議大行,讚成它和堅決反對它的兩派人,果然都沒有忘記他王雲這個首創人。

3

紙包不住火,宣撫司再大也包不住金軍南侵的消息。撒盧母等北歸後,不到兩三天,警耗就紛紛傳到太原。河東北部數百裏封疆一時盡失,金軍連陷代州、忻州,已經出現在太原以北不到一百裏路的石嶺關。

事實上金朝東西兩路軍出動的日期,前後相差不過數日。童貫想利用與撒盧母談判以拖延粘罕出兵的日期,那隻是一個夢想,反而是粘罕充分利用了撒盧母與宋朝的談判,以掩護其出兵略地的真相。撒盧母通過外交途徑南使之日,粘罕的大軍已悄悄地跟踵而至。它從雲中出發,取道懷仁、山陰,旁略朔州、武州,繞過義軍叢集的雁北山區,直撲代州,拿獲了河東大將李嗣本,接著就向忻州進軍。

忻州知府賀權是朝廷命官、守土大員,卻最懂得打算盤、做買賣。莫說忻州府是邊郡貧瘠之地,他把張孝純收編的一支義勝軍的餉項侵吞一半,就足夠抵付送童貫的禮物,本來早就收支兩訖。如今金軍殺來,他自然不肯把自己的一條性命墊付進去。他急中生智,立刻打開府城大門,傳來兩部鼓吹[4],在城門上大敲大打,又備下牛酒花紅、香案蠟燭,恭迎金師。粘罕看到了十分高興,對他褒獎有加,仍令權[5]忻州知府,後來又升官兩級。這筆生意做得順利,本小利大,子母相權,羨利兩倍,不禁高興得逢人就要稱揚元帥國相的大恩大德。

兵貴神速,粘罕得了忻州後,更不入城休息,就傳令大將婁室長驅直攻忻州以南的雄關重鎮——石嶺關。

石嶺關守將耿守忠,他是從抗遼義軍中收編過來的部隊即義勝軍的首領,他的兵額先被賀權之流的宋朝官員吃去一半,接著自己又吃去剩餘的一半中的一半,早已弄得上下交詬、怨聲載道。金軍一到,這個不“忠”不“義”的義軍敗類,居然也步賀權之後塵,未經一戰,就獻關投降。

十二月初七是個不吉利的黑道凶日,事實上從金軍入侵以來,對於宋朝再也沒有什麽黃道吉日可過了。這天上午斡離不已在三河縣打敗常勝軍的主力,決定了燕山府的命運,粘罕也順利取得石嶺關,直叩太原的外圍。那兩條消息當天還不可能同日傳到太原,但連日來謠諑紛紛,真假莫辨,有人說昨日太原城裏已發現金軍的細作,都被王總管拿來,訊明斬首,號令在北關城門上。有人說郭藥師已率常勝軍降敵,燕山一路已告淪陷,有的謠言跑得更快,竟說金軍已經渡河,東京城危在旦夕了。弄得人心惶惶,氣氛空前緊張。

這天早衙時分,太師廣陽郡王領樞密院事、河北河東陝西宣撫使童貫,高坐胡床,大會幕僚,遣人去把河東路安撫使知太原府張孝純、河東路兵馬都總管王稟請來,說是有要事相商。自從童貫封王以來,這樣擺出郡王的架勢,召集會議,也還是第一次。張孝純不敢怠慢,忙把兒子文字機宜張浹一並帶來,且聽聽童大王有什麽錦囊妙計以退金兵。那天王稟正在北關布置防務,不久,也趕來參加會議。

一看張孝純父子到來,童貫整一整襆頭,理一理袍服外麵的玉帶,咳嗽一聲準備說話。他的威勢雖足,內心卻十分緊張,又有兩次不自覺地聳起肩膀來觸動麵頰搔癢。這個下裏巴人的動作與王爺的威嚴糅合在一起顯得很不協調。正在洗耳恭聽的張孝純似乎聽到了一聲熟悉的匿笑,心裏想:“這個孫受丹敢是不要命了?在這個時候膽敢笑出聲來,豈不怕童貫翻轉麵皮,問他個謗尊訕上、搖惑軍心的罪名?管教他吃不了兜著走!”

張孝純還在替醉鬼孫渥提心吊膽,那壁廂童貫已經發言了,他三言兩語,說得直截了當,並無轉彎抹角:“金軍入寇,情勢有變,本使兼顧全局,理當詣闕奏稟官家定戰守之大計,來日早衙即回東京。”然後轉過頭來,對張孝純道:“此間太原之事,就交付與你張安撫、王總管二人摒擋。你等守土有責,千萬不可疏失。本使到京奏稟後,即日發諸路軍馬前來策應,無足為憂。”

張孝純還當是自己的聽覺不靈,聽錯了話,急忙回頭去問兒子。張浹一一向老子回話明白了,張孝純一時反應過來,忽然從座位上直跳起來,用著比童貫更大的嗓音爭道:“金人渝盟入寇,大王自當坐鎮太原,勾集諸路軍馬,擊退金賊。怎可棄此他往?大王若去,人心駭散,豈不是將河東一路白白棄與金賊?河東有失,河北路也不可保,如此則大局危殆,不堪設想。且乞大王駐司於此,共竭死力,以紓國難。”

“說什麽共竭死力以紓國難的話?”對於張孝純限度以內的反抗,童貫思想上是有準備的,想不到他說得這樣激烈,童貫嘿嘿一聲冷笑道,“據探馬報來,代州李嗣本未發一矢,就吃金人拿去,失陷城池。這李嗣本須是你張安撫麾下的大將,日後朝廷發落行遣,於你張安撫身上卻是老大不便,還待本使在官家麵前與你彌縫。你保住太原,也是將功贖罪,戴罪立功。本使就怕你防務疏虛,不消幾日,太原又成為代州之續了。”

張孝純為人是壓不倒的,越壓他跳得越高,話也說得更加尖利了,一句不讓。

“今日大局以拒敵戰守為重,怎談得到朝廷行遣發落之事?若論罪責,失陷了河東河北許多土地,大王與某等均不得辭其咎。某挺身赴罪,斧锧自甘。到那時,大王難道就置身事外不成?”說到這裏,正好王稟進入會場,張孝純又高聲說道,“王總管你且聽著,童大王以太原不可守,不消幾天,將成代州之續。正待要棄此國家的重鎮並百萬生靈,潛行他往。王總管,你職司兵馬,且道太原府可守不可守?”

王稟是西軍大將,是種師道的左右手,當初留下來,原說以河東之軍事相畀,事實上張孝純相信的還是河東李嗣本等人。他們不肯把兵權讓出來,王稟處於客將的地位,又以大局為重,最後隻能率西軍五千人專管太原城防之事。這幾天,大局突變,他成竹在胸,早已有所布置。此時在張孝純督促下,他起來發言道:“太原地險城堅,人諳戰守,非別處可比。如今城防早經部署了,北關新城、東邊楊家峪都撥有重兵防守,西、南兩麵也有接應互援之師,諒粘罕插翅難過。我憑堅嚴扼,半年之內,必無差池,如有外兵來援,裏外合勢,必能擊退金寇。宣撫還是留在此間,統籌戰局,策應燕山、真定兩路為妥。”

王稟是個早已定了型的軍人,這種人定型以後就不大會改變。童貫二十年前去西軍監軍時,發現王稟智深勇沉,慮周思密,不輕率發言,言必有中;過了二十年,他仍然如此,或者可說是更加如此了。他的為人也是很有分量的,他的說話也有分量。童貫對他好像對種師中一樣,不大敢去惹他。當下撇開了他,專門去找張孝純發話。那張孝純又豈是好惹的?雙方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不客氣,後來童貫發怒道:“本使隻是承命宣撫,不係守土,若攀宣撫在此經營,卻要你帥臣做甚?”他揪住頷下的幾莖短須[6],一雙三角眼看到宇文虛中、宋彥通幾個人身上:“帥臣守土有責,應與地方共存亡,如有閃失,豈能逃脫幹係?宇文閣學你道是與不是?”

現在是他自己要滑腳溜走,並非張孝純要逃脫幹係,這個問題問得不倫不類,但這正是做大官兒的訣竅。無道理可講之處,偏要講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使人不知所雲,不敢駁回,這就是他的勝利。宇文虛中無話可對,事實上他倒是反對童貫逃離太原的。童貫卻抓住他習慣在童貫發言後不管讚成還是反對先要點一點頭的機會,就把他算為支持者了:“宇文閣學也是如此說,張安撫你守土有責,太原守備自是你職分內的事,且須勉力!”然後又氣勢十足地吩咐僚屬道:“本使明日即行,你等速去準備,辦好公私善後事宜,明日早衙時分,來此會齊,隨本使啟程。”

張孝純見童貫不聽勸阻,執意要行,這時再也顧不得他的郡王之尊、宣撫使之威,把雙袖一甩,從自己座位直走到機宜位中,拍拍手掌大呼道:“平時見童太師做許大模樣,臨到危難之際,卻是如此畏懦。全不想自家身為大臣,當為國家捍禦患難,一心隻圖逃竄,算得什麽節操?”

