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名師高徒(一)

蒙古元太宗窩闊台執政第五年,也即南宋理宗紹定六年,通往西京道大同府的官道上,車馬粼粼。這些隊伍或是來自西域商人的駝隊,或是北方中原的漢人西進販運茶葉絲綢等,也有很多來自西藏和原西夏國各地的喇嘛成群地前往西京。在北方戰事連綿的時候,這樣的繁榮景象著實是非常罕見。

這日,官道上行著一輛馬車,吱吱呀呀的聲音一路陪伴著行客的旅程。車上坐的是兩位中年男子,這二人是兄弟,長兄冉璡,同父異母的弟弟叫冉璞,都身著灰袍,頭戴方巾,言行之間透著從容睿智。二人都是飽學之士,冉璡思慮深遠,沉靜穩重;冉璞有燕趙之風,慷慨俠義。二人結伴,一路飽看處處風景,絲毫不露倦態。

這兄弟二人年少時父亡家貧,幸運的是有義士和家族相助,入學於播州學堂。二人義重情深,聰穎勤奮,飽讀詩書,鄉裏講學稱他們年紀雖小,卻敏於事而慎於言。稍為年長後,二人喜歡研讀古今圖籍,特別是兵法韜略等軍事書籍。又因為機緣巧合,得到高人指點,二人的學問與日精進。所以兄弟二人年輕之時,就已經聞名於播州之地。

此次受人之托前往西京,二人仔細觀察沿路軍事情形,不時加以繪圖記錄。為兩人駕車的是一少年,年紀雖輕,極為英偉,劍眉上翹,雙目有神。少年名叫張鈺,受忠順軍將軍王堅之命護送二位先生前往西京大同府。二人想起忠順軍大帥孟珙不久之前的交談和囑托,又想到目前軍勢的複雜,他們的心裏不禁沉重起來,思緒不由得又回到從前,太多變故發生了。

兄弟二人出生在播州綏陽,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他們的父親務農為生,勤勞樸實。冉氏一族本來也是耕讀世家,祖傳家訓“讀書為本”。冉姓宗族的門聯“聖門五賢士,蜀郡兩郎官”,兩郎官說的就是他們兄弟。

南宋以來金軍不斷入侵,兵荒馬亂,盜匪橫行之時,冉氏家族家道中落,流落在偏僻的播州隱居,日子起初倒也平順。二人兒時的村落風景秀麗,四麵峰巒,流水繞行,爭奇競秀,是讀書習武和養怡情操的好去處。明代鐵成吟道:“幽處自應人罕到,空山誰聽鳥相呼。不知畫地為軍陣,可有當年璡璞無。”

不幸的是冉璡母親在他四歲時染病過世,父親生活不易,經宗人牽緣,又續弦娶了一位孀居的同鄉女子,就是冉璡的繼母。繼母非常賢惠能幹,待冉璡極好,如同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不久繼母生了一個弟弟,就是冉璞。繼母非常賢德,將一家的生活操持得逐漸興旺起來。

兄弟倆的父母遵循祖訓,重視他們的教育,將他們取名璡和璞,就是寄望他們將來能成為美玉一樣的人才,很早就將他們送到附近的播州官學裏接受良好的教育。

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久他們的父親不幸染病過世了。然而繼母非常堅強,以一人之力照顧兩個兄弟,還經常督促兩人在撒了柴灰的地上寫字繪畫。當地鄉間傳言,繼母賢德,對不是自己親生的冉璡甚至比親生的冉璞還好。在一次山匪襲擊村子時,她寧願舍棄親生子冉璞也要保全冉璡,連山匪都被感動了,從此不再搶劫他們的村子。他們二人成名之後,當地人就將原先的村名平木台改稱平母台。

兄弟二人幼時天資聰穎,在官學裏表現的與其他孩子大不相同。講學要求學生們將經書不斷熟讀背誦,唯獨他們往往隻閱其精要。講學責怪他們懈怠,他們回答已經熟知。於是講學隨意指定文章,發現二人隻需閱讀一次,隨即朗朗成誦,倒背如流。講學大為驚訝,沒想到學裏有如此天資的兩個孩子,便將此事報告給了族長。族長驚喜地說,人都傳言漢朝的王仲宣,本朝的司馬公是天縱英才的神童,可以過目不忘,沒想到我們冉家也有如此兩個麒麟之子。囑托他們的母親好好照料他們,族中也會全力資助二人的求學。

