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勸項梁遭罵,被保薦拜郎中侍衛

鄭布接受了景駒的使命後,便和韓信一道束裝南行,準備到達吳中後,向項梁宣讀新楚王景駒的旨意:項梁的人馬應留在江東,負責維持會稽郡的治安,不要過江。

就項梁本人來講,也無意領兵過江,因為渡江意味著要冒很大的風險,江西是個很大的戰場。當時的吳人言語中的所謂江西,指的是整個長江以北,而所謂江東,指的是整個長江以南。章邯正帶領著秦軍以優勢兵力在廣大的江西地區掃**各地的義軍,項梁不想讓自己新募的八千子弟被秦軍殲滅,他覺得還是待在江東,坐山觀虎鬥好一些。

但是曆史並沒有按景駒的意圖發展,有一股力量在強迫項梁過江,並且搶在鄭布和韓信之前,取得了成功。這就是陳勝王的部將召平所率領的義軍。

召平義軍的戰鬥任務是圍攻廣陵,偏偏廣陵守備森嚴,久攻不下。忽又聽到陳縣失陷,陳王被殺的消息,召平不禁優心如焚。有一天,召平站在長江邊,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現在既然在江北站不住腳,為什麽不轉到江南去,江南是富庶的魚米之鄉,聽說項梁在吳中起義,已經占領會稽郡及其周圍地區,而且勢力遍及江南。我召平為什麽不矯借陳王之命,過江請兵,調項梁之軍過江,依靠這支主力軍與秦軍作戰呢?

召平想到這裏,主意已定。他一麵命令部隊繼續圍困廣陵,一麵帶了一百名士卒,坐船渡江,在對岸的京口(今鎮江)登陸,打著陳王的旗幟,往吳中進發。

這支打著陳王旗號的隊伍在京口登陸後,立即有人飛報項梁、項羽。項梁聽了,心底先是一驚,他在會稽起事後,與江對岸的陳王義軍從未有過任何聯絡,如今周文兵敗,陳勝是否主意打到他的頭上來了。不過隨後他又想,不管對方打任何主意,他的固守江南,坐山觀虎鬥的計劃絕不會變。於是,他派項羽出城迎接召平一行的到來。不多久,召平和他的隊伍到達會稽郡署,項梁親自迎入堂上,分賓主坐定。

“不知上使這次來江東有何指教?”項梁開口問道。

“在下奉陳王之命,拜大人為張楚上柱國,地位等於丞相。”召平說。

“無功不受封,實不敢當。”項梁謙虛地說,他又轉身吩咐左右說,“快安排香宴,讓本宮接陳王詔。”

“哦,臨時事急,召平未帶詔命。”召平托詞掩飾說。接著他又誇獎項梁說,“召平一路前來,自廣陵京口渡江來到江東後,看到的是一番全新氣象,物阜民豐,與久遭戰火的江西殘破景象形成鮮明對比,要是由大人引領各路義軍聯合討秦,不但楚國複國有望,也是天下人的福氣。”

“上使過獎了!”項梁受到吹捧,不禁有點飄飄然,心中也開朗了許多,臉上的疑雲一掃而光,他隨即開口問道,“這次陳王拜項梁為上柱國,不知有何指示?”

“江東已定,希望大人出兵中原!”

項梁推托說:“江東雖定,但還沒有經營好,本官想稍待一段時間,再出兵不遲。”

“不能再拖延了!”召平說,“現在中原混亂,周文兵敗,鹿死誰手尚未可知,若是秦軍戰勝,兵臨江東,大人悔之晚矣!”

項梁沉默不語,召平又微笑著說:

“在下明白大人的意思,大人是想學卞莊子刺虎,等其一死一傷?”

這句話說到項梁心坎裏,項梁更是微笑不語。召平這時變得正容厲色,誠懇地說:

“大人要是做如此想法,那實在是太危險了。假若秦軍戰勝,江東免不了反叛之名;要是群雄贏得戰爭,鹿已為他人所得,大人豈不是在此坐失良機?”