幾年來,張孝純受盡童貫的鳥氣,都憋在心裏,今日一發不可收拾,他拚著一頂烏紗帽,準備叫童貫下不得台。果然把童貫氣得怔怔的,雙腳亂蹬,口中亂罵。不過這個時候的童貫已經拿不出什麽殺手鐧了,趁幕僚們把他攔住的機會,大袖一揮,表示散衙了,自己就回進後衙。

張孝純還不甘罷休,他對兒子張浹說話,聲音卻衝著童貫走回去的方向,而且特別大聲,一定要讓童貫聽個明白:“要性命的都兔奔狐走,卻顧不得國家安危,也不管名節掃地了!”然後,他表示決心道:“休、休!自家父子,與他死守。”

這個“他”,當然是指北宋朝廷,也可能是指官家本人,反正都是一樣。此時此地,張孝純發此豪言壯語,確實想做個為社稷殉難的節義之臣,將來邀易名之典,諡為“忠節”“忠烈”,庶兒無愧,不枉人生一世。

4

張孝純與童貫爭辯的當兒,張孝純並不期望宣撫司的幕僚們能夠挺身而出,力持正義,幫他講句公道話。不管是平日議論尚有一定是非羞惡之心的宇文虛中,不管是近年來曾在他幕下一起募兵、相當熟悉的孫渥。因為一個嚴酷的現實,擺在他們麵前,旦夕之間,太原就要淪為戰場,淪為戰場就有被殺受俘的危險。何如名正言順地跟隨童貫逃走,早早離開這塊是非之地?既然是宣撫使的僚屬,跟著宣撫使本人走路,總是不錯的。

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馬擴。馬擴向來敢爭敢言,在童貫麵前,不願苟容自安。如今在要不要童貫留在太原府這樣一個明顯的是非問題上,張孝純相信馬擴是能夠仗義執言,為自己張目的。因此,在他與童貫爭辯時,曾幾次目顧馬擴,希望馬擴有所表示。但結果是大失所望了,馬擴竟然像其他的幕僚一樣,毫無表示。後來張孝純大罵不顧名節、隻圖逃命的狐兔之輩,這話固然是衝著童貫而發,但也未嚐不把馬擴包括在內。

張孝純絕不是能把自己的想法隱藏在心中,等到考慮成熟後再聲張出來的人。特別當自己做了這樣節義的表現心情十分激越的時候,當真以為天下人能為大宋朝廷、宣和天子死守封疆、寸步不移的,隻有他們父子三個——還有一個在河東平陽府軍隊中當統製官的兒子張灝。他們是最重要的人,太原是最重要的地方,他們死守太原乃是最重要之事。王稟如果願意跟他一起死守,把他的螢火微光附在他父子日月之明的驥尾後,那還可以考慮。至於像馬擴這樣臨難苟免的人,實在是一錢不值,過去未免把他看得過高,現在馬擴即使要留下來,他也未必照準了。

散衙以後,他就把這種想法說給王稟聽。

“馬子充豈是臨難苟免之人?”平日不輕易表態、說話又不會轉彎抹角的王稟一句話就擋住了張孝純對馬擴的詆毀,“惜我公與子充同事多日,尚未深知他之為人。子充思慮周詳,議論行事,每每出人意料。此事他或另有打算,卻非某所能蠡測!”

“讓童貫從太原逃跑了,不出一言相諍,隻此一事,便是天下罪人,還有什麽其他的打算?”顯然張孝純不能夠容忍在他的所謂重要的事情以外還有人“另有打算”。從這句不入耳的話出發,他又轉進一層想道:“他們西軍中人,總是互相回護,有私無公。如今俺把城防之事,全交與他管了,隻怕他臨事多有藏掖,處理不公,叫俺河東軍吃了虧,此事倒也不可不防他三分。”

門戶之見與空發議論一樣是宋朝文人的兩大通病。太學生出身、進士高第,做到地方大員的張孝純也未能擺脫門戶之見這個毛病。首先因為他與王稟不屬於一個“派係”,即使平常很尊敬他,聽了他一句直率的話就會產生種種想法。張孝純已經忘記了王稟是戰功卓著的西軍大將,當初唯獨他不願複員回西北去,甘心留下來協助自己充實河東防務,這正是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表現,張孝純也忘記了正是依靠王稟和他所部的五千涇原兵的努力,把太原府布置得鐵桶一般,使他敢於信心十足發出“太原防務,必不可慮”的豪言壯語。過河拆橋,甚至河還沒過,思想上先要拆橋了,這些文人學士的毛病,還不僅僅是健忘而已!

王稟說馬擴另有打算,確是相知甚深的推論,並非私阿所好。在宣撫司應該設在哪裏這個問題上,馬擴確是想過了,且想得很深,考慮得比較全麵。

童貫說安撫使守土有責,理應死守,而自己作為宣撫使,卻可以理直氣壯地逃回京師。這是詭辯,是他的幕僚範訥、王雲那幫人想出來的一個花招,是專門在字眼上打滾的秀才伎倆,根本不值一駁。

這個範訥雖是童貫幕下的多年僚友,但是平常屍位素餐,出的鬼點子不多,又怪他的娘老子沒給他個好姓名。在司裏,人們把他與醉鬼孫渥並稱為“酒囊飯袋”。酒囊尚可,飯袋尤其難聽,使他深以為恥。昨夜童貫的親信會議中,他與王雲及許多人都主張宣撫逃走,他還想出用“守土有責”這頂高帽子來壓服張孝純。不過,飯袋的主意並不高明,張孝純這個人豈是用一頂帽子壓得下去的?結果倒反使宣撫使出醜。

馬擴認為問題不在於安撫、宣撫哪一個更有守土之責,而在於目前情況下,宣撫使應該駐節何處,才能於大局有補。在早衙的一場爭吵中,童貫之失在於他一心隻想逃命。張孝純之失在於他隻知道太原的重要而不知其他。馬擴既強烈地反對童貫的無恥圖逃,也不支持張孝純囿於局部的想法。馬擴認為當務之急,莫過於宣撫司移司真定,兼顧河北河東兩路軍事,並迅速定計收編義軍,實現共同抗金的夙願。散衙不久,他已擬好一份議狀[7],送去給童貫過目。

此時童貫氣猶未消,再加上急於準備逃命,哪有心思坐下來細讀馬擴的劄子?他隨口敷衍兩句,就把劄子塞進靴筒,把馬擴暫時打發走了。晚衙時分,他的親信畢集,他才想起從靴筒裏取出劄子,粗枝大葉地瀏覽一遍,甚至內容講些什麽也沒看清楚,口中還輕薄地說道:“許大緊急大事?此公容易入議狀。”

這是市井語言,意思說難道真有這樣大不了的緊急事,這位老兄動不動就送來一份議狀。隻有在兩種情況下:危急之時,他心裏緊張,不覺脫口而出,或者他意存諷刺,故意要找幾句話來刻薄人,童貫才會說出這樣他少年時期說慣了的“市井話”。幕僚們平常雖厭惡馬擴之為人,在童貫麵前,卻有些忌憚,不敢十分詆毀他,隻有恩主自己帶了頭,他們才起哄道:“這位老兄呀,不管什麽大事小事急事緩事,乃至芝麻綠豆、螻蛄螞蟻之事,他都要來議一議、申一狀,真是個‘議狀迷’。”

一語未了,這個“議狀迷”已自破門而入。原來童貫固然習知“此公容易入議狀”,馬擴也習知“此公好推事”,凡是他不喜歡的事情、不入耳的言論,童貫都想辦法推掉了,推得幹幹淨淨、無影無蹤。但茲事體大,有關國家大局,馬擴非得跑來與他爭一爭不可。

好個童貫,真有他一套!隨手往嘴上一抹,就是滿口胡柴,隨手往口袋裏一掏,就是滿把謊言,真好像是個變戲法的。

童貫居然與馬擴談起文字來,豈非亙古未有之怪事?不過馬擴與他並非文字之交,不想在此刻浪費時間與他談文論藝,他抓住了一句就問:“既是宣撫稱讚俺的文字長進,想必留駐真定之議,已蒙采納,且聽吩咐,何時啟節前往。馬某不才,願為前驅。”

“移司真定,也是大事,”直到此時,童貫才知道他的議狀上講的是這件事,“容俺細細想了,再與廉訪回話。”

童貫要打退堂鼓,馬擴卻不肯放過他,逼上一句道:“移司真定,馬某籌之已熟,難道宣撫還有猶豫?如今天下人視宣撫之行旌為輕重,行旌或東或南,朝廷存亡所係,宣撫不得不勉。”這句話還怕不足打動童貫冥頑不靈的心,馬擴又轉進一層道:“況且結交女真,收複燕雲之事,乃宣撫一手經營。如今出了窟籠[8],卻須宣撫與他補了!不但別人不知金人情偽,不能補得,即使能補,也不得使別人奪取宣撫這段功勞,否則宣撫落得一身罪辜。此言非但關係國家利害,也關係宣撫一身利害,望宣撫深思,休為浮議所惑。”

這幾句話說得童貫有點著急起來,然後馬擴轉身責備眾幕友道:“你們眾位都是童大王的心腹,久沐恩波,致身富貴。如今北道出了大事,也即是童大王身上之事。眾位不勸大王力挽狂瀾,補過贖罪,轉敗為功,卻一心隻圖苟免逃走,另覓謀生之路。眾位自身脫卸幹係,太平無事了,不知置大王於何地。你等於心安否?”

