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圖上作業全部結束了。當主考官公布了目標諸元的精確數據之後,淩雲河和魏文建心裏的石頭同時落地。
即將進行的將是戰術考核,要測驗的是指揮員的應變能力和決心。隨著主考官一聲“觀察所注意”的口令,這個被臨時命名為“六號高地”的山頭上頓時一片寂靜,惟有心跳在各自的隱秘世界裏隆隆滾動。風和陽光一起從遠處落下,搖曳著視野裏的樹枝和花莖。
魏文建用眼角的餘光左右掃視了一遍。經過陣地業務考核,一百六十四人已經落馬了七十三人,還剩下九十一人。九十一個人的表情都很莊重,像是進入了臨戰狀態。沒錯,這裏進行的正是一場戰爭,盡管這裏不是戰場,但這裏委實是一場更為激烈的搏鬥。作戰的對象模糊而又清晰,這個山頭上的所有的參考者互為對手,都麵臨著被擊垮或者受到驅逐。九十一比七,正好是十三分之一。不知源於何處,魏文建從心裏產生了一絲別扭。十三取一,這個概率讓他聯想到了一個似是而非的人或者神。他突然想,這是怎麽回事啊?這是誰跟誰啊?幹嗎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決定呢?不都是“幹部苗子”嘛,這麽多年了,大家都是起早貪黑嘔心瀝血,都在掏心掏肺地使用自己消耗自己,都在向往著同一個目標,渴望著自己的價值得到理解和承認,渴望自己的努力有一個恰當的回報。可是,這一輪角逐下來,勢必又有絕大多數人不得不離開這場競爭,甚至最終離開炮兵,他們從此將結束這一段刻骨銘心的生活,天各一方。競爭的結果帶給他們的是什麽呢?是無奈,是痛苦,是心灰意冷,是夢想的破滅。勝利了又會怎麽樣呢?這種勝利正是建立在失敗者痛苦的肩上的啊,一個人的勝利是需要十二個人付出失敗的代價才能成立的。
魏文建簡直不敢再想下去了,而且時間也不容許他再往深裏去想。主考官已經出情況了——群指二號通報:步兵第四連進攻黃莊受阻,敵一個加強營沿榆林公路反撲,距三號方位物七百米處向四連迂回包抄,炮兵群指示你連支援!
在這場考核中,考生們擔負的全部是連長的角色。
“幹部苗子”們舉目望去,右前方果然出現了一支打著藍旗的隊伍,表示是敵軍的一個加強營。考生們幾乎是同時斂聲屏氣,山頭上隻有噗噗的心跳和翻動射表的聲音。魏文建很快便從圖上判明了這支隊伍所在地的坐標,拉開計算盤確定了修正量和射擊性質:
“——陣地注意:三號目標,表尺加三,基準射向向右0——04,高低減2,壓製射擊,全連六發急促射,一炮一發,放——!”整個山頭在一瞬間沸騰了,考生們爭先恐後地下達了自己的口令,一片表尺加二減三方向向右向左的吼聲。
主考官示意暫停,從遠而近,將每個人的計算結果都看了一下。走到魏文建的麵前,低下頭來看了看他的作業夾,沒有表態,再抬起頭來,麵無表情地向觀察所宣布:“情況緊急,取消試射,七號上機指揮,直接行效力射。”
七號就是魏文建。魏文建愣了一下。他們是用簡易法確定的諸元。教程規定,除了精密法,其他方法確定的諸元都要試射才能行效力射。成果法和夾差法實際上都是經過試射檢驗的。而精密法別說他們,當時的營長連長都不一定熟練。他們這些“幹部苗子”多是班長或者代理排長,雖然說指揮原理相同,但畢竟沒有實際指揮過,以簡易法確定的諸元而不行試射是要擔很大風險的,全連幾十發炮彈一下子撒出去,打偏了怎麽辦?打遠了不要緊,打近了怎麽辦?砸到“步兵四連”的頭上怎麽辦?
就在這時,他看見不遠處的淩雲河向他晃了晃大拇指,頓時恍然大悟——主考官首先點他上機指揮,那就是說以他的諸元為統一諸元——他的答案就是正確的答案或者說是最接近正確答案的——他已經取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
魏文建的思維在這一瞬間凝固了,凝固在視野裏兩千五百米的假想戰場上。那是群山之間的一片開闊地段。一守一攻,一攻一追。在攻方“步兵四連”到守方陣地之間是三百米的開闊地,也同時是三百米的死亡地帶。“步兵四連”待機地域到守方加強營之間,又有五百餘米的山坳。這便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戰爭是一個鏈條,是由進攻與被進攻勝利與失敗和得而複失失而複得的鏈條構成的。在每一個環節之間就是一段距離。而勝敗往往就是由距離決定的,時間又恰好是空間轉換的保障。
他突然悟出了一個道理:炮兵是什麽?教程上說,炮兵是合成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陸軍火力突擊的骨幹力量。現代戰爭,火力已經成為消滅對手的主要手段,炮兵擔負著火力突擊的主要任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炮兵曾被譽為“戰爭之神”。如果說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而炮兵就是時間,炮兵是一個無形的魔術師,以其準確和神速,在戰爭的舞台上施行障眼法,以配合甚至是絕對保障步兵神出鬼沒。
現在,魏文建已經顧不上思考失敗和勝利的命運了。在這個大任已經降於肩上的時刻,他對於自己所進行的事業——他堅信這是一樁嚴肅的事業——有了新的認識:在常規戰爭中誰是主角?是步兵?裝甲兵?抑或是其他兵種?不,現代常規戰爭中,炮兵已經勢不可擋地浮出了水麵,炮兵即使不是絕對的主角,也是重要的主角之一。
一種前所未有的豪邁情緒油然而生。魏文建抖擻了精神,再一次檢查了手中已被認可的諸元和射擊性質,果斷地向陣地下達了口令——“表尺加二,全連一個基數——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