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起漢代風雲人物,不能不說到韓信,因為韓信在西漢初年至少有三個第一。其一韓信是西漢第一功臣,當時就有人評價韓信“功高無二,略無世出”。就是說這個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韓信了,他的功勞也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比了。其二,他是西漢第一個被殺的功臣。其三,韓信是第一個把《孫子兵法》用得出神人化的軍事家,他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其用兵之道,為曆代兵家所推崇,被後世民間譽為“兵仙”、“戰神”!

留下了如此多的第一,韓信到底是什麽人呢?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封土拜將之道又是從何而來的?一個鬱鬱不得誌的青年成長為國家高級首腦,到底要有怎樣的雄心和意誌?麵對人生挫敗他怎樣走出低穀?麵對欺騙他將如何撫慰自己?生活中人們也經常用一些語言來激勵自己。譬如當生活處於逆境時,人們會用“大丈夫能屈能伸”來慰勉自己或是勸慰別人;當受到別人恩惠和幫助時,人們會許下“一飯千金,知恩圖報”的錚錚誓言;當要舉全力獲取某種勝利或是成功時,人們會用“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來鼓勁加壓……這些典故都來源於一個穿越古今的名字——韓信。

人們經常使用的有關韓信的俗語、成語就有160多條,然而,人們對韓信其人的了解卻甚少。

從一個不羈少年到大器晚成,韓信誌存高遠,忍辱負重,他的經曆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說,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傳奇色彩。然而不論是在事業的巔峰還是低穀,無論是在饑寒交迫時還是籠中困獸最後一刻,不變的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大丈夫生當為人傑”!“四次投主”演繹著他“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和不斷追求理想、渴望建功立業和努力實現人生價值的堅軔和才情。

韓信足智多謀,靈活多變,遇事肯動腦筋,謀略高瞻遠矚,逢戰必出奇招。

韓信知恩圖報,以德報怨。發跡後的韓信對顛沛流離的日子刻骨銘心,他要報答漂母“賜千金”。“令出侉下”的蠻屠更是被韓信謂之為壯士,出人意外地“以為楚中尉”。

韓信待人真誠,忠心耿耿。項羽使武涉勸反遭拒絕,蒯通兩次勸反不改其忠。“若人生謂棋,我願為其卒。”“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願,始終不悔。

當時著名的謀士武涉和蒯通勸其“三分天下而王之”。蒯通說:“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就是上天給你的你不拿,那你是要帶來災難的,時機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帶來災殃的,你不能猶豫。這個建議如果被采納了,中國的曆史就得重寫了。

而韓信對漢王感恩戴德,發誓永誌不忘,不能背叛。他這份感激簡直是難以言表。他曾這樣拒絕謀士的進諫: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觸,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韓信認為坐了人家的車子,穿了人家的衣服,吃了人家的東西,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難也背在自己的身上,把人家的憂慮也當做自己的憂慮,就要用生命去報答。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問題,而是要用生命去報答的忠貞之心。

韓信的一生都在追求,一生都在進取,一生打了無數勝仗,運用了無數成功的戰略戰術,但隻有一計一生不得要領——以退為進。

懂得進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進”更難,因為“進”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則是人生的生存智慧。人生需要追求卓越,但是,更應當接受平淡。在人生的征途中繼續輝煌固然是人生的成功,功成身退,未嚐不是一種人生的解脫。人生,需要進退自如,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做人如此!做事如此!

如果說僅僅通過史學家的一係列傑作就說已經認識或者了解他,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就可以來形容概括他。我想那是膚淺的。隻有了解他的過去,了解他生活的年代,才能讀懂這個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

本書用生動的文字記載了韓信的生平事跡,既寫韓信的文韜武略,也寫他的待人處世與生活態度;既寫他的厄運與成功,也寫他的得寵與失寵。韓信製勝的兵法,治軍行政的方針,他獨特的人生觀、處世哲學、文化素養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書中得到精彩的體現。

兩千多年的時光滾滾而來又滾滾而去。故事雖落幕,人生不終場。最殘缺的結局,最辛酸的奮鬥,最殘忍的成長,以及最惆悵的回憶浸透了曆史的筆墨。韓信的那兩滴淚化成了日日如期而至的露,如億萬隻明亮的眼,審讀著後人為他用詞匯所作的種種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