馬擴從來與童貫說話都隻談國家與朝廷之利,因此童貫聽不入耳,唯獨這一次說的句句都為的是童貫的利益,其實童貫心裏明白,這個禍鬧得大了,將來不知如何收場?幕僚們分明隻圖自己苟免,並無人真正為他著想。當下他不免問計於馬擴道:“依廉訪之見,此事要如何辦,才能家國兩利。”

“馬某不是在議狀上都寫明白了,唯獨宣撫留駐真定,策應兩路,為戰守之計,最為緊要!除此更無別策!”

童貫拿起議狀再看了一遍,問道:“宣撫移司真定,萬一太原有失,如之奈何?”

“宣撫南走了,或留駐在太原,萬一真定有失,如之奈何?”馬擴反問一句,然後自己回答道,“馬某觀河東路險,關隘甚多,太原防守得法,居民皆習戰鬥,金賊必不能長驅。唯河北自保廣信軍以南至保州、中山府、真定府皆是平坦大路,萬一常勝軍有變,燕山府失守,賊馬乘之,後患不堪設想。大王誠能審度時勢,速即移司真定,與太原府掎角相守,互為應援,金賊必不敢輕易渡河,那時相機出擊,大局才有轉機。”

“宣撫不去真定,人心渙散,隨行的兵也人人思逃。宣撫若去真定,諸處選刷,盡有可州的軍馬,何患無兵?”

“諸處選刷的兵馬來到真定,都教劉安撫調去掌管了,俺還是一雙空手,空口何補?”

“昔廉頗思用趙人,如今河北各處漫山遍野都是執戈持梃的民兵,豈非趙人可用之明證。據某所知,單在真定周圍山寨中的就不下十萬餘眾,其頭項首領,均與馬某熟悉。如得宣撫明令,迅即收編了,勁旅指日可成,足夠宣撫司調撥應用。”

“馬廉訪豈不知古今異勢,不可一概而論。”這時宇文虛中出來反對了,“向日燕山之役,調發河北人民,往往有舉家慟哭、不肯應役的,有的部押上道,即在路上自經。豈能與廉頗時相比?愚意收編之事,不可不慎。”

“宇文閣學徒知古今異勢,卻不知同在一時之內,情勢又有所不同,效用迥異。”馬擴立刻反駁道,“前日開拓燕山,調發百姓,舉措多有不善,故此一路騷擾,非民之怯戰,乃官之擾民耳!如今虜騎入寇,百姓孰不顧惜鄉土,營護骨肉,此人自為戰之時,保鄉衛國,正在今日。如能少加總統,何慮不成勁旅。宇文閣學可謂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兩人正在爭辯,童貫卻出來支持馬擴,他說:“收編義軍之事,未始不可行,前因金人阻撓,未敢放手去辦,如今還怕他怎的?此事馬廉訪就放在心裏。移司真定之議,明日卻又理會。今天晚了,大家且去休息。”

馬擴出衙時,隻有孫渥一人與他駢騎而歸,其餘的都被留下了,看來他們還有事密議。

孫渥是馬擴在宣撫司幕僚中唯一可以談談知心話的人。把別人都留下了,單單讓孫渥送他回來,可知那邊的密議一定不利於他。他們兩人回到下處,相互看看,黯然無語。後來孫渥憋不住了,拉住馬擴的手,動感情地說:“籲!子充奈何?從此以往,天下定見土崩瓦解,生靈塗炭,將來不知如何收拾才好?”

馬擴還來不及回答他,門外有急使送來忻州已失、賀權降敵的急報。當夜有值班任務的孫渥把急報謄寫好,留下了底,著原人送往宣撫司。不多一會兒,又有人來報耿守忠以石嶺關降敵、太原殆危的警報。孫渥又立刻辦好謄寫錄底的手續,急送宣撫司。以酒鬼出名的孫渥,辦起公事來頭腦清楚,毫不糊塗,馬擴就是憑這一點,與他建立起友誼來的。

這接二連三傳來的警報,使得一向處事鎮定的馬擴也十分煩亂起來。他在鬥室中,團團地兜了十多個圈子,嘴裏不斷反複著孫渥的這句話:“天下不知如何收拾才好?”看來他比醉鬼孫渥更加不能自持。最後總算坐定下來,蘸墨鋪紙,寫起信來,他一寫就寫了十多張信紙,親自粘了封皮,派個親信連夜出發送去給山寨裏的趙邦傑大哥,要他們作速為應變之計,辦完了這件事,心裏才算安定一些。這時孫渥還在一旁怔怔地坐著,關於山寨之事,馬擴既不瞞他,也沒有特別告訴他,隻將那份給童貫劄子的底稿找出來給他看了。孫渥讀了兩遍,忽然眼睛發亮,說道:“能夠照此做到,敢情是好,隻怕為時已晚,趕不上時機了。”

“今晚他本來也沒有答應過你什麽,加上石嶺關有失,再經親信慫恿,明晨一定快馬加鞭離開太原,逃往京師。子充你這份心算是白操了!”

這個醉鬼孫渥越說越清楚了,哪裏像個“酒囊”,倒是他把一缽冷水澆在馬擴身上,使馬擴心頭涼了半截。

醉者以不醉者為醉,這時他索性連童貫帶上所有幕僚都罵在裏麵:“他們這些人鎮日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還說他作甚?俺兄弟且喝杯寡酒再說。”說著,他從懷裏掏出一包熟牛肉,又從床底下拖出一壇汾酒,斟下了,不由分說地就碰了馬擴兩杯。

5

不出孫渥所料,第二天早晨他們上衙門去找童貫時,宣撫司門口以及附近的兩條街上已是一片戒行首途的景象。幾十輛輜重車在勝捷軍護送下,首先啟程,那顯然是顯官們的眷屬,然後是亂哄哄的第二、三等的幕僚們的眷屬以及也想跟著逃出太原城的眷屬的眷屬們。他們有的擠上了車,有的搶得一匹駿馬,更多的人既無車又無馬,眼看別人已經車轔轔馬蕭蕭地登程出發,自己還不知道怎樣才走得成,因而慌作一團。有人膽子大些,就去攀附車轅,希望讓他擠上車廂,自己擠上了不算,又要把下麵的婦女孩子再拖上來。護送的士兵,不知哪裏來的威風,舉起鞭子,劈劈啪啪地亂打一氣,又踢又罵,又推又拖,掃除車前車後的障礙,然後又碰上前麵停下來橫攔在街頭的車輛。趕車的彼此吵起來,這時前後車的護送兵與護送兵之間在比車主頭銜的高低,車內的乘客與乘客之間也伸出頭來比他們的“來頭”大小,彼此又各不相讓。交通擁塞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這支勝捷軍自從成軍以來,沒有做過幾件好事,沒有打過一陣硬仗,後來索性變成一支專門為大官兒們服務的後勤部隊。護送官員及其家屬,跟著宣撫使本人落荒逃難,在難民中間擺威風、逞英豪,已成為他們的專業。顯然童貫本人進進出出也少不了他們的護衛。但奇怪的是,他們押送了這許多人員行李,目的地在哪裏,問問這個不知道,問問那個不知道,他們隻知道用手指往前一點,跟隨在別人的屁股後麵走。看來即使問到車隊最前麵一輛的護送兵,他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到哪裏去,取哪一條道兒走,隻好去問童貫本人才知道。

進衙門不久,就看見童貫、宇文虛中、宋彥通等人從內衙出來,其餘的想都已擠上車馬。童貫、宇文虛中也是一副走上旅途的打扮,神色匆匆、指手畫腳地,正在指揮什麽。童貫一看見他們兩個進來就高聲嚷道:“你兩個來得好!馬廉訪且回下處摒擋一下,即速來衙,隨本使南行。受丹,你就留下來辦理司內未了之事。今後就在安撫司衙內供職,毋庸去東京了。”

“本使不是與你說了?”童貫瞪瞪眼,“你跟隨本使南下東京!東麵又待往哪裏去?”

“宣撫昨夜答應過真定設司之事,莫非一夕之隔,又有變化了?”

“俺幾時答應過真定設司之議?”童貫忽然兩眼通紅,青筋綻露,跳起來叫道,“宣撫司的大事是由俺做主,還是由你做主?這兩河宣撫使是俺童貫做的,還是你馬子充做的?”這句話說得十分嚴重,顯然他下麵還有話,不吐不快,“你隻為自己的家在保州,故而一心要移司真定,俺把宣撫司移過去了,卻隻為保你的一家老少?”