項梁為他的話說得心頭一震,但表麵不動聲色地說:

“還請上使轉陳主上,稍寬時日讓項梁做準備。”

“在下一路看來,江東準備工作已做得甚好,目前需要的是發兵渡江,寸不我予,先發先至,後發失時,望大人三思。”

項梁雖仍低頭不語,但心已被說動了。造反的路是條不歸路,就隻能向前,是沒有退路的。若不主動出擊,徹底擊破秦軍,就隻能坐待秦軍來消滅自己。項氏叔侄乃楚國抗秦名將之嫡子嫡孫,號召力極大,在群眾的心目中,威望不亞於楚王後代。而他們麾下的八千子弟個個都勇猛強悍,乃訓練有素的堂堂勁旅,遠非雜湊而成的義軍可比。況且項梁精通兵法,韜略在胸。項羽力能扛鼎,一人可敵萬人,兩人都是蓋世英雄,天生南麵稱孤的貴相。目前各路義軍先後潰敗,中原出現力量真空,正是乘虛而入、擊滅暴秦、掃平群雄、建立千秋偉業的天賜良機。假若沒有遠大胸懷,目光短淺,一開始就以小格局自限,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

“陳王有命,豈敢不從!項某當召集軍隊,籌集糧草輜重,克日出發,渡江西進。”項梁慷慨表態說。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二月,項梁、項羽率江東八千子弟過江。不到兩個時辰,船隊抵達長江北岸。項梁率眾登岸後,即發布進攻廣陵城的命令,在召平軍隊的配合下,很快便攻克了廣陵城。這時,項梁得知廣陵屬下的東陽縣,已為陳嬰所占領,而且在那裏集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便派遣使者到陳嬰處,勸說他加盟項梁軍,一起西進擊秦。陳嬰原是東陽縣令手下的官吏,因忠厚誠懇,得到群眾信任,被東陽縣自發組織的義軍推舉為首領。他素來敬仰世世為將的項氏家族,現在項梁派人來邀約他,他立即帶了隊伍投奔項氏。項梁軍一下子增加了兩萬餘人,軍威大盛,不久,英布也率兵馬來投奔,另一位名叫蒲將軍的頭領也率眾來投,這時,項梁的人馬浩浩****已有六七萬了。

鄭布和韓信奉楚王景駒之命,前往江東聯係項氏叔侄。可是當他們路過韓信的家鄉淮陰的時候,發現那兒的情況大變,淮陰已經陷入嚴重的混亂中,秦兵依然據守著城池和通山東齊魯等地的主要交通路線,可是,四鄉已經被起義的武力所占!不過,淮陰區域內並無真正的戰爭發生,秦兵堅守待援,四郊的起義兵,也在等待時機擴大勢力,好乘勢奪取城市。

淮陰區域的義兵領導者,大多是六國的舊貴族,他們雖有複國的意願,但沒有如陳勝吳廣們的奴隸死囚銳氣,這些破落的貴族們,隻想占些便宜,他們各自成為小集團的首領,不肯將自己的地盤讓與他人。

鄭布和韓信無法通過這一危險的地區,鄭布隻好暫回留縣,向景駒複命。

韓信沒有回留縣,他自願擔任淮陰區域的義兵的聯絡官,試圖在這些義兵集團之間作些聯絡工作,使他們聯合起來,擰成一股繩,能抗擊秦兵的反撲,可是他的努力全白費了,他發現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靠他們成不了大事。不久,淮陰區域的秦軍從事了一次成功的掃**戰,他們焚毀了十二個鄉村,毀壞了許多孤獨的村屋,逮捕了二百多人,至於被殺的人,無法統計,當然比被俘的人要多。不過,秦兵在完成了這一次掃**後,並未在鄉村中駐紮,因為兵力有限,他們經過一次戰役就收縮力量回城了。

