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東北停戰令下達後,杜聿明表麵文章做得很足,召開記者招待會,聲稱恪遵上命,勒兵休整;同時攻擊共軍“蠢蠢欲動”,“現正集中二萬人向駐防拉法的國軍進攻”。威脅稱“如果共軍在停戰期間不遵守停戰協定實行整軍的話,國軍將於半月後繼續接收東北領土”。
但是,即使沒有停戰令,北邊他也暫時沒有足夠兵力進攻,隻能休整一段時期,等候關內增兵過來。所以就製定了一個北守南攻的計劃,呈報蔣介石批準。
八月間,他派鄭洞國擁兵進攻熱河省,命令必須全部占領熱河,以確保北寧路的運輸。參戰部隊為十三軍、九十三軍、七十一軍之九十一師、地方保安部隊六個團、漢奸李守信“人民自衛軍”萬餘人,共八萬餘人。共軍駐防熱河的是李運昌部十一個旅約五萬人。鄭洞國先以一部精銳掃**平泉以東,錦州、古北口鐵路以北地區之共軍,攻占承德、赤峰、圍場等戰略要衝。一個月的激戰,趕走了李運昌部,占領了熱河省全境。
大約在十月間,杜聿明未事先稟報蔣介石和陳誠,派五十二軍攻打安東、通化。該軍二十五師被共軍包圍殲滅,師長以下六千五百餘人被俘。杜聿明不認為這是自己的部署問題,而是二十五師將領無能。仍然固執地實施既定進攻方針,向南滿的臨江進犯。在南滿民主聯軍的堅決反擊下,並無大的收獲,僅以五十二軍攻占安東息台。這就是解放軍軍史上所謂“一保臨江”。
這以後國共兩軍在這一帶暫無戰事。
林彪、高崗專心致誌展開轟轟烈烈的土改以及鞏固根據地的工作;隨著這項工作的進展,便具有了大規模擴軍的條件。在蘇軍協助下,著手組建遠程重炮部隊;同時給部隊換新槍。新槍的來源一半是蘇軍提供(銷掉了俄文標識),一半是滿洲裏、佳木斯的兵工廠自造。這兩地兵工廠以及非軍事性工廠都是由蘇軍從長春、沈陽等地拆卸的工廠設備構建的,工程師與各車間技師都是蘇聯人;工廠所有權則是民主聯軍,廠長、黨委書記也都全是由高崗派遣去。
杜聿明苦於所占地方都要派兵把守,不然當地土共就會騷擾甚至襲取之。這麽一來能夠用於進攻的機動兵力就嚴重短缺了。他是個急於事功的人;也知道林彪在老毛子積極幫助下正大規模擴軍、日以繼夜地訓練部隊,他不能等著東北共軍坐大卷土重來。迭電蔣介石、陳誠派兵增援。
土改與擴軍、練兵盡管也遭遇無數困難,但也成功跨越了一道道門檻。對於這個,林彪不太擔心,反倒感到舒暢。畢竟一切具體工作都由能力和熱情都不短缺的高崗這位東北局副書記兼秘書長包攬了;東北局其他幾位常委也十分得力。林彪除了抓練兵和部隊建設,當然包括製定以後席卷東北的戰略計劃,此外就什麽也不操心了。他曾對毛澤東說,有高崗抓根據地建設,我睡覺踏實多了。
然而,這位一向做派沉穩持重,喜怒不形於色的方麵軍統帥,有一天卻將他辦公桌上的文件一股腦兒推到地上,拍桌子罵起娘來。
事後參謀長劉亞樓吐舌驚歎,從來沒見過林總這樣動怒。
原來,前幾天作戰科長李作鵬告訴他,副科長王繼芳不見了。他驚疑之餘,吩咐保衛部、情報部合力查找,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政治部主任譚政立刻吩咐所屬保衛部的部長錢益民、副部長佟磊,會同參謀部的參謀處長兼作戰科長李作鵬、情報處長蘇靜,限十天內查清下落。
六天之後傳來了確鑿消息:王繼芳在四平時就秘密投敵,向敵人透露了民主聯軍的虛實;來北滿後,複製了作戰科所有戰略文件,秘密潛逃。現在敵人已將他送到南京,並且敘了少將軍銜。這就是林彪震怒的原因。
林彪吩咐,必須除掉這個可惡的白眼狼,決不能讓其活在世上。
這個任務具體由保衛部副部長佟磊安排。佟磊立刻派兩名得力幹部潛赴江南,會同地下黨完成這一鋤奸任務。
不安寧的地方是在華東蘇魯一隅。
陳毅執意攻打泗縣,結果以損兵折將告終。國民黨因之看出了虛實,遂決定大舉進攻。在蘇中、山東、淮北三個方麵同時行動。
陳毅見山東解放區首府首當其衝,派一縱前去守衛。而一縱早就被抽空了兵力,哪裏能守得住呢?