童貫明知道馬擴的家雖在保州,過去難得回去一次探親,去了也匆匆即回,不像司裏其他的幕僚,大家約定了輪班探親,一去就是數月。為了這個,童貫還表揚過馬子充三過家門不入,有大禹之風。今天忽然把保州家小和真定移司兩件不搭界的事情聯係起來,這分明是幕僚們的傑作,昨夜親信會議的結果,用以堵塞馬擴的嘴,打消他真定設司之議。手段雖然毒辣,不過立論十分脆薄,馬擴反手一擊,就把它砸爛了。

“馬某幾番使遼使金,出生入死,何曾顧惜到一家老小?真要顧惜老小,早就把他們接到太原來了,今日就可隨宣撫一起入京,遠禍避害,何等自在!何必牽動宣撫司到真定去,幹此笨事?宣撫可聽到此刻大門外,攀附車轅,爭奪坐騎,大哭小喊的,都是司裏的眷屬。”他把眼睛一轉,就看到宋彥通、範訥兩人促膝附耳,嘁嘁喳喳地談得十分入港,“宋機宜,俺剛進來時看見你寶眷,被範郎中賢郎揮鞭趕下車來,哭得好不傷心,機宜何不出去照看一下?”

一句話頓時把範、宋兩搭檔拆開,宋彥通目露凶光,狠狠地看了“飯袋”一眼,“飯袋”又豈肯示弱,急忙申辯道:“夜來司裏撥的一輛太平車給敝眷乘坐,如何宋機宜的寶眷又擠上去?想是他帶的輜重多了,一輛車不夠使,又去擠別人的車,此事如何行得?要請宣撫做主!”兩個人憑空推想,爭吵起來,霎時間就吵得不可開交。童貫喝一聲把兩個一齊斥退。

到底是誰顧惜家小,是誰私而妨公,這個問題不需要再說,童貫也已明白。連帶東去還是南下,哪個更有利於國家和童貫本人的命運,這個問題也十分明白的了。當時童貫前前後後想了一下,坐到案幾前提起筆,歪歪斜斜地寫了一道手諭遞給馬擴,口中還說:“宣撫移司之事,待本使詣闕奏稟了官家再行辦理。子充此刻先去真定,為本使預籌兵馬及移司之事勿誤。”

這遭手諭可能是宣撫使以他本人名義,蓋上大印下發的最後一道命令。它明白委任馬擴,“專往真定、中山府招置忠勇敢戰軍馬,專一統製”。忠勇、敢戰,在這裏都是義軍的代稱。根據這道手諭,馬擴總算取得收編真定、中山府一帶義軍的全權,劉鞈、王淵、李質都不能再掣他之肘。

6

太原與京師相距六七百裏路,中間還隔開一條大河。從他“宣撫”之地逃回來的宣撫使童貫僅僅用了兩晝夜多一些的時間就跑完全程,安返京師,這在官場上可算是一個創紀錄的高速度。

這幾天壞消息紛至遝來,令他應接不暇。出亡前夕,已得知忻州、石嶺關失守。他唯恐一夕之間,金兵已出現在太原周圍,截斷他南歸之路,使他死為異鄉之鬼。他急急忙忙地從太原逃出,路上得知三河戰敗的消息。初十夜到京師後,又聽說郭藥師挾持燕山一路文武長吏盡降斡離不、燕山淪陷的謠傳。十二月十二日,他去麵聖之際,把這些一股腦兒都包攬下來,一字不隱地麵奏官家,然後建議官家速為應變之計。這時他采取的是“拖人落水”的方針,他自己已經“落水”了,把官家也拖下來,大家一起淹在水中,我失陷封疆,你放棄國都,彼此彼此,就不怕他板起麵孔來“行遣發落”。平常凡是打了敗仗,總要把消息隱匿起來,瞞過一天是一天,瞞過一時三刻也比馬上讓官家、讓朝野通通知道為好。如今,在新的特殊場合中,童貫的做法恰恰與之相反,消息越壞越風涼。他還怕消息壞得不夠,不足打動官家的恐懼心,成就他的拖人落水之計,不免又要捏造一些,加油添醋一番,例如說斡離不、粘罕受到命令,凡是城守一天後再投降的,進城後就要屠戮十分之一的居民,多則類推,守城七天以上,即使投降了,全城受屠,城主全家也要殺盡等,目的是要官家相信,除了他建議的出逃以外,再也無路可走。一直要到官家連連點頭,叫他戒途先行,童貫才算大功告成。

不過這幾天的警耗來得既快又狠,不用童貫花多少心思去加工複製,就足夠打動官家的恐懼心,把他的三魂六魄,一個一個從腔子裏攝走。

繼石嶺關失守以後,婁室的先鋒軍果然繞到太原以南,截斷太原的後路,把它團團包圍起來。接著粘罕親統大軍也到太原城下,一場大戰正在醞釀。

太原以北的戰爭仍在繼續中,金軍圍攻代州、忻州之間的崞縣。無恥降敵的河東軍統領李嗣本跑到崞縣城下來招降守將代州西路都巡檢使李翼。李翼大義凜然,怒斥叛徒後,又親自彎弓搭矢,一箭把李嗣本射倒在地。接著與部將折可與等歃血為盟,彼此以忠義相勉,登城守禦。這是金朝西路軍開戰以來遇到的最激烈的抵抗。指揮攻城的大將銀術可之子彀英猛攻一天不下,第二天換了婁室之子活女為指揮,城也沒有攻下,最後銀術可親自出馬,爬城而上,才把城門打開。李翼被俘後,回顧折可與道:“不可食前言,與公生死共處。”銀術可還想以溫言誘降,李翼裂眥戟手大罵:“不幸被你番狗俘虜,我豈是苟生之徒?”折可與也嚴詞拒絕誘降,罵道:“我八葉[9]世守之家,豈肯負國,敗壞家聲?爾等無知畜類,不如早早殺我。”在一陣毆擊之後,兩人都被殺害,死得慷慨。

太原被圍後的第三天,河東名將知朔寧府孫翊率部趕來應援,在城下與金軍大戰。這時太原城已經緊閉,張孝純登上城埤與孫翊打話道:“賊已在近,不敢開門,觀察可盡忠報國。”孫翊回答得很有勇氣:“此來本已不圖生還,隻恨兵少力乏,不能大創賊寇為太原解圍耳!”他以兩千孤軍在城外轉戰數日,中間有幾次突圍的機會,他衝殺出去後又重新犯圍而入,救援被圍的部下,最後全軍覆沒,自己也在亂軍中被殺。

以後王稟防守得法,粘罕親率完顏希尹、婁室、銀術可等軍事首腦,千方百計地圍攻,竟不得手。太原的攻守戰形成長期膠著的狀態。

斡離不的東路軍取得燕山全路後,氣焰萬丈,郭藥師要為新主子立功,更是十分賣力。出乎意料的,這支軍隊剛離開燕山路的範圍就遭到抵抗。他們進攻小小的保州,竟遭敗衄,接著圍攻中山府,又铩羽而歸。

這兩役的勝利,主要歸功於董龐兒部與張關羽部義軍的聯合出擊,與守軍配合作戰。董龐兒與張關羽見麵後,迅速製定出擊計劃。董龐兒把部隊擺在前路,張關羽、趙邦傑率部在後路遊弋。當時保州城的守將已擊退攻城的金兵,董龐兒又在滿城一擊,打敗兀術,迫使郭藥師、劉彥宗撤退進攻保州的部隊。

接著張關羽率部救援中山府(馬擴也參加了那次戰爭),那是一場鏖戰,張關羽與伯德特離補的精銳騎兵苦戰兩晝夜,好容易把他打退,不料他又來個回馬槍,使義軍受到極大損失。張關羽身先士卒,力挽狂瀾,不幸胸口中了敵方的流矢。趙邦傑聞訊趕來,張關羽已氣息僅存,他斷斷續續地囑咐趙邦傑要與正在行間作戰的馬擴一起統帶部眾,繼續戰鬥,就斷了氣。後來金軍再次敗退,趙邦傑鑒於義軍本身的損失重大,也收兵回山寨去休整。

中山府保住了,知府詹度大吹大擂“中山之捷”,他黑著良心,“幹沒”義軍的戰果,坐享其成。不過當時官家與童貫要的是戰敗而不是戰勝的消息。詹度大吹大擂的勝利,又被童貫黑著良心“幹沒”。好在此時京師已十分混亂,前線打個敗仗或小小的勝仗都已無足輕重。官家下旨以威武軍節度使梁方平統率七千名騎兵守浚州,以步軍司都指揮使何灌將兵三萬人防河。然後決心步童貫之後塵,辦得一個“走”字。

以後幾天中,斡離不避開義軍的鋒芒,順利南下,而義軍經過中山府那次激戰,暫時已無力出擊。幾天中,斡離不大軍連克慶源府、信德府,很快就到達黃河北岸。

7

幾個月後,有兩名膽大包天的雜劇演員在宮廷的紅氍毹上演了一出政治諷刺劇。

上台的一名大將,丟失頭盔,露出滿頭發髻,棄甲曳兵而走,另一名顯然是他的隨從,追上了他,告訴他追兵已遠。兩人坐下來。隨從替主人整理衣甲,做數髻狀,忽然驚呼道:“大王的發髻如何少了一個?小人數來數去,隻剩三十五髻,還有一髻哪裏去也?”

“走也!”

“走往哪裏去了?”