這一區域的起義部隊,有兩支兵全軍覆滅了,其餘的各路兵,精於遊擊戰術,隻有輕微損失。當秦軍退去之後,義軍又從各個躲藏的山林中出來。但他們發現,聯絡官韓信失蹤了。

韓信對這些烏合之眾失望了,離開了他們。二月底,他在淮河邊遇見了一支雄偉的軍隊。他被這支部隊的組織性和嚴明的紀律所震撼和驚服,一打聽,原來正是他要聯絡的項家軍,他取出證明文件,立刻見到了項梁,向其陳述了景駒的部署。項梁對他帶來的消息大為不滿,按劍說道:“陳王首舉義旗反秦,天下奉為盟主。此番戰敗,下落不明。今秦嘉背叛陳王而另立景駒為王,此乃大逆不道之事,我決不會聽他的。”

韓信還想多說幾句,把景駒勸項氏不要過江的意思陳述清楚。但立即被站在一旁的項伯用手勢阻止了。項伯指著韓信罵道:“你這個市井無賴,少在這裏胡言亂語,還是退到帳下去吧。”韓信明白項伯的用意,就乖乖地退回帳下去了。

事後,項伯找韓信說:“我出於舊情,保護你的安全,使你免掉了一次殺身之禍。秦嘉沒有征得各路諸侯同意,擅立景駒為楚王,想要諸侯們都服從自己的指揮,是行不通的。他派你到這裏來作說客,你的處境很尷尬,因為景駒想把項氏的力量限製在江南,可現在我項家的力量不但渡過了長江,而且過了淮河,揮師北上要與秦嘉爭一雌雄了。論名分,秦嘉雖挾持一個楚王後裔,但我項氏也是楚將項燕之後,論軍力,家兄遠勝過秦嘉,兩軍遭遇,秦嘉必敗無疑。眼下我替你想了個兩全之計,因秦嘉軍前景黯淡,你也用不著回去複命了,不如暫在我軍營中將息幾天,待家兄對你的怒意稍平,我在他麵前替你美言幾句,為你在軍營中討個差使,也混一碗飯吃。”

韓信見項伯說得有理,也就同意了。項伯還告訴韓信說,據探馬報告,代表秦嘉出使齊國的公孫慶已被齊王田儋殺掉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公孫慶來到齊國,請齊王田儋出兵,共同聯手進攻秦軍。齊王田儋責問公孫慶:“陳王戰敗後,生死下落不明,楚國怎麽可以不向我齊國請示而立王?”公孫慶聽後,一股怒氣湧上心頭,昂首傲然答道:“齊國不請示楚國而自立為王,楚國為什麽要向齊國請示後才能立王?何況楚國最早起兵伐秦,理應號令天下。大王竟提出這種責問,真是可笑呀可笑!”齊王田儋聽後,勃然大怒,下令殺死了公孫慶。韓信聽後,十分慶幸自己沒有成為第二個公孫慶。

幾天後,項伯在項梁麵前一再為韓信說情,項梁念及韓信在吳中賣藝時與他有一段交往,便原諒了他,封了他一個小官——郎中,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殿前執戟守衛。

剛開始執戟還有點新奇味道,時間久了就感到很乏味。韓信多次請求調工作,項梁總是不許,他認為再沒有比執戟更適合韓信的工作了。

韓信無奈,隻好認命了。他那滿腔抱負無從得到施展,每天隻是在營帳前麵手持武器,擔任侍衛工作,對於戰事情況,他沒有與聞的資格,更談不上參與謀劃了。他隻能從項伯的口中,多少知道點各地軍隊調動的消息。

項梁的大軍朝向下邳移動,這支軍隊自從渡江以來,就好像一隻出山的猛虎,吞沒了沿途的一切,它所遇到的大小武裝,無論是秦軍或義軍,如不歸順,就全被無情地消滅。但一個多月來,它沒有與秦軍主力會戰過。

項伯和韓信早就聽說張良在下邳集結了一支武裝,他們希望張良能加入項梁的軍隊,成為項梁的作戰參謀。但這隻是個善良的願望而已。由於張、項兩人在如何對待秦國人民方麵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上次在下邳開會時,已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甚至使得六國貴族中形成了兩條不同的鬥爭路線。看來,張良和項氏叔侄是很難合作的了。但項伯仍想略盡綿力,在他們之間搭橋,使他們能找到共同點,在某些方麵達成共識,為反秦大業貢獻力量。

