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翰詹大考

孫星衍雖然那日已同阮元講和,之後聽那彥成所言,又見阮元行止,知道阮元確實跟和珅走得不近,是自己錯怪他了。但即便如此,畢竟自己當日言辭過激,隻恐阮元記恨,便道:“這……要不還是你二人一起吧,我這……我喝不了多少的,再說了,我現在在刑部做官,自然要跟刑部的人一起,和你們在一起,我……不太合適……”

“淵如,我知道你什麽意思。”洪亮吉道:“伯元的事,其實我也有聽聞。淵如你啊,還是履曆不夠,太過意氣用事,其實伯元樣貌舉止,你我看得清楚,絕不是心術不正之人啊?身在朝中,有些事身不由己,也是難免。隻是不要失了入仕的本心,那樣待得你我日後有了資曆,自然能有一番作為。淵如,我年初入京之時,見過次仲先生,聽他之言,在京中也與你二人見過的。可有其事?”

次仲先生便是之前與焦循結交的淩廷堪,他與阮元、孫星衍之前也是舊識,上一年在京城見過二人,隻是當時各人無事,故而敘了些舊,談了些學術和江南風物,淩廷堪便即離去。但他見過阮元和孫星衍卻是事實,故而二人也點了點頭。

洪亮吉笑道:“次仲先生遇到我的時候,也說起你們兩個,這京城為官實在不易,每日不得已的應酬交往,加上衣食住房諸事,都快到一兩銀子了,你們初入官場,薪俸低微,生活也不容易。他還說你們啊,是‘孫郎憔悴阮郎貧’呢。別的不說,就你二人現在這境遇,淵如,你也該相信伯元啊?”阮元雖然和江家有親,但除了必要之事和無可避免的開支,平日絕不打擾江鎮鴻,故而生活一直節儉,淩廷堪才有這樣一句話。

孫星衍聽了,也有些不好意思,道:“伯元,其實那天的事,也是我衝動了,今日就給你賠個不是,我自罰一杯。能遇到你和稚存兄,這京官四載也就值了。伯元,以後就不要在怪為兄了。”說完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其實他酒量也不算太好,這杯酒喝得又急,竟一時氣促,咳嗽了數聲,阮元和洪亮吉都不禁莞爾。

阮元也端起酒杯,道:“小弟之前從未怪罪過淵如兄,送禮之事,畢竟禮物是我送的,之後一切也是我要承擔的。今日你我重歸於好,又得稚存兄入朝,我三人的友誼,可比其他禮物值錢多了,這杯酒,還是我們三人同飲才是!”說到這裏,孫星衍和洪亮吉也自珍惜對方才學,不由得哈哈大笑,三人一同飲下了這杯酒。

遠處的錢大昕看著這一切,也不由得露出了一絲笑意。

這日阮元和孫星衍、洪亮吉二人聊得無比快慰,隻是眼看日已偏西,大小官員相繼離場,阮元等方才歸家。過得幾天,樸齊家、柳得恭一行離開京城回歸朝鮮,阮元作為副使出京送了數裏,初任編修後的兩件公務,便即結束。

之後阮元也向劉墉問起借宿學習之事,劉墉早得王傑告知,這時欣然接受,讓阮元到了自己府上,和劉鐶之一同讀書以備大考。劉墉家藏書頗多,阮元也觀得不少新書,學行之上又有進益。

眼看乾隆五十五年隻剩最後一個月,翰林大考之事,也已近在眼前,和珅作為翰林庶吉士教習,也自然需要分擔大考公務,開始忙碌了起來。不過這一天,和府裏倒是一片和諧,和珅老師吳省蘭授了正四品的少詹事,雖然少詹事本身權力有限,但畢竟是四品,日後升遷就隻能升三品官職,故而和珅、福長安都為吳省蘭感到滿意。

看著和珅和福長安都為自己慶祝過了,吳省蘭也連連還禮,道:“致齋啊,老師的事,老師自己能辦好,致齋就無需擔心了。隻是老師也想問問,今年大考就要到了,致齋,年輕翰林裏麵,有看好的新人嗎?”

