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進階 前 言

世人隻知胡雪岩,豈道雲南有王熾

胡雪岩、王熾都是那個時代的翹楚,從商人的角度講,他們都是偉大的。然而,同樣偉大的兩個商人,一個世人皆知,一個鮮有耳聞,不免令人惋歎。

本文作為一個序言,隻是想通過胡雪岩引出王熾,並且想發出這樣一種聲音:胡、王二人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如果世人隻知胡雪岩,不識雲南有王熾,從某個角度來講,也是一種悲哀。

我不是雲南人,自無義務為雲南的地方文化搖旗呐喊。下麵我想從文化傳承以及王熾的經商智慧這兩個角度,來談談挖掘這個曆史人物的必要性。

首先來說王熾的出身。他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父親亡故時他不過十四歲,許是家道中落,讀不起書的緣故,母親變賣了陪嫁的首飾給他去學做生意。

說到這裏,我想擺出一個問題:如果換作普通人,當我們得到了一筆有限的資金後,首先想到的是什麽?

我想很多人想到的是出去找一個可靠的地方打工,把這筆有限的資金作為生活費。作如此想的人肯定占大多數,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世上沒有一種生意是穩賺不賠的,它是有風險的,萬一把母親用首飾變賣來的錢賠得血本無歸,以後的日子該怎麽過呢?

人生的道路便是如此,不同的想法成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王熾身處晚清政局最為動**、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時代,他看到了希望,老老實實地利用有限的資金,用一根扁擔挑著貨物,走街串巷做買賣,不辭辛勞地積攢一百多兩銀子後,便開始利用動亂的時局,從中獲利,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世上每一個人的成功背後,其實都是一部血淚史,其中之辛苦不言而喻。那麽,王熾究竟是如何成功,憑什麽成功的呢?

王熾總結了一條經商的法則:

說我,羞我,辱我,罵我,毀我,欺我,騙我,害我,我將何以處之?

容他,憑他,隨他,盡他,讓他,由他,任他,幫他,再過幾年看他!

第一句話說的是,在社會上遇到各種問題甚至羞辱後,將如何處之,是一個問句,因此下一句便是答案,也是王熾的處世方略。細細體會,令人心神為之怡然,這種“雞湯式”的經典語言,不隻對經商者有用,於普通人亦有莫大幫助。

為此,我不由想起了布袋和尚的一句名言,同樣經典,含義也是相差無幾: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理。

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如此大肚之人,世上真的有嗎?特別是作為一個生意人,我們都知道,所謂的生意人都是將利益放在首位,無利何為商呢?王熾倘若當真如此“順勢而為”,他又是如何成為錢王,被譽為清廷之國庫的呢?

當然,聖人並非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期的修煉,王熾亦然。在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前,必須經曆人生的風風雨雨,甚至可能會做一些不該做的事,經曆得越多,可能悟得就越透。

王熾在積聚財富做各種善事之前,首先就是要把生意做大,沒有錢資何來做善事之本呢?總的來看,王熾在生意場上的理念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官之所求,商無所退”。

有讀者看到這裏,也許會心一笑,這不就是賄賂嘛!

其實不然。“官之所求,商無所退”不是賄賂,而是一種策略。舉個例子,法國攻打清廷駐越的部隊,中法戰爭爆發,當時清廷國庫空虛,根本拿不出錢去國外打仗,雲南巡撫岑毓英愁白了頭發,沒辦法,去找王熾商量。王熾聽了後二話不說,拿出了六十萬兩銀子,給岑毓英做軍餉,支援他出關。

這相當於雪中送炭啊,岑毓英自然會感激他,甚至跟他做朋友,如此一來,政商關係自然而然就成立了。政商關係一旦成立,一切也就好說了,這是生意上的策略還是賄賂?

到了後期,王熾的經商理念,逐漸從“官之所求,商無所退”過渡到了“人棄我取,人需我予”的境界。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人家不要的我去拾取,人家需要的我會給予。

可能會有讀者覺得奇怪,這是做善事還是做生意?

其實善事也可以做成生意,關鍵在於怎麽做。

這裏同樣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光緒初年,唐炯奉命督辦川鹽,改善川鹽的生產。可任何一樣改造都需要錢,偏偏當時的政府沒錢,鹽茶道的官員同樣是急白了頭發,到處找人籌集資金。然而很多商人認為,一件商品從改造、生產再到投入市場,需要很多年時間才能見成效,甚至有可能會虧本,所以當時沒人願意花錢去投資。有些鹽商為了降低風險,欲以合資的形式去拿下這個項目。

就在這時候,王熾先一步出手了。

當時王熾的同慶豐票號剛剛成立,實際上他也沒多少錢,拿出這筆錢給唐炯後,有可能他自己就身無分文了。但是大生意人都具有大胸懷,王熾還是千方百計地籌足了十萬兩銀子,交到了唐炯的手上。

為什麽要這麽做呢?這裏麵有個玄機。

票號相當於現在的銀行,一家銀行要想吸引客戶來存兌,你得有信用度和知名度,沒有這兩樣東西,就算渾身是嘴去遊說,人家也隻會把你當傳銷。王熾的銀行剛開張不久,兩者都不具備,他就看準了鹽茶道需要錢的這個時機,花十萬兩給自己做了個大大的廣告,向世人宣告,同慶豐是有實力的!

這是做生意還是做善事?

還有一個例子,也頗為經典。八國聯軍入京的時候,慈禧太後倉皇而逃,京城的達官貴人或有些家底的百姓更是人心惶惶,爭相離京逃難。可是人可以逃,大批的家產如何帶得走?丟棄吧舍不得,變賣吧洋人都入京來搶劫了,哪個敢收?

偏偏王熾又出手了。發電報給北京的同慶豐分部,要求他們,隻要是百姓來變賣之物,無論多少,照單全收。

做這等違背常理之事,得有多大的氣魄和勇氣!後來,八國聯軍離京,慈禧還都後,王熾將亂時所收之物出手變賣,獲利頗豐。

這就是人棄我取,人需我予,雖是亂世時的經商理念,但是換個思路,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行得通的。義烏的小商品何嚐不是如此,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義烏人便挑著貨郎擔子,走街串巷,用糖換取雞毛以獲微利。

那時候我還是小孩子,常常拿家裏的雞毛或者廢棄物去換糖。彼時寧波一帶的人自以為優越,頗看不起義烏、象山那一帶的人,謂之“討飯”,即像乞丐一樣的人。而此時呢,義烏人並未以利小而不為,而是敢為天下先,毅然闖出了一條被他人嗤之以鼻的經商之道,成就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言歸正傳,王熾在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並成為晚清舉足輕重的巨商後,就把目光放在了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上,可以說他的一舉一動,牽涉清廷之命運。他花巨資從洋人手裏買回了礦產的經營權,又出大價錢與官府合資興辦雲南銅、錫礦業,使地方工業免遭洋人染指……

這是政治,但也是生意,大生意人做的大生意。

可能不少人會認為,這不過是官商合作的老套路罷了!其實每件事都有兩麵性,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利益去努力奮鬥,關鍵是你在逐利中做了什麽,又在得到了利益後做了什麽。有些人為了逐利不擇手段,而有些人在利己的同時又能利人。說白了,沒有人生下來就願意去當壞人,走什麽樣的路,不是人品問題,而是策略和智商問題。

以上所說的事情,我都會在小說裏提到。說到此處,我想足以讓諸位去了解王熾,了解這位無論是名望還是地位都不亞於胡雪岩的一品紅頂商人。那麽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王熾,走近這位赫赫有名的大清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