行軍一到下邳,項伯和韓信就到張良的住處尋找他,令他們失望的是,張良早就離開那兒了。他倆又四處尋訪張良在下邳的故舊,終於從一個熟人手裏收到了一封張良寫給他們的信,他倆打開一看,隻見信上寫著:

項伯仁兄、韓信賢弟共鑒:大澤鄉起義爆發後,我立即發動一百多名青年,組成下邳義士抗秦自衛隊。我的這支部隊以自衛為主,從不殺人放火和侵害百姓,主要職責是維護地方安全,革除秦朝暴政。最近,陳王被殺,秦嘉立景駒為新的楚王。我從多種渠道獲悉,景駒是個仁者。於是我決心投奔他。十分幸運的是,我在率眾赴留縣投奔景駒的路上,遇見一個和我意見一致的人,這就是沛縣義軍首領劉邦。劉邦稱得上一個關心民眾疾苦的領袖,對於我的主張,他完全讚成,我把這麽多年來心中的想法,向他全盤傾吐。我感到,今天總算遇到一位肯聽取我的主張,而且聽得懂的軍事強人,我的理想有實施的希望了。現在,我的軍隊已經與劉邦的軍隊合並,劉邦任命我為廄將兼機要參謀。我已隨從他作戰數次,由於他能夠虛心采納我的意見,我們在戰鬥中很少失誤……

張良在信中所講的都是事實,張、劉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如魚得水的親密關係。他們兩人的性格中有一個共通點:富有軔性,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張良擅長出點子,而劉邦則擅長實際執行,他們倆是天生的搭檔。

劉邦的初戰告捷,與張良的謀劃是分不開的。劉邦在作戰過程中,不斷地向張良請教行軍作戰的方法,他越聽越佩服,心裏暗自高興得到這麽一個通曉兵法的得力助手。

可這時張良收到了項伯、韓信寫給他的一封信。

張良兄弟鑒:項氏不承認秦嘉所立的楚王景駒,現秦嘉軍派主力駐紮在彭城以東,項氏軍為西進擊秦,向他借道,秦嘉不肯,現兩軍火並已勢不可免。秦嘉兵力不足,遠非項氏對手。局勢很危急。劉邦軍與秦氏結盟,如幫助秦氏對抗項氏,也有被消滅的危險,因此務必請你轉告劉邦,在此次衝突中惟有堅守中立,才可萬無一失,十萬火急,幸勿耽誤。項伯、韓信謹啟,二世二年四月。

張良很不願意看見起義軍內部火並,但既已釀成一觸即發之勢,他個人也無力製止,因此力勸劉邦不要介入這場起義軍的內鬥。

項梁軍在這時正處於如日中天的境地,項羽作戰時,勇猛勝過餓虎,矯健勝過豹子。前鋒英布,勇冠三軍,剽桿凶狠,所率士卒是積年巨寇,作戰時無不以一當十。項梁帶領這支勁旅,殺奔彭城,仗著一股銳氣,衝入秦嘉營壘,殺的殺,砍的砍,厲害得很。秦嘉自起義以來,從未遇過大敵,驟然遇見了項家兵隊,勇桿異常,叫他如何抵擋?沒奈何棄營逃去。項梁驅兵追趕,直至胡陵,逼得秦嘉無路可奔,隻好收集敗兵,還身再戰。奮鬥多時,究竟強弱不敵,終落得兵敗身亡,殘眾進退兩難,統皆棄械投降。秦嘉所立的楚王景駒,孤立無援,出奔梁地,後來也一死了事。秦嘉的盟軍也都或死、或傷、或降。項梁勝利後,進駐薛城。

劉邦聽見秦嘉、景駒被殺的消息,勃然大怒,傳命起營拔寨,連夜進兵,為楚王景駒報仇。

張良在一旁無可奈何地搖搖頭,猶豫片刻,還是不得不大聲勸阻說:“沛公息怒,此舉不可!項梁剛打了勝仗,其勢正盛,你應當避其鋒芒,再加上你的根據地豐邑尚在雍齒手中,如果樹敵過多,你的軍隊將無處藏身。何況這次你雖與秦嘉結盟,項梁並沒有將你當做敵人來攻打,你又何必硬將雞蛋往石頭上碰,自取滅亡呢?”

