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880年,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寫就了一部指紋學方麵的科學著作———《指紋》。書中指出“每一個人的指紋各不相同”。這部著作引發了各國警署對指紋學的興趣。1907年,高爾頓的一位好友奧斯汀·弗裏曼(R. Austin Freeman)發表了一部有關指紋鑒定學方麵的探案小說《上帝的指紋》。

20世紀初的倫敦。霍比行政管理的公司發生了鑽石失竊案,空空如也的保險箱中隻留下一枚血紅的拇指印。警方依據此線索找到了指紋的主人———霍比先生的侄子,諾柏。這位文質彬彬的年輕人立即成了嫌疑犯。

然而,一枚血紅的拇指印能否證明案件的全部內容?明顯的事實同隱含的真相之間,有沒有不為人知的秘密?總是不斷發明探案新方法的宋戴克醫師,以其冷靜敏銳的觀察,專業理性的思考,擔任了這位被人們認定即將成為階下囚的企業家的辯護律師。在辦案過程中,宋戴克醫師受到了來自各方麵的阻力,三次險遭幕後黑手的暗算。但他最終推翻了看似無法逾越的鐵證,為無辜的人洗刷了冤屈。案情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絕。

本書是弗裏曼的代表作。他的特點是提倡“知識比公正有用”的科學探案,一切以證據為中心,理性至上但並不完全依賴推理。話雖如此,他的推理過程卻一點也不少,相反還十分華麗和賞心悅目。

證據是本書的要點。本書完全圍繞那枚指紋來進行分析調查。宋戴克醫師,是“科學辦案”的開創者。在他的故事中,顯見許多那個時代相當先進的“裝備”。以一種相當新奇的感覺,看著宋戴克醫師與他的助手忙前忙後,輕鬆而愜意。

《上帝的指紋》是一部開拓“科學辦案”和挑戰當時警察的指紋鑒定技術之作品,其中研究指紋在什麽情況下會是偽造的,同時在推理高手的行列中也誕生了一位隨身攜帶裝有齊全實驗器材的方形箱子在犯罪現場勘查,並運用這個“手提實驗室”研究微物證據的科學偵探———宋戴克醫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位新發明層出不窮的偵探比他的那些同行更具“科學”性。然而忠於科學的他對心理學完全不屑一顧。在他的案子中從來沒有心理分析,他相信且隻相信證據會“說話”。

《上帝的指紋》中沒有屍體,隻是描述一件失竊案,可能是怕血腥的場景會將讀者的注意力從科學上移開吧。小說最後的部分,將舞台移至法庭,讓宋戴克醫師在較為特殊的場合與指控方展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這也為故事增添了科學以外的精彩片斷。

這本書確實是異類,因為它並沒有精巧的布局,沒有鋪陳,沒有渲染,沒有修飾;從文字到內容都透露出一位英國作家的嚴謹態度,對問題本身的專注情結。據說,小說中所提及的凶器,作者都會讓工匠依樣製作,以驗證其合理和可行性。

書中所注重的現實考證方式,作者也以平實的文字進行了描寫,仿佛一位科學大家在與小小愛好者和簇擁們促膝而談,絲毫沒有距離感。這對於喜好法醫知識的讀者而言,可說是如魚得水的類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