“你這個蠢漢,豈不聞‘三十六計(計,髻同音),走為上計’。那走掉的一個上髻隨著官家往南方去也。”

當時力勸官家逃往南方的童貫固然已經明正典刑,不但發髻,那顆頭顱也被砍掉了。不過逃往南方的太上皇[10]這時又回到東京,入居龍德宮。投鼠忌器,罵了童貫,豈不連帶涉及太上皇?其實當時要逃走的不僅有太上皇、童貫,還有許多大臣。就連淵聖皇帝[11]也一度動搖,想要“西狩[12]”。就算淵聖寬厚,那些力勸淵聖“西狩”的大臣,現在仍居高位,他們直接看到或間接聽到這出諷刺劇的,對兩名演員,豈肯善罷甘休?要不把這兩名演員問個“指斥乘輿、詆毀大臣”的罪名,充軍發配到沙門島去才是怪事哩!

其實把太上皇之南走完全歸咎於童貫的勸告,那也有失公允。官家聽到邊境的警報後,加上金使的恐嚇,早就萌生南逃之念了,童貫不過是投其所好而已,不能說完全出自他的慫恿。

官家最早接到的噩耗是蔡靖在十一月底上報薊州失守、傅察殉節的奏章,接著金廷派來兩名使者,大言“要與趙官家說話則個”。這時當朝太宰白時中、少宰李邦彥不敢引見,自己在政事堂尚書省廳事與他們廝見。剛剛就位,金使就出不遜之言,指斥南朝違盟背德,還是老一套的話頭,接著大發雷霆,說:“大皇帝(金太宗)煞是發怒,命太子郎君與國相兩路而入,吊民伐罪,你們如何對付?”

白、李二相一齊失色,戰戰兢兢,不敢回答。隻聽他們又說:“郎君與國相以兩朝生靈為重,煞是不欲開仗,此事須得你們趙官家出來相議始得。”

白、李二相還是不敢開口,善於鑒貌辨色、投機取巧的中書舍人王孝迪這時卻越位而上,問金使道:“告大使,要如何才得請貴朝緩師?”

“不過割地稱臣爾!”

曾在河北都轉運使呂頤浩手下當過轉運判官的李鄴因貪汙有據,被人告了一狀,削職在京閑居,正圖鑽營複職。王孝迪透露這個消息給他,他連夜上了一本,備言敵強我弱,勢力不侔,決不可與敵。然後自告奮勇,丐請奉縫議和。

李鄴算是第一個出頭露麵的求和者,比主張割地賂敵還沒有實際行動的王雲又進了一步。以後這方麵的競爭更加激烈了,在無恥和卑鄙的道路上,有那麽一大批人,都想搶做第一名。

當下官家借李鄴以給事中之職,派他出使斡離不軍前求和。李鄴提出條件,要帶去黃金三萬兩犒師。這時國庫如洗,哪來現成的三萬兩黃金?官家求和心切,從內庫中取出一對大金甕,每隻重五千兩,當場交內廷“書藝局”銷鎔了,鑄為金牌,讓李鄴帶去。

這李鄴官也複了,差使也得了,又帶著一筆厚厚的見麵禮,不但是這萬兩黃金,還有價值超過黃金千百倍的重要贄儀,自信求和必有所成,興衝衝地走馬就任渡河北上。

不過官家對於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李鄴前去求和,心裏還不大踏實。求和得成,果然是好,萬一不成,金軍仍然殺過河來,自己豈非陷入它的羅網之中?從這時起,他就有了避狄南方的想法。

斡離不和粘罕兩路進兵,勢如雷霆萬鈞,同時他們在外交上也發揮了高效能。軍事攻勢、政治政勢雙管齊下。撒盧母、王介儒到宣撫司來威嚇幾句,童貫就“逃之夭夭”。斡離不派來兩名“名不見經傳”的小使,在朝堂咆哮一番,竟使堂堂的南朝皇帝“遽萌退誌”,棄社稷而南奔,這是因為他們的先聲奪人,在精神上早已打敗了宋朝君臣的緣故。

不過官家在逃走之前,還有兩篇官樣文章要做:一篇是下一道沉痛自責的罪己詔,一篇是表示悔過,盡罷秕政的《罷花石綱指揮》。

《罪己詔》由官家親自點中的試給事中兼侍讀吳敏起稿。吳敏雖然出身蔡京門下,幾年前,曾拒絕過蔡京要招他為孫女婿的建議,明白表示不願做相府的“東床坦腹”。這件事暫時封閉了他的仕宦騰達之路,卻給他帶來“遠離權門、潔身自好”的好聲名。官家早就賞識他,即使在蔡京第四次出任首相,蔡氏父子祖孫權傾朝野、作威作福的時期,官家還是多方保護吳敏,不讓他墜入萬劫不複的阿鼻地獄。現在官家正需要像他這樣一個觸忤權貴,同時對過去的陋政牽涉不多的文學侍從之臣來起草這道旨意。當即把他宣來,當麵交代了任務。

《罪己詔》雖可痛斥權奸誤國,但仍要為官家留個餘地,既要感情沉痛,又要措辭得體,寫起來並不容易。吳敏一麵寫,一麵塗,稿紙上都是一個個大墨團。大半夜過去了,統共還寫不到十聯文字。這時窗外卷起一陣陣的西北風,呼呼地吹得他的心頭冰涼。

不知道什麽時候走出去的遠山,又悄悄地進來,把一件半臂輕輕披在他身上。吳敏一轉身就握著她的雙手,問她冷不冷,怪她深更半夜,還不去睡。遠山把手指從他的手掌中掙紮出來,又是嫣然一笑,指著桌上的草稿說:“你呀,且把心放在那上麵,別的都不要管了。”吳敏沒法抵抗她這一笑,把她擁入懷中,連連親吻。

在哪個旮旯角落裏被堵塞住的文思忽然像一股山泉那樣順利地暢通了。吳敏自己不動手,卻讓懷裏的遠山代他執筆,他口占一句,遠山就筆錄一句,不到半個時辰就把全文草成。吳敏自己讀了一遍,又讓遠山讀一遍,十分得意。第二天一早,他又拿去給同鄉畏友、現為太常少卿的李綱看,請他點定。李綱十分讚歎,隻替他改定幾個字,然後鄭重其事地說:“元中(吳敏字)代天立言,說得何等沉痛!多年來禍國病民的稗政,已盡於此一紙之中。”即使處於危亡之秋,對萬事仍抱著樂觀態度的李綱忽然流下幾滴激動的眼淚,高興地說,“此詔一下,朝野震動,隻恐天下事從此就有了轉機了!”他盡管心裏高興,說到最後一句時,自己也感動得流下淚來。

誰知道吳敏就是為了這個善於嫣然一笑的遠山才拒絕蔡府的親事,成全他不慕權勢的美名。誰知道官家這篇透徹沉痛的《罪己詔》就是在這樣旖旎風光中寫成的,竟被李綱看成為天下事轉機的樞紐,這對吳敏說來,真所謂是“不虞之譽”了。

當然《罪己詔》還是寫得十分透徹沉痛的:“朕獲承祖宗庥德,托身士民之上,二紀於茲。雖兢業存於心中,而過咎形於天下……言路壅蔽,導諛日聞,恩幸持權,貪饕得誌……賦斂竭生民之財,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利源商榷已盡,而謀利者尚肆誅求;諸軍衣糧不得而冗食者坐享富貴。災異屢見而朕不悟,眾庶怨懟而朕不知,追惟己愆,悔之何及!”

《罪己詔》與《罷花石綱指揮》是一正一副的文章。《罪己詔》從理論上譴責自己的失德。《罷花石綱指揮》則從行政上保證知過必改,從此與天下更新。在這道指揮中,提出了要罷花石綱、罷應奉局諸路歲貢、罷都茶場、罷河防非緊急泛料、罷免夫錢、罷諸禦筆斷遣[13]、罷大晟府、罷學樂所等,一共“罷”了二三十項事目,其中多數是導致朝廷敗壞天下事的陋政,為士民所叢詬。大晟府、學樂所等研究音樂的機構,也遭到池魚之殃,被一起罷掉了,這說明官家個人的嗜好,無論宮室園林、聲色犬馬,都是不得人心的。

下《罪己詔》比頑固到底、至死不悟,把錯誤堅持到最後一天當然要高明一些,但它畢竟不過是一種表態而已,並不是一服起死回生的良藥。

8

下《罪己詔》,降《罷花石綱指揮》,這兩件事都不費官家吹灰之力,他隻消在已經辦好了的詔書上蓋一方禦璽就好。現在官家要認真考慮“避狄”之計了,這裏還要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官家畢竟與童貫不同,童貫逃離太原,可與張孝純打筆墨官司,安撫守土有責,宣撫守土無責,在有無的字麵上做文章。官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主人公,無論逃到哪裏去,都逃不了輕棄社稷的責任。雖然曆史上有過不少做逃皇帝的先例,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受到後世譴責。現在是涉及他要繼續做皇帝就不能輕離京師,輕棄社稷宗廟而逃,他要為避狄之計就不能繼續再當皇帝這樣一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

他心裏正在猶豫是否要把皇位讓給太子趙桓,自己退居太上皇之位然後南逃。那皇位的確已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食之還是棄之?他自己委決不下來。這件事與皇太子趙桓有關,他不能在事前與他商量。至於白時中、李邦彥之為人,他知道得很清楚,如果告訴他們,他們奇貨可居,一定馬上跑到太子那裏去請功了,他不願與他們商量。童貫與王黼關係密切,王黼曾主張廢太子而立鄆王,如今王黼雖在京邸待罪,政治上還有一定潛勢力,因此他不可與童貫商量。

官家是個剛愎而不自用的人,他的每一個願望都非要實現不可,但最好有人商量商量,幫他做出決定來,好像以他名義頒發的諭旨都要有宰相的副署一樣,事情是他做,責任則要別人幫他分擔。現在他能夠商量的人,或則不能、或則不願,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想到了起草《罪己詔》深合自己心意的吳敏,當時就派內監去把吳敏找來。

即使近來頗走好運,連連受到官家青睞的吳敏也隻把自己放在文學侍從之列,沒有想到官家竟會把這樣一件大事與他商議,嚇得他冷汗直淋。當場也隻說得一句,茲事體大,容臣回家細想後,明日再作回奏。

吳敏回到家裏,臉色紅一陣、白一陣,心頭小鹿亂撞,不知如何是好。還是遠山看出了他有心事,建議去把李綱請來商量。一句話提醒了吳敏,他在內廷時,心裏想到的也就是回家去與李綱商量,怎的走在路上,全都忘記了?