劉邦頹然坐下,一聲不響,一盅接一盅地喝著悶酒,不知如何是好。目前亂世英雄起四方,各個草頭王互相攻擊,東奔西殺,既要抵抗秦軍的圍剿,又要反擊其他派係武裝的進攻,要怎樣才能不重蹈秦嘉的覆轍,在混戰中保存自己呢?

“我應該走哪一條路呢?請先生教我!”

張良凝思片刻,從容地回答道:“《太公兵法》告訴我們,用兵之道,在於能以弱勝強,弱之所以能勝強的道理,在於弱者能否避開強者的鋒芒,找準他的弱點,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待有利於自己的時機。今天,景駒秦嘉尚且被項梁一舉殲滅,你自己明知不敵,為什麽又非要去與他決一勝負呢?這就是不智。現在最明智的辦法,是要讓項梁覺得你不是他的對頭,何不先派人去對項梁進駐薛城表示歡迎,希望能與他聯合抗秦。如果項梁無異議,還可以進一步向他說明你收複豐邑的意願,並向他借兵攻打豐邑,如果項梁能借兵給你,這就一舉兩得,不僅能化敵為友,而且又能收複豐邑。”

劉邦表示欣然讚同,說:“先生的計策倒是個好計策,可是有誰能肩負得起這麽一件事關重大的使命呢?”

張良說:“如蒙沛公信任,我願前往。”

於是,劉邦派張良去薛城聯絡項梁。張良到那裏後,首先求見項伯。項伯聞聽到張良來了,立刻出營門迎接,故友相逢,十分親熱。項伯擺出酒肴,款待張良。韓信也來拜見張良,陪同他們喝酒。張良把來意說明,項伯拍著胸脯說:

“家兄過往對劉邦將軍印象還好。這次劉邦沒有派軍隊幫助秦嘉抗阻項家軍,家兄對劉將軍還是心存感激的。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消滅秦軍主力,推翻秦朝,恢複六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團結起來。我一定替您和劉將軍在家兄麵前美言幾句,使他心裏有個準備,然後您親自去晉見家兄,此事一定能成功。”

韓信也對項伯的話表示讚成:“項伯兄首先要做通項梁將軍的工作,使他消除過去在下邳會議上的成見,對張良兄有一個好印象,然後張良兄親自去見項梁將軍,憑借你的三寸不爛之舌,促使他同意與劉邦結盟,這兩支軍隊如果團結起來,將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滅秦大業就憑著這支聯軍去完成。”

項梁本來不想和劉邦這個平民結盟,但前來聯絡的是張良,他又必須另眼相看,單憑張良博浪沙刺秦的盛名和他的貴族出身,項梁就應該以上賓禮相待,何況張良還有搭救項伯的情分呢!這位軍事強人十分傲慢地說:

“我們這些貴族起兵恢複故國,可劉邦這個小小的亭長,也趁機起事,所為那般,還不是想在六國和暴秦的生死較量中分一杯羹,他連自己的老家豐邑都保不住,有何作戰本領?他寄居於景駒和秦嘉的門庭之下,如今此二人已被我消滅,我正等待劉邦領兵前來報仇呢!”