和珅聽了這話,也一時沉默不語,他做壽之時,翰林內情看得清楚,有才能又願意到自己府上的,就隻有阮元一人。之後一日間,馮霽雯也意外向自己說了阮元的名字,說看阮元模樣,是個德才兼備的人,勸自己不要因為送的禮輕了就嫌棄他,翰林大考也一定要因才取士,不能偏私。

可阮元自萬壽慶典之後便深居簡出,自己也很少遇到他,所以這個時候,也實在說不出一個特別中意的人選。

吳省蘭見和珅猶豫,也提點道:“致齋,那個你過壽時給你送禮的阮元翰林,你想過沒有?他給皇上寫的那《宗經征壽說》,我也看了,論文筆,確實不錯。這翰林嘛,所做的無非是宣明天子功德之時,可尋常翰林,隻知空言功德,皇上有什麽功、什麽德?說不清楚,一件事做出來,究竟是不是功德?說不出來。這阮元論及皇上功業,一一有例可循,又有聖人之言以為修飾,這可是文臣裏最難得的啊?”

福長安道:“吳老師,這阮元就算像您說的這樣,確實是有才能的人,可他對和中堂這態度,算得上好嗎?讓和中堂提拔他,誰知道他以後怎麽想呢?”

吳省蘭道:“誠齋之言確是有理,但既然我升了少詹事,致齋,咱們在翰詹裏麵,也算是立住了。今年翰詹大考你們也清楚的,翰詹出缺不少,若是致齋在皇上麵前美言幾句,把阮元調到我詹事府來,嘿嘿,到時候有我這個老師在,還怕留不下人?”

和珅點點頭道:“吳老師說的確實有理,眼下翰林之中,能用的人確實不多,也隻好試一試了。”

福長安道:“和中堂,你說那天送禮的時候,我看天下督撫,倒有一半送了禮,你又何必這麽在乎翰林院呢?這些督撫裏麵,就沒有一個可靠的?”他瞧不起那些送禮的知府道台,可督撫乃是封疆大吏,他不能不重視,故而有此一問。

和珅道:“你有所不知,這些督撫雖然過來送禮,但大多並非因我而受提拔,無非是不想把關係搞僵了。真到了用他們的時候,他們手裏有地方實權,咱未必調得動他們。況且眼下無事,也看不出他們真實想法,若是咱們有個萬一,有幾個人會給咱們說話呢?所以啊,還是培養自己的心腹重要一些。”

這時劉全到了,似乎有什麽事要告訴和珅,和珅眼看翰林大考之事已漸議畢,便送走了福長安和吳省蘭。眼看二人離去,劉全悄聲同和珅道:“老爺,那幾家當鋪和玉器鋪子,我轉給保定的親戚了。以後再有人去看,絕不會看出它們和老爺有關係。”

和珅也點點頭,道:“以後記住了,外麵那些鋪子,不要說我的名字,就連你的名字也不要說。有什麽賬目往來,就地解決,千萬別把東西帶到家裏來。看夫人的樣子,她之前幾年,對我還是信任有加,可這一次……唉,她是真的起疑了。”

和珅和劉全說的是前幾天發生的事,這一日,馮霽雯意外在和珅臥房裏麵,發現了一冊劉全給他拿來的賬本。眼看上麵收入甚多,馮霽雯當即找來和珅想問個緣故。和珅隻好把責任都推到劉全身上。

可沒想到,這一日馮霽雯竟然因為這件事痛斥了劉全大半日。和珅無奈,隻好告訴劉全,讓他把賬目上涉及的房產鋪子全部出手,又安慰了妻子許久,馮霽雯才算消氣。隻是她看和珅的態度,卻也已經不如之前了。

劉全自和珅幼時便跟從他辦事,眼看和珅娶妻生子,榮華富貴,這時也對和珅道:“老爺,夫人一向直性子慣了,她罵我幾句,也沒什麽,好歹錢是到咱們手裏了,不吃虧。就是夫人實在……總是想用那套道德仁善的話,來勸著老爺。”

“她說的也沒錯。”和珅知道這事讓劉全背鍋,自己也有點過意不去,但自己深陷名利之中,卻也漸漸難以自拔。隻覺得夫妻間這個心結,多半是解不開的了。但即便如此,妻子那邊,也隻好瞞得一日是一日。

劉全見和珅不樂,也想為主分憂,道:“老爺,聽福大人和吳大人所言,老爺還想著那阮翰林呢?要不,奴才再去跑一趟?”