李綱趕來,聽了他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的敘述,忽然抓住了其中的一個要點,頓時大喜過望道:“早間還與元中談到天下事已有轉機,不想轉機這樣快就來,豈非奇跡?”這時他的臉色豁然開朗,好像被正午的陽光照得十分燦爛,眼睛裏也放射出一道道喜悅的光芒。

“官家禦宇二十多年,聽信奸佞,民怨沸騰,弄得內憂外患交至。今幸得他自願退位,太子仁孝,正位後必有一番作為。這不是否極泰來、國運將轉的大好機會來了?此乃天讚我也,何疑之有?元中今夜務必入宮去,力讚官家此議,期在一兩日內辦成此事,庶不負天下人之顒望!緩則恐生變,元中勉旃!”

吳敏一聽李綱如此率直地批評官家,指斥乘輿,還說天下人顒望他退位,不禁又是一陣心驚肉跳。不過“否極泰來”這句話倒很有道理,他自己何曾不期望有這樣一個轉變?這樣一想,勇氣提高了,發言也積極起來,最後決定今夜就去麵聖,促成其事。然後又提出一個實際問題來:“太子正位後,將何以處官家?”

李綱不假思索就回答道:“官家一向崇奉道教,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居,退位後何不仍稱他為道君皇帝?雖無官家之實,仍有皇帝之名。元中以為如何?”

這個點子又出得好,吳敏不斷點頭稱是。

把李綱送走後,遠山輕輕推了吳敏一把,說道:“相公啊!你枉為個男子漢,自己的魂靈都往哪裏去了?萬事都要李太常替你拿主意。你聽他說的話,句句在理,不由得叫人心折。”

“你小小的年紀,深居閨閣,懂得什麽國家大事。”吳敏佯怒地說。其實經遠山一點,他自己也感到李綱說的話確實具有強烈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他也自心折了,決心今夜麵聖時一定要把這件大事定下來。

太宰白時中、少宰李邦彥、樞密使童貫在玉華閣麵聖時,把斡離不軍連陷慶源府、信德府,已距黃河不遠的消息稟奏官家,還呈上一份措辭十分狂妄的檄書奏啟官家過目。官家坐在禦榻上,捧起檄書,好像讀一本什麽天書似的,讀了一遍又一遍,最後想要把它撕了、扔了,卻因手發抖了,兩者都沒有做到,又要把它放在案幾上,東找西看,尖著眼找了半天,竟沒有看到禦幾就在他的肘臂之間。

李邦彥踏前一步,從官家手裏取來這份檄書,這時方看到官家的臉色十分異常,兩頰間還掛著眼淚。官家對三個大臣熟視片刻,才吩咐道:“休休!卿等晚晌再來商量。”在他們迅速退出前,官家又補了一句:“晚晌入見時,把吳敏、宇文虛中兩個一起帶入。”

吳敏是《罪己詔》的起草者,宇文虛中是《罷花石綱指揮》的起草者,按其身份、資曆都夠不上追隨兩府[14]陛見官家,這就引起他們的種種猜測。大臣們一般都不喜歡,除了他們之外,官家還有什麽心腹之臣。那無論在升平時節,或在危亡之秋,都是如此並無例外的。隻有童貫與宇文虛中的關係非比平常,心裏想著宇文虛中剛隨自己從太原逃回,官家是不是要就南幸之事向他打聽谘詢而感到高興。那是一種自己布置了圈套讓對方一步一步地走近,終於要走進圈套時所感到的那種成功的喜悅。

閣子裏黑沉沉的,隻點了一根蠟燭,照在禦榻旁。看見他們進來,官家沒有說話。吳敏、宇文虛中也表情嚴肅地侍立一旁,分明是一片沉重的氣氛!後來,他們才看清楚了官家的神色很不對頭,他揮揮手要想說話,忽然一陣痰鋸氣湧,堵住了他的話音,接著就氣喘籲籲,喘個不停,竟不由自主地歪倒在禦榻上,左腳已經擱在榻上,右腳還拖墜在榻下,過了半晌,也不知道縮上去。大臣和內監們大驚,一麵急傳太醫,一麵想把他攙扶入內,他卻做個手勢製止了,示意要他們扶他到近旁的保和殿東閣,躺在禦榻上,閉目休養了半天,又從宮女手裏呷了兩口人參湯,這才緩過一口氣來。

他正待說話,忽然又是一陣痰鋸上來,比剛才喘得更厲害了。李邦彥等疾步趨前,想要攙扶他,他瞪起眼睛,直勾勾地看了他們半天,說不出一句話。然後慢慢地舉起手,叵耐那隻右臂已不聽使喚,隻得改舉左臂示意索取紙筆,就用左手寫了“我已無半邊也,如何了得大事”十幾個字。過一會兒,又寫道:“諸公誤盡蒼生,到此如何不語?”

官家一時痰迷,可能會發生半邊癱瘓的嚴重症候,但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即使左手寫字,字跡個個清楚,眼光也十分銳利,從白時中看到李邦彥,再看到白時中,帶著惱怒的神情,似乎要把天下大亂和他本人痰迷兩件事都歸咎於他們。這一對太宰、少宰受到官家無聲的譴責,不知道怎樣做才好。他們回頭看看吳敏、宇文虛中,希望幫著出個點子,想個主意。兩人都不敢兜攬,兀自低下了頭,這等於給他們遞來一個不好的信息,使他們更加驚慌了。

這時官家又討了一張宣紙,改用右手振筆疾書:“皇太子趙桓其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稱道君皇帝退處龍德宮。”

官家的這場痰迷來得正好,他既有風癱的危險不能再處理國家大事,太子即位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就可以打消群臣的異議和太子的謙讓,省卻多少麻煩。吳敏肚皮裏明白,李綱的建議,官家已照單全收,而且用了這樣的形式,以書麵公布,可謂大事已定。他與宇文虛中兩個當仁不讓,就著手起禪位詔的草稿。吳敏思想上雖有宿構,擋不住宇文虛中這一支燕許大手筆[15],看他略略抬頭吟哦一下,筆底下就風起雲湧,妙辭聯翩而出。吳敏索性就把定稿一事讓給宇文虛中,自己討個美差,徑往太子宮中報信。

這兩天,吳敏是父子兩代皇帝的“魂靈”,而李綱又是吳敏的“魂靈”。禪代之際,一切事務都處理得幹淨利落、有條不紊。不明真相的人,都歸功於吳敏,淵聖皇帝即位的當天,就下詔除吳敏為門下侍郎,擠入宰執的行列。吳敏也不抹殺李綱的功勞,竭力向淵聖推薦李綱有“瑚璉之器,棟梁之材,可任以天下大事”。

在官場上素無什麽名氣的李綱,這時忽像一把出鞘的寶劍閃出熠熠光華。

9

讓了皇帝之位的太上皇(或者道君皇帝),雖然急於要南幸——他正是為了南幸才把皇位讓出來的,無奈新舊皇帝交替,還有不少儀節和移交的手續要辦,還有不少具體事項黏住了他的身體。別的不談,他已經住了二十五年之久的皇宮,現在要讓出來給兒子占用了,自己退居南內的龍德宮,這一進一出的大事,豈能在一朝一夕之中辦完?在他做皇帝時期搜集到的許多寶彝銅鼎、名畫法帖,久已劃在自己名下,江山可以轉讓,這些古董文物卻不能隨著過戶。其中最寶貴的一部分,還需要親自整理了搬到龍德宮來。還有一些並無嬪妃、夫人名位,卻受到自己寵愛的宮人,也要安排一下,不能全部都轉移給兒子。這些囉裏囉唆的事情占去了他幾天的時間。轉瞬新年來到,正月初二的深夜,晴空霹靂,傳來了金人已於當日渡過黃河,迅將出現在東京城下的壞消息。

