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巴國瞫氏
不論是戰勝,還是戰敗,這一場大戰之後,虎安山都會舉行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動,以乞求神靈、祖宗保佑。
實際上,虎安山大巫師瞫瑞一回來就開始做各項準備工作。
這樣一次大規模祭祀活動,虎安山大部族的各個子部族自然要組織人來參加,趁他們還在路上,簡要介紹一下白虎巴人及其虎安山瞫氏的曆史。
巴人支係繁多,有魚鳧巴人、龍蛇巴人、鱉靈巴人、白虎巴人等。
虎安山瞫氏屬於白虎巴人,是武落鍾離山(一名難留山,今湖北省長陽縣境內)廩君種中瞫氏的一個分支,他們並不是烏江流域最早的先民,而是曾經的入侵者。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在武落鍾離山有一支巴人,共有五氏,即巴氏、相氏、鄭氏、瞫氏、樊氏,沒有君長(首領),通過製陶、造土船和擲劍競奪,巴務相技高一籌,成為五族的首領,稱為廩君(靈君)。
他們用生命追逐人類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資源:食鹽。
五氏聯盟沿夷水(也稱圤水、鹽水,今湖北清江)西進至鹽陽(大約今長陽縣西),奪占了母係氏族部落鹽水娘娘的鹽水鹽泉,逐步壯大,後在今湖北恩施一帶築城,建立了夷城巴國(巴人稱夷城為鹽城),史稱“廩君西遷”。
相傳巴務相死後,變為白虎,視為戰神,從此這部落以白虎為圖騰,史稱“白虎巴人”。
再後,一部分白虎巴人又從夷水進到鬱水(今重慶市彭水縣的鬱江,烏江的支流)打敗了當地原著民濮人(巫臷國),搶占了峽江地區三大著名鹽泉之一的伏牛山鹽泉。
為打通運鹽通道,搶占更多土地、人民和財富,同時也是迫於楚國人的巨大壓力,白虎巴人及其收羅的部族,一部分轉進到今湘西,主流準備進蜒水(丹涪水、烏江),先派出先頭部隊試探性進伐。
這支先頭部隊的領軍人物正是瞫氏首領的次子瞫光,他率領腰懸青銅短劍、身披藤甲、**雙足、殺氣騰騰的白虎武士出了鬱水,擊潰蜒水(烏江)沿岸的度氏和苴氏部族,但遭到盤瓠湖三苗部族一頓迎頭痛擊。
瞫光連續三戰,皆敗,損兵過一半。按立下的軍令狀,瞫光將要人頭落地。
正在瞫光左右為難之際,三苗部族首領盤安偵察到他進退兩難,擔心更多的白虎人來報複,於是化裝成江中打魚的長者,給瞫光獻上“驅虎吞狼”計,鼓動瞫光放棄盤瓠湖,轉向土巴山草原進發,打下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領地,自立門戶。這正好符合身為次子,將來很難有機會繼承部落首領寶座的瞫光的心思。
瞫光退回數十裏,從烏江龍溪渡口向目的地挺進,他吸取盤瓠湖兵敗的教訓,以食鹽、丹砂為誘餌,麻痹沿途半山之上的土著部落萬風寨果氏,果氏開路放行, 瞫光直接向草原上發起突然攻勢。
原來,草原上有數個部族,其中最大的兩個部族,是之前白虎巴人搶占鬱水鹽泉時被打得落花流水的臷民國(巫臷)的兩個子部族,一個是濮人,稱鹽部族,以前控製鬱水鹽泉,一個是獽人,稱丹部族,控製丹砂。
鹽部族和丹部族當年被打敗後,潰部向烏江逃亡,遭到沿途多個部族趁火打劫,無路可走,從龍溪渡口逃進土巴山,打敗草原上一個以鷹為圖騰的原著濮人部族,占領了草原。
這一次,鹽部族和丹部族再次敗於白虎人之手,壯年男子戰死眾多,女人、財富大部分被搶。
僥幸得脫的巫臷人再次被迫離開家園,逃入深山、峽穀裏繼續繁衍,視白虎巴人為世代大仇,成為白虎巴人長期的夢魘。
勝利的白虎人在草原上尋找到更加豐富的水源,擴井引渠,砍樹鑿石夯土割草,蓋起新房屋,定居下來。
這支瞫氏因此成為了第一支有組織進入烏江下遊並率先站住腳根的白虎巴人。也正是瞫氏這一支白虎巴人,將 “土巴山”改稱“虎安山”,意思是白虎族人在此安穩居家。
瞫光死時,一組雄鷹在草原上空盤旋,瞫氏巴人相信,瞫光死後,變成了雄鷹,與巴務相變為白虎一樣意思。因此,他們以鷹為圖騰,當然鷹神的地位要次於白虎神。
又數十年間,先後又有廩君族白虎巴人鄭氏的一支進入這片土地,搶占了虎安山草原邊上的宜耕之地兩河壩;相氏的一支搶占了蜒水(丹涪水、烏江)峽門口一帶;樊氏的一支搶了蜒水貓兒溝一帶。
瞫、鄭、相、樊四氏本就同源於武落鍾離山,於是聯合起來,軟硬兼施,向周邊慢慢擴張,除了未發現的深山老林、深溝峽穀中的小部落,周鄰諸部族均已臣服,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一個大部落,皆歸屬於瞫氏,被稱為“虎安山大部族”,是戰國時期巴國境內烏江流域三個最大的部族之一。