以臨沂為重心的魯中解放區很快就淪陷了。
關於一縱被抽空兵力的事,王昊《一個老兵心目中的陳毅元帥》[1]是這樣記載的:“中央三令五申要求保持和及時補充野戰部隊,每個團人數不能少於兩千至兩千五百;必須經常保持滿員,每團兩千至三千人[2]。給以最好的武器與充足的彈藥,勿采取平均主義。第一縱隊碰到的倒不是平均主義,軍區補充的兵員給了地方部隊,一個也不給一縱。迫不得已,第一、第二旅各縮編為兩個團,全縱隻剩下七個步兵團,而且都不滿員……”
由於山野連吃敗仗,使蘇中蘇北部隊獨力難支。盡管在粟裕指揮下獲得了七戰七捷這樣震驚中外的大勝,但以三萬兵力也難以長久獨撐危局;加上陳毅固執地與華中軍區爭論不休,不積極合作,導致敵人得以集中兵力大舉進攻兩淮。
蔣軍首攻目標是淮陰,然後是淮安。
淮陰是淮安的北大門,牽動解放區軍民之心、黨中央之心,決不能丟失。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請求陳毅預留足夠部隊守泗陽,以分來敵之勢。
陳毅有不同看法。把山野主力撤到六塘河以北,隻留下攻打泗縣時損失慘重尚來不及恢複元氣的九縱防守泗陽。後來蔣軍李延年部三個整編師近十萬之眾南下攻打泗陽,九縱抵敵不住,三天即告失守。
陳毅對守淮陰表現消極。中央電示兩淮關係全局,不可丟失,也未能真正說服他。他的心思可能在別的地方。他把主力部署在漁溝、來安之間,說是料定桂係軍隊會來鑽他的口袋,他便可以雪泗縣一箭之仇。結果桂軍並不湊趣,左等右等都不來。
而此時淮陰卻越來越吃緊了。擔任主攻的蔣軍乃張靈甫整編七十四師,這是蔣軍五大主力之一,三萬七千人,美械裝備,機械化投送兵力。人民解放軍華中野戰軍皮定均旅與九縱防守淮陰,將士用命,英勇卓絕,也無法有效阻抗蔣軍攻勢。“皮旅”無奈,隻好效法關羽水淹七軍故事把淮陰城邊大運河堤岸挖開,將蔣軍的攻擊路線淹成一片澤國。而張靈甫的推進隻被稍許遲滯了,仍未能根本阻遏。
鑒於這種危局;粟裕主力又遠在海安方向,雖銜枚疾走也尚需時日,華中軍區迭電請求近在咫尺的陳毅派兵南援。
陳毅同意了。
卻始終沒有付諸實施。
後來粟裕派遣的先頭部隊第五旅趕到,給予張靈甫七十四師以出其不意的腰擊,才暫時穩住了局勢。
不久粟裕親率第六師趕到淮陰,向陳毅報告,請示下一步行動。同時建議陳毅派兵南援。
陳毅表示馬上派六縱南下增援。命粟裕將部隊展開,屆時六縱趕到後即對七十四師予以夾擊。
粟裕認為陳毅這個構想不錯。便遵命連夜將部隊展開,各就各位,靜候六縱開來。
不料次日淩晨陳毅又來電稱,六縱不來了。
粟裕等華中同誌聞訊大驚失色。部隊已然展開,一時根本收不回來。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等人大怒,說用兵如同兒戲,如何得了。
結果敵人就是利用了這種情況,從解放軍空虛處突然插入淮陰城。
經過了一天的巷戰,頹勢鑄成,無法挽救了。粟裕隻好電稟中央和陳毅,說明蔣軍攻入城內後,其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跟進。“我軍激戰一周已十分疲勞,且主力尚未抵達,故決定撤離淮陰。”
張靈甫攻占淮陰不久,又占領了淮安。
解放軍在蘇中、蘇北失去了立足之地。這種本可避免的窘境是就這麽造成了,殊為可歎可惜。
一九四六年九月間,粟裕與華中軍區幾位負責人商榷,並征得了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認同,陸續幾次致電中央軍委,建議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聯合作戰,共同在淮北地區與敵周旋,尋求殲敵機會。
十月十五日中央複電,同意這個建議。電文摘要如次[3]:
……決心在淮北打仗,甚慰。南京息,蔣方計劃,引(誘)我(軍)去山東,我(軍)久不去,乃決心與我在淮北決戰。此種情況於我有利。望你們集中山野、華野全力,決不可分散,殲滅東進之敵。然後全軍西渡收複運(河)西,於二至三個月內務殲薛嶽七至十個旅,就一定能轉變局勢,收複兩淮,並準備將來向中原出動。為執行此神聖任務,陳(毅)、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粟(裕)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戎機,戰役指揮權交粟(裕)負責……[4]
“戰役指揮權交粟負責”,次年一月中央電達華東時又強調了一次。這顯然是意味深長的。在正司令員在位的情況下,賦予副司令員戰役指揮權,不僅在中共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軍史、戰史上也是罕見的。
中央的電報到達三天之後,張靈甫七十四師從淮陰出發,向漣水發動進攻。
守衛漣水城的人民解放軍華中野戰軍部隊,人數雖少,卻以決死的精神頑強阻擊,等待主力增援。
漣水城背靠黃河,解放軍以大堤為陣地,打退了敵人多輪衝鋒。最後,粟裕調集的援兵趕到,從腰部衝進敵陣,然後分左右發展。致張靈甫部大亂,扔下了六千多具屍體狼狽逃竄,縮回淮陰。
張靈甫對華中野戰軍的作戰大有痛感,為此致函黃埔學長胡璉說:“匪軍無論戰略、戰役、戰鬥皆優於國軍。數月來,匪軍向東則東,往西則西。本軍北調援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餘,恐死無葬身之地。”[5]
饒漱石奉中央命,臨時專程趕回華東,召集山東和華中領導人開會,總結教訓。
粟裕在前線指揮漣水戰役未能到會。
會上,大家對解放區的連連丟失深感痛苦,紛紛對陳毅提出了嚴厲批評。饒漱石的話十分直白,他說不懂軍事不要緊可以在戰爭中逐步學習,總會成為內行的;但是與同誌爭強好勝,用革命事業和革命戰士的生命作賭注,這是什麽性質的問題,希望陳毅同誌能認真反省。
陳毅承擔了責任,表示接受批評。
[1]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
[2] 筆者在別的原始史料上發現一縱不少團隊不足千人 。
[3] 括弧內的字或句為筆者所加———下同 。
[4]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525頁 。
[5] 原件藏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