官學諸生中楊文等人與他們友善,互相引為好友,可以高談闊論,縱論古今。南宋官學基本以學員參加科舉為目的,細分經義詩賦,講員基本隻教授五經等,後來二程和朱熹的理學開始受到朝廷的推崇,朱熹編撰的《四書集注》就成為學童們的指定學習書籍。但是二冉對它們並不喜歡,反而對古籍中的各種兵法戰策和河流山川的各種圖本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日兄弟倆在一道宮遊玩,看到道士在散發道德經,冉璡隨即拿了一本讀起來,“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冉璞一邊聽,一邊說,“這些難道不也是用兵之法嗎?”道觀住持恰在一旁,聽了少年如此評論,大為驚奇,於是留住他們細談,對二人的聰慧深為喜歡。

這住持原來不是常人,原名楊欽,當年也是一個飽學之士,曾是洞庭湖楊幺起義軍中的大將,是楊幺水軍的創始人。楊欽利用河湖港汊,幫助義軍設立營寨,訓練水軍。他建造戰船的左右兩側和船尾都裝有可以轉動的槳輪,每個槳輪上裝有八個葉片,槳輪與轉軸相連,軸上裝踏腳板,士兵踩踏腳板,軸轉帶動輪轉,“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楊欽指揮水軍機動速度,且大小結合,適應在各種情況下的作戰。所以朝廷水軍多次被楊欽擊敗,是起義軍中的常勝將軍。

當初楊欽投奔鍾相楊幺,是因為不滿朝廷昏聵,對外軟弱可欺,對內橫征暴斂。他又被鍾楊二人的口號所吸引,“等貴賤,均貧富。”當時洞庭湖區由於多年戰爭,已經是殘破至極,滿目荊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楊幺起義軍對官府充滿仇恨,“焚官府、城市、寺觀、神廟及豪右之家,殺官吏、儒生、僧道、巫醫、卜祝及有仇隙之人”,他們粗暴地認為“行法”就要殺人,“均平”必須劫財,一切都理所當然。但是楊幺稱王後衣食住行無不窮奢極欲,屋內的家具都要金玉鑲嵌,部下士卒和治下的百姓卻依然困苦潦倒。楊欽對這些無比失望。特別是楊幺過早地稱王之後,他就萌生了退意。

朝廷屢征不勝,於是從北方調來了主力嶽飛軍。但是嶽飛在前幾戰都被楊欽的水軍擊敗了,正躊躇之時,聽說楊欽是楊幺水軍中的關鍵人物,並且為人正直忠義,就派人去勸導歸降。楊欽早就聽說嶽飛名聲極好,心底佩服嶽飛是朝廷抗金的主力人物。所以一旦聯絡,馬上歸順嶽飛,隨即獻計掘閘放水,讓湖水陡然變淺,並且四處伐木塞港,將雜草堆在水麵,使得楊幺軍車船失去了機動能力,嶽飛軍之後大勝,全憑楊欽智勇過人。

以後楊欽跟隨嶽飛北上抗金,嶽飛也對他行軍布陣多有指點,楊欽對待嶽飛有如老師一樣尊重。誰曾想,就在嶽飛軍大勝金軍以後,得罪了朝廷主和派的首腦集團,奸臣秦檜等羅織罪名構陷殺害了嶽飛。楊欽非常憤怒,對朝廷大失所望。多年以後,楊欽辭去所有官職歸鄉隱居,而後又修習黃老之術,輾轉進了這個道宮當了住持。

不想此時遇到冉氏兄弟,見他們二人如此天資聰穎,不禁心裏喜歡。他讓二人帶路見了他們的母親,楊欽表示耄耋之年遇到兄弟二人,實在是天作之合,願將平生所學兵法戰策授予二人。冉母大喜,帶領兄弟倆辦了拜師儀式。自此,冉氏兄弟常常前往道觀跟隨楊欽習文練武,閱讀古今兵家典籍,因而學識眼界和心胸自是與常人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