“不必了,後麵的事,隻有我出麵才能辦妥,你自忙你的去,翰林什麽的,不用你插手了。”和珅想著,也覺得阮元這邊,還需要提點一番,才能讓他記住自己恩情。而這番提點,也隻有自己清楚其中關鍵。

很快已是乾隆五十六年,距離翰林大考已不過半月,這日和珅也在翰林院說明了大考內容,隻是阮元歸家之後,卻一直愁眉不展。

劉鐶之和楊吉見他如此,也都過來看他,劉鐶之笑道:“伯元,你說我發發愁也就罷了,我文筆自己清楚,算不上一流。你在這裏發愁算什麽事?是想二等肯定沒問題了,要怎麽拿一等不成?”

阮元聽了這話,也不禁笑道:“佩循兄,就不要拿我開玩笑了。這翰詹大考,是全體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員參加,多少人年紀資曆遠勝於我,我又怎敢奢望一二等呢?”

劉鐶之道:“伯元,我看你文章,隻要立意別弄錯了,就不用考慮三等以下!你還是和我說說吧,到底又有什麽事?”

阮元道:“佩循兄,和珅不知為何,今日又找到我,倒也沒說別的,隻有一句話,也不知他是何意?”

劉鐶之笑道:“怎麽,和珅是看你對上眼了?你給他送一回禮,他大考之前,居然還會點撥於你?說來聽聽?”

阮元道:“其實也沒什麽,隻是說,這翰林大考,比的是文筆,不是其他,所以勸我多看看皇上最近的詔敕,還有,最好順著皇上的意思作詩行文。這也不過是尋常之語,翰林平日存留詔敕不少,我也看了不少啊?”

劉鐶之道:“伯元,其實這也沒什麽,皇上的喜好心性,做臣子的,大多都會揣摩一番。或許他以為你平日性子直,怕你思路偏了,故而賣你個人情。可即便如此,這事我們人人都懂,他提示於你又能如何?而且伯元,現在把你卷子封上姓名,那和珅看得出來麽?”

楊吉不禁好奇,問道:“劉相公,這又是何意?”

劉鐶之笑道:“伯元在我府上快半年了,這半年他做的是什麽,你可知道?正是改易字跡,不使旁人所知啊!”說著拿出兩篇文章來,向楊吉道:“這其中區別,你一眼便知,看看,是哪二人所做?”

楊吉看看,第一篇有些眼熟,第二篇竟全然不知,問道:“這第一篇,像是伯元寫的,第二篇嘛……是劉相公所做吧?”

劉鐶之道:“錯啦!這第二篇,也是伯元所做!怎麽樣?翰林大考,先要糊名,即使和珅見了伯元卷子,想他也決計認不出了。伯元最後能得幾等,全是他自己才能所至,別人想幫,也幫不上。”

阮元改易字跡之事,楊吉確實不知,但阮元也和他說過,王傑希望他想辦法避嫌,以免他萬一列在高等,旁人說是和珅之故。想到這裏,也不禁問劉鐶之道:“劉相公,這所謂大考三等,有多大區別呢?”

劉鐶之道:“大體而言,三等中較出色的,可以升授六品,或是詹事府中允,或是改六部主事。二等就可以考慮五品了,翰林院的侍讀、侍講,眼下也有空缺。這一等嘛……以前最好的時候,我聽說有直授四品侍讀學士的。當然,一等就一兩個名額,任你文筆再好,也需要些命數。而且啊,這翰林大考還有四等和不入等一說呢,若是不足三等,或五品以上僅列三等中下,還要降職呢。所以京城裏也有句話,叫‘翰詹怕大考’,其實說的是那些考中了進士,便自以為一勞永逸的翰林,若是存了考中科舉便萬事大吉的心思,那這番大考可有的受了。當然了,伯元可不是那種人,平日你看看他,要花多少時間讀書?”

楊吉問道:“那按劉相公所言,伯元是可以升到五品了?五品薪俸,又能增加多少?”