大部族中,瞫氏占主宰地位。以瞫氏、鄭氏、相氏、樊氏為貴,其他有果氏、苴氏、荼氏、樸氏、牟氏、若氏、竹氏、盤氏等子部族,以及眾多的孫部族。
其屬,有濮、苴、獽、夷、蜒、三苗等,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區域。
虎安山瞫氏所轄的地盤,在烏江下遊,武陵山脈與大婁山脈的交匯部,包括烏江龍溪口以下,直到與枳地(今涪陵)相接的數千平方公裏土地。
此處風景怪異,他們取名“務戒”,不明其義。
在虎安山大部族生存的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五座巍巍山峰,很久以前,不知是哪一個部落的巫師取的名字,分別被稱為火巴山、金巴山、水巴山、木巴山、土巴山(即虎安山),暗示與五行方位相合——這種“南、西、北、東”方位的排列順序,正是古代巴蜀人的排列方式。
虎安山瞫氏大部族境內,到處是大樹密立,深草藤蔓,成群的各種野生動物,叫不出名字的各種植物。
最可怕的,是有數十丈長的蟒蛇遊走其間。
這裏的先民,被高山、峽穀、河流,還有更為可怕的仇恨分割在不同的區域,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正是真實的寫照。許多部落裏數代、數十代沒有人走出過出生之地。
瞫氏本部族的居住地虎安山,座落在烏江北岸,屬於武陵山脈,平均海拔1900米,山峰、山穀、森林與草原渾然一體,交相輝映,層次分明,集雄、奇、峻、秀、闊於一體。
最為獨特的,是虎安山頂上有一個大草場,他們稱為虎安山草原。
這片草場,算不上是遼闊,但在崇山峻嶺的峽江地區,猶如沙漠中的綠洲一樣光彩奪目。
在春秋戰國時期,烏江流域下遊的巴國境內,還有兩個實力不下於虎安山大部族的部族.
從瞫氏的地盤溯烏江而上,有一個巴國的侯爵部族巴氏,也屬於白虎巴人,主要活動在烏江的支流鬱水、黔水流域(今彭水、黔江一帶)。
沿烏江再向上,是巴國的子爵部族酉水共氏,屬於百濮,在酉水流域(今酉陽一帶)。
先前,共氏在烏江的龔灘一帶,後被白虎巴人趕離烏江岸邊,但烏江流域仍然是共氏及其子部族的主要活動地區(大約包括今龔灘、沿河一帶)。
瞫、巴、共三個大部族及其多個子部族、孫部族,後來統稱為“烏江巴人”。
在白虎族瞫氏在虎安山站穩腳根之後,更多的白虎巴人順烏江而下搶占了長江與烏江的交匯地枳(今重慶涪陵),沿長江一帶上下發展,融合成一個大巴族,建都枳。
後來,巴人勢力到達江州(今重慶),建立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巴國,以江洲為都城,以平都(今重慶豐都)、褻江(今重慶合川)以及舊都枳等地為別都或重鎮。
那時的巴國主,擁有了鹽陽(湖北清江流域)、伏牛山(今重慶彭水縣鬱江流域)、寶源山(今重慶巫溪大寧河一帶)三大鹽泉,已然成了一個地區性軍事霸王。他不服楚國稱為王、蜀國稱為帝,欲自稱為王。
在明智的大臣竭力勸阻下,巴國主退而求其次,自稱為公(巴國在西周分封時僅為子爵,稱巴子國,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很尷尬),同時學西周王室和其他國家,大封宗族、功臣、部族首領——後來,“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華陽國誌• 巴誌》),此是後話。
巴國主封這時的虎安山主人瞫武子為虎安伯、中將軍,世代襲爵,其妻封為夫人,並封賞境內其他雜牌數人。
這次巴國進行所謂的分封,有一個附加作用:此此以後,各部落的首領不能、也不敢再采用亂七八糟的稱號(比如以前有稱王的),皆稱 “邑君”、“邑長”,巴主則被繼續稱雄長、大君長,或公。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各子部族的要人紛紛如期抵達虎安山草原,他們將要在香石台舉行一場濃重而又血腥的祭祀活動。
香石台是虎安山大部族最重要的祭祀平台,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有一個重要淵源,來自“香爐石”。
香爐石位於湖北省長陽縣魚峽鎮東南不遠的清江北岸,那裏是一處狹長地帶,是白虎巴人最重要的活動地區之一,重要發祥地,其東南和西北兩麵緊靠陡峭山岩,東麵矗立一座幾乎呈垂直狀的山石,形似香爐而被稱為“香爐石”。當地有非常著名的香爐石遺址,該遺址的發現解開了很多重要的巴人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