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見:紫氣東來

一團團白色的霧氣從山間的竹林裏溢出來,像是山中人家的炊煙。山風徐徐,濕漉漉的霧氣雲彩一樣在高低錯落的山村屋頂上飄過。山對麵的人看山村,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山村裏的人看太陽,一會兒刺眼,一會兒不見。

山腳下是一條小河,河水清清亮亮的,水裏的各種魚蝦活物都像是遊弋在空氣中一般,在岸上就清晰可見。河邊有一條黑黝黝的柏油公路,蜿蜿蜒蜒,直達村口。沿著山村往上,可以看到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在樹林和竹林中時隱時現,小路的盡頭處有若幹石階,拾級而上,有一個亭子,亭子上有三個刻在石板上的字“臥龍亭”。臥龍亭紅柱綠瓦,像是建造了不久,矗立在山頂之上。亭子的頂端,是一個上粗下細的圓墩,不知道是石頭做的還是木頭做的,像是一個老人頭,俯瞰著下麵的山村,和山村裏發生的一切。

這座高山名叫臥龍山,陡峭險峻。好像一圍環抱的屏障一般,把吳家寨這個小山村護在心窩裏。除了山腳下小河邊那條彎彎曲曲的柏油路,沒有第二條通道能從吳家寨走出臥龍山——當然,歲數比較大的吳家寨村民們總會跟遊客說,吳家寨以前是土匪窩,有很多山洞密道是能夠通往山外的。這種傳說增加了吳家寨的神秘性,很多遊客也躍躍欲試,但是很少聽說有誰真的發現什麽密道的。當然吳家寨也有嚴格的規定,禁止遊客們去山裏找密道探險,畢竟這裏是剛開發的旅遊區,如果出了什麽事故,救援都很困難。

山村叫作“吳家寨”,顧名思義,是這個村子裏的村民姓吳的最多。其實,“山村”這個詞對今天的吳家寨來說已經名不符實,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個村子裏本來的“村民”已經所剩無幾,大部分人都在前些年跑到城裏打工去了,並且定居在城裏;二是這個村子除了少部分房屋還保持著“山村人家”的樣子,大部分建築已經變樣,雖然外表上除了“新”之外沒有什麽特別,但是走進去會發現,這些建築已經變成了一個個獨具風格的旅店,有西式的,日式的,歐式的,也有雕梁畫棟的中式屋舍。時興的稱呼是,“民宿式酒店”,簡稱“民宿”。比起那些僅僅是吃吃農家菜、住住農家屋的鄉村旅遊來說,這種民宿式酒店顯然高了不止一個檔次。這要感謝當地政府的招商引資工作,“吳家寨旅遊公司”為村裏帶來了全新的服務,把原本的“農家樂”升級成了民宿酒店,接待水平上升了好幾個檔次。吳家寨的村民們由此獲益不少,當然公司也有不錯的收益,“吳家寨旅遊公司”變成了“吳家寨民宿旅遊服務集團”,據說正在準備上市。

隨著這幾年吳家寨在旅遊行業的聲名鵲起,當地政府也看到了它的價值,對其大力扶持,民宿早期發展麵臨的各種基礎設施問題,包括水、電、天然氣、無線通信基站什麽的都一步步得到解決,上山的路也從原來的石子路變成了現在的柏油路。

吳家寨的村東頭,靠近上山的柏油公路銜接村裏的水泥路的交界處,有一座三層的中式樓房。樓房的房頂伸出來二尺寬的紫色屋簷,顯得古樸大氣。樓房的結構就像高層的四合院,圍出一個方方正正的天井,天井上籠著玻璃罩,又保溫又敞亮。這裏是這家民宿的大堂,也是房客們吃飯聚會的地方。大堂的正麵是朝南的落地玻璃窗,目及之處,青山綠水,美景如畫。樓上的每一個房間也都有寬大的落地窗,有的有陽台,有的沒有。

樓房靠近公路的地方,也就是南麵的一個院子,是停車用的。院門在東南角,樹立著一個高高的牌坊,上麵寫著四個大字“紫氣東來”。這字寫得大氣磅礴,和北京頤和園裏的那個“紫氣東來”相比,毫不遜色。也許就是因為這一筆好字,這家民宿的名字就叫“紫氣閣”。“紫氣閣”三個大字,高高樹立在主樓的房頂前,五裏以外都能讓人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晚上,牌子上的霓虹燈亮起,連對麵的山上都能看得見。

院子的西南角是正在施工的工地,看起來是舊建築還沒有拆完的樣子,一米半米高的老磚牆**在外麵。

紫氣閣旁邊的鄰居是個懶惰的家夥,也就順便把自己的民宿起名叫“東來閣”。東來閣正停業裝修,院門緊閉,窗戶也都被圍得嚴嚴實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