張良賠著笑臉說:“將軍誤會了,沛公並沒有投靠景駒,而是因為雍齒背叛楚國,投向魏國,他才前去找景駒商借楚兵,以驅除魏國勢力。後來因為章邯的別將司馬夷殺來,才一起聯兵抵抗秦兵。沛公與將軍素無恩怨,若將軍願意借兵馬與他,收複豐邑,沛公不同樣與將軍友善嗎?況且將軍初起,立足未穩,強秦未滅,不可因小勝而樹敵過多。沛公雖不是六國貴族之後,但受到人民的擁護,他的起義早於陳勝吳廣,從芒楊山間起事算起,至今已有一年多了。他領導的是一支堅持最久的獨立反秦隊伍,滅秦大業非他參加不可。如將軍願結識沛公,我願代為引薦。”

張良以自己的雄辯,說得項梁無言以對,項伯又在一旁敲邊鼓,項梁的心也被說動了。他雖然剛愎自用,但畢竟智力過人,左右權衡,還是不要得罪劉邦為好,便順水推舟讓張良去轉告劉邦,他願意借五千兵馬給劉邦,因劉邦不善指揮作戰,他還借十名有指揮經驗並有大夫爵位的將官與他,並請劉邦前來相會,共謀反秦大業。

劉邦果然來了。項梁當然也隻好兌現諾言,劉邦手下已有九千人馬,再借得五千,立刻成了擁有一萬四千人的大軍。於是浩浩****,往豐邑殺來,雍齒那點人馬當然抵擋不住,劉邦勢如破竹,一鼓作氣將豐邑攻破。

話說項梁火並秦嘉後,成為各路義軍新盟主。秦軍主將章邯立即向他的軍隊發出攻擊;項梁派遣原秦嘉的降將朱雞石、餘樊君領兵去與章邯會戰,大敗,餘樊君戰死,朱雞石逃回,被項梁斬首。項梁又派項羽去攻打秦軍占領的襄城,因秦軍堅守,久攻不克,項羽見攻城士卒死傷慘重,眼睛都紅了。這些士卒是他從江東帶來的子弟兵,是他叔侄的起家本錢。因此,他親自帶領精兵強攻。他頂盜披甲,一人扛起雲梯,健步如飛;雲梯一靠牆,立即攀援;轉眼間,他已接近城牆的女牆。他拔出長劍,閃電般向城頭守軍刺去,刹那間已刺殺了七八個人,所向披靡,銳不可當。項羽部下也隨著登上了城牆,殺散了城牆上的守軍,打開城門,讓大股人馬進人。襄陽城終於拿下了。可是項羽的兵將傷亡人數甚多,這使得項羽怒火攻心。他下令將投降的襄城守軍集中到城郊,楚軍四麵團團圍住,逼迫襄城降卒挖坑,準備坑殺俘虜。

這次攻打襄陽,韓信也在軍中,他見項羽此種舉動,十分吃驚,於是,他走到項羽麵前進諫說:

“我聽荀子說過,一個講求忠信仁愛的人民領袖,決不會為了取得天下,而做一件不義的事情,或殺一個無罪的人。隻有這樣的領袖,才會得到天下民眾的踴躍響應。他還說過,要取得最後勝利和奪取天下,單靠一兩個閃電戰的成功是不行的,關鍵在於是否得到人民的擁護,而且能得到敵國人民的支持。例如周武王一舉起討伐暴君紂的大旗,便無人敢阻攔他,商紂王派出的幾十萬軍隊都反戈相向。商封王成了一個獨夫民賊,隻好自焚而死。所以得民心的人得天下,失民心的人,就是獨夫,人人得而誅之。殘殺降敵會使我們失去敵國人民的支持,敵國的士兵就不會像武王伐封那樣,反戈相向,他們必定浴血苦戰,決不投降,這樣就會增加今後戰爭的殘酷性和難度,所以這樣的事情千萬不可為,多次屠戮降敵,隻會使你成為一個失盡民心的獨夫。”

項羽聽了,很不以為然,反說韓信是“婦人之仁”。他說:“你是一個甘受**之辱的懦夫,所以才說出這樣沒誌氣的話來,沒有強烈的恨,就沒有強烈的愛,我對士大夫恂恂有禮,對自己的部下愛兵如子,但對敵人卻決不講仁慈,因為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家人的殘忍,我是愛憎分明的,你那套儒家的迂腐之論算了吧。”

說話間,大坑將近挖好了。然後項羽逼迫降卒全部跳下坑去,四周的楚軍用各種工具將土向坑中拋去。不消片刻,大坑已用土填平,坑殺降卒將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