形勢倏變,此時不走,再晚就走不脫了。他自己火急燎毛地要走,少帝也急於要把他打發走,為他想出一個好題目,叫作“太上皇亳州[16]進香”,太史為他選擇了正月初四黃道吉日,出門大利。他還嫌太晚,自己又提前到初三深夜,還未交上子時,他就搭上禦船,啟通津門東下。

這一次走得匆匆忙忙,他隻帶了一批文物古董和幾名內監。鄭皇後和部分皇子、帝姬們跟隨不上,搭乘第二批船隻,隨行扈駕的大臣、衛兵也跟隨不上,落到第三批船上。三批船隊,前後相距有數十裏之遙。

這船上的一夜,六師未集,旅次屢驚,他自己又不免胡思亂想,覺得一走了事,好像欠了別人一筆債。是欠祖宗、欠兒子、欠老百姓?好像都是的,好像又都不是。他自己也說不出來到底是欠了誰的一筆債,害得他神誌顛倒,夢魂難安!後來鄭皇後飛棹趕到他的船上,多方撫慰哄騙;接著,他喜歡的兒子信王趙榛、鄆王趙楷和未出嫁的女兒柔福帝姬等都跟著上船,陪在他身旁。然而他們也不能使他的情緒完全安定下來,他整整翻騰了一夜。

第二天,船到雍丘,正值河淺船擠,把一條水道都堵塞住了,禦船也沒法越眾擠上前麵去。他一時情急,棄舟登陸,跨上自己的駿騾“鵓鴣青”,要想跑得快些。無奈逃難的人很多,陸路上也同樣是人流壅塞,無法奔馳。幸喜童貫率領了一千名勝捷軍趕來保駕,把周圍的老百姓都趕開了,這才為他清出一條道路來。

原來他臨上船時,曾打發內侍都押班張迪前往福寧殿通知少帝道:“事勢匆匆,事須從權,且莫相送!”少帝倒真聽他的話“從權”了,隻派朱皇後前來相送,連張迪也留下不放。當時他心裏感到很不是滋味,現在一有機會就不免在童貫麵前發起牢騷來。

“官家蒙塵,老臣心有未安。拚著這幾根老骨頭,也要尾隨保駕,豈能舍陛下而他去?”童貫從太原逃回來後,一直惴惴然,唯恐受到官家處分。後來大位改易,渾水摸魚,居然逃脫斧鉞之誅,不勝感激,這時倒真表現得聲淚俱下、忠心耿耿:“如今師徒大集,匕鬯不驚,官家可以安心南行了。”

“卿忠心扈蹕,賢勞可念,隻是我傳位太子,名位已定,卿以後休再以官家相稱。”他的話還是進一句、出一句,表現出既想丟掉包袱,又怕丟得太光了,自己將一無所有的複雜心理。然後他問起京師諸人的情況,問起高俅有沒有趕來扈駕。

“高俅那廝無良。”童貫忽然咬牙切齒、義形於色地說,“少帝前日委了國舅王宗濋勾當殿前司公事。這兩天,高俅與他混在一起,花天酒地,打得火熱。昨夜老臣去他家約同趕來扈駕,叵耐他竟推說與殿帥有公事相商,脫身不得。老臣欲與他商借一軍護駕,他也推說殿前司的公事,他已撒手不管,此事要新帥做主才得。老臣敢保他決不來也。”

道君黯然半天,口中兀自念道:“一生一死,乃見交情,一榮一辱,交情乃見。”然後嘿嘿地笑了兩聲道:“高俅那廝,原是勢利小人,如今還他個本來麵目,倒也罷了。隻是那王宗濋乃膏粱紈絝之徒,胸無點墨,手無縛雞之力,怎當得殿帥重任,官家敢是失了眼了?”然後又十分嗟歎地說:“可惜劉信叔調到西北去了。我早就看中他,如讓他留在京師掌執禁兵,必能禦遇金寇!”

“劉信叔去西北,也是高俅一力攛掇,所以致此。還有種師道的總參議趙隆,當年鐵山之戰,威震羌夏,前年他留在京養病,也叫高俅攆到西北去了。官家當初不合事事都聽他的話。”

“過往的事,如今還說它作甚?”劉錡、趙隆如何會調往西北去,這筆賬官家自己肚裏最明白,不但高俅,也有童貫的份兒。他心想如今大家都成了落水狗,別人要打落水狗,落水狗自己也咬落水狗,不免又生感嗟。這時他驀地想起:昨夜一夜翻騰,心裏總像有件擱不下的事,當時無論如何想不起來,如今偶然觸機,忽然記起來了。他立刻揮揮手,讓童貫退下去,接著另派一名內侍,去把大內監黃經臣找來。

“你好拖遝!”官家微慍道,“不叫人找你去,你還待明天、後天才來回話哩!直教俺懸了一夜的心。”

黃經臣把頭垂到胸間,算是默默地領受官家的責罰。

黃經臣年紀較大,在宮中服役的時間最長,真可算為一個“老奴”了。他一向辦事勤勤懇懇,不喜歡多說話、搬弄是非,因此博得後廷普遍的尊重,連官家也對他客客氣氣,難得有句重言重語。自從師師向官家明確表示她厭惡張迪,不願讓他往來傳話送信以後,官家就改派了黃經臣擔當這個職務。黃經臣不像張迪那種狗顛屁股,一心要裝得十分巴結討好的樣子。他接受了任務,就老老實實去執行,既不漏掉一件,也不外加半分。對他的辦事,官家是放心的。當時看看旁邊無人,就低聲問道:“你在鎮安坊沒見到貴人?小藂都與你說了些什麽?你怎不等到與貴人見麵,當麵發放了才來回奏?”然後他提心吊膽地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莫非貴人也因俺讓位給太子生俺的氣?”

“貴人沒生氣!”黃經臣先讓他安下了心。然後按照他一夜熟慮想好的話回奏。他說,他去時,貴人病在**,未能延接,叫小藂出來問話。他把官家的旨意都說與小藂聽了。小藂轉身進去良久,出來傳貴人的話道:“煩黃內相多多拜上官家,臣妾染病在身,未便隨駕南行,決心留在京師。萬望官家保重!”

這是一套謊話,是一個老家奴出於愛護主子之心,不願在他失意的時候再受一點刺激而編造出來的謊話。實際的情況是他見到李師師了。師師的確染疾,斜躺在炕**,頭發蓬蓬鬆鬆的不加梳掠。她聽了官家要她一起出逃的建議,隻從鼻子裏哼出一聲,伴以極度輕蔑的表情。她默然了一會兒,然後詞氣激越地說了下麵一段話:“官家傳位太子,師師不恨,恨的是金寇尚未抵國門,官家先已棄京師而去,將來千秋萬代留下了逃天子的名聲,豈不汙耳?官家既輕棄社稷百姓逃走,何必再以一個弱女子為念?”她一麵說,一麵從發髻下麵摸出一支金簪,一折兩段,把半段交與黃經臣道:“黃內相,這半段金簪就煩你帶去給官家了,說師師傳話,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師師在京,不惜一死以殉國家,官家可也要自重啊!”

師師說話時,本來就已情急氣迫,現在加上這個大動作,麵孔忽然漲得通紅,青筋綻露,胸脯起伏不定。直等她一陣喘過以後,黃經臣才敢悄悄地退出。

這半段金簪,他置在懷中,顯然拿不出來,這段話也不能照實回稟。黃經臣想來想去,決定擔個欺君的罪名,把它們隱瞞起來,還把師師說的詞氣激越的“自重”二字改為情意稠疊的“保重”二字,官家聽了十分感嗟,當時匆匆忙忙,不暇推敲其中矛盾之處,都相信了,還待要問什麽,正好鄭皇後進來,隻好把話頭剪斷。

“婆婆休問,”道君攔住她的盤問,自我介紹道,“俺姓趙,人稱一郎,路過寶鄉,錯過了宿頭,特來打擾投宿,明日酬金從豐。”

“趙官人作麽生活?”老太婆還是不相信他的話,尋根究底地打聽下去。

他本想誆說在京師做綢緞買賣,隻見鄭皇後在旁不斷遞來眼色,唯恐他說得不像,露出馬腳,於是改口道:“本人在京師為官,如今致仕了,帶著家眷親隨回鄉去也。”

老婆婆看看鄭皇後的花容月貌,很不相信致仕的話。她指著鄭皇後問道:“這位敢是寶眷?官人年紀又不老大,怎生這等要緊便休致回鄉去了?”

這句話說得中聽,道君一高興,就順口編下去道:“老夫倒不算衰老,隻為如今公事太忙,特舉長子趙桓自代,一身輕了,且樂得閑散!”

