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淮南子.本經訓》

大約在6000~7000年前,華夏文明在東亞大陸上開始萌生,其中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和東部地區的龍山文化最為繁榮。隨後,華夏族依次建立起部落聯盟式的伏羲王朝,神農王朝。神農王朝的末任領袖炎帝在阪泉一役敗給了崛起於涿鹿地區的黃帝,於是,黃帝成為華夏族新的領袖,而黃帝王朝取代了神農王朝,管理著遠近的大小部落。涿鹿一戰,黃帝消滅了來犯的東方聯盟領袖蚩尤,並通過一係列征戰打敗東方的各個部落,合璧釜山,徹底將東方並入王朝之內。然而東西方的矛盾並未就此了結,在以後的數百年間,以龍為圖騰的華夏集團和以鳳為圖騰的東夷集團在王朝內部不斷較量,掀起了一場場動搖王朝根基的風波。與此同時,洪水和旱災也困擾著這個原始的民族,新生的華夏文明時刻處於傾滅的邊緣。

黃帝之後,帝青陽,帝顓頊,帝嚳都在為王朝的穩定而費勁心力,討好著兩方勢力,避免王朝的分裂,又帶領民眾,躲避著天災的威脅。帝嚳之後,其子帝摯繼位。軟弱的帝摯對內無法平衡王朝的各派勢力,對外又不能抵禦蠻族的侵擾,在九年後,被迫讓位於自己的弟弟伊祁放勳,是為帝堯。

帝堯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樹立誹謗之木,讓臣民都能向他提出批評,又設置進諫之鼓,使臣民皆能提出建議。垂死的黃帝王朝在這名年輕人手中逐漸轉露生機。