劉鐶之道:“我看隻要伯元認真應考,拿個二等不成問題的。而且伯元嘛……我覺得可以想想一等,你看伯元平日讀了多少書,心裏有多少想法?至少啊,論學問論應變,我都不如伯元。至於你說薪俸……眼下大都是雙俸了,五品加雙俸,一年得有一百五六十兩銀子吧?比七品多將近一倍。”

阮元道:“佩循,這官職升遷,總需要履曆的。我中進士這才不到兩年,本也沒那麽著急。俸祿嘛,也不能強求啊?”

楊吉道:“伯元,前些日子你不是還說,想回揚州看看小恩公和夫人嗎?你說,要是咱就這樣,回不去了,把大家都接到京城來,你看怎樣?若是薪俸可以加倍,我想在京城裏麵,咱也能應付得來這些開支了,是不是?”

阮元笑道:“這件事我也想過,但仔細想想,還有一事不得不考慮。其實當年初來京城之時,總商行館那邊安排也算妥當,不至於為衣食擔憂,可即便如此,彩兒卻水土不服,生了一個多月的病。這可不是俸祿多了,就能解決的啊?”

楊吉道:“也是啊,不過話說回來,我都有點想夫人了。一晃也都四年了,她和你在一起的時候,咱這裏啊,像個家,有點人情味。你這一天天的,考進士要讀書,考完進士了還在讀書。都做官兩年了,外麵的寺院還沒去看過幾個呢,想來也是無聊。”

阮元也有些感歎,其實他找阿桂告假,也不是完全因為大考容易被針對的緣故,與江彩、父親長時間別離,想來心中也確實深為掛念。也安慰楊吉道:“前一年事多,皇上萬壽、翰林卒業,都湊巧碰到一起了,這又趕上大考,隻能說是我運數不好了。但你放心,這大考之後,就沒別的要事了。到時候想去哪個寺廟,我和你一起去,說不定方丈看我是翰林,還能給我點薄麵呢。”

可話雖如此,大考卻不得不繼續準備,這年二月初,大體六年一度的翰林大考,終於如期而至。

二月初十日,翰林院、詹事府官員齊聚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準備大考。阮元正坐在中間偏左的位置,眼看前後同僚,胡長齡、汪廷珍等幾個好友坐得離自己都比較遠,那彥成應是在自己身後,右麵是盧蔭溥,左麵一人,比自己略大一些,但麵孔低垂,看起來頗為樸實,是個不善言辭之人。阮元記得這人叫曹振鏞,是前任尚書曹文埴之子,和盧蔭溥是同科進士。不過他們這一屆運氣不佳,既沒有乾隆大壽,六年前的大考又大多不盡人意。聽聞盧蔭溥六年前是二等,卻因前列無缺可補,僅加了級,曹振鏞因父親時任尚書,不得參加大考,所以二人登科十年,卻仍是與阮元同品的編修。

眼看試題已經發下,見題紙上所寫,這日大考共有三題,分別是:

賦一篇:擬張衡天象賦。

詩一篇:賦得眼鏡詩。

疏一篇:擬劉向請封陳湯甘延壽疏並陳今日同不同。

張衡之事,出於東漢,劉向陳湯之事,出於西漢,阮元精於史籍,這兩件事自不算為難。隻是以眼鏡為名作詩,卻別出心裁,眼鏡之物,上古無有,自明時方從西洋傳入,如何引眼鏡入古詩,卻要費一番心思。

這時,和珅當時那番告誡再一次出現在阮元腦海之中:

“翰詹大考,皇上看的第一是文筆,故而不要多思多念,隻需記住,順遂皇上心意,總是沒錯的。至於其他,多看看近年詔敕,翰林中自有副本,切莫拂了皇上之意。”

又想起之前翰林中讀書時,錢大昕曾向庶吉士們講述地球之事,和珅意外進來,拿著自己的西洋進口眼鏡炫耀了一番。最後還笑道:“不過話說起來,皇上他老人家,才是天縱英才,皇上來年便是八十大壽了,可直至今日,仍是目力強健,不需多用這一片鏡子呢。”

或許,從這個角度著手,會有意想不到的思路吧……

阮元沉吟半晌,漸漸有了想法,便先從眼鏡詩寫起,很快,一首五言古詩已經作成,接下來是天象賦和劉向疏,待得三篇詩文全部完卷,卻也已是夕陽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