他說得大夥兒都笑起來,鄭皇後忘記了皇後——現在是皇太後的尊嚴,伸出一根食指戳戳他的額頭,輕聲說:“你這個人啊!就喜歡信口開河,也不想改改。”老婆婆看看這個,看看那個,一般老太婆用自己智力推斷出來的結論往往是十分頑固的,憑你說得天花亂墜,也難使她相信,不過看到他們服飾華麗,言語和善,派頭十足,她畢竟也讓步了,相信他們不至於是來搶劫她家的強盜。她把道君和鄭皇後讓到內室去休息,其餘的人也都安排妥當。

從出行以來,道君一直愁眉不展,現在算是第一次樂了。一向以丈夫的憂喜為自己憂喜的鄭皇後看見丈夫樂了,也自高興。她也著實倦了,一靠上枕頭,不管它是幹淨還是肮髒,就齁齁入睡,很快就沉入夢境。她怎知道今夜道君受的煎熬十百倍於昨夜,他的表麵上的快樂,正是為了掩蓋內心的痛苦。當他達到了目的,大家高高興興地入睡,把他一個人留在孤寂中承受煎熬,那更是雙倍的痛苦了。他從來不是一個可以獨自承擔痛苦的堅毅的人,即使在愛情生活中,他也遠遠不是個強者。

走的走了,留的仍然留著。從此天各一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會?今天恰巧是“宣和”八年正月初五(他在內心中還不願承認靖康改元),自從宣和五年六月初五那天龍舟競渡以來,他已有整整兩年半時間沒有再見過師師。十年綺緣,一夕中斷,夢裏囈語,追尋已邈。今夜雖共此月,但已相隔三五座城市,相距五百餘裏之遙。即使有夢,夢境更加遙遠縹緲了。江山可棄,社稷可輕,隻有師師這一聲“保重”,卻像千斤石似的壓在他的心頭,叫他透不過氣來。他這才明白,他欠下了李師師一筆永遠償不清的債務。

10

斡離不東路軍在大河以北最後一次的軍事行動發生在宣和七年和靖康元年交替之際,正月初三大軍完成渡河,這一天就是道君皇帝倉促南逃之日。

當時這支大軍已連克河北南部的慶源府、信德府。河北義軍經過兩次激戰,損失了傑出首領張關羽,暫時轉入山寨休整。劉鞈所屬的真定軍,縮在真定府城內,對過境的金軍不敢出擊,因此金軍一路如入無人之境。最後斥候在浚州(今河南浚縣)發現北宋的防河部隊。浚州渡口較狹,取道來東京甚近,曆來就是河南北主要的渡口[17]。斡離不毫不猶豫,立刻派大將撻懶、騎將迪古補率部五千人風馳電掣般地向浚州進發。

道君皇帝禪位以前下的最後一道詔旨就是派何灌、梁方平二人率禁軍三萬餘名分別戍守滑州和浚州二處的黃河渡口。這些禁軍根本不能作戰,出發時有人雙手抓住馬鞍不放,唯恐滑墜下馬,東京居民看了又好氣又好笑。梁、何二人地位相等,互不統屬,何灌出身西軍,早年立過戰功,後來投靠高俅,曾統率勝捷軍及京師的募兵隨童貫伐遼,無功而返。梁方平是譚稹手下的大將,靠山甚硬,氣焰勝過何灌。這樣的軍隊和這樣的統帥顯然擔當不起防河重任。

特別是梁方平早已過慣了東京的花天酒地的生活,派他來統帶部隊,連新年也不讓好好地過一個,心裏不滿。他到達前線後,每夜仍在營帳中飲酒高會,十分熱鬧。

除夕酒剛吃過,接上來又是春酒,這天酒筵收拾得非常整齊,舞伎們就在營帳中應節舞蹈起來,好一片升平氣象。

有個幕僚不識相地提到對岸河防堪虞,梁方平哈哈大笑起來,說道:“足下敢是忘了今夕何夕。我這裏要吃春酒,他斡離不難道不要過年?俺猜他這會子是喝醉燒酒,擁著胡姬高臥去了,還會出兵渡河?”然後他又意氣豪邁地說:“就算他要渡河,俺怕他怎的?記得當初王敦造反,朝廷派了個皇族司馬流前去拒敵。司馬流正在吃飯間,忽聽戰鼓一催,嚇得雙手亂顫,一塊肥肉夾起來竟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裏。派這等膿包貨出去拒戰,才叫誤了國家大事哩!”

“我公說的正是‘食炙不知口處’的典故!足征博古通今,無所不知。”一個幕客湊趣地說。

為了表示自己的豪氣,梁方平揀了一塊方方正正的紅燒東坡四喜肉,送進口中,三咬兩嚼,就吞進肚裏,哈哈笑道:“俺梁方平奉命督師,視敵虜如草芥。今天端端正正地就把這塊四喜肉吃下肚去,可知今人定勝古人。”然後舉杯,一飲而盡,勸眾幕客道:“俺幹了這一杯,眾位也要暢懷痛飲,才不致被古人所笑。”

“馬,馬!”梁方平喊出了發自本能的一聲,倏地踢翻筵桌,急奔數步。剛來得及跳上馬,忽然發現腳上少了一隻靴子。“靴,靴!”他又大聲索靴,及至從人把靴子找來,他在馬上伸錯了腳,把跣著的左腳藏到馬肚皮底下,反而把著了靴的右腳高高翹起,等候從人替他穿上。這時他又第三次大呼:“火,火!”示意從人放火燒掉大營和架在黃河上的浮橋。這裏他自己坐穩了鞍橋,才伸出左手來,往自己的鼻子下麵摸了兩摸,依靠觸覺和味覺的幫助,摸到了那塊四喜肉的入口處,這才帶著“今人畢竟勝古人”的優越感,向他六天前開來的方向疾馳而歸。

梁方平說到的那個司馬流在“食炙不知口處”以後不久就陷敵而死,他梁方平卻能從從容容地發號施令,然後撥馬逃走,今人畢竟遠勝古人,真值得他自豪了。

可惜他的部屬在執行“火”的命令,焚燒浮橋時燒得心慌意亂,隻燒毀靠南岸的一半。靠北的二十八虹,雖然燒斷了,卻沒有著火,飄向北岸,仍然拖著一個大尾巴,似乎要給北來的迪古補送上一份見麵禮。迪古補欣然接受,略加修葺,浮橋依然可渡。另外他們又拘集了一批船隻,驅兵渡過第一批部隊。不到兩天工夫,斡離不、闍母都趕到河岸了,麾兵急渡。

這時兩岸麇集著待渡河的、正在渡河的和已經渡過河的正在待命的金兵。各式各樣的兵種,各式各樣的旗號,女真兵、契丹兵、漢兵、渤海兵、步兵、騎兵,互相摻雜,無複行伍,情況相當混亂。正在中渡的斡離不、闍母、劉彥宗起先也有些慌張,唯恐從哪裏殺出一支宋軍,亂流而擊。後來看到黃水滔滔,上、下流幾十裏的地方都不見有一個宋兵的影子,才把心放下來。

斡離不倚著船舷四顧,躊躇滿誌地說:“南朝可謂無人,這裏若有一二千人憑河死戰,我軍豈能安渡?”

梁方平匹馬逃回,緊接著在滑州防河的何灌所部也跟著潰散。斡離不一麵續渡部隊,一麵就發起向東京進攻。郭藥師充當金軍的向導,他對東京的道路早已摸熟,此時一馬當先,麾下一千名常勝軍急急跟進,然後是女真、契丹、奚、渤海、漢人等各軍,他們在急迫的進軍中,趁機調整了隊伍,這時都挨在常勝軍後麵,準備搶立大功。

不久,東京城隱隱在望,從一片霧氣中逐漸露麵的城堞映入郭藥師的眼簾,他狂呼:“東京到了!”接著千萬道粗啞的嗓音應和著他,發出地動山搖的吼聲:“東京到了!”金軍頓時陷入狂熱之中。

這時在東京西北郊居的鄉民們不明情況,還留在城外。兀術驅軍,一陣屠戮,把鄉民們都殺光了,幾把大火,把附郭的許多村落、相當繁榮的市鎮都燒成灰燼,清出一片戰場,也算立了第二功。這個兀術在屠殺人民、擄掠焚燒方麵,從來不會手軟,人們不忘記給他記上這筆賬。

現在一切障礙物都已經掃除了,駐紮在牟駝岡周圍的六萬金軍和剛成立不久的宋朝新政府隻隔開一堵城牆,麵對麵對峙著。

從宋朝軍民的一方麵來講,第一次東京保衛戰開始了。

[1].賀若弼,隋將,上《平陳十策》,後參加平陳之役。

[2].燕雲十六州在燕州附近的稱為山前,在雲州附近的包括蔚、應等州稱為山後。

[3].會寧府是金朝的首都。

[4].樂隊。

[5].權,暫時代理之意。

[6].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童貫雖係宦官,頷下頗有幾莖短須。

[7].書麵的建議,或稱劄子、條陳。

[8].窟籠為原話,今作窟窿,意思是出了漏洞。

[9].折氏自北宋初折德扆任節度使以來,代產名將,至折可與已為第八代。

[10].宋徽宗“避狄”南方前,把皇位讓給兒子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

[11].趙桓即位後,當時人稱為少帝,被俘後,加尊號為淵聖皇帝,被害諡為欽宗。

[12].狩,打獵,出狩是皇帝出走的代名詞。

[13].官家直接下條子處分人。

[14].宰相府和樞密府稱為兩府,是宋朝最高的行政機構。

[15].唐朝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都以善撰文章著名。

[16].今安徽省亳州市。

[17].當時的河道在今道以北,流過浚州的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